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绍振:《混沌阅读》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1 13:45: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孙绍振:《混沌阅读》序





中文学科在高等学校无疑是基础很深厚、发展速度颇为惊人的学科,但是,也有相当突出的不平衡,其薄弱环节之一就是教材教法。

教材教法原为弱势学科,但是,近年来其学科建设却有了突出的进展。这首先是因为,直接引进了一些西方的教学论,借鉴了西方文化哲学的观念和方法,学科理念具备了更新的基础,理论上出现了比较活跃的态势。其次,历史资源的收集和整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术积累也就逐渐变得厚重起来,涌现了一批富有学术朝气的研究者。

赖瑞云就是其中之一。

从表面上看赖瑞云是一个慎于行而讷于言的人,给人一种守成、沉稳、因循有余,而冲决现状、历史和权威的勇气不足的印象。但是,我相信,读了他这本书,这种印象肯定就会大为改变。

首先,他对语文教学的批评,观念相当前卫,但是,他的前卫性和严谨的学术性是结合得比较紧密的。在本书第一章中,他批评语文教学对于知识点的系统化追求,迷信某种线性体系,实际上是走火入魔。但是,他的批评并没有陷入形而上学的片面性,他的严谨表现为:第一,全面地具体分析线性知识体系固然与语文教学的规律不符,但也不是一无是处。第二,他不满足于在逻辑上对之加以平面的批判,同时还用历史方法,指出,在一定历史阶段,这种倾向有它产生、发展的必然性。第三,他不像某些同行那样把自己局限在当前的经验的罗列上,而是深入到历史文献的梳理中去。他发挥了他个性中的沉稳和细致的优长,以罕见的耐心,长达二十年收罗文献(包括到北京图书馆去查资料),掌握了从古代到20世纪30年代中学语文课本的资料和文献。这样,他的论述,哪怕在细节上,也比一般论者,表现出非同小可的严谨。光是对于《荷塘月色》的解读,他就把历来的解读归结为五种观念,可以说,光是在占有资料这一点上,他的学术含量在同行中就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佼佼者。对于1949年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的历次改版,他更有精细的考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前提,他才能理直气壮地、尖锐地指出:过去的通用教材,百分之五六十的“知识点”与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是冲突的。

正是他,第一次指出,以知识点组织课文的学科中心主义,其错误的历史根源是学夏丏尊没有学像。

教材教法研究难免陷于经验层次,他的批评常常能上升到理论建构的层次。他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一套的基本范畴和学术话语。他分析以知识点为纲领的课本,好处是有理论的体系性,从知识来说,是有序的,但是,这种有序是“线性”的。这种“线性知识点”的追求是从数理化教材的线性有序性来的,但是,自然科学是因果相承,环环相扣的,而语文课本的知识点却在“形式逻辑上不具备推理的严密性”“没有内在的整体的制约力,因而是一个‘假序’”,他得出结论:“线性序不能解决大面积提高阅读效率的问题。”

这样细致的分析显示了逻辑的和历史的结合。

他的理论功力还来自对于历史上众多语文教学思想的条分缕析。

他指出夏丏尊、张志公强调理论纲领,以知识理论为先导,学“共同样式”的追求,是我国传统教材(尤其是中国古代教材不讲知识理论)的反拨,但是,这种反拨有其片面性。他指出,其实,我国古代并非完全没有理论,古代读本重文选,讲究原汁原味的阅读,但是,其理论准则是隐藏在文章编排和评点之中的,像《昭明文选》,就是把“翰藻”与“沉思”作为渗透、贯穿始终的线索,至于古代印象式的评语的生命恰恰在于把直觉和理性结合起来。

他不但有文献的丰富资源,而且有理论的独特资源。

在他的著作中,读者不难发现一些大师的观念和方法的具体运用。例如,对于原汁原味的阅读的阐释,他用了叔本华的“自失于对象之中”,王国维的“无人无我,观美境界”,鲁迅的“嗜好”的、趣味的读书,朱自清的百读不厌,爱不释手。(详见本书第四章)

但是,他的理论核心却不限于这些大师的吉光片羽的思想,而是自然科学的“非线性科学”的混沌理论。正是在此基础上,他建构起了自己理论系统。针对知识点为纲领的阅读,他所定义的“原汁原味”的阅读,其根本精神就是把直觉的整体把握放在首要地位,但是,又是超越了直觉的表层。不但不像知识点那样割裂作品,而是具有整体的全面性,并且具有层次深化的功能。他把“原汁原味”这种口语说法用学术语言表达为“混沌阅读”(有时叫做“文选元读”)。对这种看似混沌无序的境界,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把秩序分解为显性的和隐性的层次。他指出,这种混沌,表面上是非线性的,但却包含着更高级多元的有序:“相对于知识体系的显性秩序而言,隐性知识的文选元读并非没有秩序,其秩序可对应称为非线性序,或者混沌序。” “它不排斥线性序,而包容线性序。”“在混沌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自身的秩序。” “既不是内容越多越好,也不是内容越少越好,而是内容背后的维度越高(维数越多)越好,混沌复杂的程度,混沌有序的程度越高。”从反面说“线性累加,线性长度延长,并不会多少提高系统的有序程度,只有在混沌系统的基础上,才可能获得更为高级的有序”。

