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楼主 |
发表于 2011-9-12 21:27:13
|
只看该作者
一、什么是课程资源
(一)教育资源
《辞海》中的“资”指:资财,供给,资助。“源”指:水流所从出,引申为事物的来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资源”是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自然来源。《世界图书词典》中,“来源”是指“事物所从来,或所从获得的地方”,“提供信息的人、书本、文件、资料等”;“资源”是指“供满足需要的”东西,或“储藏以备需要时提取”。从辞典的解释和汉语的语言习惯来看,“资源”都包含有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个方面是指事物所从出,即事物的来源。我们平常所说的能源资源、矿产资源。这些表述中,“资源”的含义是指从事这些行业生产所应具有的必备的物质。即相对于生产能源而言,必须具备通过燃烧产生热能,或通过自然运动产生动能,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的煤炭、油气、阳光、地热、水力、风力、潮汐等,所以能源资源所指的是煤炭、油气、阳光、地热、水力、风力、潮汐的蕴藏情况。同样,生产矿产品铁、锰、铜、铝等,需要铁、锰、铜、铝等矿石,这些正是矿产资源。第二个方面是指,某种事物对另一些事物是不可缺少的,是满足别的事物的需要的条件。如粮食资源不是指生产粮食所需要的土、水、肥、种和现代农业科技,而是指粮食本身,指一个地区的粮食能够满足解决温饱、工业生产、畜牧业生产的需要的状况。又如人力资,主要不是指向生产人力的设备或其他条件,而是指向满足经济建设需要的劳动力的状况。
我们常听说教育资源这个词。其实,在汉语中它不是在一个意义上被使用的,而常常是在以上两个方面的意义上被使用着的。一个方面是指,构成教育活动所需要的各种事物,包括人、财、物、知识、经验等;为教育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知识资源的总称。 它包括学生资源、教师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知识资源等。另一个方面是指,教育满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即教育本身的状况,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学校数量与人才培养的能力,教育的质量等。
(二)课程资源
教师眼中的课程资源:
1.课程资源不就是教材吗?就是教科书、教辅读物、教参、练习册等。
2.课程资源就是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教室等支撑课程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
3.课程资源不仅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还包括学校的软件资源,比如教师,学生,校风校纪等。
4.课程资源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一切能用于丰富课程教学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所谓“满眼皆资源,处处是资源。”
专家眼中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Curriculum Resource)是指供给课程活动,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它包括构成课程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活动进行的设备和材料,即所谓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即课程资源不是指向课程活动本身,而是指向构成课程活动所需要的一切素材和条件。
广义:进入课程活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过程,并且能够发挥或辅助发挥一定教育价值功能的各种资源的总称。
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课程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课程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课程资源。
(三)教学资源
《教育大辞典》:“教学资源”的含义是“通常为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
鉴于教学是实施课程的最主要手段,因此,很多人并不把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源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而是将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源视为同义语。
课程资源就是支持课堂教学开展、并为课堂教学利用的各种条件。这些条件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既可以是学校、课堂内部的,也可以是学校、课堂外部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既可以是目前已经被利用的,也可以是还未被利用的。
只要这些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课堂教学所利用,为一定的课堂教学活动服务,支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就可以称之为“课程资源”。
教育资源、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关系图
二、课程资源的类型
1.按来源来分: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
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们在性质上还仍有所区别,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来讲,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据主要地位,校外课程资源则更多地起到一种辅助作用。
2.按性质来分: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前者突出“天然性”和“自发性”,如用于生物课程的动植物、微生物;用于地理课程的地形、地貌和地势等等;后者突出“人工性”和“自觉性”,如为了保存和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公共设施,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等。
3.按存在方式来分:显性(有形)课程资源和隐形(无形)课程资源。
前者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自然和社会中的实物、活动等。作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显形课程资源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便捷手段或内容,相对易于开发和利用。而隐形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等,与显形课程资源不同,其作用方式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它们不能构成教育教学的直接影响。所以隐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需付出艰辛的努力。
4.按功能特点来分: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并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因素。
条件性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很大程度上包括直接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时间、场地、媒介、设施和环境等。
5.学者范兆雄的观点
他将课程资源视为一个系统,由物质系统课程资源和非物质系统课程资源组成。
物质系统课程资源包括:
人力资源:教师、学生、家长、实践基地的工作人员、相关社会人士等。
物力资源: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场馆设施资源等。
自然资源:动植物、自然景观、自然现象。
非物质系统课程资源包括:
教师、学生、家长等人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感受、差异等。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师生关系、教学评价方式,儿童在家庭、社会中的生活方式等。
学校规章制度、校纪校风、班风学风、社区文化资源等。
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偶发事件等。
三、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义
(一)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课程资源开发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综合实践、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都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它们有效实施依赖于课程资源开发的范围和水平。
