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士不可以不弘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9 21:5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士不可以不弘毅

     ——印象祖庆



□王崧舟

    人不可貌相,这话只是说于俗人听听的。曾国藩鉴人,特别是鉴“士”,就是从鉴相开始。

     印象中,第一眼见到祖庆时,正是一个日盈于天、骄阳似火的午后,他的魁梧、淡定,他的中气十足的谈吐,以及那一脸掩饰不住的郁勃的英气,让我自然想起了“南人北相”的鉴人断语。

    没错!祖庆有着“北人”的豪气,这在小语界的圈里圈外是颇有些口碑的。别的不提,单就他的酒量之豪、酒风之爽,在我遇过的“青年酒俊”中,大概是无人能出其右者了。以我的直觉,他的豪气,是某种天赋,是从生命的根性中汩汩溢出的,是毋须鼓荡、更毋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般砥砺的。04年8月来杭时,我是将当时四年级中基础最薄弱的那个班托付给他的,他没二话。以他当时所拥有的实力和学术知名度,肯屈尊于杭城这样一所普通小学,屈就于语文教师这样一个普通岗位,在俗人们看来,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的。其所以能“屈”者,在我看来,盖豪气所致、性情所致,而非机心所致也。

    祖庆对语文教育的追求,有时到了一种近乎天真的境地。他的课,素来从容不迫,于气定神闲中随处透着一种睿智的消息。有时,教学正跌入某个让人尴尬的僵局,你看他,也就是那么几句不急不躁、不温不火的话,就立时让课堂引来一个“吹面不寒杨柳风”般的春天。印象中,他的《亚马逊河探险记》一课有与孩子们一起投入习作训练的安排,问他何以设置这么一个吃力不讨巧的环节,他说,为了在现场切身体验学生习作的酸甜苦辣。印象中,他将《詹天佑》一课的4、5、6三段文字,用一个课件、三次演示就给捎带过去了。这在许多把这三段话处理成本课的难点之重、重点之难的老师们看来,无疑是一个犯了众忌、不能饶恕的低级错误。没想到,祖庆给出的解释竟然是:“有些课文,自己读了没感觉,学生读着也乏味,我们就可以抛弃。学习就像谈恋爱,小伙子(学生)对这个姑娘(文本)没感觉,你说谈什么?”瞧!这就是祖庆,不在乎俗见,不计较俗利,那魁梧的教学主张,那淡定的课堂取向,还有那中气十足、英气郁勃的职业质感和生涯面貌,正是他生命本色的自然呈现,怎一个“豪”字了得!  

    在我看来,“豪气”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性格特征,在这个功利至上、沽名钓誉之风甚嚣尘上的年代,豪气更是一种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精神标识,一种有所不为、却无所不为的人生智慧。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有足够的理由,亦有足够的直觉相信,天赋祖庆以职业性情的豪放、事业追求的豪迈、生命愿景的豪壮、人格标识的豪爽,那么,做为当代小语界的豪士,语文教育的弘毅必将是他义无反顾、自然而然的一种生命的担当、一种灵魂的安顿。

   教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21:53:36 | 只看该作者
《张祖庆讲语文》系列
“我的语文人生"之语文之梦







                  第一节:语文之梦:从海岛抵达“天堂”



    我有一个梦想,一个关于语文的梦想,那就是带着孩子们在语文的大海中徜徉,用语文的眼睛,去认识人生与世间万物的美丽。

             ——题记



                             一、第一个脚印  

    我教育生涯的第一个脚印,踏在了远离大陆的温岭龙门海岛。

    我曾经诅咒海岛,我最终离开海岛,但我永远感恩海岛。海岛,在我心头有着特殊的分量。                              

                          1

    1989年的暑假,于我来说似乎特别漫长,我一直在煎熬中等待决定命运的分配通知书。

当得知被分配在当时温岭县条件最艰苦的龙门海岛,我一下子懵了。读师范时,曾经信誓旦旦地说,即便分到条件最艰苦的龙门海岛,我依然会选择坚强。而现在,龙门海岛就这样猝不及防地闯进自己的生命,那份预设的坚强,却那么地脆弱!

    尽管在心里千百次地想象过海岛的荒凉、落后,但当我踏上去海岛的交通船的时,心里还是不由得一阵恐惧——这就是我磨炼成长的地方?这就是我施展抱负放飞理想的地方?……   

船在浑浊的(绝不是蓝色)的海面上行驶了大约一小时二十分钟,在码头停泊了。我和母亲拎着沉重的背包,昏昏沉沉走了15分钟的山路,才到达工作的起点站——龙门乡中心小学。安顿毕,母亲含泪走了。   

学校虽说是乡中心小学,但是和村完小没有两样。校舍依山而建,面积不足二亩,5个班级,9个教师,127个学生,两幢老教学楼,一幢新翻宿舍楼,非常局促,真乃“鸡子壳里摆道场”。学校所处的位置是岛上最狭窄的地段,虽然前后门都“面朝大海”,但绝没有海子诗句描述的“劈柴、喂马”那般浪漫,更没有歌曲吟唱的“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般的画意。   

     民以食为天.但第一天,我就遭遇了“民生”问题。学校厨房只管蒸饭,不管做菜。菜,只能自己动手在煤油炉子上烧。对我来说,这可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我从供销社买来了煤油炉、铁锅和其他炊具,开始我“教师兼厨师”的生涯。当地没有菜场,我们所吃的菜,大多是星期天从大陆带来的。因而,星期一、二,我们的餐桌上往往还算丰盛;到了下半周,那可是惨不忍睹了。我曾打趣说:“吃了上顿没下餐,桌上只有青菜、豆腐、萝卜干”。

