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民日报:请摘掉功利教育的“绿领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21 18:4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民日报:请摘掉功利教育的“绿领巾”

文章作者:姜泓冰 来源:人民日报 2011-10-19

  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而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
       资料图:昨日中午放学后,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门外,一些孩子胸前的绿领巾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扎眼 记者 张杰 摄

        几乎所有中国孩子胸前都曾飘扬过红领巾,人人知道它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标志,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红旗一角”,对于初入学校的孩子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与向往。然而没有想到,在陕西西安的某个小学,竟然会由此派生出一条惹眼的“绿领巾”来。
  “绿领巾”本身并不惹人厌憎。有不少城市在尚不到入队年龄的一年级新生中间试行“绿领巾”,将它作为少先队“预备队”的标记,衬着一张张稚嫩笑脸,像新长出的苗苗一般可爱而充满希望。
  但这一次,西安某小学的“绿领巾”,被老师当成“激励没戴上红领巾的学生”的手段,被学生们解读为“差生”的身份标志,因而格外触目惊心。看见孩子们一离开学校就赶快摘下“绿领巾”藏进书包的动作,听见系“绿领巾”的孩子说“不戴怕老师说”、系红领巾的孩子说“你学习差,只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时,这样的触动尤其强烈。
  应试教育给了我们众多考试和依照学科考试排名评价学生的强大习惯。在整个教育阶段,绝大多数中国孩子身上贴得最牢固而显眼的,就是这一种分类标签:尖子生、差生、中等生。在不少学校,除非你有特殊背景,否则只有学习成绩优秀者才有做班干部、评先进、率先入队入团的资格;同一种违纪行为,优等生和差生得到的反馈和处罚多半也相去甚远。如今,西安的这个小学干脆用红、绿两色的领巾,让优等生和其他孩子变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
  虽然学校有些委屈地说,他们的本意只是为了“激励”那些还不够入队条件的学生,但如此“激励”手段显然更多被理解成了压力与打击,缺少对于孩子自尊心、平等意识的理解与关注,难以达到激发上进心的目标。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以健全人格的公民为培养目标,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然而,眼下的现实却恰好相反。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的态度将“育人”过程挤压得十分扁平,不仅让孩子承受了难以负担的学业压力,更将庸俗浅薄的功利化价值观念植入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很难想象,一个从未感受到平等与尊重的“差生”,如何能够拥有适度的自尊自重意识、不以对立的情绪看人处世;也很难想象,一个仅因学科成绩优秀或拥有了“红领巾”、“五道杠”就被娇纵的“优等生”,即便日后成为“精英”,便会陡然懂得平等待人、体恤弱势人群。一位16岁的“神童”博士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应当做“王者”、“人上人”,且要求并不富裕的父母付全款为他在北京买房,此等表现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这种单薄教育理念的缺失。
