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耳须闻窗外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1 14:5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两耳须闻窗外事

——写作指导课要建立学生与社会的有效沟通



宋如郊

写作指导课到底指导什么?什么样的写作指导才是有效的?如何衡量一节写作指导课的有效性?我认为高中写作指导课要以思维训练为中心,在继承写作教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寻找学生的训练薄弱点,灵活创新,以达到开阔其眼界、活跃其思维、树立其自信、激发其兴趣、提高其能力的目的。教学实践中有许多途径都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我通过专项训练,定向指导学生建立其与社会的有效沟通,

收到实效。

背景分析

学生进入高中学习以后,我便按照常规进行作文指导和训练,这些训练偏重于初高中作文的衔接过渡以及作文形式等方面。但经过了一年的学习,新的问题暴露出来:学生作文中没有新鲜语言,没有新鲜事例,当然不可能有新鲜表达。绝大数人写的作文仍是沿用了30多年的“万能材料”,动辄秦皇汉武,岳飞祖逖,屈原李白司马迁,满篇张衡爱迪生爱因斯坦,给人既似曾相识又恍如隔世的感觉。我对这种老套、陈旧、乏味的文风进行调查分析,认为问题出在学生生活单调、阅读面窄,思维偏狭上。如何解决?学生的生活是不大可能改的:他们有严格的作息规律、有固定的课表,每日在家校之间单调地奔命,疲于应付各科的教学内容和频繁的考试;阅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他们真的没有时间,在高考各科目的竞争中,语文往往被排到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之后,甚至许多学生连语文教材都没读完整,何谈课外的大量阅读?学生的思维在这种的“挤压”中呈现出发展缓慢、偏狭和不平衡的特征。

学生生活单调告诉我,必须改变固有的作文教学思路,务要求新;学生阅读面窄告诉我,必须另辟蹊径以弥补不足,务要求实;学生思维偏狭告诉我,必须寻找新的思维训练生长点,务要求变。我发现了学生在“信息获取——知识生成——思维生长——能力增强”这个链条上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他们过于偏重甚至完全依赖学校和书本,不会甚至不能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滋养思维,发展能力,作文痼疾即由此而来。这仿佛一堵墙将学生与变化无穷的社会生活隔开了,学生们的心灵和思想在发育最需要营养的时候,被从滋养他们的泥土中拔出,使他们与社会的联结产生了可怕的断裂。作文是人们思想的表达,灵性的闪现,思维的展示,可学生们思想何来?灵性何来?思维何来?我相信这是学生作文的主要“病因”。因此我努力尝试通过写作指导课建立学生与社会的有效联结,让学生学习一种可操作的,简便高效的方法,并要求其养成相关习惯。

案例描述

上课之前,我从语文组和我的工作室随机搜集了近期的报纸,包括《深圳商报》《晶报》《蛇口消息报》(均属深圳报业集团报纸)约50余份,带到教室。同学们看到我拿来了一大堆报纸,不知何意,窃窃私语。

我先进行了一个课堂小调查:

师:经常读报纸的同学请举手。(全班50人中只有2人举手)

师:因以下原因而无法读报的同学请举手:家里没有订报纸;家长没有条件从单位捎回或购买报纸;个人无法购买报纸;所在社区阅报栏没有报纸;学校图书馆或老师办公室的报纸无法借阅。(无人举手)

师:经常听广播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师:经常看电视的同学请举手。(除了几位住校生,走读生都举手)

师:经常上网的同学请举手,手机上网也算。(几乎都举手)

师:看来报纸和广播这二种重要的传媒被大家抛弃了。为什么?

众生:没意思;不直观;不生动……

师:你们上网、看电视主要看什么?

众生:打游戏;看体育消息;看明星新动态;下载新歌;追踪时尚;看电视剧;查学习资料。

师:我发现了我们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写作方面的一个大问题,今天我们来解决它。请同学们看报纸。

生:看报纸和写作文有关系吗?和您调查的内容有关系吗?

显然同学们产生了困惑。我不作解释,而是分发报纸,要求快速浏览。学生们把50余份报纸分散开阅读,时而交换一下报纸,时而简短交流一下。教室里一派轻松愉快的气息。

师:请大家谈谈你看到了哪些感兴趣的内容。

生:我对股市信息感兴趣,我爸炒股天天看报。(众生笑)

生:我对娱乐版林俊杰的消息感兴趣。(众生笑)

在课堂调查中发现,关注娱乐、体育、商业明星的人多,关注影视信息的人多,关注时尚信息的人多。也有同学关注商品打折、楼市、出国留学、饮食及保健、车市、收藏品信息等。

师:现在我来说出我的发现,回答刚才同学们的疑问。我发现,大家每天上网、看电视,貌似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就了解我们的社会、了解我们的世界,其实不然。大家和时代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片面的、孤立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有效联系。我从你们的发言中明确地感觉到了在你们和生活之间已经产生了隔阂和断裂。你们疏远了主流的生活,那么生活的主流也不得不抛弃了你们。社会生活是一种巨大而复杂的现实存在,它有主流,有支脉,丰富无比,可你们只是根据个人的好恶选取了符合自己胃口的部分信息,只和这部分现实保持联系,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存在。我们就这样把自己变成了对社会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的井底之蛙。写作需要新鲜的材料,需要鲜活的例子,要有鲜明的时代感,要联系生活现象和社会现实,要表达当代人的最新思想和情感,要有对生活现实的即时判断。我们的态度、见解、观点、主张、情感和思想都离不开时代这个大环境、大背景。想想自己的作文,大家写得怎么样?为什么总是刻板、陈旧、单调?