    我经常茫然地望着无际的大海,陷入无尽的绝望 ……                 

                                2

    改变我人生态度的,是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那年夏天,我和当地一位渔民朋友一起到两岛之间的海峡游泳。原以为,在淡水中练就的水性,咸水中游泳,那肯定是小菜一碟。于是,我仰躺海面,脸朝蓝天,悠闲地玩起仰泳的技术。没料到看起来窄窄的海峡,居然越变越宽——海峡表面平静,实际暗流汹涌。我被漩涡卷着推向了远离小岛的洋面。我死命挣扎,但离码头却越来越远。正当我以为“此命休矣”时,一艘渔船从远处急驰而来,抛下救生圈,救了我的命。这一幕,至今让我心有余悸。此后,一个很淳朴的念头萦绕脑际:我的命是被渔民捡回来的,我得用心教好他们的孩子,否则怎么对得起他们呢?

    我开始用起了功。晚上,是我备课的黄金时间。每每此刻,我对着大海,反复大声地朗读课文,常常不知不觉地将课文背了下来。课文读熟了,我再去翻阅教学杂志,参看别人的解读与设计,看到特别有意思的,就抄录相关资料或课堂实录。在我的抽屉里,至今保存着好几本名师课堂实录手抄本。每当我摩挲着发黄的扉页,浏览着模糊的字迹,常常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渐渐地,我的课堂有了生气,班级工作也做得有了些起色。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主动找校长来听我的课,他欣赏我的课并对我寄予厚望。

   校长的激励,犹如黑暗的天空划过一道闪电,它点亮了我奋斗的信念。“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想,即便是在海岛,我依然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3

    海岛,确实没有城市的繁华、热闹,但它有独特的静谧与热烈交织之美。

    日落时分,结束了一天的课,趴在寝室后窗看夕阳,常常是我最为惬意的休闲时刻。一边聆听浪涛拍岸声,一边享受着海风的抚摸,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只有咸咸的海风吹得人醺然欲醉……

    傍晚的海滩像是沸腾起来一样,夕阳斜照,点点归帆泛着金光。每当退潮时分,广阔的东海滩涂,像是铺展开一面巨大的画布,天边的晚霞映着血红的海滩,常常恍如置身神话世界。这时候,你便会觉得人生是那样渺小,自然是那样浩袤,任何的个人得失,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双休日,在几个能干孩子的带领下,我们在海边撬牡蛎,拾泥螺,捡贝壳……运气好的时候,带着满满的一塑料桶“战利品”,在煤油炉子烧好几个鲜美的小吃,这可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

也许是渐渐熟悉了海岛生活,我似乎不再羡慕分配在城镇的同学。远离喧嚣的平静生活,能让人渐渐安静下来。

    是啊,只有内心真正静下来,一个人才会优雅起来。

                              4

    第二年,我被提拔为学校教导主任。虽然事务繁杂了,但我对语文教学却越来越执著。每备一课,我往往要翻阅一大摞的教学杂志。晚上,老师们都睡了,岛上一片安宁,我则沉浸在书海之中;有时即便熄了灯,我也常常枕着涛声,琢磨着一个又一个教学问题。

   当然,我所思考的,不仅仅是教学问题。夜深人静时,我常常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我在哪里?我要往哪里去?我究竟要当一个怎样的语文教师?记得有一位专家说过:“死人与活人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一口气;而活人与活人的差别在于有没有精神,有没有激情,有没有理想。”是的,我不能消沉,我要有自己的精、气、神!就算在最艰苦的地方,也要拥有自己的理想!做一个让渔民信赖,渔家孩子喜爱的语文老师,领着我的学生用一双语文的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丽,成为了我当时的教育理想。

    那时,课程理念没有像现在这样开放,“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的提法,是后来我在书上看到的。大概源于一种课程直觉吧,我带领孩子们开展了一系列基于海洋文化的语文实践活动。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是老百姓最为朴素的“活着”智慧。我想,作为老师,我们也应该有这样朴素的“课程”智慧。我想,语文教育的目的,难道仅仅是提高孩子们的语文成绩吗?不是的,应该教会孩子们用一双语文的慧眼去认识美丽的人生和美丽的世界,进而让自己的心灵也因语文而丰盈。身居海岛,这是我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应该让孩子们用语文的方式去认识海岛的美丽。于是,我自费购买了不少关于海洋的书籍,引导孩子们认识海洋、海岛。我发动孩子们去访问渔民,到学校图书室去寻找关于鱼类的知识,举办海洋鱼类知识讲座;让孩子们去搜寻海岛的知识,编写世界上各具特色的海岛的手抄报,制作展板;我通过朋友的关系,找来录像带,让孩子们认识海洋世界的奇妙;带孩子们到船坞去,看师傅怎样修船造船;渔船归来了,我带孩子们去码头,共享渔民丰收喜悦;渔休期间,发动孩子们开展渔民生活变迁调查,让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我设计了《渔船制造、渔业机械器具的今昔对比》的课题研究,让孩子们感受科技的力量;我让孩子们用贝壳做各种各样的小工艺品,并用文字记录创造的喜悦;我让孩子们到沙滩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比赛沙雕手艺。活动开展得多了,与孩子们的关系贴近了,我的语文教学也因之而精彩起来,家长也开始把我当自己人。时不时地,有渔民常常将一些新鲜的小海鲜送给我和同事们。就这样,我和海岛以及海岛上的人们,建立了一种“润泽”的关系。

    海岛岁月,是我最特别的一段语文人生。我带着孩子们在这个寂寞的小岛,开创了并不寂寞的语文人生。我全身心地热爱着我的语文教学,带领孩子们走出了狭小的时空,引领着他们用一双语文的眼睛,去发现海岛的美丽,欣赏海岛以外的精彩世界。而我,也因语文而精彩!

