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要紧锁孩子的心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20 04:3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要紧锁孩子的心门
  徐 贲
  
   常德教育信息网上登载了一篇题为《怎样教孩子防范危险》的文章,说的是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的训练和教育,让孩子学会应对“危险”的防卫技能。在文章介绍的七点基本常识中,有四条与陌生人相关。它们分别是“对陌生人保持必要的警觉”、“不给陌生人开门”、“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接陌生电话要当心”。又据媒体报道,重庆某中学保卫科制定的《学生安全须知》第五条规定:不要与陌生人搭话,以防受骗。很多学生对这个规定感到不可理解。这则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中国教师报》还刊载了专门的讨论。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际关系的陌生化。与前现代的传统熟人关系相比,现代社会的熟人关系处在不断的构建和变化之中。现代人注定要生活在一个不能不信任陌生人,但又不能完全信任陌生人的世界中。孩子们的社会化必定少不了要学习如何与陌生人积极、而非单纯消极地避免接触。
   与陌生人积极相处包括学习如何与人接触、沟通、交流、妥协、合作。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要还没有接触,先就自以为是地对他人抱有怀疑、戒备,甚至歧视和敌意。人与人第一步接触的信任是一种赠与陌生人的礼物。它和与陌生人交换的商品不同。它的价值不在于换取等值的回报,而在于帮助增进人际关系的互信。即使一下子没能达到这个目的,信任也没有丢失它自身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能不把最重要的个人需要托付给陌生人。我们把身体健康托付给医生,把教育托付给老师,把安危、权利甚至自由托付给各色各样的“人民公仆”。我们必须对他们至少有最低程度的信任,否则也就干脆别活在这个世界上了。我们越是不信任他们,就越是觉得只能用金钱去交换他们的服务。这是一种品质很低的公共生活。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我们必须教育孩子们和我们一起努力增进全社会的信任程度,而不是叫孩子从小就对陌生人紧锁心门。
   父母或老师教育孩子们防范陌生人,不信任陌生人,往往是出于信任容易上当、容易遭人暗算、受人伤害的个人或集体经验。其实,上熟人的当,遭熟人暗算,受熟人伤害,同样是很可怕的事情。陌生人的伤害毕竟还容易提防,熟人的伤害则会是防不胜防。孩子应当防卫的是伤害,不单纯是陌生人。
   人们有了太多的信任反遭算计,好心没有好报的个人和集体经验,使人们变得多疑、冷漠、犬儒,这是不奇怪的。然而,对现实问题的自觉反应却并非问题的解决之道。政治丑闻是愤慨的原因,贫富不均是绝望的原因,人身不安全是焦虑的原因,但是,愤慨、绝望和焦虑却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当信任带来伤害的时候,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不能再对别人信任。在不能信任的对象当中,“陌生人”又成为一切不能信任者的替罪羊。以此为孩子指引入世之路,恐怕是弊大于利。
   从小教育孩子,机械地把人区分为“陌生人”和“熟人”,以关闭自己来换取所谓的“安全”,这样狭窄加上偏见,未必就能达到长远保护他们的目的。在人人自危、人人自保、孤独自利的社会中人变成了散沙型的原子个体。面对暴力和非正义威胁,他们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与陌生人结成共同的抵抗群体。
   现代社会中的人,心上都有一扇门,但那不应该是一扇紧锁的门。在紧锁的心门后面,人也许觉得安全,但也变得孤独。孤独的人是无助的,最终也是最容易受伤害的。
  
  转自徐贲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cf1f30100loav.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3 21:04 , Processed in 0.09079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