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行论道:语文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2 13:2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外行论道:语文教育的使命是什么?

哈尔滨市明珠中学校 贾书建

http://jiashujianhxz.blog.china.com/200905/4728473.html

今天一早,张伟娜老师给我送来两件“礼物”,一件是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颁发给我的一本荣誉证书,理由是:您指导的张伟娜老师的公开课《武陵春》,在中央教科所“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举办的“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研讨会暨地区课题中期评估总结大会”上,荣获成果评比壹等奖;另一件是张老师撰写的一份赴福建学习心得《寻根溯源,回归本真》。

手里掂着这两件“礼物”,心里头颇感不安。不安者三:其一,对张老师《武陵春》一课我并没有“指导”什么,听完试讲后只是胡乱叮嘱了几句,异地教学更见教师的功底,行前要把可能遇到的困难充分估计到,拿出预案来,《礼记·中庸》有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嘛。这本指导教师“荣誉证书”实在有点受之有愧。其二,是我对张老师本人的一份歉疚。那天张老师拿着会议通知跟我谈起参会的想法时,我对她说:“由于学校经费紧张,这么多年来连校领导外出学习、考察都严格控制。咱们学校条件有限,跟人家××校比不了,你要是想去福州参会的话,就必须做好自费的准备,尤其是回来后,不要跟人家一比心里就失衡了哟。”我一向认为教师是最重要的办学资源,教师的群体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办学品位和教育质量。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是需要培训的,是需要走出去的,是需要投入的,不能总开空头支票吧。在企办校的时候,我曾经向工厂提交过一份教师培训规划,设想分期分批把我的老师送出去,送到某些著名高校甚至国外去研修。但没有钱是玩不转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话一点不假。严峻的现实是政府对学校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学校良性发展的最大瓶颈。对此,做为一校之长,我一筹莫展。

其三,张老师这份学习心得很厚重,写得很有水平,抒发的是真情实感,说明她入心入脑了,用心学了、学了得了,用脑想了、想了获了。开始读时总是被来人打断,等静下来反复读了几遍,很受启发。同时也产生一股无形的压力,不是别的,正来自像张伟娜老师这样的新生一代,他们有激情,有勇气,敢想敢干,长进很快。如果自己不努力学习则有被落下的危险,从而尽失与老师们对话的话语权。

张老师在她的学习心得中主要评介了与会三位专家的语文教育主张。第一位是台湾台中师范学院的王财贵教授,他报告的题目是《语文教育新典范之建立》,倡导“语文教育应该是开阔心胸,开拓智慧的,应该把语文教育放在永恒的人性来考量”,提出了“语文教育新典范的四个标准:回归人性;把握本质;直截了当;不再折腾”。

第二位是复旦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他做了题为《从传统文化中找回自我》的报告,主张“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找回的应是人性的本真”,包括宽容、野性和博爱等三个方面。

第三位是余映潮老师,他在《课堂审美教学设计浅说》的报告中讲到,“教学是潜移默化(语文的)、熏陶感染(审美的)、积累生发(教学的)。从我们语文教学的经典课文中呈现出人生智慧:大爱、励志、修身、勤学、哲思、谋略、处世、情趣。只有精心设计好我们的教学,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收获这些智慧,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增美、增趣、增力”。

余映潮何许人?他是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中学语文“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创造者,被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中青年语文教育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算得上是中学语文界的“带头大哥”。他的语文教育理念是:就教学而言,“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是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就教师而言,“让艺术的教学设计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应该是语文教学改革力求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

三位专家谈的都是“大语文教育”问题,或者说是“语文教育观”问题,亦即“语文教育是什么”的问题。眼看着“语”林高手们华山论剑,便有些“技痒”。突然间脑子里不自觉地冒出那句老古语,“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望而却步,挡住了他们登堂入室的门径,他们中的许多人原本是可以登堂入室的。实际上内行原本未有,有谁是天生的内行呢?我很奇怪,为什么有些人成了所谓的内行以后,便全然忘了本、堕落成某一领域的“学霸”?

于是我气运周天,气沉丹田,不避外行之嫌,想就语文教育观问题谈点管见。要把这个问题谈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历史地谈、现实地谈,发展地谈,要平心静气地思考:我们能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文化传统中汲取怎样的营养?(我以为这个问题理应成为《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课题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语文教育的现实如何?存在哪些流弊?(如果连当下语文教育存在哪些弊端都不清楚,还谈什么语文教育改革?)未来的语文教育或者说理想的语文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亦即语文教育观的构建问题)这显然超出了我学养的极限。因此,我只能就基础教育范畴内的语文教育问题发几句“牢骚”。

我以为当前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内的语文教育是一种名符其实的“考试工具教育”,换言之,这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内语文教育存在的最大弊端。语文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假,也是人们的共识,但如果把它当成“考试工具”这问题可就大了,教师的教是为了考而教,学生的学是为了考而学,一切都以考为圆心画圈圈。语文课上学生所学最大的用途是应考,考完了也就没有什么大用了,于是便出现大考过后学生集体“焚书”的场面。     

我以为,语文教育——

教学的是文化;

传承的是精神;

积淀的是素养;

唤醒的是人性;

修炼的是慧心;

