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对联长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2 15:1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进对联长廊

作者:李运梅    来源:襄阳市襄城实验小学
[/td]

校本课程活动设计

(适合中高年级)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集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风俗。而且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贴上红色的对联,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过节气氛,寓示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着美好的期盼。
二、活动一:对联探源
1
、师:大诗人王安石曾经在诗里这样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到底这一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2、学生交流,小结:对联可以说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大亮点。它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也就是在王安石诗中所说的题“桃符”。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了。
三、活动二:对联特点
1、出示几幅对联,指名学生诵读。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梅开花烂漫,竹报岁平安。
2、你们读这些对联有什么感受呢?选自己喜欢的多读几遍,跟同桌说说你的感受。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我读懂 了(     ) 我仿佛看到 (    ) 我仿佛听到(     )。
3、交流
(1)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又是一年春天到了,满地绿茵茵的春草,一树树粉红粉红的杏花。辽阔的草原上一碧千里,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花园里杏花红艳艳的,开得很旺,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蜜蜂、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师述:你真了不起,能从短短的十四个字里读出这么丰富的内涵,能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吗?好。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春天。)
指名读、齐读(是啊,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我们一起走进那美丽的春天。)
(2)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春天重回大地,大自然山清水秀,充满生机。在明媚春光的照耀下,祖国到处    呈现出百业兴旺的喜人景象。
用这句春联来形容我们家乡这几年的变化也再合适不过了!你能联系实际来谈谈我们家乡欣欣向荣的景象吗?(小区、工厂、马路等)这样的景象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生机勃勃、蓬蓬勃勃、欣欣向荣)这样的景象多么鼓舞人心,你能读好吗?
(3)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勤劳的人家感到春光格外美好,和睦的人家过着幸福的生活
觉得这幅春联写的是自己家庭的同学来读一读。(评:真是和睦的一家子。真幸福呀,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美好的生活。)
让我们把更多的美好与幸福写在我们的脸上,写在我们的眼睛里。让我们一起来幸福地读一读。
(4)梅开花烂漫,竹报岁平安
这是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梅花开了,带来了烂漫美好的春天。爆竹声声,预祝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补充资料:梅花一向为人们所倾倒。瞧,墙角边的梅花(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未有暗香来。)这漫山遍野的梅花,万花敢向雪中出,朵朵秀美朵朵香。它们斗雪吐艳,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到来,给人以精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
    新春到来之际,早先人们用火烧真竹子发出爆裂声以去瘟辟邪,以求平安。后来人们把火药等物填充在竹筒内产生了“爆仗”,之后逐渐发展成纸做的“爆竹”。如今,燃放爆竹所发出的灿烂火花、震天响声早已成为人们辞旧迎新、祈求平安的喜庆心情的象征。
    新的一年就要来到,让我们一起读,把这美好的祝愿带回家。齐声诵读,把这美好的祝愿送给所有人。
(5)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绿色的柳树长出了嫩叶,辞别过去的一年;红红的桃花开了,庆贺这新的一年。
“绿柳舒眉”实际上就是说什么呢?(柳树上长出了嫩叶)“红桃开口”又是指什么呢?(红桃开花)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如果你就是这盛开的朵朵桃花中的一朵,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会对老师说些什么?指名交流。
4、小结:对联是歌,吟诵着美好的生活;对联是画,描绘着秀丽的春光;对联是梦,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每逢新春佳节,华夏儿女无不沉浸在如诗如歌、如画如梦的对联中。让我们一起读上述几副对联。
5、读到这儿,大家知道对联美在何处?

学生交流后,师述: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6、故事过渡:
看来,大家已经弄懂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位读书人。他家门前有一片财主的竹林。春节时,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自家的大门上,上联是“门对千竿竹”,下联是“家藏万卷书”。财主看了心中不服,夜里就把自家屋后这一片竹子拦腰截断,心想,这下看你怎么写。第二天,这位读书人见此情景就将上下联各添了一个字,变成“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财主看了非常生气,到了夜里,干脆把屋后的竹子连根刨掉了。便暗自得意,这次看你还有什么能耐。这位读书人第二天看见后又将上下联各添了一个字,变成“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请你们想想,这位读书人在下联的结尾处加上了什么字呢?
7、教师小结:

对联中的字句对仗工整、精妙,上下联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细心揣摩体会,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如果下功夫背诵一批名联,就能帮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声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
四、活动三:对联种类
1.师:对联有着广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场合看到过对联呢?
2.学生交流。
3
.教师小结: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从一副副精妙的对联,我们不难发现: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等。对联确实是中华文化的奇葩,它能表达种种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它能把名胜古迹装点得更加奇丽高雅,它能增强喜庆气氛,给人一种喜气洋洋之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五、活动四:畅游联海
1
、赛读对联: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读对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你还读过哪些对联呀?比一比,哪些同学读过的对联多,不可以重复哟!
2
、妙联欣赏: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副奇联妙对,建议大家认真阅读,体会其中的巧妙之处,并要求能够说出来。
  北京潭柘寺一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明]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杭州岳坟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孤山是杭州西湖的著名风景区,此间有一石亭,称“西湖天下景”,上面镌刻着一副对联,句为: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杭州西湖冷泉亭: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杭州西湖楼外楼:客中客入画中画  楼外楼看山外山
  杭州四照阁: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明月自来去,绕廓荷花三十里 空潭无古今,拂城杨柳一千株
六、活动五:应对练习
1
、课件出示:对对子
蓝天对(

珍禽对(
成功对(

明月对(

勤奋对(

细雨对(
开花对(

高山对(

地北对(

林深对(
凯歌迎大地对春色满(

山河增秀色对(

山美水美春光美对(

小结:对对子有的是顺接关系,有的是反义关系,有的是近义关系,同学们对得都非常棒。
2、课件出示:找朋友
上联
下联
学海无涯勤可渡
山河分外娇
碧波跳红鲤
瑞雪兆丰年神州万象新
田园无限美
书山万仞志能攀
春风催旧岁华夏百花艳
祖国无处不春光
神州有天皆丽日
绿水跃白鲢
3、对联巧送达: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对联,你觉得可以送给哪个行业,可别送错了哦。(了解不同的对联应该贴在不同的地方。)
满面春风迎顾客,一腔热情暖人心
人民军队所向无敌,钢铁长城坚不可摧
巧手医千病,红心暖万家
心血培桃李,粉笔写春秋 
多亏工匠巧玩具藏智慧,博得小儿欢娱乐长精神
4、写对联,送祝福。
邀请一部分学生把最喜欢的对联在红纸上当场书写下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选择练习,达到知识消化的目的。火红的对联犹如鲜艳夺目的繁花,与催人奋进的爆竹相伴,和洁白晶莹的瑞雪相映,给节日增添了更加浓郁的喜庆气氛。最后和着音乐声,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对联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写完后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想把这样的祝福送给谁。学生在写对联、送对联的过程中,不仅为自己的作品感到惊喜,而且在活动中了解了中国的民俗特点,真正懂得了生活处处有学问,懂得“开卷有益”的含义。)
七、活动总结
这节活动课,我们从对联的内容和特点等方面了解了对联的魅力所在,并且学到了很多的知识,领略了中国的语言文字的奇妙!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着语文知识,老师真心地希望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快乐地学习语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4 03:58 , Processed in 0.14932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