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11-7-16 10:51:4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艺术课标修订》4月24日在线研讨整理
(红孩儿冰淇整理)
写在前面的话——王展鹏
研讨话题:《艺术课标修订,期待您的参与!》
在线研讨时间:2007年4月24日(周二)晚19:30-21:30
课程标准的具体修订工作即将正式展开,迫切需要广泛征询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国家级实验区、省级实验区的教研员、老师们的建议,因为实验一线老师们的体会是最深切的。
经与在线研讨版主商议,本月的在线研讨我们就进行一次关于课程标准的研讨活动。
请实验区教研员组织教师提前研读标准,并可以根据下列问题发表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1、有意见提出:“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不十分清楚。”你认为怎样做更好?
2、有意见提出:“希望突出艺术能力指标。” 艺术课程的焦点是知识技能及综合方式的问题。如何处理“目标的四个方面——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科学,艺术与文化”和艺术能力指标的关系。你认为如何处理更好?
3、有意见提出:“希望标准中一些知识技能的内容更详细具体些。”是否应在“内容标准”中增加“知识技能”的内容?是各艺术领域知识技能的分别表述,还是寻找各领域共通的艺术要素表述?
4、实验稿(原稿)的“总目标”的表述是:“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2004年的修订稿(2004年滕守尧老师曾组织部分课标组成员做了一次修订)的表述为:“艺术能力和道德、情感的整合发展”,你认为如何?
5、2004年修改稿在分目标部分,与原实验稿有改变,使四个方面与三种能力对应起来,你认为这种结构安排如何?
2004年修改稿强调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四个方面涉及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三种能力指标。
6、2004年修改稿对“内容标准”的修订提出“从相关向融和推进”的原则,你认为如何?
7、提供哪种类型的“教学案例”最具有理解、借鉴、参考的价值?
8、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有哪些修改建议?
9、对“评价建议”有何修改建议?
10、其他相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罗炜老师(柚子花开):
艺术课程标准的不足:
1、太倾向于艺术的玩味,娱乐的性质,这对艺术全面素养的形成会造成大的障碍,艺术是严肃的,它的多元化表达途径应更多体现能力的培养,素养的养成。
2、新课标中对艺术能力的培养没有提出明确的发展步骤,对人文主题的关注的同时也要注意系统的技能技巧的训练,两者整合一致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3、艺术学习不光是个性化的,而且也应是普遍性的,针对多数学生的特点开展适合群体兴趣的活动,才能激发全体的兴趣。
4、艺术活动的游戏性应在活动、评价、反思上得到完美的表现,它应该在多元化的表达途径上寻找严肃艺术与娱乐艺术的共通点。
5、P5上的“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建议改为:“主张开展具有游戏性的艺术活动”。
6、P6页:建议将“实现目标的学习领域→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改为“实现目标的四大门类→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而将“学习领域”定义为“艺术学习的共同规律:感知与表现、欣赏与评述、创造与反思”。
7、标准中的“1-1-3”繁琐不明,不实际指导意义。
8、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较虚,只有内容,没有要求。
9、P38页:“一科切入”一词建议改为“侧重”。
10、建议标准中增加各领域的“学生成就标准”。
作为艺术课程的实践者,我们尝到了实验的艰苦与甘甜,改革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同舟共济,长此以往,让每一个四十分钟都有精彩的故事,让每一颗心灵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艺术课程的实施本身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有理由相信,艺术新课程实施一定会达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艺术课程标准》的理想境界。
长沙市开福区科培中心 罗炜
2007年4月16日
关于艺术课程标准的补充修改意见
(课程目标部分)
艺术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实验已六年多,我认为标准的整体思路和基本框架符合《纲要》的精神,为了使课程标准更趋完善,下面我根据实验的体会主要对课程目标部分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修改意见,供课程标准组参考。
一、从艺术课程目标制定的出发点来看:
1、存在的问题:艺术课程目标制定的出发点应着眼于学生在丰富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完满人格和丰满人性的发展,因此仅有知识技能的描述和仅有“艺术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四个方面的理念要求是不够的,既然是综合艺术课程的目标,就应该考虑将二者融合。
2、修改建议:
(1)对“总目标”的修改建议:
