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作:让学生有思想的表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9 22:1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作:让学生有思想的表达 


       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慨叹自己不会写文章,即便勉强成文,亦属东拼西凑、聊无新意之列。若说排比夸张、布局谋篇等写作手法,这些教师皆谙熟于心,但为何不能妙笔生花? 成人如此,何况学生。这对我们的习作教学有何启示呢?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头疼、学生痛苦的事情,纵使教师课堂上劳心费力大谈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描写叙述、遣词造句之玄机,纵使学生满腹诗词句段,熟记各种方法、技巧,亦难以文思泉涌,下笔有神,以致搜肠刮肚,难以下笔,终究无病呻吟,拾人牙慧。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表达的障碍呢?笔者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和尝试,略陈陋见。



一、丰富体验:让学生乐于表达


      作文是一种自我表达的过程,究其实质乃是思想、情感的倾吐。不可否认,儿童实为天生的艺术家,蕴藏着无限的创新潜能,当我们的习作教学能够使学生释放其创新能量,品尝到创新的乐趣,那么习作便不再是一种学习负担,而是一种精神创造的快乐之旅。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无视孩子的表达需求,悖逆习作教学的内在规律,硬生生地把作文演变为“苦差”、“畏途”,令学生遥遥难及,望文兴叹。有的习作课堂,教师揭示作文题目后便让学生自行写作,往往一个题目写多少年都了无新意;有的教师恪尽职守,从立意、布局、修辞等面面俱到,以致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文章千篇一律,不见个性化的上乘之作;更有甚者,为应付考试让学生熟读背诵作文选,习作沦为技术的移植、主题的复制、词句的搬运。给习作一片创新的天空,孩子才会有创作的冲动、灵感的迸发、个性的彰显、自由的言说。这需要教师抛却陈腐的教学观念,遵循孩子的习作规律,积极开发习作课程资源。譬如《神奇的标点符号》一课的习作指导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个关于标点符号的有趣故事,下面我们做个标点符号的游戏。(板书:走过来)
师:请给这三个字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但要能做到合情合理、自圆其说。例如(板书:走——过来),长途汽车的路程牌大家见过吧,“走”是一个地名,“过来”是一个地名,表示从甲地到已地。下面看你们的,看谁最有创意,而又能自圆其说。
生:(恍然大悟,情绪高涨,各自加标点)
师:(5分钟后)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加的标点,并要说出理由。
生:(略)
师:下面我们把今天课堂上你做的、想的、说的、观察到的写下来。
  

       课堂反馈表明,学生加标点且能自圆其说的有二十多种,课堂气氛之热烈,爆笑之迭出,超出预想,更重要的是学生一改往日习作畏难情绪,说得清楚,写得痛快,一气呵成,并不乏绝妙之作。请看一学生文章中写道:经过苦思冥想,我终于想出了两种加法,立即写在本子上。第一种是:“走,过来。”走是人名,这是别人对走说的话,叫走这个人过来。第二种加法是:“走?过?来?”这是一个人在斟酌文字时的自言自语,不知用走、过、来中的哪个字好。接下来,老师便叫我们展示各自加的标点。当我说出我的想法后,老师赞不绝口。其他同学们加的标点也是五花八门、趣味横生,其中令我最为欣赏的是赵心雨,她写的是:“走……过来。”并且她还为此编了个小故事:一个人说话结结巴巴的,他本来想对他的朋友说:“走过来。”可是当他说了“走”之后,由于结巴,过了好长时间才说出了后俩个字——过来,这时那位朋友早就气呼呼地走得无影无踪了。听完故事,我们再次捧腹大笑。课上到这儿,老师又对我们说:“这就是我们要写的作文,题目就叫《神奇的标点符号》,请你们把刚才课堂上发生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在作文本上。”听了老师的话,我们这才恍然大悟,拿起笔兴致勃勃地写了起来。该文结尾写道:今天的这堂作文课真是太有意思了,不仅让我们认识到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而且激发了我们对作文的兴趣,真是受益匪浅,要是每堂作文课都这样上那该多好啊!(此文已发表)


        此课根据一则创新实验开发而来,课堂上没有任何立意的牵引,没有方法、结构的指导,但教学效果较好,学生洋洋洒洒几百言不在话下,个性化的语言、独特的表达形式比比皆是,这或许就是“意在笔先”、“得意忘言”的内在含义吧!给学生习作一片创新的天空,贵在教师有敏锐的习作资源开发意识,学生的习作兴趣、创新意识、个体思想、想象能力、语言能力便获得有力的生长基点。譬如:《趣说汉字》、《月亮畅想》、《一枚硬币的回忆》、《地球妈妈的病历卡》、《头脑风暴》、《做个男(女)生真好》等等,不难想象,当学生面对这样的习作话题怎会下笔无文、思维僵化、矫情饰文呢?于是,学生由衷地说出“老师,我最盼望上的就是作文课”这句话亦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引发思考:让学生学会表达
         众所周知,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附着于思想之上,是思想的外壳和物化。工具交给具备独立思想的人才能自由使用。缺失了思想,便言语无味,下笔无文,纵有万千技法与词藻于胸壑亦于事无补。经常写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对某一事物有了真切的体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及观点时,便会一吐为快,一气呵成,为文时便会尽遣默会于胸的各种方法、技巧,为表达内容服务。文章告成,再对一些细枝末节做些微调即可。反之,便语言枯涩,搜肠刮肚,难以为文。思想的缺失正是一些教师及学生作文的羁绊所在,习作应是有思想的表达。请看以下习作教学片段:


