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祖庆《我盼春天的荠菜》教学评析
广西小学教育研究中心 黄亢美
第一板块:建构话题,整体感知。
(教者由历史上的数个著名张姓人物引出了本文的作者——张洁)
师:张洁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一位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有一个保持多年的特别习惯——每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总要挎着一只小篮子,带着全家人到乡村田野去挖野菜——荠菜。对母亲的这个习惯,儿女们一直不理解:现在生活富裕了,母亲为什么还要每年都带他们去挖野菜呢?就让我们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我盼春天的荠菜》。
【教者运用“问题法”切入,指向明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阅读。】
学生读课题,读读文,而后学习如下词语:
羊圈 薄雾
冰凉的河水呛得我透不过气来
(着重引导学生辨析和读好“圈”、“薄”、“呛”三个多音字)
(出示生字“掰”,教师将话筒立于肩膀,请一生上来作双手“掰”玉米棒子的表演,再让一生做将饼掰开的动作,以此体会“掰”从双手从分的会意特点。让学生即时默写“掰”均写对,尔后旁延扩展出“搿”,学生无师自通就理解了是“双手”把东西“合”拿起来的意思。)
师:是啊,就是这个意思,咱们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有些字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偏旁和部件的组合就能猜想出他们的意思。
【注意对多音字“圈”、“薄”、“呛”的辨析和正音,特别是对“掰”通过动作演示的字理析解和旁延扩展出“搿”字的形义,凸显出汉字字理在字词析解中的重要意义和特色!教学实践证明,字词形义的析解一般应先通过字理析解了解它们的字源本义,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把握它们的文中义。然而,目前能够娴熟且科学地运用此法的教师还是不多的。】
(出示词语)
嫩蔷薇枝 才开放的映山红
青豌豆 青枣 青玉米棒子
马齿苋 野葱 灰灰菜 荠菜
(指名两个学生认读,读音正确,但语调平直,于是教师让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后再来读词语。)
师: 这些词语都是表示植物的,而且是作者小时候吃过的植物。当张洁饥饿的时候,她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植物——
(学生齐读词语,语气已略显凝重)
师:当她饥饿的时候,能吃到的也只能是这些植物——
(学生齐读词语,语气愈显凝重。)
师:是啊,饱尝饥饿的张洁,对这些植物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来,让我们也走近张洁,走进那特殊的年代,再把这种特殊的感情读出来——
(学生齐读词语,词语的感情色彩有了明显的不同。)
【我们日常让学生读词语时常满足于读音正确即可,极少顾及词语的情感。而教者却有意要求学生读出词语在特定情境中蕴涵的情感,为了读出词味,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一二段以把握读词的感情基调,而后又极富感情地运用排比的引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读词情感,这就把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是很有创意的。这一教学片段同时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孤立的读词语和阅读教学中的读词语应当是有区别的。】
师:当你把这些词语与饥饿的小张洁联系起来时,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会出现一幅幅画面。请大家结合课文第二段,透过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生再读课文第二段)
生1:我仿佛看到了小张洁在野外挖荠菜的情景。
生2:我仿佛看到了小张洁在狼吞虎咽地吃着这些植物的画面。
生3:我仿佛看到了小张洁被财主家人追赶的画面。
…………
师:是啊,读着这些词语,看着这些画面,这些词语仿佛又变了,它们变成了一个字!那就是——
生:饿!
【由有感情地读词语又扩展为由词语想象画面,由词语想象画面又回归到词语,最后又再由词语抽象出一个字——“饿”。如此的画面想象和逻辑归纳,进一步地丰富了词语的内涵和情感,把词语教学与阅读教学融合在了一起。】
师:那么,作者小的时候为什么如此之“饿”呢?我们再看文中出现的另外一个词语(板书“财主”),张洁的“饿”和“财主”有什么关系呢?解放前,土地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大部分穷人没有土地,只能租种财主的田地。像小张洁这样的人家就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饥饿的小张洁也就被人称为了“馋丫头”。(板书:馋丫头)
(学生齐读词串:财主——饿——馋丫头)
师:“财主——饿——馋丫头”三个词语勾连起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那是发生在哪两个季节的故事?