塑造的是人格。

首先,语文教育教学的是文化。有人会反驳了,“如你所说,语文教育教学的都不是文化呗,不说别的,识文断字是文化不?切,真没文化!”呵呵,肯定地说识文断字是文化,而且是最基础的文化,但如果这种文化更主要的是作为应试工具的话,这种文化则成了最低层次的文化了。显然,这里所言之文化有着更深层次的涵蕴。广州市社科院的李权时先生认为,哲学意义上的文化是“人化”,既“人化自然”,也“人化自己”。人是“化”的中心,“人化自然”是人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而“人化自己”是人为了提高自我的素质,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文化既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工具,也是实现人的发展的目的。文化工具论以人为中心,把文化功能统一于人的发展和目标之中,紧紧围绕人而展开,有利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发展。

我以为,语文教育所教学的文化应该围绕着人——有生命的人而展开,服务于人的发展和价值实现,而不只是或不主要是为了考试。

其次,语文教育传承的是精神。人们可能都习以为常了,难道就从来不觉得时下我们的语文教育少点什么吗?少的是什么?是一种精神,是文人精神和人文精神。何为文人?此题应有多解,一般地认为,文人是指由知识分子构成的特殊社会阶层。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张修林这样给文人下定义(《谈文人》):并非写文章的都算文人,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严肃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就是文人,或者说,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依我看,大凡天下读书人都可以沾上文人的边儿,文人是要有操守的,文人是要有精神的。几千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凝成了中华文人特有品格,如孔子,如屈原,如文天祥,如林则徐,如朱自清,如孙中山,如鲁迅……这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岁月又怎能带得走?他们所处的时代虽然各不相同,但哪一个不是个性鲜明,特立独行?哪一个不是悲天悯人,爱国爱民?哪一个骨子里没有深深植入中华文化的基因?

何为人文?朱永新先生说,“人文,人文,拆开来看,一个是人,一个是文。第一是关心人,关心人类的命运;第二是关心文化,关心人类的文化,关心民族的文化,关心文明的发展。”他指出,人文精神的散落,到了20世纪,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人文精神的丧落跟我们的教育又有什么关系呢?朱先生追问,没有民主的教育怎么会有民主的社会呢?没有人文的教育,怎么会有人文的社会呢?(2002年7月14日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导朱永新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上的讲演)

我以为,在传承人文精神这个具有使命意义的问题上,我们的语文教育、我们的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第三,语文教育积淀的是素养。有位西方学者这样论教育:“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引自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以为后半句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剩下的是人通过教育积淀的素养”,这素养又是什么?凭借讲述《论语》心得而大红大紫的于丹曾透露,台湾得道高僧星云大师有一手烹汤的手艺堪称一绝,他不用加任何佐料,把一些看起来最普通的东西放在清水里,经过细调慢煨,就能烹制成一钵鲜汤来,品上一口,足以让你回味无穷。我以为,如果把烹汤者比作教师,则那一钵清水就是施教前的学生,用来烹汤的那些看起来最普通的东西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课程资源,细调慢煨的烹汤过程就是教育,而那一钵能叫人回味无穷的鲜汤无疑就是经过教化后的学生了。那么,素养又在哪儿呢?就是进入清水里使汤变得鲜美的那些东西!

我以为理想的语文教育就应该有如星云大师烹汤,通过积淀素养,来提高人的品位,为人的发展奠基。

第四,语文教育唤醒的是人性。人具有生物与社会双重属性。人是生物的与社会的矛盾统一体,二者既斗争又统一,构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的个体。人的生物属性决定了人不可避免地要打上“兽性”的烙印;但人只所以为人,就在于其具有社会属性,正是这一点成了把“人”跟“兽”区别开来的“分水岭”。因此,人的社会属性就是“人性”。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的语文教育目的,自始至终是要唤醒人的社会属性,拯救濒于泯灭边缘的人性,张扬人性中的善性,把每一个生物的人塑造成社会的人。

第五,语文教育修炼的是慧心。“慧心”,佛教用语,原指能领会佛理的心,泛指智慧。我的教育博客名曰“慧心斋”,即取此义。智慧是人的专利并寓于生命之中,它是人脑的产物且不可能游离于生命之外而独行于天地之间,超生命的智慧是根本不存在的,生命止,智慧止。黄克剑(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在《政治家》的译序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教育所要做的可以放在三个层面上去理解,即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润泽、成全生命。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之光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依我看,没有智慧的教育、没有智慧的语文教育是“无机”教育(这里借用了化学术语,我是学化学的),是没有半点活力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第六,语文教育塑造的是人格。人们常把“无知”当成“犯罪”的必然因果关联。那么,“高学历犯罪”现象又作何解呢?是因为他们“无知”吗?显然不是。个中原因可能不同,但都交集于一点,即人格缺陷。所谓人格是一个人与社会有关的完整而稳固的行为倾向的总和,即一个人在社会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动作方式的一套社会行为倾向。它既指一个人在社会情境中所特有的行为模式,也指这些行为模式对别人的影响。残缺不全的人格,不利于人的成长,也会给别人造成消极影响;反之,健康完善的人格,会促进人的发展,并对他人产生积极作用。我们通常评价某人“人格低下”,就是指这个人的人格严重残缺不全;而评价某人具有“人格魅力”,就是指这个人的人格健康完善。所谓“健全人格”,就是指具有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等。人才奠基于健全的人格,成才必先成人,在今天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语文教育在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以上就是我所以为的时代所赋予语文教育的历史使命,没有退路,必须勇敢担当。

2009年5月4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2-21 20:34 , Processed in 0.06959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