                                 5  

    我在全县教坛上崭露头角,是在教书的第二个年头。那年的9月份,县教研室放在我区举行教研会,教研的主题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按照惯例,中心学校的教导主任是要在会上评课发言的。于是头天晚上,我找了颇多的相关资料,摘录了好多当时比较前卫的教学理念和听起来比较时髦的词语。下午由各区校教导主任发言,当时的我,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居然勇敢地站了上去。我边看准备好的发言要点,边把自己对其中一节课的看法滔滔不绝地倒了出来,足足讲了15分钟!发言完毕,台下掌声响起……   

    一次精彩的亮相!正是这次亮相,教研室的老师发现了我;也正是这次亮相,我结识了对我人生有重大影响的进修学校季俊老师。

    回想这一幕,我常常深有感触:机会,总是垂青于准备得特别充分的人。   

    1992年上半年,教龄不满三年的我,第一次在全市的教学研讨会上亮相。那次教研会有些特别,三位老师在同一班级上同一课《在仙台》,一、二两课时都由别人上,我上最后一课时。记得只试讲了一次,我们就登台了。课怎么上我已经记不清了,课后,教研员毛昉、杨庆生老师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小伙子,真棒!”也因为这节课,我意外地收到了一封信——当时在钓浜乡中心小学任教,现温岭市教研室的徐秀春老师,给我寄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彼时,秀春以一课《别了,我爱的中国》名满温岭,对他,我只有仰慕的份儿。秀春在信中对我的夸赞,至今都让我脸红。他的夸赞之词,也成了我奋斗的方向。此后,我和他交往渐多,遂成挚友。

    想起这些人生片段,温暖便久久地弥漫在心头。                                 

                                          6

    1993年,父亲病得不轻。为了照顾老父,我离开生活了四年的龙门海岛。离别总是让人伤怀,想起渔民救我的那一幕,想起曾经立下的留守海岛的誓言,我真的觉得选择是多么的艰难。记得曾写下这样的拙劣的长短句,记录了当时的心路历程:



这里,是我起锚的港口

这里,是我扬帆的起点

这里的山山水水

烙下

我的足印

这里的点点滴滴

溶入

我的血脉

……

再见了

我生命中永恒的海岛

   

    海岛的岁月,虽然艰苦,但值得我深深怀恋。我想,在艰苦的环境中,如果我们始终揣着一颗感恩的心,保持一种昂扬的生命状态,珍惜每一次机遇,就会在机会来临的时候脱颖而出。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21:54:13 | 只看该作者
我的语文人生之二
                         二、艰难的选择

    从海岛一路走向省城——“天堂”杭州,我走得好辛苦,也走得好踏实。一路行走,伴随着一路选择。1993年——2004年的十多年间,我经历了多次抉择——遗憾与憧憬相互交织的一次又一次艰难选择。

                               1

   1993年——1995年,我在离老家不远的一所镇中心小学教了两年的语文。

95年7月,我的人生面临着第一次重大的抉择。那时,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邻县一私立小学校长找到我,让我去该校担任教导主任,并许以一套优惠房子的承诺。条件可谓优越之至,但终因对私立小学前途的疑虑,以及对故土的难舍,我犹豫着,举棋不定。这时,城关另一所小学的姜东生副校长的电话,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我和当时的女友(现在的孩子他妈)一起调入城关A校。        

                                 2

    第二次重大的抉择,是从A校调入B校。A校换了校长,因为很多复杂的原因,我过得并不开心。我总是想,人在一个单位里生存着,不可能无视自己的位置,尤其在年轻的时候。“所谓人生,就是欲望和他的成就之间的不断流转(叔本华语)”。我常常觉得那些真正淡看名利的人,要么接近退休,要么实力所限,除此之外,就只有圣人了。我非圣人,因此,看着身边一个个和自己水平相近的同事,都找到相应的位置,而自己却似乎一无所有,我迷茫……因着这样糟糕的心境,我当时的状态是一切都似乎“无法进入”,想教好书又教不好,希望寻找自己的方向,却又不知道方向在哪里。常常陷于自责、苦闷之中,早上醒来,常常想赖在床上,仿佛丧失了起来的力量。那时,我常常有一种住在冰窖里的感觉,直往下坠,又空虚,经常有无数寒针从十指飞速地游向心脏,让我的心猛地一颤。

   心灵最黑暗的时候,我抓住了一句话:“如果周围一片黑暗,我就点亮自己,哪怕只是一星烛光。”是啊,我绝不能让黑色的心情吞噬自己的心灵。人在最无力的时候,点亮自己的,唯有自己!1998年7月,教育局下发了支教的文件,我被派往乡村小学支教一年。这一年于我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我利用工作并不忙碌的优势,读了许多书,尤其是人物传记。这些书在我最困顿的时候,给了我点亮自己的希望和力量。

   1999年6月,支教将要结束。是继续回A校还是另谋出路?我的面前又出现了一道选择题。正在我难以痛下决心之时,B校周力骅校长向我伸出了橄榄枝,他让我到该校担任教科室主任,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来到B校,我一下子被这里的研究氛围所感染——四五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志斌大哥的带领下,无拘无束地聊语文。那种氛围啊,现在想起来,都让人格外的神往。在B校任教五年,带了两轮学生至毕业。我的语文教学的不少改革,都是在这两轮孩子中进行的(具体见本节第五部分《语文能够做什么》)。我这五年,因为他们的精彩而精彩。每年回老家,常常从不同的途径获悉,我所教过的孩子们在中学或者大学表现极为优异,我甚为欣慰。

