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课--我们到底应该评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20 00:2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评课--我们到底应该评什么?

文/李祖文


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几乎每学期都要听不少的课和评不少课,但每次听完课后,总是与同行对所听的课有不同的评价,甚至有时会吵得面红耳赤,当时反思起来,认为这是母语教学,人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但是有时候在赛课的活动中,也会出现不同评委对同一节课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往往造成很多的问题.既而引发不同范围的争吵与争议.到底评价一节课真的是这么难吗?难道真的就没有一个可以操作的标准吗?最近,我仔细认真地拜读了美国加里.D.鲍里奇所著的<有效教学方法>和福建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似乎在其中找到一些答案.二者虽然存在着中西方的观念和思维的差异,但是在某些我们疑惑的关键环节做出了相同的论证结果,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和学习!
  一.专家的论点发现

  美国加里.D.鲍里奇认为:人们期待教师为人诚实、工作勤奋,对人慷慨友好、体贴周到,在课堂上他们要条理清晰、训练有素、富有洞察力并尽职尽责,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榜样。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要做一个有效老师,他必须像所罗门王那样高明,像西蒙.弗洛伊德那样深刻,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那样渊博,还要像弗罗伦斯.兰丁格尔那样富有奉献精神!既而相对于教师的评价系统,相应的就重于对教师的心理特征做以评价,诸如:人格、态度、经验、能力倾向与成就等等。但这些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诉诸于直觉,所以并不适合作为定义好教师的标准。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用社会的理想标准来定义好教师的方法,已被证明是不现实的。研究者还发现,教师的心理特征与他们在课堂上的实际所作所为之间,没有多少相关。这也就使得研究者,转而研究特定的教师行为对于学生特定的认知行为和情感行为的影响。好教师这个词变成了“有效教师”,研究的焦点由原来专门指向教师,转向现在的还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包括在内。这些研究课堂行为的新方法,重视课堂里师生的互动,并把它作为有效教学的现代定义中心。因此,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而利用学生的思想和力量、组织、提问、探询、教师影响则是与有效教学有关的一些辅助行为。

  福建潘新和教授则以探求语文教学的本质,在批判以往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出发,提出:在语文教学系统的整体结构中,言语表现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只有指向言语表现,以表现为本位,才能打好全面的言语基础,才能达成言语教育的应用性目标。应该建立以言语生命自我实现为目的、以表现为本位的“发展创造”型范式,简称为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范式。其核心内容是培育人的言语生命欲求、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生命能,诱导并强化存在性言语表现动机,以存在性动机作为主导性动机,将语文教育的深层意蕴定位为从精神人格上为学生奠定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基础,引领他们走上言语上的自我之路、构建精神家园之路,在深层次上为言语学习立本。人,需要应付生活,但不是为了活而活;言说、话语和理性的追求,对此在的思考,从来就是人的宿命,是生命绾成的结,是人的确证。有言说,才有人,才有诗意的人生和生生不息的人类。语文教育,就是要把造物主赋予每个人的至高无上的言说权,交付给他们自己来掌控,交付给他们自己来掌管。语文教育的意义就是使学生成为言说者,成为自己的生活、命运和世界的主宰。

  鲍里奇和潘新和的观点看似范畴不同,但关注点都在课堂,而且都是建立在对课堂教学长期的研究的基础上,同时都对已经存在或者是曾经存在的课堂教学模式做了一定的批判,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关注学生,关注课堂师生的互动!因此,我们可以延伸来看待目前的评课症结:是不是我们关注教师多了一些,关注学生少了一些?或者是我们单方面看教师或者学生多了一些?对待学生,对待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收获少了一些?

  二、目前流行的评课标准

  下面所列举的一些评课标准,均来自网络,在这里我只作为一种现象作为分析,虽未必有代表性,但还是具备一定的普遍性的。

  评课标准1:(来源地址:http://bbs.pep.com.cn/viewthread.php?tid=31428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五看”“三十问”
——沧州市第四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评课标准
沧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张东兴


一看教学思想是否端正:

●是以教师的教为目的来设计教学,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在组织教学?

●是以语文的手段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还是以非语文的手段来进行语文教学?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没有?

●课堂效率是高还是低?

●学习和教学的过程是否和谐、舒畅?

二看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

●《课程标准》中年段的目标体现了没有?

●教材编写意图理解了没有?

●文本研究透了没有?文本与学生的关联性建立起来了没有?

●课时安排统筹考虑了没有?整课教学目标系列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了没有?

三看教学过程是否真实、扎实、高效: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尊重了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了没有?

●教学过程是否流畅、自然?是否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层次性?

●师生双方的主要活动是否合理?教学的策略是否遵循了学生学习的心理?

●是否按照阅读的基本规律进行教学?是否既体现了识字、字词、朗读、口语交际等单项语文能力的培养,又避免“单打一”的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率?

●是否能够体现语文学习在学生生活中的价值,体现语文融于生活的理念?

四看教学辅助手段是否简便、实用、有效:

●这些手段是必需的吗?

●这些手段对学语文有帮助吗?

●这些手段是学生喜欢的吗?

●这些手段便于操作吗?

●这些手段是低投入而收效高的吗?

五看教师的基本素养是否能适应语文教学的发展:

●教师与文本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是否和谐?

●教师能否对教学充分“预设”并在适当的时机生成“精彩”?

●教师的仪表、体态是否得体?语言、书写、朗读、倾听及反馈等能力是否满足课堂要求?

