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语文“精致”起来
文/李振村
(在江苏太仓精致语文研讨会上的发言,太仓沪太外国语学校根据录音整理)
第一次来参加王晓春校长的“精致语文”研讨会,我做了一个《我眼中的精致语文》的讲座,后来把录音整理成文字后,发在我的博客上,反响比较大。这次再来参加“精致语文”研讨会,让我发言,感觉要说的话已经说完。因此,有些观点我可能要重复一下。
我要再次诚恳地声明:我的确非常喜欢“精致”这个概念。原因有四:
一是因为“精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是个极为稀缺的元素。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大而化之,讲究大道无形,讲究大雪无痕,讲究大象无形,做事说话喜欢绕弯子,喜欢云山雾罩,喜欢王顾左右而言他,喜欢模糊化,不喜欢过于直白精确。比如说我们的中医中药,几千年人类最古老的医学,但我们没有形成自己医疗标准,没有药物标准,中医看病凭的是一种感觉。最近我看到报道,中国的中药将不得不全面退出欧盟市场,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中药缺少严谨科学的药物试验、药理分析,对中药的判断全部是老祖宗留下的感性描述。我们拿到中成药,你会发现药物说明上,“禁忌症,不详;副作用不详”,就是这样“不详”的模糊状态,他照样在生产、在出售。
我们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十分伟大的,但也是有缺陷的,欠缺了“精致”的元素就是缺陷之一。当然,这种缺陷固然不利于科学发展,在艺术领域却可能形成特色,比如我们的国画,就比较充分体现传统文化模糊、不精致的特点,形成了不重形似重写意的独特风格。
我喜欢“精致”这个概念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急切需要“精致”精神、“精致”意识。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高速发展。但由于缺少了精致的元素,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现在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塔吊都在中国矗立着。可是,我们的建筑平均使用寿命只有三十多年,而西方的平均在一百多年以上。为什么?是我们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不过关吗?我认为不完全是。中国的建筑技术和世界发达国家已经没有什么差异,建筑材料当然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但即便不偷工减料我们的建筑寿命也未必能够延长,因为我们的活儿干得粗糙,不精致。再说制造业,我们被誉为世界工厂,但我们自主生产的产品(不包括合资品牌)在国外的超市里怎么也买不过日本,一把钳子,中国制造的1美元,日本制造的就要五美元,不要制造老外歧视中国产品,如果你到国外去了,两把钳子放在一起一对比,你就知道差异在哪里了——我们的产品粗糙啊。所以,精致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是一种艺术,他还是价值——能够大幅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我喜欢“精致”的第三个原因,是这个概念击中了语文教育的软肋。刚才有老师已经讲过了,文学就存在多义性,可以多元理解,比如一部《红楼梦》,一千个人读它,就能得出一千个结论 ,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我认为,对文本的解读可以多元,文本的意义可以模糊,而语文教学本身作为一门课程,则必须精确: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要采取哪些策略,要学习哪些内容,怎样检测学习效果,等等,都应当十分精准、精致才行。但目前我们的母语教育不是这个样子,拿到一册教材、一篇课文,语文老师常常不知道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到现在专家学者们还在喋喋不休地讨论,语文究竟是该教内容还是教语言!就连我们的教材,也是一笔糊涂账,很多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是按照人文线索编排的:第一单元是环保,第二单元是母爱,第三单元是爱国,第四单元是科技……唯独语文的元素几乎看不到,拿到这样的教材,老师们真的无所适从。王校长真的太聪明了,他提出了精致语文,击中了语文教育的软肋。如果真能探讨下去,那对我们的母语教育绝对是益处多多。
第四个原因,我喜欢个性化的教育探索。我去年来讲过这个话,在这里再重复一次:很多名师都喜欢为自己的探索命名一个概念,在语文前面加上一个名词,情境语文、诗意语文、智慧语文、主题语文、情智语文、魅力语文……据说有几百种,有些专家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穿靴戴帽,是哗众取宠,是片面的理解语文。我不这样看,我们经历过全国只有一种语文——政治的语文、为政治服务的语文这样的时代,经历过全国只有一套教材的时代,从这样大一统的千人一面的封闭的时代走过来,我因此格外喜欢这种对语文教育的个性化追求,我们呼唤多种流派的教学方法,呼唤多种风格的教学艺术,这样一个多元语文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意味着语文的进步,不仅仅意味着教学的进步,更意味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进步,甚至意味着民主的进步,因为只有在一个包容的民主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下,多元语文才有生存的空间,因此,我喜欢一切带有标志性概念的语文,比如情境语文、诗意语文、智慧语文、主题语文、情智语文、魅力语文……不管这些“某某语文”是否真正的“某某”,即便它们还十分的幼稚,即便它们有些名实不符,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要为他们喝彩,因为这些“语文”的出现,意味着我们的语文进入了品牌时代,意味着我们的教育进入了允许老师个性化发展的时代,意味着我们的社会有了那么一点点包容的胸襟!