教室里一片静默。同学们流露出的表情,有的惊讶,有的焦虑,有的疑惑,有的沉思。

师:现在,我要求大家再次拿起手边的报纸,看看有没有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信息,有没有可能影响到我们的学习生活的信息,有没有可能足以影响到这个社会、国家、甚至世界发展的信息。

学生们紧张地搜寻起来,教室里弥漫着一种凝重、认真、似乎略带执着的气氛。

师:请大家交流一下你的发现。

生:我注意到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间剑拔弩张,如果真的打起来,我们国家很可能被卷入战争,我们的和平生活就会被打破。

生:我看到国家在新的一年又采取了许多新的惠民措施,通过实施更合理的法律法规保障和推进民生,这对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增强国民的凝聚力都有好处。

生:我国的科技进步不容小觑,我们的高铁技术领先世界,这使我很自豪。

学生的思维像在开启的一扇窗里找到了通往外界的明亮的路,活跃而积极。他们找到而且说出了关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种种重要信息: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科技的、外交的、文化的、教育的、卫生的、法律的、环保的……

师:这些信息都是我们社会的真实存在,是社会发展主流的表达,我们只有抓住了它们,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眼界与思维的局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写作无米下锅的窘况。现在我要求大家再次拿起手边的报纸,看一看哪些信息通过整合可以作为我们的作文材料?哪些信息可以提炼出我们写作的话题和主题?建议按小组梳理整合信息,每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汇报。

学生们立即有目的地翻捡报纸,交换交流,时而动笔在报纸上做标记,时而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教室里充满了质疑、思考和探究的空气。

师:有什么成果要表达、展示一下吗?

生:我们组认为上海教师楼火灾有多方面的警示作用,所以也可以用于许多话题中。像管理、规范、居安思危、喜与忧、人类面对灾难的冷静、灾难带给人们的反思等等主题都合适。(同组同学补充:上海市民理性悼念反映了公众意识的觉醒和人性的良善,也可以用做相应材料。同学首肯。)

生:社会各界正在评选 “2010感动中国人物”,我们组看了深圳推选的支教老师的事迹,非常感动。这则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奉献、牺牲、青春、人生境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涉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题上。同时,我们联想到近年来每年都评选的“感动中国”人物,觉得这简直就是个巨大的材料库,生动、丰富、翔实,建议大家一定关注今年的评选结果,补上往年的“课”,等待来年的。(很多学生鼓掌)

生:贺岁片大热。关于《赵氏孤儿》,导演陈凯歌解释他改编原作不再突出“义”这个主题的原因时说,他担心今天的观众看不懂。我们认为这是他对今天观众的严重误判。从这个文化事件里,我们可以提炼出这些话题或主题:“仁、义、礼、智、信”过时了吗?“仁、义”的思想文化传统会被时代抛弃吗?“义”真的消失了吗?文艺工作者如何引领大众走向精神圣殿?尊重原著就是保护传统文化;如何弘扬中华文明还须三思而后行;文化眼光与社会责任等。(集体鼓掌)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说明大家思维由活跃变得广阔和深刻。我非常欣赏大家对社会活动中文化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我认为这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关注的主要对象。

我们选取了报纸作为媒介上了这堂写作指导课,就是给大家举个例子。今后大家上网、看电视应该如何筛选、整合信息并为我所用的道理都明白了吧?(众生会意)

请同学们梳理一下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同学愿意谈谈你的感想和体会?

生:社会生活太丰富了,包罗万象,可我们很多同学对此视而不见,我们因此错过了许多精彩。

生:我学会了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最新的、反映社会主流发展信息的方法。

生:我认为透过这些社会现象,可以看到许多本质的东西,还可以通过这些现象探究一些事物发展的规律。

师:我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关注社会信息的好习惯,进而形成一种获取、使用信息的能力,做到“两耳须闻窗外事”。

总结反思

从效果看,这堂写作指导课比较成功,表现在:

1. 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开阔和活跃了。学生了解了一条新的获取有助于作文水平提高的渠道,了解了它的意义;学生的思维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开展活动,获得新的成果。

2. 学生的写作自信被有效建立,尤其部分对写作感到困难、惧怕的学生产生了自信心,这是他们也是执教者最大的收获。

3.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有效激发。

本课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第一、选取了学生平时忽略的学习资源(报纸、网络、电视信息)进行写作指导,学生印象深刻;这些资源极易获得,减轻了学生搜索寻觅的成本。第二,教学媒介运用得法,学生由对这类资源“视而不见”到“豁然开朗”的过程,是一个认识产生飞跃的过程。第三,这一教学过程注重思维的激活和培养,这对写作能力的提高及人文素养的培育具有实际意义。第四,为学生提供了保持自己与社会生活的联结的方法,使学生懂得如何使作文具有新鲜感和时代感。

本课的缺憾:部分学生没有学会如何辨别有效信息的方法,这样他们筛选信息的成本仍会比较高;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恰当使用信息的策略,缺乏相应的整合能力。

(注: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3期A“写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9:04 , Processed in 0.07729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