[ 本帖最后由 沧州唐老鸭 于 2007-8-19 10:13 编辑 ]
    评课标准2:(来源地址http://www.lgsx.net/blog/user1/29/archives/2006/2052.html
  听课点滴之——小学语文最新评课标准
(去温州参加市教育学会实验学校教育委员会2006年年会时,胡君老师传达)     
       一、课程理念要先进: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目标要明确:

              目标明确、恰当,“三维”目标整合。

       三、语文训练要扎实:

              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精心预设,注重生成,听说读写训练扎实。

       四、教学过程要朴实:

              教学环节合理、简化,教学手段简便实用。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00:24:32 | 只看该作者
评课标准3:


(一)评课标准。

下面提供的是“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采用的“评课标准”,仅供大家参考。

    1.看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准确。

    2.看能否深刻地理解、正确地把握教材。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是否确立,教与学的关系是否摆正。

    4.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否体现语文训练的过程。

    5.教师的基本素质怎样。包括语言、朗读、板书等基本功,调控应变能力、教态等。

    6.看一节课的整体效果。包括教学目标是否全面体现,课堂教学气氛是否和谐,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训练是否扎实有效等。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00:25:03 | 只看该作者
(二)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略,新浪博客不让放表,遗憾)

评析:

  从以上三个个例我们可以看出:

  1.我们研究课堂教学的关注点的比重80%左右在教师,也就是说,我们几乎忽略了学生了存在!验证了鲍里奇的担忧:“重于对教师的心理特征做以评价,诸如:人格、态度、经验、能力倾向与成就等等。”,也违背了潘新和教授所谈到的“语文教育,就是要把造物主赋予每个人的至高无上的言说权,交付给他们自己来掌控,交付给他们自己来掌管。语文教育的意义就是使学生成为言说者,成为自己的生活、命运和世界的主宰。”,对一节课的评价,我们的标准似乎单薄了一些,片面了一些,似乎在某种意义上,将教师作为了主体,并不是将学生作为了主体,提法上似乎都在说学生是主体,但实际的评价行为却是教师是主体,这样的评价标准下,教师怎么可能放开手脚让学生真正的言语表现,因为教师的心中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到了个人素质的体现。

  2.侧重点偏离。如果就教师素质而言,我们似乎在于有效性教学的辅助行为上下功夫,比如组织、提问、探询等方面,恰恰忽略了教学的关键行为。如此的标准下,作秀的痕迹岂能不浓?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岂能好?

  3、我们的课堂评价似乎功利性强了一些,研究的氛围少了一些。似乎每次的赛课或者是听课,都要评出个一、二、三来,本来赛课或者听课就是一种研讨性质,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展示一些研究结果、或者是对某种现象做一个探讨,但最后都演变为一种比赛,一种评奖。既然这样处理,必然要对各条标准做一量化,本身课堂教学就不能量化的,因为教师面临的学生的不同,教材所选篇目的不同,如何去客观看待一节课,不是一张量化表或者是一张测试卷可以衡量。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相比中西方思维和习惯模式而言,西方的学者更喜欢用表格的方式来阐述问题,而中方的学者比较喜欢用理论的方式阐述某个方面的看法,为了便于理解,我在这里列举一些美国学者加里.D.鲍里奇所采用的对课堂教学的表格做以说明和介绍,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1.美国学者加里.D.鲍里奇的一些基本理念(主要针对有效教师而言)

  (1)个人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并积极期待每个学习者。

  (2)让课时难度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匹配,根据需要变化难度,从而达到中高水平的成功率。

  (3)给学生提供机会练习学到的概念,并及时获得自己成就的反馈。

  (4)尽可能增加教学时间,从而拓宽内容覆盖面,并给学生最多的学习机会。

  (5)通过提问、组织和探询来指导和管理学生的学习。

  (6)使用多样的教学材料和口头与视觉辅助,促进对学生想法的运用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投入。

  (7)每次提问后诱导学生回答,然后再转向另一个学生或者另一个问题。

  (8)小步骤呈现材料,并提供练习机会。

  (9)鼓励学生反复考虑并详细阐述正确答案。

  (10)引导学生参与口头回答。

  (11)运用自然发生的课堂对话,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陈述、延伸和评论。

  (12)把学习的责任逐步转到学生身上--鼓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作决定等。

  (13)为学生提供所教内容的组织和学习心理策略。

  2.美国学者加里.D.鲍里奇对课堂教学研究所采用的表格
4#
 楼主| 发表于 2011-9-20 00:26:19 | 只看该作者
(表格部分无法上传)

四、我的思考

1.我们目前的评课方式是不是定量成分多了一些,是不是可以借鉴国外的方式,融合我们教学的实际,由“定量”改为“定性”?

2.我们对课的重视角度能不能功利性的成分少一些,研究的成分多一些?这样是不是更能体现公开课、优质课、推门课、研讨课的精神实质呢?

3.我们听课和评课的方式是不是改变一些,由以前人人手上拿着同样的一张表,改为听课教师各持不同的表格,评析和分析一节课的不同方面,在定性一节课的时候,是不是更有说服力呢?是不是可以将对一节课的研究如美国学者般分几个方面,几个层次来评价?

4.对待一节课的看法以及学生的成功率方面,我们能不能更细致一些,是不是应该在听课前做一些学生基础、已有知识的摸底和上课完毕后的效果对比?



总之,我个人觉得,对待一节课的评价应该尽量避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评价,对待一节课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和客观的评价。



以上部分理论数据及表格出自《有效教学方法》和《语文:表现与存在》,只是我根据文章需求做了相应的修改,这样更显得贴近本文的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3:30 , Processed in 0.07036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