   在B校的五年,是我职业生涯发展的黄金时期——被评为省教坛新秀;被确认为市首批学科导师;被命名为台州市名教师;执教《登山》获得中央教科所主办的“全国多种风格流派教学比武比赛特等奖”;在“全国新教材阅读教学观摩”上执教《在大熊猫的故乡》,获得靳家彦前辈以及与会听课老师的好评;在杭州“西湖之春”全国新教材阅读教学观摩会上执教《詹天佑》……

   期间,在周校长的领导下,教育顾问李卫民老师的指导下,我所主持的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学校被评为“浙江省科研兴校两百强”,个人也被评为“温岭市优秀科技青年”、“台州市先进科研个人”,所执笔的一项科研成果后来获省一等奖。

                                   3

    相比于前两次,第三次选择则显得艰难得多。周校长于我有知遇之恩,和朋友们一起探讨语文的氛围也很让人留恋。周校长多次提及,我有升任副校长的可能。但总觉得自己的长处在课堂,课堂是最能实现我人生价值的地方。而留在温岭担任副校长,也许会耗去我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再说,我这人比较率性,这恰恰犯了行政管理的大忌。也许我努力一辈子成不了优秀的管理者,但如果我选择课堂,也许我就选择了真实的自己,选择了精彩的未来!记得富兰克林说过“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成为废物”。我需要把自己放在一块适合生长的土地上。

   为了摆脱杂务,为了拓展视野,也为了在全新的环境中锤炼自己,我萌生了到省城杭州发展的念头。但赴杭发展,要面对很多现实问题:妻子、孩子、房子……一个都不能少!妻子是一个追求安逸的人,过惯了小城镇的安适生活,对陌生的城市,她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孩子才五岁,刚适应了温岭这个美丽的小城,他的未来属于陌生的大城市吗?而杭州昂贵的房价更是需要我们去直面的……这种种,让我很是犹豫。但思前想后,总觉得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在召唤着我:“来吧,精彩在远方等你!”于是,下定决心,离开故土,到我向往的“人间天堂”——也许是我梦中的“语文天堂”去,成为我崭新而坚定的人生选择。经过努力,我和妻子带着5岁的儿子,举家来到离家四小时车程的省会城市素有“人间天堂”之称杭州。我调至王崧舟老师所在的拱宸桥小学。

   杭州确实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我常常开玩笑地对妻子说,即便穷得什么都没有,我们也拥有整个西湖。初到杭州的我们,确实沉醉于西湖的美丽山水之中。春天的苏堤白堤,有我们漫步的身影;夏天的曲院风荷,有我们赏荷的踪迹;秋天的满陇桂雨,有我们的欢声笑语,冬天的宝石山,有我们打雪仗的开心时刻。杭州人文荟萃,各种文化活动非常活跃。双休日,只要不外出,我便和妻儿到浙江图书馆,聆听大师的讲座,享受精神的大餐。杭州,不愧为我的“人间天堂”!

   在这样美丽的“人间天堂”生活,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而在自己崇敬的名师身边工作,更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而我恰恰幸福地拥有了这双重的幸福。第一年,为了让我有更充裕的时间研究语文,王崧舟校长没安排我当班主任,只让教一个班级的语文,兼任学校语文教研员;第二学年,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被提拔为学校教科室主任。王校长对下属的工作很放手,因此这一年的工作,我一直很是得心应手。其实在王校长身边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历练。零距离接触王校长,我越来越钦服于他的学识水平与人格魅力。王校长即兴演讲的水平,让我深深感叹,无论什么场合,他说的话,记录下来就是一篇高水平的文章。王校长最过人之处,还是他开发新课的能力。一般来说,他上公开课一般是不试教的――唯一的一次试教的经历,是《二泉印月》。让人惊讶的是,三次试教,三次的思路截然不同。后来的《长相思》、《小珊迪》(新版)、《真情测试》、《两小儿辩日》、《鱼游到纸上》、《慈母情深》,我一直没有机会听他试教——原来,他早已经在心里试教过了。王校长经常告诫我,不要模仿他的一招一式,要学,就学他的“气”而不是“剑”。(是的,王崧舟校长的语文教学,似乎渐渐抵达“剑气合一”的境界。他能达到这样的高度,盖天赋所致,亦努力使然也!)因此,我上公开课前,一般先琢磨成型,再请他来听,他也总是肯定我的基本思路,然后对几个关键细节加以点拨。经他轻轻一点,课便变得厚重与灵动起来。

   在王崧舟校长的影响下,在拱宸桥小学的两年,我对语文,有了全新的思考和实践,发于小语论坛《崭新每一天——祖庆教学耕耘录》的近80万文字,记录着我从温岭调到杭州的点点滴滴,里边有很多关于我和孩子们学习语文的故事(网址:http://bbs.pep.com.cn/thread-194861-1-1.html)。



                                    4

   就在我认为可以继续幸福地跟着王校长学业务、学管理的时候,教育局的一纸调令,让我离开了王校长和拱宸桥小学——我被派往另外一所学校担任行政管理工作。局长找谈话之后,我在第一时间征求王校长的意见。王校长鼓励我勇敢地去闯出自己的天地,他说自己不希望将身边的人捆住,只要对个人发展有利,学校会放你。回到办公室,我给王校长发了条短信:来拱小才两年,就要离开您,确实意外和不舍。王校长回信:人生乃一大盛筵,聚散皆有缘,离合总关情,此去前途,当是无量,君子胸怀,志存高远!看着王校长富有禅味、人情味的短信,我心头一热!后来他还送我“藏珠怀玉”的条幅。

