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话背景下的几种读书的形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0 06:4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话背景下的几种读书的形式

苏大附中  邵统亮



教师的范读。当前语文教学不重视读书,不要读书,把不读书当作一种时尚,好多年来我们在课堂上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了,尤其是听不到老师的范读了。原因是老师怕耽误了 学生探讨交流的互动的时间而把读书的时间侵占了,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的失误。其实老师的范读有很大的作用和力量,通过老师的范读可以孕情,可以造势,可以营造氛围,进而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据西南联大的学生回忆,当的闻一多在那里教书,他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自己的读,把学生引领进入一个如痴如醉的境界。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那种读书的劲头,也会让人过目不忘,过耳入心。特级教师讲她的老师在课堂上朗读岳飞的《满江红》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摇摆着,读得出神入化,音调十分感人,一室寂静无声,我们全班同学都深深感动了。他教完,我们也都能流畅地背诵了”

默读在我们语文教学中长期被忽视,其实默读是一种很有效的阅读方式。它是一种体味的过程、揣摩的过程、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默读也是个人领悟、把握文本以进入多重对话解读文本的过程。学生在默读时凝神专注、心无旁骛,沉浸于作品中的静悄悄的场面,同样是撼人心魄也是最有利于学生体验的。教师在学生默读前应该提出明确的默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一读、二画、三咀嚼来解词、析句、会文;通过比较、思辩、领悟,使学生逐步积累语感。

齐读。这种读书方式多是教师在课堂最喜欢采用的,目的在于造成一种声势,隐含着老师对课堂的控制权,恰恰是以老师的教为主体,而不是学生的学为主体。齐读所造成的“声势”,只是一种课堂的虚空热闹和喧嚣,而这种热闹和喧嚣的实质又恰恰是学生个性化解读的丢失。当然有的时候课堂气氛有些沉默了,来一次“全班的大合唱”也可以调节课堂的节奏,振奋学生的精神状态,这样的一种齐读也没有必要一概否定。

机读。随着多媒体的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名家的朗读,配乐朗读的“机读”频频走入课堂。很多老师用这种“机读”来代替自己。原因在于,一是这些朗读确实比自己的朗读要好得多,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语文教师不是朗读专家无法望其项背;二是有些老师朗读的基本功不过关,可以用“机读”来遮丑。其实,相比较机读来,教师的朗读更亲切,更有感染力,更有助于把学生带入文本,当然教师的朗读也要有一番很好的训练。在上海一次公开课教学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韩军担任评委,在评课的过程中,他用山东普通话朗诵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曾激起全场长久的掌声。

朗读。朗读,能使学生反复"触摸"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受其潜移默化,在大脑皮层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这样,大脑对语言的反映自然也就更快、更准、更敏感,而省略了过多的分析,推断。所以姚鼐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与陈硕士》朱熹说,朗读时“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种形式的读书,可以在晨读课上,也可以学生独处时,课堂上运用一般是在自由状态下,不带功利目标地读。

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读,都要做到“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只有美读了,语感才能潜移默化,情感体验才能真正实现。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06:45:43 | 只看该作者
“体验”与“感悟”的目标及达成

一、“体验”与“感悟”的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要体验什么,感悟什么,探究什么?一是培养阅读能力,即“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二是培养认识能力,即“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三是充实文化底蕴,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四是培养崇高情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五是形成优秀品质,即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上述任务的完成,要“注重情感体验”,要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体验”与“感悟”的达成.

在老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引导体验和感悟。对文本来说,老师是读者,每个学生也都是读者,老师、学生都是通过文本去探寻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与学生的阅历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对文本理解也不同;不同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理解起来也有不同。同时,老师、学生又都由文本而联系起来,老师既启发学生加深对文体的理解,又从学生那里受到启发,而达到教学相长。体验和感悟,就是在老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进行。

阅读是极个性化的行为。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应在备课中完成。课堂上,首先必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独立阅读、独立体验、独立探究。其次才是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的基础上,老师予以启发、引导,或组织讨论,学生则在老师的启发下,或者在讨论中,在相互启发下,使体验更靠近课文的思想感情,使探究更符合作者的思路。

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虽然各学段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在这四者中,感受与欣赏,体验和感悟的成份多一些,情感的投入多一些;而理解与评价,则探究多一些,理性思考多一些。体验与探究可以有些侧重,但不可偏废,要有机结合。既使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以感受为主,但也要有初步的理解、欣赏,甚至是评价。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因素,在上述四者的结合中引导体验之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6:20 , Processed in 0.08662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