  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投射下,教育很难独醒,最容易被世俗“劫持”而沦丧根本的育人理念。但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而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要培养他们,请从摘掉教育的“绿领巾”开始。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06:55:15 | 只看该作者
绿领巾:中国教育体系的“三六九等”


  2011年10月,陕西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要求这些学生进行佩戴。据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但家长并不认可这一做法,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创伤。
1绿领巾的由来  绿领巾是少先队队前组织小红星儿童团(苗苗儿童团)佩戴的标志。是年龄标识,是低龄儿童的红领巾。
  自1979年开始,共青团上海市委少年部在团中央领导同志的支持下,率先进行了组织改革的实验:把小学低年级儿童从少先队里头分出来,建立一个适合低龄学生特点的,附属于少先队的专门组织——儿童团。因为儿童团组织形式适合低龄儿童特点,使少先队在学校中更加充分发挥了团结教育全体儿童的组织作用,既调动了广大低年级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又促进了少先队的自身建设,并为提高未来的少先队员和少先队中队的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0年的春天,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为小红星儿童团员佩戴绿领巾。
  外观
  宽15CM,长100CM的丝绸制品,碧绿的颜色,两头是圆形的。
  佩戴方法
  将绿领巾披在肩上,在胸前连续打二个结,然后将二片绿叶拂平。
  正确佩戴之后,可以从人物的正面看到,一片像小幼苗一样的绿叶在戴在胸前。它表示红星儿童是祖国的小苗苗。
2西安一所小学给“差生”佩戴绿领巾  陕西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委托制作红领巾的厂家,设计了同样大小的绿领巾,10月14日发放给没有入队的学生。学校九十多名一年级学生中,约有一半人都佩戴绿领巾。学校相关负责人称,作为一种教育探索,这种做法还没给上级部门汇报过,学校把这部分学生称为“苗苗少先队”作为预备培养,对佩戴绿领巾的要求和红领巾一样。但家长并不认可这一做法,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创伤。学校表示如果有家长觉得不合适,老师可以考虑和家长协商寻找妥善的解决办法,不给孩子造成影响。
3各方看法:  教师
  西安未央区某小学冯老师:设计绿领巾的初衷是对孩子加强教育培养,参考了外地一些学校的做法,也考虑到一些家长的特殊要求,并非有意区分好学生和差学生。一年级学生不是全部同时加入少先队,一般分成两个学期完成。优秀上进的孩子肯定属于第一批,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
  绿领巾的含义,就是告诉他加油努力,下次争取戴上红领巾。
  学生
  表现好、学习好才能戴红领巾。
  家长
  家长苏女士:孩子年龄再小,也有自尊心,嘴上不说什么,也能看得出戴绿领巾不是啥好事情。
  家长们认为,此举对孩子心理有极大创伤,学校这种做法有些奇怪。红领巾是国旗一角,是少先队员的象征,绿领巾不能与其相提并论,不少家长对绿领巾不理解,认为学校此举欠妥,没有征求家长意见。
  共青团中央
  共青团中央少工部相关人士:队章上写得很清楚,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学校的这种行为严重地违反了《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相关章程。共青团中央将要求地方少先队组织彻查此事,同时将在全国清查“变色红领巾”问题,杜绝这种情况再次发生。他同时表示,这种给成绩不好的学生戴绿领巾的行为也是对学生的歧视,势必对学生成长造成负面影响。现在一些学校要求已经入学却还没到入队年龄的小学生戴绿领巾、粉领巾,也不能够被允许。
  教育专家
  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认为,佩戴红领巾是一项严肃神圣的行为,尽管佩戴绿领巾的出发点是激励孩子成长,但红领巾、绿领巾都在校园内出现,不利于孩子对红领巾的认知与尊重。绿领巾虽不是差生的标识,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次,这容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不利于心理健康。