   2007年,我被人教论坛确定为首期网刊《论· 语》“人物”栏目的人选,其中有“师长眼中的祖庆”这个版块,我第一时间想到了王校长,请他为我写一篇文字。王校长爽快地答应了。当晚,王校长便在发来了一篇隽永的美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

     ——印象祖庆

□王崧舟

    人不可貌相,这话只是说于俗人听听的。曾国藩鉴人,特别是鉴“士”,就是从鉴相开始。

     印象中,第一眼见到祖庆时,正是一个日盈于天、骄阳似火的午后,他的魁梧、淡定,他的中气十足的谈吐,以及那一脸掩饰不住的郁勃的英气,让我自然想起了“南人北相”的鉴人断语。

    没错!祖庆有着“北人”的豪气,这在小语界的圈里圈外是颇有些口碑的。别的不提,单就他的酒量之豪、酒风之爽,在我遇过的“青年酒俊”中,大概是无人能出其右者了。以我的直觉,他的豪气,是某种天赋,是从生命的根性中汩汩溢出的,是毋须鼓荡、更毋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般砥砺的。04年8月来杭时,我是将当时四年级中基础最薄弱的那个班托付给他的,他没二话。以他当时所拥有的实力和学术知名度,肯屈尊于杭城这样一所普通小学,屈就于语文教师这样一个普通岗位,在俗人们看来,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的。其所以能“屈”者,在我看来,盖豪气所致、性情所致,而非机心所致也。

    祖庆对语文教育的追求,有时到了一种近乎天真的境地。他的课,素来从容不迫,于气定神闲中随处透着一种睿智的消息。有时,教学正跌入某个让人尴尬的僵局,你看他,也就是那么几句不急不躁、不温不火的话,就立时让课堂引来一个“吹面不寒杨柳风”般的春天。印象中,他的《亚马逊河探险记》一课有与孩子们一起投入习作训练的安排,问他何以设置这么一个吃力不讨巧的环节,他说,为了在现场切身体验学生习作的酸甜苦辣。印象中,他将《詹天佑》一课的4、5、6三段文字,用一个课件、三次演示就给捎带过去了。这在许多把这三段话处理成本课的难点之重、重点之难的老师们看来,无疑是一个犯了众忌、不能饶恕的低级错误。没想到,祖庆给出的解释竟然是:“有些课文,自己读了没感觉,学生读着也乏味,我们就可以抛弃。学习就像谈恋爱,小伙子(学生)对这个姑娘(文本)没感觉,你说谈什么?”瞧!这就是祖庆,不在乎俗见,不计较俗利,那魁梧的教学主张,那淡定的课堂取向,还有那中气十足、英气郁勃的职业质感和生涯面貌,正是他生命本色的自然呈现,怎一个“豪”字了得!  

    在我看来,“豪气”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性格特征,在这个功利至上、沽名钓誉之风甚嚣尘上的年代,豪气更是一种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精神标识,一种有所不为、却无所不为的人生智慧。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有足够的理由,亦有足够的直觉相信,天赋祖庆以职业性情的豪放、事业追求的豪迈、生命愿景的豪壮、人格标识的豪爽,那么,做为当代小语界的豪士,语文教育的弘毅必将是他义无反顾、自然而然的一种生命的担当、一种灵魂的安顿。

     教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读着王校长诗意睿智的话语,我常常会检视与反省自己。王校长,在用他特殊的方式继续勉励我。

                             5

   离开了拱宸桥小学,来到了现在的单位——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在原进修学校校长(现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教师周建仁的带领下,开始了全新的一段人生。

管理一所学校,带领一个团队,教好一个班级,这是我这两年来的基本轨迹,工作的压力远远比在拱宸桥小学的时候大多了。

   作为常务副校长,学校的很多事务都需要我处理。第一个学年,领导考虑到我刚接手一所学校,加上基建管理的任务很重,没有按排我教一个班,我只好和一位年轻老师合教一个班。但是,不带班,让我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每天行走在校园,离孩子们却很远。我经常不安地问自己,我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我总是想,教育是生命中一段宝贵的准备时光,而语文教育,是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最好的准备。就像天鹅起飞需要助跑一样,给学生最好的语文教育,就是为天鹅的助跑铺开一片广袤的土地,就是托起天鹅翅膀的那股强劲的气流。教室,就是我播种理想、信念和希望的一片麦田。麦田若是荒芜,写再多的论文,上再多的公开课,绝对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因此,我愿意每时每刻,守望我所耕耘的这一片麦田。   

   于是,在进修学校附属学校的第二个年头,我主动申请教一个班的语文。我知道这一选择,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

   两年来,我继续实践着“带领孩子们用语文的眼睛发现人生和世界的美丽”的语文教育理念。我把引导孩子们阅读大量的高品位的童书,作为打开美丽世界的一条主要通道。为了让孩子们喜欢读书,我用自己辛苦爬格子所得的有限稿费为孩子们买书。每当孩子们作文发表了,我总是给他们以隆重的奖励——买一本孩子们最喜欢读的书;每当某个孩子成绩提高了,我也总是用奖励书的方式来庆贺他们。我发动孩子们将自己的书带到班级,建立“图书银行”,选出“图书银行”的行长和经理,经营银行,让孩子们在虚拟的营业中获得书籍的营养——存入的是书籍,获得的是精神。

