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常青之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9 21:4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常青之树

      ——与周一贯先生交往的记忆碎片

文/张祖庆

    周一贯先生是小语界的一棵常青树!就我目前的阅读视野与阅读经历而言,当下中国小语界,写作之勤,著述之丰,恐怕没有人超过周一贯先生的。从教58年,编著120多本,在中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300多篇。周先生的成就,让人叹为观止。

    周先生让人佩服的,不仅仅在于惊人的著述数量,更在于他勃郁的学术创新品格。虽年逾古稀,但看问题“一贯”尖锐深刻,常有振聋发聩之语,警醒着理论界和一线教师,为步履蹒跚的小语改革吹进一股股清新而理性的风。翻阅不同时期有影响力的语文教学杂志,我们总能看到周先生苦心孤诣、筚路蓝缕的身影。一代又一代的小语人,总能在周先生闪烁着智性光芒的论述中,获得前行的信念与力量。从教20年的我,就是读着周先生的文章,聆听着周先生的报告成长起来的。

     虽说同是浙江人,但近距离接触周先生,则是二00五年以后的事了。二00五年以前,周先生之于我,是一个值得敬畏的遥远存在;而二00五年,许是机缘巧合吧,我得以有机会渐渐走近周先生,交往日深,我更感佩于先生为人之真、求学之精、著述之勤、对晚辈提携之诚。这几年,周先生常对我耳提面命、悉心指点,我的语文教学核心理念与教学风格的初步形成,受周先生颇多影响。

    回想与周先生的交往史,有不少记忆碎片,常常在我心头闪烁,它们成了我语文人生中不可忘却的美丽图景——

                     “教学,要目中有人”

    2005年7月。历史名城绍兴。  

    也许冥冥中,我是必定要走近周先生的。2005年7月初,我接到了周先生于绍兴打来的电话。周先生要我在他主持的名师研修班上一节课,并做一个专业成长的讲座。说实在,当时我颇感意外。此前从未正面接触过周先生,在先生面前上课、讲座,确实底气不足。正推辞着,周先生对我说:“关注你已经有一些时日了,在当今浙江年轻语文教师中,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你的课清新而不造作,很有自己的特色。想请你来给老师们上一节课,并作一个专业成长介绍,让更多的绍兴老师从中受到启发。”周先生的话,让我既汗颜又感动。我没有推却的理由与余地,于是,答应了先生。

    七月底,我如约在“绍兴市骨干研修班”上了一节《在大熊猫的故乡》,并作了《我和我追逐的梦——与青年教师谈我的语文之路》。轮到先生评课了,他从“教材的二度开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探索”、“游记类课文如何上的有情有趣”这三个维度,对我的课做了充分肯定,并结合我的成长经历,勉励年轻教师要多看书,多思考。周先生还对我的课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他指出,以“科学考察报告”的形式来推进本节课,是一个创意,但是教师在学生汇报之后,将预设的答案在屏幕上一一呈现完事,这似乎不是很妥当。是否可以让学生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不同填法?这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教学,既要有预设,更要有生成!教学,要目中有人!

    从此,我记住了周先生的话:“教学,要目中有人!”

                   “手段,要服从于目的!”

    2006年4月。杭州。

    第一次有幸与周先生在同一个活动当中为来自全国各地老师上课,是在浙江大学理工学院张伯阳老师举办的“本色语文”教学观摩会上。

   这次活动,我上的是第二版本的《詹天佑》。上课前,我看到周先生在主席台就座,于是上前和他打了个招呼,便进入了课堂。课毕,我向周先生请教了不少问题。周先生照样热情地鼓励我,并指出本节课创意所在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最让人感动的是,周先生主动提出,要为我这节课做一个点评。

    活动结束后,我将实录整理好寄至周先生家中。一个星期后,周先生手写的评课稿寄回到杭州,并复印了不少他积累的“原生态教育”资料。又一次,从他的文字中,我感受着他对年轻人的热切期待和无私真诚的关怀。

    周先生对我的点评,以下话语让我记忆犹新:

