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过滤老师“言语暴力”的杀伤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0 14:0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过滤老师“言语暴力”的杀伤力2011年04月06日  作者:杜佳雯  来源:新闻晚报
  杜佳雯
  [案例回顾]
  例一:一位香港朋友的孩子在学期初转到这里上学,没多久他却发现儿子越来越不喜欢上学了,仔细询问,孩子回答说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说他上课不规矩,没坐相。
  例二:有学生郁闷地跑来说,与老师似乎闹僵了,大致经过是这样的:早上老师讲评试卷,这位学生较糊涂,一开始没找到自己做好的那张,课桌上无意放了一张其他学科的空白卷,遭到老师一顿批评。
  例三:又有家长倾诉:孩子由于长期受到老师言语攻击,回到家郁郁寡欢,她真想找那位老师好好谈谈。
  对此,上戏附中心理教师陆婷认为,“言语冷暴力”固然有老师的原因,但问题可能也有部分在于孩子自己。
  [分析]
  “言语”为何成“冷暴力”?
  陆婷针对孩子感受到教师“言语冷暴力”的问题先做了分析。
  原因一,孩子对“冷言冷语”的感觉阈限变高了。言语是人际沟通的媒介,是有“温度”的,暖言暖语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自信;相反,冷言冷语能击溃孩子的信心,给他们带来伤害。然而,孩子似乎对“冷”太敏感了。
  陆婷说常听到老师、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都要听“好话”,听不得半句指责和批评。她举例道,可爱的小外甥女就因为老师前几天点了几次她的名字,叫她在椅子上坐稳(老师其实是怕孩子摔着了),小外甥女就认为老师在批评她,她委屈地掰着手指说:我记得老师已经“批评”我7次了;事实上外甥女在幼儿园里面经常是老师表扬的对象,估计有几十次了,但她都忘了。为什么会感受到老师的“言语冷暴力”,很多时候,孩子们对“暖语”“过滤”了,对“冷语”“纠结”了。
  原因二,孩子缺乏自我开解的勇气和行为。当遇到教师“言语暴力”时,除了少数和教师冲突,大部分孩子常选择“逆来顺受”。如例三中的孩子,实际上他可能在校表现出来的是脸皮厚,经常自嘲,所以同学及老师还以为他特别开朗、开得起玩笑。后来通过家长与老师的沟通,老师深表歉意,老师不是特意拿他“开涮”,只是为了与孩子打成一片、搞活气氛而已,老师其实还蛮喜欢这孩子的。
  的确,大部分老师在学生前面一般很小心措辞的,但一旦不小心,就构成了“言语暴力”,让孩子很“受伤”。孩子因自觉感到伤害,往往会选择与老师疏远,于是当时的阴影就构成了孩子心理永久的“痛楚”。
  此外,由于学生时代,老师和同龄人群体构成了孩子最重要的交往群体,所以孩子特别在意生命中重要人物——老师的评价,也造成孩子对老师言语的敏感。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0 14:05:36 | 只看该作者

  [行动]
  增强对“言语冷暴力”的抵抗力
  分析了原因,陆婷希望孩子坚强点,想办法增强对“言语冷暴力”的免疫力。
  建议一:平日与老师多沟通,试着去熟悉、理解老师。由于师生观念的差异,加之老师也是常人,难免和孩子有误会和摩擦,孩子要相信:绝大部分老师对事不对人。如例一,想必大家能明白,我们更注重行为养成教育,特别重视“规矩、规范”,在课堂上老师希望孩子井然有序。
  推荐人际交往的“白金法则”:别人希望你怎么对待他们,你就怎么对待他们。简言之,投其所好。通过观察,孩子们要明白老师的“喜好”,然后调整自己行为。老师禁止的,就要小心,不要进入“禁区”。这样既避免了摩擦,同时通过与老师的沟通,相信孩子更能理解老师可能出现这类“言语”背后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就降低了“言语冷暴力”的“频率”和“杀伤力”。
  建议二:多积极注视,懂得自我开解。
  如前面分析原因中指出:孩子对“冷言冷语”的感觉阈限变高,建议孩子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积极注视”。多想想老师对你鼓励的话语,少注视那些负面信息,换位思考一下,换个角度想,可能会有更多包容。