4学生被标识为“三六九等”是教育暴力  “三六九等”进入中国教育体系原因:

  原因一,少先队仿照党组织的加入规则,先进先入,后进后入,而没有考虑到少年儿童与成年人之别。
  原因二,等级观念余毒未清,政治、社会上的等级观念也侵入学校,60年代区分“自来红”、“红外围”、“黑崽子”那种极端的等级制虽已为人不耻,但等级观念仍未作古,仍在作祟。
  原因三,教育资源不足,只能选出一部分人来给与倾斜,而达不到普及每个学生。
  原因四,学校的目的不是育人而是追求升学率,红绿领巾就成了促进学习成绩的手段。
  耻辱刑表达的不是“你错了”,而是“你丢人”
  领巾的颜色还只是其一,诸如“分快、慢班,按成绩编排座位、考试成绩排名”等,无不是把三六九等落到了实处。不少学生就是在老师的风凉话中,感到了自己一无是处,变得自卑自弃,毫无上进心的;在某些盛行“以考分排座次”的学校,那些某一次被安排在边排或后排的所谓差生,心中立即就会产生屈辱感、挫败感和自卑感,只有到下一次考试名次提前了才能缓解,有的学生可能一辈子都忘不掉这次排桌,甚至会变得丧失了尊严感,影响日后的生活和工作。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寒三春。与教师对学生的蔑视、讽刺挖苦、言语打击、抱怨、冷漠、支配等心灵惩罚形式一样,绿领巾给孩子心理产生的负面效应很可能是决策者难以估量的。在问卷调查中,某中学一个班有80%的学生承认有过被教师言语中伤和侮辱的经历。
  德国纳粹法学家和官员罗兰德?弗雷斯勒在反对恢复游街示众等耻辱刑时指出:部分围观者会将之视为一种公共娱乐,从而放纵自己的阴暗心理;这非但无益于培养荣誉感,反倒有损于民族向心力和为国尽忠的尊严感。
  在耻感文化对人情制约的社会现实下,少数能够自己决定、独立思考不受制约的人就会变成“厚颜无耻”。长期个体受到集体化世俗人情制约的后果必定是泛道德主义和泛规范主义,每个人不是诉诸更高的原则,而是看大家在做什么。每个人都把“跟大家一样”内在化后,就必定要求别人就犯。无论是在学校中要求表现不好的学生戴上绿领巾,还是以前的公开批斗、公审公判,都不是依据道德和准则,而是诉诸群众的共同选择带来的压力。所以,在 “羞耻感的文化”中,一个人受到类似待遇,往往觉得“没有面子做人”,甚至导致自杀的悲剧并不难理解。
  这些做法为何不可取,已经无需赘言。学生不应该被标识为三六九等,任何对学生差异化对待,或者强调差异的行为,都是教育暴力。
5绿领巾是激励之术还是“象形之刑”?  给孩子戴绿领巾的教育方法其实与此前以“每天挨顿骂,孩子进北大”走红网络的“中国狼爸”萧百佑的理念一致。在这些大人看来,让孩子接受教育必须要以好的职业,优厚薪水,有头有脸的体面身份作为回报。当成名成家、求利求势的投资模式侵入教育体系,孩子的心理尊重、精神呵护根本不重要。有的家长因为教育孩子“失手将孩子打死”,有的教师动辄用羞辱性语言、讽刺性话语管教孩子,还有的教育者动辄拿孩子的隐私和伤疤当卖点……
  人和其他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有尊严感,有社会属性,往往体现为可以吃苦、但不可受辱,更不能当众受辱的自尊心。中国古代曾对犯有轻微罪行者采取“象形之刑”——既不关押也不流放,而把犯人的头发剃光,让其穿上醒目的赭色服装,每天经过闹市。当时的有识之士就指出,“象形之刑”对人格的羞辱、精神的摧残,甚至比鞭挞肉体、摧残肢体更加残忍和过分,因为通过这些醒目的标志,当事人等于顶着“我是坏人”的标牌示众,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会因此对其另眼相看,避若瘟疫,原本相识、相熟的亲朋好友,往往也不能如以往那样,以平常心相待,久而久之,这些犯人就会与正常社会产生危险的疏离感,成为社会边缘的特殊群体。
  与成年人相比,小学生尚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身心尚未健全,对社会的认识尚处于逐步发展、完善的阶段,此时此刻,用“绿领巾”将其中一群人“分门别类”出来,让校内外每一个见到他们的人,经过这种醒目的颜色刺激,都本能地产生“他们是差生”的条件反射,其后果恐怕比“象形之刑”更严重。
  将心比心,一个戴着“差生”标志的小学生,混杂在一群戴着“良民”标记的同学中,整日承受着老师、学生异样的目光,与或许出于好心的“鞭策”、“提醒”、“激励”相比,其背负的精神压力将是怎样的?如此重压施诸小学生,究竟会让其“知耻后勇”还是自暴自弃?即便鼓励,如此强烈的颜色反差,和反差背后的象征意义,又会给本应平等、纯真无邪的同学关系,带来怎样的阴影?