   “共读共写”是我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快乐时光。几年来,我和孩子们一起穿越了一本本经典的童书:《波丽安娜》、《时代广场的蟋蟀》、《绿野仙踪》、《山居岁月》、《夏洛的网》……这个书目,可以排得很长很长。再后来,绘本进入了我的视野,我发现绘本蕴藏的智慧与美感在培养审美直觉能力上有一种无与伦比的优势,并且传递出一种简洁优美的人生态度。为了让孩子们好好地读这些经典童书,我留出大量的时间,开发了各种课型:导读课,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推进课,为孩子们搭建交流的平台;分享课,引领孩子们发现文本的“妙秘”(潘新和语)。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共读的过程中,走进了真善美的世界,结识了一位位性格迥异的人物。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也在童书浸润中慢慢提升。其实,在“共读共写”的过程中,我何尝不是过着幸福的语文生活?童书世界的曼妙想象,值得回味的人性力量,以及那一片未经污染的纯净世界,让我的精神世界走向清洁,我的语文人生也因此而充满了劳作的诗意。

    作为常务副校长,我深知我的责任不仅仅在自己的班级。带着全校的孩子们享受语文的美丽,更是我所应该思考和践行的。为此,我在周建仁校长的大力支持下,会同德育处,在校园的每一条走廊创办了开放式“图自助书银行”;我安排了全校学生每天15分钟的晨诵和半小时的午读。而今,浓浓的书香,已经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当然,管理一所学校,教着一班语文,常常觉得最缺的就是时间。每每困顿、犹豫、彷徨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孟子的那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许这一切,都是磨炼吧,我想。

    经历了这几次选择,我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慎重地“选择”,但不要后悔。选择,是对自己的最大考验。
4#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21:54:56 | 只看该作者
论坛岁月:舞在“网”中央(上)

    我曾经有一段沉醉论坛的时光。这段日子,是我沉静优雅地思考语文的黄金时间,也是我结识天南海北朋友的美丽岁月。——题记

            



        邂逅“人教”

在不经意的一瞬间

你闯入我眼帘

心潮澎湃不能自止

但我知道

你将是我

今生注目的焦点

——《邂逅》



    偶然在网络上读到一首小诗,确似我触网之初的心情。



     我常常感叹,人生是一种“遇见”,有些“遇见”终将成为一生最深刻的记忆。2004年5月1日,对我来说,是个很特别的日子——我有了一个新名字——“温岭祖庆”(这是我在“人教论坛”的注册网名)。于是,在另一个崭新的世界,我开始了一段鲜活的生命历程,开始了与“人教论坛”的“恋爱”岁月。

    “恋爱”初期总是“热情似火”的。接触论坛的第一个月,我像千万个刚坠入爱河的小伙子一样,和“恋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每每进入论坛,我便激动不已,如饥似渴地翻帖读帖。记不清是哪天了,主题帖子《课堂实录大荟萃》进入我的视线。于是,点击,进入,我欣喜地发现,帖中有和我一起上过课的孙双金、薛法根等老师的精彩实录!顿时,一种“他乡遇故人”的喜悦油然而生。未及多想,我把刚刚在杭州“西湖之春”上的《詹天佑》课堂实录粘了上去,让它和薛法根等大师的课在一起,沾点光吧。两天后,我收到了注册以来的第一条网络短信:

    “尊敬的张祖庆老师,您的《詹天佑》一课,上得很有特色,我准备转到教育在线,您同意吗?”——“观棋不语”。

    我虽然不认识“观棋不语”,但想到自己的课被人关注,总是一件好事。于是,我怀着对一节好课将在网络这个“新世界”里不胫而走的无限期待,爽快地答应了。

                            “声名狼藉”的日子

    我期待中的“如潮好评”迟迟没有出现,等来的是却是“声名狼藉”。

   《詹天佑》一课在网上遭“围攻”,是我所始料未及的。好友蒋军晶告诉我,“教育在线”的一些评论,值得你好好关注与思索。于是,我闯进以前从未涉足的“教育在线”,找到相关帖子。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帖子里各种截然不同的声音纷至沓来,褒少贬多,语气尖锐!更有极端者,甚至用上了“吐”、“狂吐”、“删”等词语。

    曾经以为自己的课堂应该是有特色的,是有创意的,是有激情的。而现在,面对这些尖刻的评论,我真的有些怀疑自己了。我甚至有把课堂录像复制了寄给所有评论者,让他们自己好好看看的冲动!

    后来“人教论坛”版主“论语”把“教育在线”的争议转发至人教,以《颇受争议“詹天佑”》为主题,发了个新帖。这下引起了更多网友的关注和争议,同样是贬多褒少。曾经心爱的《詹天佑》,遭到如此尖锐的批评(其实当时我一直以为别人在误读我的课),我再也坐不住了,于是“揭竿而起”,写了一篇比较长的回应文章。现摘录其中的片段,剖析我当时的心路历程。

     我也来说几句

       ——《詹天佑》是怎样诞生的?

   《詹天佑》这篇课文是老得不能再老了,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也听过不下10节。这些课无论怎样千变万化,它都离不开抓“杰出”和“爱国”两个词语。“从什么地方看出詹天佑的爱国?哪些地方看出他的杰出?”几乎是每个老师的套路。这样教学的结果是,把詹天佑的人物形象抽象化了,詹天佑的艰苦卓绝,詹天佑的超群智慧,詹天佑的以身作则,都被条分缕析挤到一边了!只留下可怜的“杰出、爱国”两个孤立的词语。因此我在设计时,一直在寻找既能让学生充分领会詹天佑的伟大,又有别于这种过于理性分析的教学思路。

    记不得是哪一天了,中央电视台直播了“200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我受之启发,决定在上《詹天佑》一文的时候以“评选20世纪感动中国人物”作为阅读的话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探究、演示,走进詹天佑的内心世界,然后让学生为詹天佑写颁奖词。