“学生在相对完整的艺术活动中,不断获得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艺术能力,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生活情趣,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2)“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其实也是总目标,而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表格却没有呈现真正意义上的“分目标”,用数字“1-1-2”表述让人费解,且三个学段之间没有层次和递进。如:“尝试用艺术的方式美化身边的生活环境”在分目标和三个学段要求中都提出过。
建议:将标准附录部分的艺术能力要求揉到表格中的分目标当中进行描述,去掉1-1-2数字。因为附录中的艺术能力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必要单列出来。
二、从艺术课程目标的陈述来看:
1、存在的问题:分目标的陈述只有分块,没有分层;目标表述不明确,“正确的废话”较多,一线教师不好操作。
2、修改建议:将目标分类、分层进行表述,特别是结果性目标的要求要具体、可测量、可评价,可将具体的艺术能力目标分学段进行表述。
三、从艺术课程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来看:
1、存在的问题:目标中使用的行为动词过于泛、空,没有体现综合艺术课程的特点,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教师把握不好容易将艺术课上成语文的说话课或历史课。
2、修改建议:体现综合艺术课程的特点,增加表现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四、从艺术课程分目标的制定来看:
1、存在的问题:分目标没有连贯性、层次性,没有分学段具体描述,给人感觉较空、较大。
2、修改建议:将“实现目标的学习领域: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改为“感知与欣赏、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这样便于分目标的表述,也能体现综合艺术“通识、通感”的特点。因为“感知与欣赏、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其实就是艺术学习的普遍规律,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新的繁难现象。
五、从艺术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来看:
1、存在的问题:艺术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如果忽视了学科特点,过于追求“形而上”的东西,会剥夺学生能力生成的机会,抹杀学科要素。
2、修改建议:在“形而上”的理念指导下,做“形而下”的修改。如:各个门类拿出在综合艺术课程理念下的学科要素主线。
长沙 罗炜
2007、4、24
崔 波: 罗炜老师提的建议:将标准附录部分的艺术能力要求揉到表格中的分目标当中进行描述,去掉1-1-2数字。
强烈支持!
另建议:在四个分目标中能否按年级提示相应的具体课程内容标准。
1、存在的问题:分目标没有连贯性、层次性,没有分学段具体描述,给人感觉较空、较大。
同感!
缺乏具体的要求!
能否结合后面的附录-学生艺术能力发展水平参照表进行具体表述。
空军: 在我看来,现在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的几对矛盾,值得注意:
一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之间的矛盾,艺术课标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终极目标,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往往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艺术以外其它学科渗透和补充上,忽视了学科性,淡化了艺术能力的培养,其实,艺术能力也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这两者不矛盾。
二是教师素质和艺术教材之间的矛盾,大量的艺术教师,其实都是音乐美术教师,他们接受以前接受单科教学,对于现行的教材缺乏解读能力,当然这不单单是教师的问题,教材的可操作性也不强。
三、艺术教材的要求和和我们的国情之间的矛盾,这一点的描述可能不太确切,实施艺术教材需要较好的教学条件和较好的“大环境”(学校家长对艺术学科的认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可是拿到艺术教材的是大量的农村学生和教师,在高考指挥棒下的“读书郎”除了课堂他们接触艺术的时间实在是太少,除了所谓“交叉”“渗透”“综合”他们要补的可很多。
其实作为教师是没有能力修改艺术课标的,能做的也就是谈一些困惑。
红孩儿冰淇: 空军老师说的教师素质与艺术教材的矛盾;艺术教材实施与咱们国家国情的矛盾。确实,这两个矛盾是存在的,而师资问题的解决,从很多方面的信息(已经有很多高校已经有了综合艺术类的新生力量;各个实验区给老师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以解眼前之急),我们也可以看到,它越来应该越不是成为阻碍课程实施的主要矛盾之一了。而第二个矛盾,个人觉得不管是音、美教材还是艺术教材,它都是存在的。
亿瓣心香: 空军老师说的教师素质与艺术教材的矛盾,我支持!发达国家小学艺术教育的培养已走向了规范化轨道。
在美国,小学艺术师资均在综合大学一级培养,50个州都规定小学所有的教师至少应当取得学士学位。日本、英国、德国小学艺术教师均毕业于综合大学、新教育大学、教育学院、艺术学院等。发达国家的小学艺术教师在大学中受到了良好的艺术教育训练。美国大学把音乐、美术列入了必修的人文学科。日本大学把音乐、美术作为培养小学师资的基础课程。英国在培养小学师资的教育学院和综合大学教育系中也把音乐、美术列入了必修科目。
我们呢???