   “交流好,才是真的好”,已成为教师修炼教学艺术的共同追求。

   追溯本案始末,从字里行间你不难感受到三度创造的那种智性美丽。水无常势,教无定法,教师的引导探究不从常见的由“杰出”、“爱国”处入手演释,而是从“哪些细节让你感触最深?”中着眼于归纳,可谓创意独具;而从“1905年”到“2005年”的百年跨越中点化,使阅读教学具有了常读常新的时代光彩。

    但是读图的轻松有时会损害学生解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所以要不要以图示代读,何时以图示代读,是教师的智慧选择,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便是一种准则,“愤”、“悱”才是机不可失之时。

    周先生的正面肯定,总是那样画龙点睛,慧意玲珑;周先生的教学建议,总是那么切中肯綮、意味深长。

    先生对我《詹天佑》一课的点评中,我又一次找到了努力方向: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任何教学手段,都要服从于目的。

                        “容膝斋”长谈

    2008年7月。周先生家。

    2006年9月至2008年7月,我有一段时间和周先生联系得不是很紧密。原因主要在于自己。周先生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对我说,像你这样的人,尽可能不要走行政路,你的长处在课堂,课堂就是你的生命,你要立足课堂,在课堂上建树你的独特风格。

    反思这两年,学校太多纷纷扰扰的事情需要理顺,让我很难沉下心来钻研教学。本来早已有所设想,且在周先生的指点下列好提纲的写书计划,也中途“难产”。因此,我有一种无颜见周先生的愧疚。

    2008年7月初,我接到了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刘立峰先生的电话,说要出我的一个专著,让我尽快动笔,并于8月底9月初交稿。于是,我翻检出两年前列就的写作提纲,带着顽劣学生没做好功课的歉疚,来至周先生的家——这是我第一次到周先生府上拜访。

    周先生在他书香满屋的“容膝斋”接待了我。谈起这两年走的路,周先生没有丝毫地责备,他说一直在关注着我;他还说我能坚守自己的风格,让他很是欣慰。聊了一会儿,我们切入了正题。周先生从当前公开课“华丽课堂”、“唯美课堂”的弊病谈起,建议我从“高效率语文课堂”的层面入手,建构我的语文教学思想模型。周先生娓娓谈来,不觉间,两个小时过去了,我对将要写的这本书的框架,也逐渐明晰起来。

这一次拜访,我还带去一个新课实录——绘本作文《光屁股大犀牛》(同一个绘本在三个年级的不同教法),周先生阅后,对我的创意击节称赞,当即鼓励我将这一探索整理成文,并答应为我写个课评,推荐至杂志发表。最让我佩服的是,不到10分钟,周先生便帮我想出了论文的题目和提纲,仿佛这一切都烂熟于他心中。

    绍兴回来,不到一星期,我便收到了周先生对我这节绘本作文课的评论:《“心”、“图”相融的读写冲击波》,周先生从绘本作文对当前习作教学的意义剖析入手,阐述了这种习作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指导策略。周先生的评价,又一次让我获益匪浅。后来,我以《适切性:一个绘本的分年级读写互动》为题,写成12000多字的论文,在刊发于《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8年第9期。

    后来,因《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组稿的需要,我约请周先生为我的系列作文课写个述评。周先生花了一个星期,系统地读了我的6个想象作文课,写了一篇5000多字的述评,对我的想象作文教学理念做了归纳和提升。

                             满头白发的学习者

    2008年7月。舟山沈家门小学。

    应《小学语文教学》编辑部李振村之邀,我于2008年7月底赴舟山,参加“全国第二届‘新经典’论坛”,大会安排我两个小时的发言任务。这次会上,来了不少我敬仰的专家学者:张华教授、刘良华教授、张圣华先生、于永正老师等,周先生也被邀在列。

    以周先生的学术地位和古稀之龄,完全有资格激情洋溢地演绎完自己的学术思想,便可以回家休息。但是,这一次舟山之行,却让我知悉周先生更多值得我崇敬的地方。满头白发的周先生,从第一天开始,一直到最后一天,始终端坐在沈家门小学的报告厅前排,专心致志地倾听着每一场讲座。时而若有所思,时而颔首微笑,时而疾笔速记。这一幕让所有在场的老师无比动容。我曾对周先生说,听一星期多的讲座,我们年轻人都觉得很累,您为何不去好好休息?周先生笑笑说,平日里事情多,很少学习、充电,这次难得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趁机会好好吸收。这一刹那,我似乎忽然明白,周先生何以永远激情澎湃,笔耕不辍。因为他把学习与写作,当作了生命的全部乐趣。