(学生再次阅读,知道了课文描写的是发生在冬天和春天的故事。)
【教师提炼出的“财主——饿——馋丫头”这一词串十分精要,能引发学生依据其逻辑关系思考和理解课文的内容,也很容易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第二板块:“走进”冬天,感受严酷。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去读一读发生在冬天的故事,一边读一边用心灵去倾听,用心灵去和作者对话。怎么对话呢?比如我读到课文第五段中“跑着跑着,忽然,面前横着一条河”的时候,我就用笔圈出了“忽然”、“面前”等词语,我在想:这条河明明早就在这里了,为何说是“忽然”“横着”呢?为什么不说“前面”而说“面前”?我联系上下文,读懂了小张洁那个时候被人追赶,她只顾逃命,急不择路地往前跑,以至到了“面前”才会“忽然”发现“横着一条河”,如果用“前面”则说明她的视野是比较深远且宽阔的。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品味,我读懂了作者恐惧的内心世界。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就会有更深的感受。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人文强化,语文弱化”的现象,小语论坛发出了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位,凸显本色的呼唤。小学阅读教学的语文本色何在?应该说“品词、品句、品读”就是其重要的原色之一。教者是深谙此理的,以上片段中“忽然”与“横着”的品味,“前面”与“面前”的比较,真可谓经典的“三品”范例。】
(学生默读,点划批注,而后交流发言。)
生1:我感受最深的是“冰凉的河水呛得我透不过气来,脑后却传来一阵阵冷酷的笑声。”因为,作者落水后,财主家的人无情无义,看见人落水不但不解救,而且还耻笑她!
(先后有两个学生也描述了这一情景)
师:同学们,这哪是笑声啊?分明是一根根尖利的刺,刺痛着小女孩的心,也刺痛着我们的心,一起把这种刺痛的感觉读出来。
(学生感情朗读该段)
生2:我感受很深的句子还有“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作者想到她妈妈看见她这个样子,一定会很伤心。从这个句子中,我仿佛看到了她对妈妈的一片孝心。
【学生的言说是“粗放型”的,大都是就句子的意思谈感受,并未到达老师例说中抓有关字词进行品味的要求。因为是临时借班上课,学生还未熟悉此法和形成学习的习惯。】
师:看见了她的孝心,你体会得真仔细。同学们,作者怕看见妈妈那双“哀愁的眼睛”,妈妈会“哀愁”些什么呢?
(多位学生发言。有的说“妈妈会哀愁债主拿她去抵债,怕债主打她”;有的说“妈妈哀愁自己家里太穷了,不能给女儿吃饱饭,委屈了自己的孩子”等。)
【教师发现学生尚未能抓住重点字词进行品味,还是一味地就句意进行“空谈”,于是只好再“提携”一把,引出“哀愁”一词。对于品味词语来说,想象“妈妈会‘哀愁’些什么”应是最基本的要求了,如果能引导学生用换词法把“哀愁”与“忧愁”比较,体会到 “忧愁”之“忧”从心,“忧愁”仅是在心里感到愁苦,而“哀愁”之“哀”从口,义为“口”中发出凄伤的哭声,很明显,“哀愁”要比“忧愁”一词“愁”了许多,由此再想象“妈妈会‘哀愁’些什么”,这样对词语的品味和句意的理解就更深了。实践证明,要理解句意就必须抓住重点字词品味,只有悟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形象、得体和精妙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句意。】
师:同学们,做母亲的不能养活自己的孩子,还被人当成小偷,这是母亲最大的痛啊!来,把这种感受放进这段文字当中去,把这份痛读出来!
(学生感情朗读该句)
【以上的两位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均让该生把那种“刺痛”的感受读出来,“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凸现,“以读为本”成了本课的主旋律且贯穿始终。】
生3:令我感动的还有第八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我的名字,可是我不敢答应。”作者因为饥饿,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把自己的尊严暂时丢弃,因为这样,她感觉无颜见自己的母亲,只得在外面游荡。
师:老师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仿佛觉得这段话的所有词语,像一块块石头,重重地压在我心上。请再细细地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哪些文字让你为之揪心?