盛蕴红: 细看了空军老师的发言,其实归结为还是艺术教材的问题,或许是艺术教材的理想化让更多的老师在教学中难以操作,因为学科内容体系的问题,教师的自身素养,教学的大环境等……
针对第一点,我谈谈我的个人看法,其实,围绕某一人文主题,其它相关学科在实际教学中有所侧重地作边缘性地渗透,这种综合性就是艺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往往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艺术以外其它学科渗透和补充上,忽视了学科性,”这一点我并不赞同,这些所谓的其它学科其实也是综合门类的的一个部分,只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所侧重而以,所以更不能说“忽视了学科性”,至于“淡化艺术能力的培养”,可能是在相关内容的编排上没有系统明确的指示,也不能上升为这么严重的“矛盾”吧。
至于第二点我略有同感,但凡事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进步的,这不,师资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培养,综合艺术类的老师有的已经上岗,而教材为了更便于老师操作,也在不断地修改,相信这一矛盾解解决在望了。
第三点我比较赞同红孩儿的观点,这一矛盾不仅存在与艺术课程教学领域,单科的音乐美术教学同样存在这这一矛盾。
崔 波: 标准的修订对我和我们的老师而言是困难的,毕竟大家忙于教书,真正研究的教师不多,老师更多是讲实惠的,更关注的是教材,关注的是如何实施艺术课教学,我们谈到的修订只能算是建议。
下面择录我市小学艺术老师张风的几点建议,是否值得思考;
1、阶段目标指点的比较笼统,知识点零散,教师在指定教学目标,重难点时百花齐放,有些内容较为浮躁,华而不实。
2、在课标修订时要考虑各学习领域中总课时的比例。要考虑学年内能不能上完。
3、对艺术能力的培养步骤要 有易到难,跨度要小,要适合群体学生。五六年纪内容太多,目标不明确,教师不知该让学生把知识掌握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红孩儿冰淇: 张风老师的几点建议确实很值得思考。特别是第二点课时的问题更应该考虑。从一线老师的实践来看,有很大一部分老师经常无法上完,尽管在课时安排上,好像还空出好几课时让老师灵活的。但,基于艺术的特殊性及在校的“副科”地位,有时会被冲掉一些课时,主科被冲掉的有可能再拿回补上,而“副科”一般是不可能再让你拿回补上的。
杨立梅: 各位老师好!我们又在网络上见面了!上次在线研讨刚好我在外地开会不方便上网,但回来后看了大家的议论,很有启发。
今晚,看了前面好几位老师请假的帖子,看来大家都很忙。
课程标准修改的议题很重要,也许老师们觉得它的理论性太强和自己的工作不够直接,难以发表意见。那就请大家按照我们这次在线研讨所提出的问题从具体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李力加老师,罗炜老师、崔波老师、空军老师都已经发表了很好意见,这对我们课程标准的修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 杰: 一线教师需要不需要课程标准?如果需要,需要什么样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用途是什么?
课程标准需要把握教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则性要求与具体性要求相结合,使一线老师既能了解教学的高层次,又能知道具体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王展鹏: 首先,一线教师需要课程标准,因为教育教学是科学,我们的课程应该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标准;
其次,课程标准因为是文本性呈现的,并且是指导教育教学的,因此,其表达应该是明确且可行的。好的的课程标准应该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和建议性,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实践。
郝松德: 课程标准当然需要。需要的是很容易把握,容易操作,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标准。
东 风: 关于标准的讨论,的却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不仅是理论性的问题,作为指导性的文本,同时还是一个怎样能很好的指导实践,是讨论中最不容易把握的地方。因而,我觉得一线老师的建议应该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希望能就此展开讨论。
杨立梅: 同意东风的意见,课程标准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课程根本的指导文件。它应该体现改革的理念,和对实践的具体指导,它不仅是教学的指导,而且应该是学生发展的指南。这次研讨就是希望多听一线老师的意见。
周 杰: 现在国家刚开始修改课标,而修改者大多不是基础艺术教育工作者,如果一线教师不提意见,修改后的课标就会“束之高阁”,这还好,大家上课不理睬就是了。如果要求在教学中一定照章执行、评价教学那可就坏了!
谁对课标有发言权?——实践者!我们也要改变过去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习惯,一线教师也是教育家。
崔 波: 就我所知,老师最迫切想知道艺术课怎么上?学生应掌握那些具体知识?总目标提出:不断获得艺术知识技能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作,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但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教师还是一头雾水。
周 杰: 这些话的确很空,甚至是“正确的废话”。怎么改?
王展鹏: 这样改不知可否?
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不断获得艺术知识技能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作,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
另外,在为艺术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时,应尽可能的选择教学实录,形式风格应尽可能的多样化,教案不要过于理想化,尽可能的照顾和考略农村学校及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要考虑农村学校艺术教师多为兼职的实际需要。
张崇民: 所谓课程标准,就是让老师所达到的一个目标或是一个最低线。
周 杰: 确定某一学段的内容标准,要有相关的依据,例如学段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原有基础、发展需要等等,说白了,就是要让老师知道为什么这样确定标准。在执行的时候会更加自觉,而不是一味地执行。
钟无艳: 是老师达到的标准???不是学生达到的标准最低线??