师:有一个小伙子,是一家公司的员工。一天,他乘坐公交车去上班。车到了站,他第一个下了车,看到一位老太太倒在离站台不远的地方。出于好心,他忙上前将其扶起。老太太说他的腿疼得厉害,于是他就打电话通知其家人。一会儿工夫老太太的儿子赶了过来。老太太的儿子怕忙不过来,问小伙子能否一同去医院,小伙子心想干脆好事做到底就同意了。到了医院,老太太儿子身上的钱不够,小伙子帮他垫了200多元。经过诊断,医生告诉老太太是胫骨骨折,总共要花费几万元。猜一猜,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生1:老太太会对小伙子说,谢谢你把我送到医院来,你真是一个好人!


生2:老太太会说,小伙子像你这样的好人真是太少了,不知道该怎样感激你!你快去上班吧,这儿有我儿子照顾就行了。
……


师:接下来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课件出示)老太太一听到医生这么说,大腿一拍,指着小伙子说:“告诉你啊小伙子,就是你把我撞倒的!”


生:(震惊的表情)


师:听到这句话,小伙子整个人一下就懵了,一句辩解的话都说不出来。接着,老太太儿子报了警。几天后,他收到法院的传票,成了被告。老太太家人提出让小伙子支付医药费、伤残赔偿金、精神损失费一共14万元。法院经过审理,判小伙子败诉。法院经过事实推理认为:(课件出示)


1、如果小伙子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是抓住撞倒徐老太的人,而不是好心相扶。
2、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老太太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说明事实经过然后自行离开。但小伙子未这样做,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3、如果不是他撞的,应该不会垫钱。因此,法院裁定他补偿原告40%的损失,10日内给付。


师:现在,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略)


师:无独有偶,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情。一名75岁的老汉在公交车站台下车时,一头从公交车后门跌倒在地爬不起来,跟在身后的乘客却无人施救。无助的老汉情急智生,大喊了一句话,听了这句话,才有乘客上前帮忙救助。你们猜一猜,老汉大喊了一句什么话?


生1:他大喊一声,我是百万富翁,谁救了我把我的财产分给他一半!


生2:我是市长的爸爸,快来救我!
……


师:老汉到底大喊了一句什么呢?(出示)“你们不用怕,是我自己跌倒的!”


生:(大笑,转瞬间趋于沉寂,思考写在脸上)


师:听了这两个既雷同又不同的事件有何感想?请写下你的真实感受,题目自拟。


请看学生的作文:
    “听完介绍,我觉得小伙子是无辜的,他做好事不求回报,却还赔了好几万元钱,真是让人叹息呀!只是我不明白,老太太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拉着小伙子赔医疗费呢 ?她不是理由充分、证据确凿吗?为什么等自己知道要花费巨额医疗费用时,才一口咬定小伙子是撞到她的人呢?


     “法院判决小伙子败诉,为什么依据的不是证据而是推理呢?人们都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可我觉得法律有时是有漏洞的!
      “从这件事可以知道,人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可能会遭到破坏,而放弃去帮助别人。就像上面说的老爷爷,如果一摔倒就昏过去了,来不及说那句话,那他岂不是要失去生命吗?”


        “为什么像老太太那样自私的人总能钻到空子呢?就没办法让法律始终站在正义一边吗?”


       “啊,做好人有时真难!希望人们不要因为好人难做就做坏人,那样我们迟早会害了自己。祝愿普天下的好人都会有好报!”


         很难想象这些精辟而又富有思想的文字出自学生的手笔,而其缘由并非任何方法的讲授,恰恰在于思想的唤醒。两个社会事件的强烈对比,使学生有所思考,不吐不快!在思想的驱使下,语言便富有了力度、灵性、张力!让学生有思想地表达,作文便变得酣畅淋漓而又妙不可言!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当从字词句篇、章法技巧的局限中走出来,给学生一方思想的天空,作文的境界将更高远,神奇而又充满魅力,学生便会心驰神往、醉心其间,妙笔生花亦能指日可待!