(两位学生先后发言,为文中描绘的太阳落山晚霞退去,羊儿回圈乌鸦回巢,而作者此时却游荡在田野上,为此而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和伤心。)
【以上学生的发言不能说是不精彩的,但大多仍然是停留在脱离具体字词的“空谈”之中,所以,教师再次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特别强调“想一想哪些文字让你为之揪心”。对!应该抓字词,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之魂!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乃至大学语文的根本区别!只有阅读教学中注重品词品句,写作时才能娴熟准确地遣词造句。】
师:这是一种孤独的伤心!孩子们,老师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心情也是非常沉重,下面我想用朗读来表达我读这段文字的感受——
(教师在《神秘花园.夜曲》的乐曲声中动情朗读,读毕,掌声响起。接着教师又进行了接续性的逻辑引读。)
师:(引)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上。太阳——
生:(读)落山了,
师:(引)晚霞——
生:(读)渐渐地退去。
师:(引)稍远处——
生:(读)羊儿咩咩地叫着,被赶回羊圈了。
师:(引)乌鸦——
生:(读)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
师:(引)田野里升起了一层薄雾——
生:(读)夜色越来越浓,周围静得可怕。
师:(引)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我的名字——
生:(读)可是我不敢答应……
【哀婉乐曲的回旋,教师朗读情感和技巧的运用,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学生和现场听课教师的心,所以现场才会响起由衷的掌声。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师中能通过朗读打动人的不多,而张祖庆就是其中有此本事的人之一。范读之后又采用“逻辑引读”的方式,随着刚才老师掀起的感情余波,又师生一道地进入课文的情境。】
师:夜色越来越浓重,小动物都已经回到妈妈的身边,但是女儿却久久没有回到家。母亲在村口会怎样焦急的呼唤?她在担心些什么呢?又冷又饿的小张洁,孤独地在田野里游荡,她听到了母亲的声声呼唤,此时此刻,她在心里又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低沉凄凉的《神秘园.夜曲》音乐声响起,教师采用完形填空的方式让学生续写妈妈和女儿心里想说的话。)
“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啊? 。”
“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啊? 。”
师:(四分钟后)孩子们,让我们停下手中的笔,一起走进那个无比寒冷的黄昏,一起走进那片让人恐惧的田野。(对着屏幕深情地)“田野里升起了一层薄雾,夜色越来越浓,周围静得可怕。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着我的名字……”妈妈是怎么呼唤的?
生1:(念读所写的妈妈的话)“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呀?要知道,妈妈每时每刻都盼着你回来。妈妈知道你饿,可是我也是没法子啊!孩子,回来吧,毕竟这儿是你的家。”
师:妈妈的声声呼唤,小女孩都听到了,可是她不敢回答,她多想对妈妈说——
生2:(念读女儿想对母亲说的话)“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因为女儿实在太饿了,所以才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去财主家的地里掰玉米棒子,他们追赶我,我被迫跳进了河水里,追赶我的那些人都是冷血动物啊!女儿不敢回去,是怕看到您那哀愁的眼睛啊……”
(台下掌声响起)
师:多么心酸的话语啊!可是,这样的话语妈妈没有听到,她只能一次又一次呼唤她的女儿——
生3:(念读女儿想对母亲说的话)“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啊?是不是……
(在老师的引发下,共有六位学生进行了角色变换的叙说,而且越说越动情。)
师:孩子们,此时此刻,女儿有满肚子的话想跟母亲说,想把她所有的遭遇、所有的委屈、所有的伤心向她的妈妈倾诉。可是她不敢!更不忍心让妈妈知道!就让我们一起替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向她的母亲倾诉吧。
(学生以小女孩向母亲诉说遭遇的方式齐读大屏幕中呈现的有所改动的课文第八自然段)
【教者采用“完形填空”的动笔方式,把读与写结合了起来,继而又顺势把说与演结合了起来。在现场观课时,你会感觉教师是导演,又是演员,他极富艺术性地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段把母女二人同时呈现在大家面前,在老师极富感染力的角色转换“引说”之下,学生也已分别进入了角色,他们以自己的“心灵感受”扮演着“张洁”和“母亲”在进行“心灵的诉说”。“母亲”的声声呼唤,“孩子”的句句倾诉,出之于心,发之于情,如泣如诉,这情景怎不使人动容生情?此时此刻,孩子们在写,在说,在演,这是语文课?表演课?思品课?都是,因为都各具特征;又都不完全是,因为它主要的是在进行写和说的语言训练,所以,其本质特征仍然是语文课!看到这里,我相信很多老师都会发出慨叹——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是颇具匠心啊!】
师:同学们,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冬天?
生1:这是一个饥饿的冬天。(教师板书:“饥饿”。下同)
生2: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生3:这是一个难忘的冬天!
生4:这是一个孤独的冬天!
生5:这是一个漫长的冬天!
生6:这是一个悲惨的冬天!
生7:这是一个噩梦般的冬天!