周 杰: 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达到的标准!
钟无艳: 双手赞同,张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亦小不亦大,亦简不亦繁。
一切从实际出发!!
周 杰: 有没有课程标准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影响?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让老师参与对课标的修改?
传统的教学有研究课标的意识和习惯吗?
杨立梅: 周老师的这几个问题问的很好!过去我们教师只是教学大纲的执行者,好像“学科”“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等等都不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执行者,教师更有责任和权利对涉及教育的本质问题发表意见,对涉及教学、课程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
盛蕴红: “有没有课程标准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影响?”——当然有影响,如果没有课标,老师对于如何有目的地完成阶段性的教学任务一无所知,他们的教学会没有了方向。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让老师参与对课标的修改?”——我个人的理解是除了自身的教学工作,参与课标修改这样的活动对于我们而言,是让广大的一线教师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实际,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深度地去分析和了解我们该如何有目的,有计划地“教”。从而让课标更好地服务与我们的艺术教学。
“传统的教学有研究课标的意识和习惯吗?”——因该也有,只是让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的机会该是很少的吧。或许这样的课标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从某种角度而言或许会缺失一些可操作性。
崔 波: 作为课程标准,应该是指导性文件,是航标。可只有一些空洞的理论而没有实在的内容只能让人摸不找头脑,这大家都有反映!
老师参与对课标的修改一是说明了编写者有”人‘的意识了,二是老师只有解读了解课标,才能把握编写者的意图,从而更好落实教学。 传统的教学有研究课标的意识和习惯吗?准确的应该说是“大纲”,我以前感觉研究“大纲”的只是考试科目,以前很少有人带领我们研究美术、音乐大纲,也只有本次我们才第一次能“参与”到课标的修订中去,这或许是新课程的亮点。
东 风:对于标准的学习到底做的够不够,也需要打个?我们都需要学习标准。
王展鹏: 当然有影响,就象航行,没有了航标,将迷失方向;因为一线教师是教材的具体操作者,是课程的实践者,也许一线教师更能知道课标的可行性;传统教学也有研究课标的习惯(那时叫教学大纲)
周 杰: 一线教师需要不需要课程标准?如果需要,需要什么样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用途是什么?
课程标准需要把握教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则性要求与具体性要求相结合,使一线老师既能了解教学的高层次,又能知道具体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崔 波: 周老师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
“一线教师需要不需要课程标准?如果需要,需要什么样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用途是什么?”
我看大家还的思考?
亿瓣心香: 一线的老师,可能对课标都没有理解透
当然需要,需要通俗易懂的课标
东 风: 2004年修改稿强调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四个方面涉及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三种能力指标。
我一直以为“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这三个能力指标,是所有课程标准都涉及到的问题,在艺术课程标准中,应该找出其“个性”的特点来。过去有具体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就容易掌握、容易理解。那么,在标准中如何应用多少年积累的这些基本“元素”呢?在一线老师看来,怎么表述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呢?
周 杰: 同意东风的意见!“标准标准”就要让执行者知道“标”在什么地方,“准”在什么地方,看得见摸得找。现在的标准就是看得见“文字”,摸不着“内容”,更不知道怎么“做”。
崔 波: 建议修改的课标要把“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三种能力指标具体化。甚至要对这三种能力的叙述进行推敲。
王展鹏: 这样改不知可否?
在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不断获得艺术知识技能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作,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
杨立梅: 艺术能力不能局限于“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三种艺术能力。”这样的提法太局限,艺术学习中的观察能力(视觉的、听觉的)、想象力、记忆力、模仿能力、分析能力同样重要,应予强调。
三人行: 我们的课标确实过于笼统,特别是在内容标准上,需引入一定艺术门类的知识结构,使教学领域更清晰、好操作。
杨立梅:请三人行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教师的教学实践,再具体一些谈谈如何落实?因为如何解决内容标准笼统的问题,是重要问题。但是在多种艺术领域参与教学的情况下,在多种艺术能力关联、通感的目标中,如何落实这些内容,需要具体研究。
东 风: 在艺术学习中杨老师所提的这些能力非常重要,也容易落实,在标准的表述完全可行。比如,即使是纯粹的素描学习,我们可以这样来看,素描的作用有:培养形象记忆能力、形象感受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形象塑造能力等,这个“形象”的词,就是在艺术中用的比较多,在理工类学科中用的就少多了,也不典型。那么,在标准中这样表述,“比如说,画一幅素描静物,在学习过程中,尝试记住这几个静物的形象特征,便于以后创作时用到这些基本形”,如此,就较为容易理解,也有艺术的“特点”。
散 散: 为什么是"尝试记住这几个静物的形象特征""尝试"呢?这样教学中就会有很多的随意性.......其实标准就是只要多点具体的可测的行为单词就可以了,以前是太学科,现在是太人文的大而化之,综合下不就可以了吗?不懂为什么要这么严重呢......