    第二天,我带着初步的设想,带着创作的冲动,带着饱满的激情,自信地走上了讲台。出乎意料地,学生情绪非常高涨,课堂效果挺不错!后来在老师们的建议下,我把当时我国修筑铁路的情况,詹天佑11岁留学外国,詹天佑带领工程人员修筑铁路的经过,以及铁路竣工的简况浓缩在3分钟左右的录象中,作为背景资料,安排在导入新课之后(绝非像某些网友说的没有一点课外信息)。下面我就选取其中几个教学片段,就有些网友的质疑,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具体内容略)!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文章的解读是多元的,一课书的教学历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非仁者,也非智者,只是把自己真实的声音展示出来。我知道,我这篇东西的诞生,将会带来更多的不同声音。声音越多,越说明我们论坛的健康。就让这节《詹天佑》成为语文教学路上的一只麻雀,供大家解剖,引发大家更多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这就够了。

                                              ——《詹天佑》执教者 张祖庆

    现在读来,这番回应之词,字里行间始终流露着辩解的意味。网友“我爱语文”和“米奇”曾告诫我,争议是正常的,有争议,说明这堂课有价值。后来,我单独发了一帖《关于<詹天佑>——我与人教论坛的网络情缘》,希望借这个帖子进一步阐述我的想法。跟贴中,有一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深思(作者朱煜先生,曾对我的《詹天佑》一课有过尖锐的批评)。



张老师:

您好!

……

    “观棋不语”将您的课堂实录放到教育在线上,我想主要是因为《教师之友》在四月初举办了一次活动,会上一位老师(著名的网友看云)也上了这篇课文,她想让大家对两种教法进行有益的比较讨论。您对“教师之友”论坛的情况大概不了解。就像“观棋不语”所言,那里的意见经常是很尖锐的,甚至还会骂人。所以被批评者会感到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但是有一点儿是肯定的,就是那里的绝大多数批评者都对教育事业抱着满腔激情。我看到您的文章中例举了三个评语例子,其中第三个是出自于我的跟贴。我的这个“删”字不是建议版主删去您的帖子,而是表示删去了我的发言。那个发言主要是询问实录的作者,后来知道了,就删去了。再说第二个,只要仔细看原来的帖子就可发现那不是针对您说的,常到教师之友论坛的老师彼此大都成了朋友,说话自然随便一些。说上面的一番话,主要是想让您对一些情况有些了解。或许您会想,批评讨论可以,但不应该骂人嘛。骂人当然是不文明的,但是要让网络语言变得规范起来还得靠长时间的努力。您刚上网,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吃惊,这很正常。我的意见是真的不必放在心上。您说自己的课堂实录引起了一场风波,我觉得这不是风波,而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讨论。它说明关注语文教学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好事。您的成绩有目共睹,您的声誉更不会因为讨论而受到影响。相反您和讨论者都会因为讨论和成长进步,您说是吗?我对您的实录的意见已经如实地写在另一个帖子里,而且始终认为在那几个地方您的指导有大失误,希望您能看到。稍候还会上传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想法,到时请您指教。我比较早地看到您的帖子,一直关注着这个话题,一直希望将这个话题挖掘得更深一些,因为我看到了话题背后的东西。网友贝壳的泪已经在做有益的探索了。

    让我们携起手来,抛开无用的喧嚣,收集智慧的火花,一起前行如何?

     顺颂教安 朱煜 2004年6月6日



   朱煜的留言,深深地触动着我。他的话,让我浮躁的心逐渐变得澄明。是啊,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认识不到一己之局限,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自己,且以为自己总是正确的。叔本华说“人常常自我陶醉,正如一只狗认为狗最好,牛认为牛最好。”如果一个人老认为自己真理在握,那么他和牛以及狗又有什么区别呢?想至此,我便决心不再“做牛做狗”,迅速调整心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各种声音。我把“教育在线”和“人教论坛”对《詹天佑》一课的评论逐一下载下来,并认真阅读、思考。网友“贝壳的泪”在深入地研读了“教育在线”和“人教论坛”两个关于《詹天佑》的主题帖子后,将“看云”的课、“玫瑰”(窦桂梅)的设想,以及我的课做了深入浅出的对比,以《只抽三四鞭——我看<詹天佑>》为主题,从多个层面对这个课进行了剖析,有理有据,有破有立,让我深受启发。2005年10月,我在北京所上的第二个版本《詹天佑》的几个亮点,就脱胎于此帖以及网友们的建议。

    回首这段“声名狼藉的日子”,蓦然发现,它对我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网络浩瀚如海,我误打误撞地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昔日藏掖着已变质为“虚荣”的自尊,被这巨浪击得粉碎,我得以重新认识自己,感谢这滔天“巨浪”!何况,网络世界出乎意料地有着“虚拟的真实”。无数最为可贵的真实声音在“虚拟”背后迸发,于是,有了那一片狼藉,也有了“狼藉”之后弥足珍贵的一片澄明。我的视界和胸襟也就得以豁然开朗。

     这段“声名狼藉的日子”,将永远镌刻在我记忆深处。

               

                我与论坛的“多角恋爱”

    之后,便是我和论坛“多角恋爱”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詹天佑》争论逐渐淡下去了,我渐渐喜欢上了“人教论坛”浓郁的学术氛围,开始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论坛发出了我的“处女帖”。帖子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回应,我的写作更是处于“井喷”状态。很快,我在“教海拾贝”开辟了随笔专栏《沉淀平凡的岁月》,耕种起了属于自己的小小园地。那时,我深深地爱上了“人教论坛”。