生8:这是一个令人心酸落泪的冬天!
…………
【词语的旁延扩展,显现了词语教学的又一特色!】
师:孩子们,虽然冬天是那样饥饿、那样寒冷、那样孤独、那样伤心!但是张洁和她的母亲依然走过了这样的冬天,因为她们在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板书:盼!!)
生:(齐读课题)我盼春天的荠菜。
【经历了冬天,盼望并将要走进春天,过度自然,接榫恰当。通过以上词句和内容的品味和感悟,学生此时念读课题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对课文的题旨也会有更深的感受。】
第三板块:“走进”春天,体验坦然
师: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对于作者来说,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春天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九段)
生1: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师:你从什么地方读到了这份希望?
生1:(读)“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
师:我仿佛听到了一丝希望,谁能再读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觉到充满了希望!
生2:“春天带给我多大的希望啊…… ”
(该生读得比较有感情)
师:确实让我们感到了希望,这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又是一个“品读”的经典案例。教师对学生由“一丝希望”到“充满希望”的激励性评价,学生由读出“一丝希望”到读出“充满希望”的朗读过程与效果,三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在这里得到了形象的诠释。】
师:还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春天。
师:你从什么地方读到了这份无忧无虑?
生:(读)“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树上绽开的杏花,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师:确实给人无忧无虑的感觉!无忧无虑,用课文里的一个词语来表示,那就是——(生:“坦然”。)老师把你说的“无忧无虑”改为“坦然”好吗?(板书:坦然)是的,“坦然”这个词语使我们想到了“无忧无虑”。
【教师“词语训练”的意识的确是很强的,尽管“无忧无虑”在这里可与“坦然”互释,但是,教者还是强调要学习理解文中的书面语词“坦然”。对!如果撇开课文的新词而一味地去说自己原来已知的“旧词”,那不是失去学习本文的意义了吗?】
师:由“坦然”你还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自由!
师:请你读读这几句话,读出“自由”的感觉。
(生“自由”地感情朗读)
(学生还先后把“坦然”换成“快乐”、“开心”等,教师均相应地引导学生读出“快乐”、“开心”的语气语调。)
师:让我们坦然地,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快乐开心地来享受这挖荠菜的快乐吧!
(学生齐读该段)
【品读一以贯之。一些学生读到“天空中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时,教师用口技模拟小鸟啁啾鸣叫,声音逼真,惟妙惟肖,使得场面顿时活跃起来,掌声油然响起。能有此特技者多乎哉?不多也!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多才多艺都会有派上用场的时候,真可谓艺不压身啊!】
师:同学们,同样是这一片田野,冬天和春天作者所看到的景象为什么如此不同?
(多位学生从季节和人物的心情变化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是啊,“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凶狠地追赶我”,我的心情能不“坦然”吗?请大家联系冬天的故事再想一想,我“不必担心”的仅仅只是“有人拿着粗木棍追赶我”吗?
(多位学生发言,认为小张洁还不用担心饥饿、寒冷、孤独、恐惧了,也不用担心看见妈妈那双哀愁的眼睛了。)
师:是啊,作者再也不用担心孤独了和恐惧了,再也不用担心看到母亲那双哀愁的眼睛了。所以,此时此刻,她只想享受挖野菜的快乐!让我们也一起和作者分享挖野菜的快乐吧!
(伴随着鸟鸣声,轻快的班德瑞的《迷雾森林》乐曲响起。在轻快的乐曲声中,教师进行逻辑引读。)
师:(引)“我”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
生:(读)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师:(引)提着篮子——
生:(读)向广阔的田野奔去,嫩生生的荠菜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
师:(引)我再也不必担心——
生:(读)有谁会拿着木棍凶狠地追赶我。我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空中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树上绽开的杏花,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再次运用逻辑引读,师生一道进入让人期盼的春天。坦然的心情,轻快的乐曲,师引生读的方式,使课堂教学也走进了春天!】
师:此刻,在作者眼里,荠菜,难道仅仅是荠菜吗?
生:荠菜还是希望!
生;荠菜还是快乐!
生:荠菜就是自由!
生:荠菜就是幸福!
师:是啊,荠菜在他们眼里,就是希望、快乐、自由、幸福啊!因此,她情不自禁地在课文的最后喊出了——
生:(读)荠菜啊,我亲爱的荠菜!