他举重若轻地用这种独特的学术话语来阐释高分低能的现象:光凭线性知识点的堆积,无论如何,达不到高级有序。学生的能力大都得益于课外,而课外恰恰是以无知识点的序列为特点的。

他的语文教学理论无疑是属于强调人文精神的,但是,他的理论却是科学主义色彩极浓,也许他曾经着迷于马克思所说的“一切科学的最高形式是数学”。因而他十分推崇国内研究者提出的美感数学公式,并把阅读效率也归结到这种数学化的公式:

M(美感)=m(陌生感)×S(熟悉感)

也许可以这样说,赖瑞云的理论个性就是以科学主义的形式作人文主义的追求。

正是因为这样,他的理论视野特别开阔,当他展开论证的时候,并不限于人文科学,往往是从自然科学说到经济科学,追根溯源,贯通古今,又回到人文学科上来。自然科学史,可能是他知识结构中的一个强项,他引入了混沌理论,情不自禁地从自然科学的历史角度作出了独特的阐释。他详细地介绍了混沌学家们的研究:线性是近代科学自觉的开始,但是,非线性现象大量存在。线性与非线性是并列平行的观察世界的“两扇窗子”。非线性的混沌系统内部存在 “奇异吸引子”,混沌看上去很混乱,实质是有序的。接着他又转向经济学,说:最为典型的是市场经济,表面上随意性很强,不可测的混沌,但是,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控制着它作有序的运动。他引用美国的詹姆斯·克莱克的《混沌——开创新科学》,其中有一条非常有趣而且有启发性的材料很有雄辩色彩:只有精神病人的脑电图才是线性的。正常人的行为很难逐日逐分秒地预言,但总是在性格的这个“奇异吸引子”周围徘徊。接着他又转向了文艺学:文艺理论家所说的“多元有界”,一方面是顽强的阅读个性,读者的“前理解”,另一方面是作品的艺术内核、艺术奥秘所形成的解读界域。同时,不同时期的权威观点,公众的时尚,使读者的判断有随机性的变化,但是,读者的个性的核心是不会改变太大的。从理论上来说,这也是稳定的“吸引子”(或叫“稳定子”)在起作用。还有,与这种吸引子相对的还存在着一种不稳定的“排斥子”,人们总是远离排斥子而趋向吸引子。阅读正是在这多种力量的相持中进行的,因而既有随机的变幻,又不无有序的节制。

这样他就超越了阅读学最为尖端的挑战,也就是接受美学可能导致的绝对的相对主义。不同个性的读者,不同的阅读选择,有没有一个共同准则呢?他没有用姚斯现成的“共同视域”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用他自己的话语作出了回答:“多元解读不是乱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怎样也还是哈姆雷特,不应把他读成李尔王。林黛玉也不应读成薛宝钗。”

理论的深刻性在于理论的彻底性,他的理论的深邃之处,就在于能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而不仅仅是在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上得到自洽。他在研究中指出,一切阅读都是往吸引子中集中,脱离了吸引子,就变成了乱读,例如,说《荷塘月色》是对蒋介石的控诉。传统的书院制、私塾制培养人才速度很慢,但可以培养出大家、大师来,就是因为混沌有一种吸引子的、向心的自组织作用。但是,这种自组织作用,是自发的,并不是一切读者都是同样有效的,因而,传统的书院制、私塾制人才生产的效率,是不如课堂制高的。既要讲求效率,又要培养大师,当代的语文课堂制就应该既超越古代混沌,又超越现代的线性序,而成为容纳线性秩序的更为高级的混沌序。

这个理论问题不但带着根本性,而且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具有极其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十年来,他苦心孤诣的理论建构(连脸色都过早地憔悴了),他得到的回报不在理论本身,他不是为理论而理论,他的目标始终指向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对于目前课堂教学中,把师生对话理解为平面滑行,以至于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这些用他的理论来解释,都是由于把多元解读误解为可以脱离作品中心(吸引子),在他的理论中,这叫做“越界”。其原因除了有意的解构以外,就是“前理解”水平的局限,也就是在同样的历史语境中,对于学术前沿的修养不足。他引用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特别提出要防止落入“蔓延的相对主义,或感情用事的唯我论”,“不确定性在此并不意味着任意性”。

感觉到了的不一定能理解,理解了的就能更好地感觉,当经验上升到理论,再回到经验层次来的时候,现实的迷惑,就可能豁然开朗了。

理论本身并没有什么伟大的目的,它的生命就在于和实践的结合之中。

(《混沌阅读》赖瑞云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6 04:29 , Processed in 0.06868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