三、教学改革:让学生善于表达


       学生作文水平除了和习作教学本身有直接关联之外,和整个语文课程如同鱼水关系,需在整个语文课程的高度和框架之内下功夫,不可斩断其血脉而障目求解。语文课程之于儿童习作的作用不惟是语言文字的习得,形式、方法的模仿,还在于促进每个个体思想的自由发展。


       1、阅读教学理应成为照亮思想的火把


       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翼,两者相伴相生,互为因果。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更有专家近来强调“怎样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表达方法的训练上阅读教学可谓功不可没。但是,多年来阅读教学难以走出道德教化的樊篱,贯而彻之的是一套牢固、强大、虚高、严肃的宏大话语解释体系,湮没在空洞、单一、概念、乏味、教化的道德条目之下。若我们一味拘泥与此,则学生的思想难免趋于一统,精神日益困敝,思维日益惰化,思想和精神之大树如何能够根深叶茂?促使每个学生的思想得以独立发展理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譬如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上《鞋匠的儿子》一文,讲了林肯这位鞋匠的儿子出身贫寒,却当选了美国的总统。在他总统就职演说时,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这些自恃处于上流社会的人们对林肯进行了嘲讽,但是林肯演说完之后他们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态度。文章的重点部分在于林肯演说的内容,多数教师执教此课,无一例外地引导学生体会林肯的襟怀博大、谦逊朴实、智慧宽容、爱戴父亲等人物品质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对于教材中一些介绍国外优秀人物、杰出事件的内容,我们也教条地、习以惯之地进行道德的说教和伦理的迎合,这是文化的无知、思想的守旧、思维的僵化。用我国的文化思维方式去贴合国外的文化思维方式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笔者教学时,针对这部分内容没有进行道德的牵引,而是让学生自由质疑,大胆提问。请看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的嘲笑,林肯为什么不行使总统的权力把他赶出去?作为总统,他为什么说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为什么说无法像他父亲那样伟大?为什么把父亲做鞋子的手艺说成是一门艺术?为什么说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美国《独立宣言》开明宗义第一句话“人人都是生而平等的”,在平等思想面前以上问题不言自明。在平等思想者看来,人的伟大不取决于职位的高低,而取决于对待事业的态度,于是鞋匠可以是伟大的,总统也可以不伟大。“人人平等,像父亲做鞋子一样地做总统”是林肯这位平民总统传达给我们的。孩子们进行了思想的交锋后,这样的观点便成为共识,获得的是文化的接纳和思想的深化。
      

         阅读教学是语文的主阵地,不应局限于语言学的狭小天地,学生接受的应是整个人类的文明成果,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社会的、文化的……无所不包,语文应是人文的工具。卢梭的《爱弥尔》并未见谋篇布局之匠心,亦未见文字雕琢之斧痕,一如自说自话而已,却并不影响其成为教育史上的经典之作,至今闪烁着思想的光辉。而我们的阅读教学长期深陷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应试主义之泥沼,培养了众多“应试高手”,难以造就文学大师、思想大师、文化大师。阅读教学理应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的摇篮,对于学生作文提高而言,这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条件。


        2、一石三鸟:孕育思想、内化语言、活用技法。


        当下语文教学,一册教材教一个学期,一篇文章教几个课时,一首二十字的古诗嚼四十分钟,此种“举一反三”之法耗时费力却让学生腹中空空,知识贫瘠,文化底蕴浅薄至极,如此怎能作出文章来?这就正如手拿一把青草跟羊大谈怎样吃草的方法,或是让它尝一口就要求它谈品尝的味道一样,这样怎能让它吃饱?又怎能挤出奶来?为何不把它引入广阔的草地吃得肚滚腰圆?更让人难解的是,诸多教师把一纸试卷同语文学得好坏等同起来,于是死抠教材,自然无暇顾及课外阅读,以“应试之法”统领教学,这是评价的问题,也是认识的问题,评价导致了认识的偏差。山东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真正暗合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两个星期教完教材,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读经典、读整本的书,整堂课读书,把语文课的时间全部用在读上,字词句篇、语感形成、阅读能力、情感陶冶、思想认识等等什么都有了。读多才能写好,如此学生怎能不下笔成文?这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然而却被忽略了,满世界找问题的答案,而答案正在我们眼前却视而不见。满腹诗书的学生考试又怎能不考好?韩兴娥老师的教法显然是以“语文之法”来应对考试,这是语文的回归,无论对学生作文,还是语文素养的提高,甚至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影响都是久远的。反观我们的许多课堂,不免有矫情造作、故弄玄虚、自欺欺人之嫌。事实上,很多老师为此进行着有益的实践,“海量阅读”者有之,“素读”者有之,一堂课跑几篇课文者有之,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者有之,难以一一列举,但其共同之处便是遵循语文之道:重阅读,重积累,举三反一。有了阅读的“三”,才有了思想的孕育、语言的内化、技法的活用,最终拥有了作文的“一”!


         思想与语言一如一枚硬币的两面,须臾不可分割,思想激活了语言,语言表达了思想。语文教学实乃从语言到思想再到语言的反复过程。而作文教学应是以言尽意的过程,思想先于语言。主题道德化、词藻堆砌化、结构套路化、内容矫情化等实属作文教学之误区,让学生学会有思想地表达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做有思想的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惟其如此,才能走出一条正确的作文教学之路,我们的学生才能乐于思考、乐于表达,作文便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加,而是一种思想的自由倾吐和自我需要的满足。只要做到这一点,作文水平的提高便指日可待!(作者:柏海山  选自《中国基础教育》2010年第一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7 05:55 , Processed in 0.06519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