  一项民调显示,65%的受访者对“绿领巾”的“差生含义”表示强烈不满,认为“不应大惊小怪”的仅占3%,大多数“绿领巾”的家长也表达了异议,并指出“孩子回家后不高兴”。
  不管初衷如何,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反应已充分表明,“绿领巾”不似“激励之术”,更近乎“象形之刑”。虽然已经紧急叫停,但为青少年心理健康计,此类“激励之术”今后还是坚决杜绝的好。
6真正的绿领巾和红领巾没有高下之分  上海的试验,具体来说就是“把小学低年级儿童从少先队里头分出来,建立一个适合低龄学生特点的,附属于少先队的专门组织——儿童团。”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团是少先队的附属组织,不是与少先队平行的独立组织;此外在名称、标志上,儿童团用了“小红星”和“苗苗”两个形象,没有直接用“共产主义”的名词。
  由此,6-8岁(小学一、二年级)的低龄儿童进儿童团,佩戴绿领巾,9岁(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孩子进少先队,佩戴红领巾。红绿之间没有高下之分,绿领巾更不是红领巾的替代品或低配版。
7结语:  在多方反对下,绿领巾很快会消失,但是这种粗暴而扭曲的教育观,会消失吗?那些轻佻而粗野的校长、教育官员何时懂得尊重人性、尊重常识?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0:40:49 | 只看该作者
给学生戴“绿领巾”,激励还是歧视?  2011年10月23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闻回放】
  随着下课铃响起,小学生们在老师引领下排队回家。最先走出校门的是一年级学生,队伍自然地被他们佩戴的领巾颜色分成了两类:一部分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这是发生在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一幕。
  该校教师解释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所以学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绿领巾”以资激励。但家长并不认可这一做法,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创伤。
  目前,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这一做法已叫停,“绿领巾”全部收回,学校已召开专题家长会,向家长解释说明,以消除误解。华商报
  【各方观点】
  请摘掉功利教育的“绿领巾”
  人民日报 虽然学校有些委屈地说,他们的本意只是为了“激励”那些还不够入队条件的学生,但如此“激励”手段显然更多被理解成了压力与打击,缺少对于孩子自尊心、平等意识的理解与关注,难以达到激发上进心的目标。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该以健全人格的公民为培养目标,教育孩子“成人”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成才”。然而,眼下的现实却恰好相反。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的态度将“育人”过程挤压得十分扁平,不仅让孩子承受了难以负担的学业压力,更将庸俗浅薄的功利化价值观念植入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很难想象,一个从未感受到平等与尊重的“差生”,如何能够拥有适度的自尊自重意识、不以对立的情绪看人处世。
  中国的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谋划长远的关键时期。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投射下,教育很难独醒,最容易被世俗“劫持”而沦丧根本的育人理念。但未来中国社会真正需要的,不是少数自我强大的精英,而是遍布各个阶层的一代健康、成熟的合格公民。要培养他们,请从摘掉教育的“绿领巾”开始。
  不能让“绿领巾”伤害学生自尊
  光明日报 自尊是人的基本权利,而孩子的自尊心又恰恰最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给孩子佩戴诡怪的“绿领巾”,人为地将孩子分成三六九等,造成“红领巾”与“绿领巾”的隔膜,让人无法理解。孩子的成长需要呵护,特别是在稚嫩心灵的成长上,更需要来自学校的温暖滋养。如此肆意践踏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从小就产生自卑感,怎么能保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呢?
  在哈佛大学50周年校庆时,曾有人问学校最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从此话中,我们读出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刻含义。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特点和创造力。学生之间存在着或大或小的个性差异,“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承认并尊重这些个体差别和个性差异,进而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而不是“一刀切”。
  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就要懂得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名誉。
  用“绿领巾”区分孩子有违教育公平
  京华时报 用红领巾、“绿领巾”区分学生,连同其中蕴含的教育等级制,不是什么新鲜的“探索”。透视我们的教育现状,类似现象无处不在。学校有重点校、普通校,班级有重点班、普通班,学生则有特优生、良好生、普通生、差等生,等级分明,壁垒森严,既是教育不公的表现,也是教育功利化在不同层面的投射。
  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环环相扣的功利化目标指引着学生的成长方向:学习是为了考高分,考高分是为了上好大学,上好大学是为了好工作,好工作是为了高收入……为了确保学生“不跑偏”,又设置种种压力与竞争机制,引导他们朝着所谓的成功境界冲刺。在小学一年级出现的“绿领巾”,不过是这一漫长过程中第一次举起的教鞭。在教育功利化思维主导下,单一、僵化、势利的评价标准层出不穷,无视孩子权利和自身感受的所谓教育实验和探索也不断问世。
  古代先贤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直言:“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今天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已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但教育如何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基本问题依然有待破解。
  【后续报道】
  教育部回应——
  反对以“好”“差”区分未成年学生
  针对近日社会关注的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给部分小学生佩戴“绿领巾”一事,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坚决反对学校以任何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所谓的“好”与“差”的区别。
  这位负责人强调,我们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以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正确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关心爱护所有的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新华社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3日第2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4:39 , Processed in 0.06969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