东 风: 现在正是需要我们一线的老师,提出来需要哪些具体可测的可量化的“标准”呢?为什么大家都不说这个具体的东西呢?这也正是艺术教育的“人文性”,数学可以是1加1即可,而绘画可以把绿色的竹子画成黑色的。所以,寻找“艺术能力和人文”的这一可“测”的标准,大家都觉得难。我们现在就努力吧!
亿瓣心香: 还有人文的问题,难道就是给妈妈泡杯茶???
我国的教育,由于专业分得太细,太早;急于培养有用之材,忽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加之传授为主,内化不足,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术或艺术,但往往知识狭窄,能力畸形,缺乏较深厚的素养,特别是作为现代人的综合素养。其中,尤其是人文素养。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富于情感;“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艺术则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去处理事物的普遍性。”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人的综合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
当我们谈到教育的时候,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非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同感,我们的教育太缺乏人文了。甚至我们谈到今天的社会的时候,也觉得我们今天的社会太缺乏人文。
是的,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需要知识,需要技术,需要艺术,但是尤其更需要人文。
王展鹏: 说得好!本着这样的出发点,我们的教育就会始终关注人文,用艺术陶冶人,让人成长得更健康!
东 风: 这四个方面,可否象美术标准哪样的表述:例如,
艺术与生活
艺术与情感
艺术与文化
艺术与科学
第一学段
(1~2年级)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体会生活中的艺术因素。(包括艺术的其他领域)
▲ 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听听、演演等活动中体验艺术带来的乐趣,感受艺术与表达情感的关系。
(都应该涉及到艺术知识与技能的问题)
▲观察、了解、欣赏……生活中、书本中、影视中等艺术形式中的文化因素,初步感知和体验文化和艺术的关系。
(都应该涉及到艺术知识与技能的问题)
▲在有关科学的试验、尝试、创造等中,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你对这些现象的认识,初步连接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都应该涉及到艺术知识与技能的问题)
崔 波: 我觉得应该借鉴。
亿瓣心香: 支持!!!今天这里专家多,我不是,我是正宗一一线每遇到哪一个知识点要具体到多少需要看课标时,我都找不着北有时却看看以前的音乐课标,惭愧!
散 散: 我感觉课标是用来说课时做文章滴..........
盛蕴红: 是的,似乎课标更多的时候是这样被利用或学习的,但至少最终还看了课标!
问题是,在实际是教学中,尤其是网络盛行的年代,讲究的是效率,对于更多的老师,或许连教师用书都没有仔细地瞧上一眼,备课就直接在网上完成了。课标封面是啥颜色的都一概不知……这也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现象,绝无杜撰的成份。
课表的研究和修改在这样的前提下又从何说起……
周 杰: 如果在四个栏目里从艺术的四个主要门类提出具体标准,是不是就把这一学段学生必备的艺术能力表明了?例如:在“艺术与生活”栏中,分别从“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其他”五个方面提出要达到的标准。在“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栏目中同样如此。这样但三大学段结束后,学生必备的艺术能力是不是就较为完整了。
崔 波: 有意见提出:“希望标准中一些知识技能的内容更详细具体些。”是否应在“内容标准”中增加“知识技能”的内容?是各艺术领域知识技能的分别表述,还是寻找各领域共通的艺术要素表述?
在问到这个问题时,很多教师强调我们非常需要在“内容标准”中增加“知识技能”的内容,最好在各学段内容标准中有具体要求,以便教师操作和把握。
从这点看,老师需要是这样做的。问题是如何把现有的艺术标准附录里的感知与欣赏,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揉到里面。如果能揉到一起,是否学生必备的艺术能力是不是就较为完整了。
周 杰: 课标中应该包括“知识技能的标准”。
张崇民: 单科课与综合课并存一事,让好多校长误认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其实艺术学科本身就包括了音乐、美术,我们国家就不能一步到位的开设艺术综合课吗?至于课程标准我们下面的老师说多少会有多大的位置呢?