我今年三月份到长白山一所学校去采访,听到一节让人啼笑皆非的课,课文描写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燕子飞回来了,大地醒过来了,花儿开了……老师领着学生又是朗读,又是表演,但孩子们怎么也进入不了状态,为什么?大家可能想不到,此时,当地室外是零下18度的低温,外面冰天雪地,室内在歌唱春天来了,孩子怎么可能感受到春天啊!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教材就是这么编的,一套教材不可能适应全国各地的情况,所以我们欢迎多种教材,同理,我们也欢迎一切有个性的探索。
各位,在美国,是没有这么多流派的,什么精致语文、情智语文诗意语文、情景语文,统统没有,为什么?人家不需要,美国有统一课程标准,但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教材,怎么教?老师根据自己的个性、自己的喜欢,依据课程标准自选教材,自选文本。我到广州祈福学校采访,这是一所双语学校,有一百多位美国老师,美国老师都是自编教材,家长不满意,美国老师说:按照你们统一的英语教科书,我们没有办法教,因为每个班的孩子不同,每位老师的个性和特点不同,我们只要按照你们国家的课程标准,完成了教学,实现了课程规定的目标不就可以了吗?所以美国每个老师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在开展教学,这样也就不需要再创造什流派了。
我上次来参加“精致语文”研讨会,一头雾水,听到了几个概念,听了几节课,坦率地说,并没听出精致在哪里,今天上午我因赶写稿子没过来听课,但是听了王校长和课题组各位老师的发言,我大为惊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短短一年,“精致语文”已经推出了五大黄金法则——精、巧、准、厚、深,五大法则给了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以具体的方法引领,以具体的策略支撑,让语文老师实施精致语文有了抓手,有了具体的切入点,非常好,非常了不起。
接下来,我要说一点自己的建议。
第一个建议:不要把“精致语文”局限于课堂和方法的层面,要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语文教育系统来考虑。
课题组成员寻找到了精致语文的五个支撑点,但我感觉,有一个缺陷,就是把精致语文狭隘地理解为一种方法,狭隘地圈划在课堂教学中,狭隘地限制在阅读教学领域。我上次讲过,精致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还是一种风格,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艺术,我今天依然要强调这一点,千万千万不要矮化、窄化了“精致语文”概念的内涵。
比如“精致”两个字的解读,我感到还不全面,解读比较窄。“精致”二字分开解读的话,“精” 有两个含义,首先是精华、精品,放在“精致语文”里讲,就是指精华的文章、名家名作;第二个意思才是精细。再来看“致”,它的意思是情致、情趣。但在我们设计的五大黄金法则里,没有阅读精品方面的设计,没有情趣、情致方面的设计。“精华、精品”的意思被忽略了,“情致、情趣”被忽略了。
如果要把“精致语文”作为完整的语文教育系统来思考的话,第一,必须打通课内外的隔阂,建立一个课内外相结合的精品阅读系统;第二,必须把习作教学纳入进来,建立读写精准对应的训练体系。什么意思?我强烈建议,一课一得,每一课寻找一个切入点让孩子随堂练笔,练习写作,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就必须寻找每一篇课文读写结合精准对应的点,建立读写结合体系。
第二个建议:不要忽视学生。精致语文要倡导学生的精致学习。这一点刚才一位老师讲过,我不在多话。
第三个建议:要追求形成精致语文自己的风格。我们现在谈到风格,好像跟普通老师没关系,都是名师的事,都是特级教师的事,其实风格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风格即人”。你如果是人,你就有风格。教师也是这样,从踏上讲坛的第一天起,你就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此,精致语文应当在实践的道路上多多考虑一下风格问题。
第四个建议:一定要打造精致语文的细节体系。精致语文能否真正落实,最终还是体现在各种细节里面。孩子的作业精致吗?孩子的字写的精致吗?孩子听得精准吗?孩子的阅读精细吗?你我们应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打造精致语文的细节,构建细节体系。
第五个建议:一定要警惕假精致、伪精致,喊着精致的口号,做着粗糙的事情。比如说,我们精致语文的老师不能一方面进行精致语文实验,一方面批改学生作业时一挥而就,写作文评语潦潦草草。山东有一位老师,她接了一个差班,学生读书读不好,她很用心,用录音笔把孩子们入学后的第一次朗读录下来,训练一个周后再录一次,一个周后再录一次……几个月后,她把这些录音放给孩子们听,孩子们都很兴奋,深受鼓舞: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这就是精致的思维方式,精致的做事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