   有阵子,论坛甚是热闹,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们纷纷就某个话题展开争论,气氛非常热烈。我也渐渐地从旁观者变成热衷参与者,以至于后来犯了辩瘾,隔三岔五地和人辩上几句。我曾连续发了三个话题,挑起了纷飞的“战火”,一时间唇枪舌战,剑气森森。“不辩不相识”,在和彭州冰雁、严文、论语、笨鸭子网友等的辩论中,我收获颇丰。尤其是关于《登山》一课与王晓春老师的辩论,更是过瘾。王老师治学严谨,思维清晰,剖析犀利,和他过招,调用我所有的积淀,还显得左支右绌,穷于应付(与王老师“过招”三个回合,留下了近万字,详见本书第三部分)。

    后来,看到版主论语在网络上写“自传”,看得心里痒痒,遂东施效颦,对自己的教书生涯做了比较全面的盘点,写了一个类似“自传”的文字。现在读来,里边不乏自我吹嘘的成份,不少地方很是幼稚、拙劣。但借写“自传”,让我得以比较冷静地回望所走过的路。我常常想,一个人如果常回头看看,那么,也许他会走得更加自信、从容。

    写完“自传”不久,我便“见异思迁”、“移情别恋”,“教育在线论坛”成了我的“新宠”(当然,我是“喜新但不厌旧”,“人教论坛”仍让我深深迷恋)。我在“教育在线论坛”注册的日子是2004年6月5日。一日,巧遇“水易”老师在教育在线所写的日记,我被她的才情和毅力所折服。像水易老师一样,坚持边行走边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成为我当时最朴实的想法。于是,我以“万壑松”为名,在“随笔园地”开辟了专栏《沉淀平凡人生——万壑松随笔》。李白诗云: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我希望自己像植根于悬崖上的青松那样坚强、伟岸,更希望我的人生能有“如听万壑松”般的恢弘与壮丽。

在主题帖子中发了7、8篇小文,也得到一些回应。其中一位叫“沁心荷”的网友,还写了首诗赠我:



   读万壑松

   立足悬崖峭壁间,

   万沟千壑只等闲。

   狂风苦雨何所惧,

   青松傲骨笑开颜。

   这些温暖而隽永的跟帖,常常带给我莫名的感动。可感动归感动,因这里以中学老师居多,且学科综合,我的不少文字难以引起大家的共鸣,不久,我便偃旗息鼓,转战“教育在线论坛”之“小学教育论坛”,开辟了新的主题帖子“不是芦苇,无风也思索”。这个帖子,我坚持了近两年半之久,发了近80万文字,它和“人教论坛”《崭新每一天——祖庆教学耕耘录》一道,原生态地记录了我温岭调至杭州教育生涯的点点滴滴。它们,承载着一段特殊的语文人生,因此,我尤为珍惜。

    如果把“人教论坛”比作我的“初恋”,她是江南小家碧玉,那么“教育在线”就是我的第二个“恋人”,她是北国大家闺秀。

    06年上半年,我又有了网上“后花园”——教育人博客之“松涛夜话”。从此,“教育在线”、“人教论坛”以及教育人博客“松涛夜话”一直与我进行着“多角恋爱”,对它们中的每一个,我都“情深意重”。我常开玩笑地对朋友说,正是这些魅力无限的论坛,让我变得如此“博爱”。

    因这“博爱”,04年5月至07年5月这三年,我在网络上异常活跃:发了不少帖子,参与了不少“论战”,颇赢得了一些人气。

    回想起来,网络写作其实不是为了获得人气,最主要的是它开放互动、及时便捷、兼容并蓄的交流特质,使得我们一旦爱上,就欲罢不能,只愿思索不止、笔耕不辍。在这个开放的网络大平台上,我立足于每天的教育、学习生活,真实地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和所见所闻;在网络写作的过程中,我在体验生活,也在反思自己、超越自我。网络写作,满足个人言说的生命欲求,更为重要的,写作带动了阅读,也带动了思考与实践。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才气!

    2007年,我有幸成为“人教论坛”首期网刊“人物”专栏的主角。不少网友在“我眼中的祖庆”一帖中,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和赞誉。以下摘录一些朋友对我的评价,权当作是对我的鞭策吧。



    祖庆,一条执著而勤奋的汉子。——落地麦(刘发建)



    祖庆最善于“登山”,挥一挥手告别"詹天佑",在春天里吟唱“荠菜”,一番侠骨柔情叫多少美眉泪沾衣袖。断喝一声“开天辟地”,又是另一番景致。呵呵,祖庆的行走,永远是“亚马逊河的历险”。 ——民一(周益民)



    祖庆的课堂大气而细腻,开放而精致,让听课者有种美好的感受。祖庆的课堂重视设计,同时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把语文学习渗透到课堂的每个细节之中。  

       ——阿远(李怀源)

    我见到的祖庆最深沉的一次是他谈到了对他人生有着重大影响的王崧舟老师。他说:“我永远感谢王校长,没有他的指导和提携就没有现在的我。”他说这番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莹莹的泪光,让我也不自禁地肃然起敬。——溪桥(王文丽)



    祖庆一身侠骨又有一副柔肠;祖庆很感性又很理性;祖庆很自信但反思的力度又很惊人;祖庆很忙,但有时候似乎又很闲。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多时间在网上"掀风作浪"呢?呵,猜不透他。唯一可以确认的是他也爱语文。——我爱语文(蒋军晶)



    感谢网络,感谢生命中与我“相遇”直至“相恋”的论坛。因为它们成就了我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论坛,让我“一网情深”;论坛,让我深深沉醉。因为论坛,我的行走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与写作齐头并进,激情和智慧相荡相击,因此,我语文生命的征程中始终喷发着饱满的激情,始终绵延着一条由网络铺设至现实的光灿语文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6 04:27 , Processed in 0.07007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