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要形成“文化精神场”
赵克明
有位伟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支柱,就会消沉、颓废,一蹶不振。同样,一所学校如果没有文化精神引导,它就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动力源泉,就像人失去灵魂一样,让广大师生迷失前进的方向,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文化精神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学校文化精神一旦形成“气场”,就会发挥引导、规范、激励全体师生的重要作用,进而融入人们的血液中,便会爆发出无坚不催的力量。
美国哈佛大学为什么能培养出那么多杰出的人才,答案就在于哈佛的“永远改革、永远创新、永远追求”的校园精神。正是在这种学校文化精神的熏陶下,哈佛大学才走出了6位美国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学者梁启超到清华大学作题为《君子》的讲演,清华大学吸收了他讲演内容的核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此勉励学生,并将这两句话铸入清华大学的校徽,高悬于学校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正是在这样的校园文化精神熏陶下,清华大学才在中国的教育史、科学史上创造了杰出的成绩,为国家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华东师大陈玉琨教授在“学校发展三阶段论”中阐述道: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校长、制度与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在学校发展的第一阶段,学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长的观念、人格与能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学校发展的第二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一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在学校发展的第三阶段,学校管理主要依靠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这是一种从必然走向了自由。
可以肯定地说,仅靠校长的行政命令,“管”不出一所一流学校;仅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约束”不出一所一流学校;而形成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化精神场”,就会成就一所一流学校。
“文化精神场”应当有积极的导向、正确的引领。它要让生活于其中的师生潜意识地形成正确的理念、荣辱观与价值追求,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习惯。“场气”不正,俗气泛滥,校风必定不正。以不正确的办学思想来规范师生行为的学校,以不科学的评价标准来评判优劣的学校,甚至以校长个人的好恶来看待评判师生的学校,必然会偏离正确的办学方向,使得人们认识偏颇、思想狭隘、心理失衡,久而久之形成不良的“场”,甚至正气不足邪气上升。
“文化精神场”不只是以管理者为主导者,以师生为受导者。像有的学校根本不去了解抑或考虑需求群体的意愿和感受,使居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师生,无法争取到主导者身份,只能成为被动地接受的受导者。在这种不对称、不平衡的“文化精神场”中,由于学校师生的角色缺位,个人的意愿不能得到认可,个性不能得到张扬,必然导致消极因素的不断滋生和一种“反文化精神”力量的不断增长。
“文化精神场”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物质化的“校园文化”。文化精神的形成需要氛围的营造,但不是不切实际地修建文化长廊,请名人题词,建高档校史室,也不是单纯地校园美化,在面积不大的校园中制造小桥流水、假山草坪、鸟语花香的景致;文化精神的形成需要舆论的支持,但不是玩“文字游戏”,让各种口号、标语、空话、套话、顺口溜或者名言警句等充斥整个校园。“文化精神场”的形成是软件设施建设,它是一所学校几代教师呕心沥血积淀下的文化精华,是学校长期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较为稳固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生活工作态度,它弥漫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和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像有的学校有教师誓词: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用我们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用我们的情感去关爱学生,用我们的人格去熏陶学生,用我们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用我们的意志去激励学生,用我们的劳动去成就学生。教好每一名学生,使每一个家庭满意。培养学力型学生,做学习型教师。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实现“师生双向成才”的发展目标我愿献出全部力量!像有的学校有学生成人宣誓誓词: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十八岁成人之际,面对国旗,庄严宣誓——我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完善人格,强健体魂,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和文明,艰苦创业,奋斗终身!文化精神是日渐渗透的,一旦这些意识“化”入心中,其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没有文化精神便没有学校,没有优秀的文化精神,便没有卓越的学校。文化精神是学校的根基,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力量和源泉。
形成“文化精神场”,让我们的学校远离世俗,让我们的学校以有限创造无限,以瞬间创造永恒,让我们的教育真正具有影响人一生的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