(二)学生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不可否认教构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它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内容的具体体现,是教师与学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因此教材直到现在依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可是教材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认识的增加而日益暴露出来。例如内容结构单一.不能照顾地区与人的差异,内容更新较慢.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特征、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等等。现今仍然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教材、学教材、考教材”“教材当做唯一的课程资源”的观念已经远远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课程内容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多元和丰富的课程内容才有足够的养分.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让他们充分自主地选择和吸收,最终健康成长。所以需要我们去开发课程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我们提倡开发课程资源,并不是主张抛弃教材,漫无目的、毫无依据地将身边的事物纳入我们的教学当中。而是以教材为根本,配合教材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课程内容,使其成为教材的有益补充,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着力提高学生素养。
将有利于课程真正回归学生生活,体现生活即课程理念。是丰富学生学习内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1、课程资源开发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
课程资源开发对教师提出了各种挑战。教师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力不从心、无能为力的紧张感、无能感,会使教师产生继续学习习、自我完善的强烈愿望,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宝贵动力资源。
2、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技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来自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中,教师要学会在没有“本本”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要经历反复的操作和练习等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教师的能力得到优化和发展的过程。
将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生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是尊重教师专业自主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
所谓适应性是指选择和运用的课程资源必须符合不同课程目标、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需要.要以不同学科的不同课程目标为第一选择依据,同时兼顾促进学生的发展。如课程的设计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要考虑典型或普通学生的共性情况,更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特殊情况。如果要为特定教育对象确定恰当的目标.那么仅仅考虑他们已经学过的内容还不够,还需要考虑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除了考虑学生群体的情况外,还要考虑教师群体的情况。只有这样,课程资源才能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开发。否则就易使课程资源的开发流于形式.不仅不会促进还可能影响甚至破坏课程实施与学生发展。
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 还必须通过筛选机制过滤才能确定。从课程理论的角度讲, 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 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 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一)适应性原则
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学生特征(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兴趣需要)
教师素质(教学风格、教学能力)
(二)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开发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途径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指不论以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该是开发的
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校内校外、城市农村、中国还是外国,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可以开发。途径的开放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而应该探索多种途径和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例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专题“黄河,母亲河”。教师要求学生收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并与同学交流;收集与黄河有关的常用俗语、
谚语、成语,并写出意义和相关故事。然后举办以“歇唱黄河”为主题的文艺演出,调查黄河的缺水断流、水污染以及造成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破坏等事实,召开以“黄河之忧”为主题的调查报告会,设计保护母亲河的公益广告等。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程资源由教材文本扩展到课外可利用的所有资源的理念,注重了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动态生成。
利用开放性的课程资源就涉及到课程资源管理的问题。
课程资源管理包括资源调查、资源分析和资源管理
资源调查:
总结能够使师生获益的各类资源
目的:我们已有哪些资源(资源评估)
资源分析:
找出资源环境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
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目的:我们还需要哪些资源(资源需求)
资源管理:
课程与教学计划
学校组织机构设置
管理制度建设
目的: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教学目标
(三)经济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具体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和学习的经济性。开支的经济性,是指用最节省的经费开支取得最佳效果,尽可能开发那些不需要多少经费开支的课程资源,不应借口开发课程资源而大兴土木,盲目引进硬件设备,不计高昂的经济代价。时间的经济性,是指尽可能开发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课程资源,而不能一味等待更好的条件和时机,否则就会影响新课程的实施。空间的经济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尽可能就地取材,不应舍近求远,好高驾远。校内有的不求之于校外,本地有的不求之于外地。学习的经济性,是指尽可能开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资源。如果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意图不明确、晦涩难懂,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还可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课程资源各种各样,但是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学科、学校和地区,可以利用的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因而在具体开发时要因学生、教师、学校、学科、地区而宜,不能强求一律。要发地域资源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点,展现教师风格,满足学生需要。同时做到开发的课程资源与其他的教育内容的协调配合.注意时间、空间、人力、物力上的现实可行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