杨立梅: 目前我们的国情就是这样,我们只是把我们能够作到的努力做好。因为观念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过程,也需要包容。艺术课程实践了6年,它没有倒下去,不是说明很多问题吗!我们要意识到,行走的路常常不是笔直的。
王展鹏: 至于课程标准的修订,就是应该广泛征求一线老师的意见,教育部特地为此设置了征求意见的表格,但是需要下载软件,比较麻烦,我已让小张将它转化为文档,老师们会看到,是会重视老师们的意见的。如果我们现在不提问题,新的课标确定后再发现问题,不如现在多提得好。你说呢?这样并存的现象也许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您说的校长的认识是有,这需要有一个很好的途径,让他们认识到这样的问题,所以刘坚教授说过的话还是很有针对性的,甚至振聋发聩:“课程改革成在教师,败在领导!”
三人行: 课程标准是学科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重要依据与基准,任何从事学科教学的人员(教师、教研员等)必须要研究课程标准。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验证课标;完善课标;发展课标也是教师、教研人员应该承担的工作,这样才可以明明白白地教学。
艺术课程发展到今天,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教师、学生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考察标准。教师与学生的需求是否矛盾,可否化解?现在的课标教师反映不好用,问题出在那里?出在编写者方面,还是出在教师方面?应该谁向谁靠拢?量体裁衣的课标需要裁去的是浮肿的那一部分,呈现出身体的本来面目。向自己开刀,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的是清醒。
曹跃东: 音乐有基本表现要素,美术也有。那么作为综合的、有别于分科的艺术表现要素都有哪些?我想应该是有的。例如对比、对称、协调等等,这些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如果这些问题是模糊的,那么,艺术课的教学也一定是混乱的。作为综合艺术课堂上的学生,他们的艺术能力的形成不能是单科的艺术技能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在此基础上的提炼、提高。我们的艺术课堂上教师出现的困惑可能和这些有关。作为综合艺术课程,在具体的运作上要给教师们“抓手”,对于学生来说,对这些艺术表现要素进行学习和认识并运用这些表现要素来进行艺术实践才能真正的提高他们的综合艺术素质。所以,我建议,修改后的《艺术课标》应该加大这方面的表述。
杨立梅:对“整合”、“综合”、“关联”、“融合”的理解
需要正确理解艺术各领域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整合的艺术学科和教学实践中的分与合的教学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上的概念。艺术课程中的分与合是指教学中是采用不同艺术门类的分别教学,还是进行综合性教学。我们所理解的“综合”不是拼凑、混合,好像是一粒药片包含了多种维生素一样。而是跨科目、跨领域的打通、渗透、关联,在多种通路的碰撞中激活、开拓想象和思维。在实际生活中,从来没有绝对的“分”与“合”,它们之间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同样,我们的教学也不会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而需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教学需要和情境进行选择。在学科整合的理念下,我们仍然需要认真研究不同艺术门类的特点、个性,以及各类艺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内容。在具体教学中常常会有所侧重,甚至根据需要的单一内容。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看到分与合的形式,更要体会形式背后的价值取向,无论是分与合都是统一在整体的艺术教育观念之中,统一在整合的艺术学科之中。正确理解艺术教育的价值,分与合的关系自然就会由关注外在形式转化到深化其内在涵义,教师的课程意识,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形式上的分与合的问题了。
崔 波: 这段话很经典!
经典的概括了艺术各领域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看到分与合的形式,更要体会形式背后的价值取向,无论是分与合都是统一在整体的艺术教育观念之中,统一在整合的艺术学科之中。”
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制定标准的依据。
曹跃东: 如果连什么是“艺术能力”都没有弄清楚,还谈什么“测量”啊?
东 风: “正确理解艺术教育的价值,分与合的关系自然就会由关注外在形式转化到深化其内在涵义,教师的课程意识,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形式上的分与合的问题了。”这句话讲的好,我历来认为,综合主要在于意识方面的“综合”,真正理解了艺术教育,综合与否就不是问题了,会自然而然地有或多或少的综合因素在你的教学中。
周 杰: 这一段话非常重要!应该在深入思考!
散 散: 问题是你如何让所有的教师都思考哩???