师:因此,作者在文章一开头说——
生:(读)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师:然而,春天毕竟是短暂的,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了,秋天来了,让人恐惧、饥饿、寒冷、孤独的冬天,又会再一次来临。当第二年,第三年乃至往后更多的冬天来临时,张洁和她的母亲,依然要忍饥挨饿、受尽屈辱。但她们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走出了冬天!因为她们在——
生:盼望着春天的荠菜!(板书盼!!)
【通过由“荠菜”置换出的“希望”、“快乐”、“自由”、“幸福”,加深了对文题旨意以及卒章收结句“荠菜啊,我亲爱的荠菜”的理解。】
第四板块:“走近”作者,收获希望
师:有了对春天的热切期盼,母女俩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天。其实她们走过的又何止是大自然的冬天呢?他们也同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冬天啊!我现在为大家念读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走过人生的冬天》。大家边听边思考,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知道了张洁所经历的人生的冬天?
(教师感情朗读《走过人生的冬天》。该文着重介绍了张洁大学毕业后经历了虽辛勤笔耕却屡遭退稿以及相依为命的母亲永远地离她而去的严寒冬天,由于坚持不懈、勤奋写作,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春天:先后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一次获意大利马拉帕蒂国际文学奖。她的作品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多位学生谈到了张洁经历人生冬天最后迎来了春天的感受)
师:是啊,童年失去了父爱,写作屡次退稿,中年失去了相依为命的母亲,对张洁来说,这都是一次又一次人生的冬天。但是,她依然都走过来了!支持着她走过来的,究竟是什么呢?
生1:因为她知道,过了冬天,春天就会到来。
生2:因为她知道,风雨过后就会现彩虹。
师:是啊,阳光总在风雨后!她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盼望春天!(板书:盼!!!)因此,她走过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冬天。
【补充阅读《走过人生的冬天》,带领学生从大自然界里天气严寒,食物匮乏的冬天又走到了人生中遭遇挫折,经历磨难的冬天,这样的材料补充和资源拓展,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升华了,对学生的思想感悟加深了。】
师:同学们,学了《我盼春天的荠菜》这篇课文,了解了张洁的人生故事,你们理解了张洁每年带儿女去挖荠菜的良苦用心了吗?(生:理解了!)假如,你就是作者的女儿或儿子,你能试着理解母亲的心吗?。
(屏幕出示完形填空,让学生动笔以张洁儿女的身份表述自己对母亲的理解)
妈妈:
我终于理解了您的良苦用心,
您的儿子(女儿)
( 三分钟后学生叙说自己的理解)
生1:妈妈,我终于理解了您的良苦用心,您要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都会遇到冬天般的寒冷,如果你放弃了,寒冷将会持续,如果你不放弃,春天般的温暖总有一天会来临的。
生2:妈妈,我终于理解了您的良苦用心。您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您的小时候,每当冬天来临的时候,您都要忍受着饥饿、寒冷和孤独,而春天的荠菜会给您带来无穷的希望。您让我明白了,要乐观坚强地面对生命的冬天!冬天虽寒冷,但心中要永远怀揣着希望,相信温暖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先后有五位学生发言)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真好,只要我们生活在盼望中,人生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教者再次采用“完形填空”的方式,把读与写,写与说结合起来。在内容感悟上,由上课伊始时对“母亲”挖野菜的困惑到此时“妈妈,我终于理解了您的良苦用心”的由衷述说,首尾呼应,完美收结。】
(下课)
【综上所述,这是一节很有语文味的语文课,究其成因,就是教语文既要“简单”又要“不简单”。所谓“简单”教语文,即是芟除繁杂,目标集中,紧紧地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主线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因而教者在这节课中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正音识字、品词品句、感情朗读、动笔写话、写说结合等。概言之,就是要进行常规的语言训练。说它“不简单”,是因为语言训练应当是多式多法的,在这节课中,仅就字词教学来说,就有依据字理析解字词、感情念读词语、词语抽象概括、词语旁延扩展、由词想象画面、词串勾连情节等。此外,教者精心设计的电影蒙太奇般的角色转换诉说、充满深情的引读引说、完形填空的写话训练等,如此方式多样,层次多级,又的确是“不简单”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不简单”,学生才会入情入境、感悟真情,人文的感染与语文的学习天然融合;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不简单”,才会铸就出课堂的“精彩”,多次响起了现场听课者由衷的非礼节性的掌声!既“简单”而又“不简单”,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辩证法!惟悟此道,方能“入深山者得珍宝,下大海者获骊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