    那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走在追寻理想的路上》。我将自己的语文人生和对理想语文的思考,以讲故事的方式和大家分享。发言毕,周先生又一次热情地鼓励我。我深知我的这些肤浅体会,没有多少高深的理论,和周先生他们的学术报告相比,只能算是小儿科。而周先生,总是用这样赞赏的目光,激励着像我这样的年轻人。

    当晚,我到周先生寝室,就书稿新提纲向他请教,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因为有紧急的事情需处理,第二天,我便离开了舟山。周先生的报告《思想:教学写作的全部秘密》,我只能期待下一次聆听了。

                                 “立体、多彩的语文人生”

      2008年8月。杭州。

     8月19日,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我终于将书稿赶出来了!我将打印稿快递给周先生,并在第一时间将电子稿发给他,请他把关。

     两天后,周先生回了个电子邮件给我,对我的书稿目录提出了很具体细致的建议。

     周先生的回复,让我信心倍增。按着他的建议,书稿第二部分修改得甚为顺利,写完后,我将书稿发于先生过目。

    两天后,周先生又寄来了热情洋溢的“读后感”——



                         张祖庆:立体、多采的语文人生

                                                            周一贯

    张祖庆探索他的高效能语文,已跟我念叨了好几年,现在才基本定型跨出了他的“语文人生”的重要一步。任何一种个人的语文教学思想之形成,都少不了长年累月的修炼。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结识的青年教师假若不是名师,也必然在走进名师的路上。张祖庆,就靓出在这样的青年教师才俊群里。所以,我们相识时间不长,但我对他的印象很深刻。

    首先,是他的不同凡响的课堂。经营着有效、有根、有情、有趣,极具色彩和动感的语文课,无疑是张祖庆语文人生的一幅立体图景。他相当准确地把握了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是学生的学习发展。正是在这个主流价值观上构建了他的“高效能”语文课堂的理念锋芒和审美取向。在一个崇拜时尚的年代,他能够摆脱“唯美”的流行和个人才艺作秀的诱惑,用教学的生态观去追寻简约中的丰满,是植根于教育原点的探求。“教育是人的建设”(孙中山语),语文教学要走“生本”之路,适合每个孩子的发展。这样的语文是学生和教师共有的人生体验,自然是立体、多采的语文人生。

    同时,他没有平面地、单色调地看待语文问题,他的独立精神和原创力,使他对语文的理解涉足语文的过去和未来,现实与理想。他用心灵容纳的语文世界是十分广阔的,既有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又有对语文教学高效能的审美追求。他的语文尚美而不唯美,“出类”而不另类,追求效率更追求效能,注重简约又不失丰满……他漫游在人类所创造的精神空间中,如此的语文人生,决定了它只能是那种比平面人生更为多采的立体人生。

   他是一个语文教学的行者,行者无疆,也给他的语文人生以立体感。祖庆虽然年岁不大,但遭遇很多,似乎已经有了一种沧桑感,还和着点传奇的色彩:在遥远的孤岛上迈出从教的第一步;海峡戏水的死里逃生;在全县教研活动上的精彩亮相;与“孩子他妈”的喜结良缘;调入温岭的几番周折;举家迁杭的天堂之路……充满了破茧化蝶的艰辛和幸福。这样的人生始终和语文相伴,要不显得立体多彩也难。

   ……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显方园”。张祖庆的人生能够和语文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语文必定会是事业的彩虹,这样的人生又怎能不是生命的乐章!

    张祖庆思于斯,行于斯,也就必定能乐于斯,成于斯。

                             2008年8月22日  于容膝斋

    读毕周先生的“读后感”,愧意又一次袭上心头。和周先生相比,我的语文人生怎称得上“立体”、“多彩”?这“立体”与“多彩”,恰恰是周先生半个多世纪语文人生的华彩演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7 05:55 , Processed in 0.07078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