周 杰: 不用我“让”,不用“都”,首先“散散”先让“散散”思考就行。综合艺术在施行中的一大误区,就是曾只注重综合的形式,忽略了内在涵义的关联。
散 散: 综合艺术在施行中的一大误区,就是曾只注重综合的形式,忽略了内在涵义的关联。不是所有的事都是这样的吗?有句话叫什么"又表及里"
不学无术者: 我曾经提出:课标中所选的课例应该换一换了,因为所选课例的教材都与我们现在推广的教材不一,刚捧着读时还一头雾水,后来才知道那是另一套艺术教材上的。所以我建议:修订后的教学设计范本,应该更有整队性和推广价值。这个问题很实在。
郝松德: 今天和盛老师电话交流中也提到这个问题。据说现在的教学参考书没有随着教材的变化而变化(我几乎从来不用教学参考书,觉得目前的参考书没有参考的价值),如果是真的,那么真要好好留意了。
散 散: "需要哪些具体可测的可量化的“标准”呢?"偶想知道,究竟这个标准是针对单元课题还是具体的学科内容?这个里面的东西太多了,怎么说呀?简直是迷宫么......
崔 波: 这个话题又牵涉到评价这个问题,我就想问一下诸位,标准中强调:艺术课程对学生评价主要采取的是质性评价方式。其中艺术成长记录带是重要的质性评价方式。但现在真正落实的有几家?
另外,王版他们今晚艺术中考辅导,欣慰艺术还有中考的时候,想问大家;艺术中考考什么?
如果要靠,标准里是否有所提示?
蒋永刚: 4月19日,我们教研员崔版.带领我市中小学艺术教师展开了为期一天的关于艺术标准修订意见征求及讨论学习.教研气氛热烈.我作为一小组的成员和大家交流,反映一下本组的一点看法:
艺术与道德,情感的整合,我们很赞成这个观点。在今天的艺术课堂上,还是昨天的单课教材,都要注重培养提高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中间渗透着情感。
即所谓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应该是心灵的美,这其中就有道德的成分。
课堂中也处处能体现出道德美的方面。简单的说,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止是否得体,学生看的明白。艺术课堂中教师的讲解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随便从艺术课本中举一例《铡美案》:秦香莲在家照顾公婆----就是孝敬;秦香莲带冬哥英妹进京风雨交加,母亲呵护着----就是体现母亲的伟大等等都在艺术课中能找到,对教育学生是很好的范例。这是本小组讨论后我的发言.
今天下午我代表学校参加了我市教育局关于今年中考招生工作会议,其中对艺术课的中考教育局领导很重视.希望各学校对艺术课不仅要作为中考科目要有成绩,对学生评价要多角度,按照课程标准,要那出考试评价方案,评价依据等.欣慰领导的重视之外,我真要下去后好好琢磨怎么对今年的学生评价?不知大家有何良策。
周 杰: 你的这一信息横重要,与课标关系横大,我们会继续关注具体的操作,你们会很辛苦。
杨巧云: 在四月十九号教研活动中我们的艺术教师针对这次的专题也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大家纷纷就艺术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珍贵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我东塔的张凤老师在研讨中谈到如何落实好艺术课的实效性,也谈到了艺术课程知识技能与学生情感的相互融合的问题,就这个问题我认为艺术情感与知识技能是相互融合的,其中学生在灵活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体验,得到人文教育从而实现艺术教育的人文化!
艺 海: 我的看法:
一、 将现在的《艺术课程标准》改称《综合艺术课程标准》
二、 按照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舞蹈艺术、影视艺术分为四个门类提撰写分目标
三、 强调四个门类之间的相互联系与通感
四、 具体实践过程中以门类实施
崔 波: 这个想法很实际!
只是(四)不很理解,具体实践过程中以门类实施,怎么实施?
还请讲细些?
曹跃东: 课程背后的价值取向有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应该是课程的综合性。这是综合课程设置的根本意义。目的是让学生对艺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学过程当中,分与和都是应该选择的教学策略,但是,教师不能忘了最后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对艺术的整体的认识的提升,那么,设置综合课程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艺术课程标准》不能在具体的艺术能力的表述或具体内容上含糊。艺术课程应该把对比、对称、均衡、节奏等等艺术的表现要素明确提出,这些都是艺术感知的基础。
不学无术者: 2001~2002年,我读《课标》次数比较多,后来,不怎么读了,因为其中有些目标比较虚空,似乎有些悬乎。2002年4月版的《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出来后,我基本上就改读《解读》了,因为《解读》让人感觉实在一些,能使人看得见摸得着一些。特别是第九章《如何进行艺术课教学》和第十章《艺术课程的评价建议》,颇具有指导意义,让一线老师对艺术课怎样教学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崔 波: 同感那!其实对艺术的理解更多来源与课标解读,也许应为是详细吧,所以建议课标修订同时,课标解读能否同行!