  大部分老师应是关心帮助孩子们成长的人,试着消除对老师的偏见和顾虑,冷静一下,学会积极解释。
  建议三:当遇到“言语冷暴力”时,学会宣泄和放松。当不爽的事情来袭时,每个人都有宣泄的权利,但不能很暴力,对于青少年来讲,希望能有一种“淡定、从容的发泄”。
  如果你正处在那个情境中,你一定很光火,请轻声数“1-2-3”,让自己恢复理性。冲动会造成更多的伤害。深呼吸是十分有效的,面对压力或不太顺的时候经常做就一定有效果。
  而当离开“言语暴力”的情景时,你需要进行宣泄。找个理性、你可信任的人,帮你一起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你会获得内心负面情绪的释放;或者你可以安排“品一刻之闲”,把你不爽的情绪在你的爱好中粉碎掉。
  建议四:与其困扰,不如迎难而上。人有一个通病:受到伤害后,选择离去。“解铃还须系铃人”,化解问题,需要自己的反思,更需要两者的互动。
  例二中的学生在陆婷建议下主动找了老师,表示自己很希望能学好这个科目,希望老师不要误会;这位老师坦率自己是个急性子,希望学生不要介意他的批评,也很欣喜学生愿意和自己交流。
  理解一个人需要过程。希望孩子能给老师、自己一个机会,有问题就去化解,这对自己理解、解决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会有很大益处。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0 14:06:14 | 只看该作者
 [支招]  消化“言语冷暴力”,家长可以做什么
  由于孩子还未成年,缺乏全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陆婷认为,消化老师的“言语冷暴力”需要家长配合孩子一起改善,所以家长的指导尤为重要。平时家长要注意与孩子保持顺畅的沟通,多学习教育学及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孩子在遇到问题时,他会选择求助家长。
  第一,听懂孩子的情绪,给与共感。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听懂了孩子,先关注情绪,再关注事件,不用一下子把建议提出来,家长需要花点时间先去处理孩子的情绪。心理咨询中的“共感”和“倾听”技术,建议家长学习一下。你可以询问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感受是什么?并进行共感,诸如“恩,听起来真让人不爽?”,再逐步引导孩子理性看问题,“你觉得老师为何会这样说?”“你觉得他是针对你,还是针对这件事情?”“你的好朋友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
  第二、适当关注,不要走极端。孩子受了委屈,能告诉家长是件好事。家长也要把握尺度,不要走极端,有的家长感觉事不大,就漫不经心应付孩子,这是要引起注意的。
  不要忽视孩子的情绪,现在学生的情绪易燃点很低,不要以为孩子“芝麻绿豆”的小事就不以为然。任何事都可大可小,而对孩子就都很可能成为危机事件的诱因。又有些家长在孩子遭到“言语冷暴力”后“兴师动众”,亲自找老师解决问题,弄得事情很被动,也纵容了孩子,更是失去了让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
  第三,着眼于改善的积极行动最重要。家长不要轻易做定性评价,如指出孩子肯定不对,要听老师话,这样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就断了和孩子良好的沟通渠道;也不能断言老师不是,孩子的委屈感固然要解决,但这样会引起孩子对这位老师更多的敌意。
  所以,家长要在听懂孩子情绪后,更多着眼于引导孩子改善行为。把事件的产生作为成长的契机,花更多时间和孩子一起探讨“接下来怎么做?”,帮助孩子做出理性行为。
  第四,平时有意识提高孩子的耐挫力。不少老师和家长也许都有类似感觉:现在的孩子果只听得进好话,听不进批评、教育的话,他们的耐挫力越来越差。如果家长常引导孩子换位思考、理解并尊重他人,平时对孩子保持七分表扬,三分批评或建议的话,孩子久而久之就不会对他人的批评“过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0:38 , Processed in 0.06293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