周 杰: 小小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一个东西脱离了实际后,其下场就是“不被理睬”。希望新课标能够成为艺术教师须臾不可缺少的朋友!(教材的修改也是同理)
曹跃东: 在艺术标准中,就“艺术与生活”写的相对实在些,但还是比较笼统。我到觉得应该再展开些,并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加以强调。
例如“艺术与文化”的内容标准中,更多的是通过这些内容来进行认知。但是,就艺术学习的层次来讲,这样的认知是最浅层的。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界定“艺术与文化”我觉得在分量上太轻了。课堂也会流于走马观花的形式。
张 平: 其实我感觉课标只是参照,真正的还要看时否真的能让学生有切实收获,其他的都瞎掰。呵呵。同过10年的教学经历,我还是觉得标准是人定的,同样也是人执行的,所以人是主体。在我看来,艺术的综和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实艺术是一通百通的。“画虽艺也,古人借以陶淑心性之具,与诗实同艺也。”说的就是,艺术相通,只要经注到思想灌输其中,我想就够了。
王展鹏: 不尽然,标准是什么?是我们教学实践的指南,即使是参照也得有参照性,因此,在我看来,标准应该明确,有指导性!
我感觉可以在指导思想上有统一的教学思路,特别的教参。现在感觉课本的信息角度多,好多教师无从下手,而且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有难免单调,背离了综合的观念。
感觉过一段时间总是对课又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在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与知识基础来安排课程内容说起来观点很牢,大家都知道,可真正能这样运用于课堂之中,即使对自己的可评价总结却是我们应该进一步落实的。
标准是指导与方向,那是对的,也不能缺少,大方向定下来,但不能束缚教师,要发挥教师的个性与才干。
崔 波: 你这是“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但还需记住“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我们在谈课标的时候,不能完全否定旧的标准哦!
张 平: 绝对没有否定旧的,是要让学生懂得搞层次的审美,而不是被限定在学科之中。
曹跃东: 大家都困了?我是第一次来,本希望看到热烈的讨论局面。大家应该畅所欲言,这也是杨老师所希望看到的。
杨立梅: 这个问题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本来就是不容易的,老师们习惯于关注教材、实践中具体的事情,因为老师们要落实具体目标。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不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创造者、思考者。由于老师们工作的繁忙,可能不少老师没有时间仔细研究标准,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今天借这样的机会,引起老师们对于课程标准意义的讨论和理解,是有意义的。老师们会继续结合教学实践思考相关的标准建设。今天的研讨只能说是开了个头,有待我们的进一步深入思考。我们每个老师从不同角度提出的看法,综合起来就很有价值,也盼望跃东能从教学论的角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使课程标准既是教育理念的引导,又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创造性的蓝图,使学生的发展受益。
结束语:
王展鹏:各位老师,今天我们就《艺术课程标准的修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由于不少老师有排练任务,所以没有来参加我们的研讨,很是遗憾,但是,通过研讨我们还是达成了一些共识:
课标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本,不仅需要还很重要;
原有的课标有一些急待完善的地方,需要进行修订;
一线教师期待修订后的课标更具有实际操作性,对我们的教学具有更明确的指导;
……
时间关系,我们的研讨是否先告一段落,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就这些未尽的恶化体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感谢各位在百忙中抽空参与我们的研讨,艺术区热忱欢迎各位新老朋友常回家看看!
祝各位老师工作愉快,身体健康!
友情提醒:还在外面上网的老师回家的路上注意安全!
后续:
张崇民:由于机器出了故障,后半部分今天早晨到单位才看到,细心想起来几次的在线研讨受益匪浅,对于我们山沟的人来说有这样的机会参加研讨,真是一种享受,今后我会让我的孩子们尽可能的多看看研讨的内容,丰富、提高自己,同时也期望课标的修改早日完成。
空 军:修改后的的课标出了保持原有的理念要求,还应该把艺术基本技能得具体要求写入课标(周杰老师在研讨时也提到,我赞成),还应该加强我们艺术教师的培训体制,对艺术教师也提些要求,改善艺术教师的“环境”,让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杨立梅:感谢空军老师的意见!艺术的基本技能应该和能力结合起来表述。确实应该加入对教师的培训制度,才能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保障。
欢迎你再提些更具体的问题!
郝松德:我觉得新课标关键要在"可操作性"上下工夫.
我今天看见了人音版的音乐教材中的某一单元(因为有人要让我帮她看看课的设计,所以她用相机拍好了传了几张给我),别的我都没见过,但是从这一单元的内容设计和安排上来看,本人觉得不是很合理.我比较难想象电子音乐和<大海啊故乡>有什么必然联系.难道就是因为歌曲中的伴奏?
我想,操作的问题解决了,很多问题都能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