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小学硬笔书法教学大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3 22:4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中小学硬笔书法教学大纲作者:天行筆
课程名称:硬笔书法            
学    时:60           
适用范围:全校                 
课程性质:校本课程(选修)
先修课程:中国书法史
近年来,随着电脑在家庭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为字写不好找到了理由,殊不知书写是人们必不可缺的交流方式,书法又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里的一朵奇葩。一手好字既可为阅者提供美好的享受,也展现了书者良好的文化素养。我校硬笔书法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使青少年在进行汉字的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学习习惯。
一、课程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硬笔书写的方法和特点,了解中国硬笔的发展史,学以致用,写好字,为以后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并致力于发扬光大。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硬笔书法课程主要讲述硬笔书法的发展史,介绍历代著名书法家及基代表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学习的重点是硬笔楷书和硬笔行书,并进行大量的常见字的楷书和行书练习。学习的难点是硬笔楷书和行书的创作训练。进行创作专题讨论,分析学生在硬笔书法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评价作品的优劣。每次讲课都进行一定数量的作品欣赏,分析其风格特点、用笔特点。
个性化的签名设计训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作激情。通过硬笔书法课程学习,以及相关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姐妹艺术欣赏,能使学生感悟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高尚人格。
第一讲:中国硬笔书法发展史
(钩古探沉——硬笔书法的足迹)
教学内容:
1、陶  文(公元前六七千年),笔画简单、古拙而质朴
2、甲骨文(公元前六七千年),意象合一
3、秦  汉,硬笔书法退守民间
a 秦代陶文    b 秦汉金文     c 汉代砖文
4、晋唐以降、漫漫求索
    a 竹丝笔、荆笔、藤笔、竹笔、木笔
5、钢笔从欧美来到中国(清化末年)
6、现代硬笔书法
a 中日硬笔书法交流       b 现代硬笔书法的蓬勃发展
第二讲  硬笔书写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教学目的:了解多种工具、材料的特点和性能,做到得心应手。
一、书写工具材料及其特点
1、羽毛笔(羽毛笔的制作)
2、钢  笔(最普及的书写工具)(弯头)
3、铅  笔
4、圆珠笔
5、粉  笔
6、竹  笔(竹笔的制作)
7、纸  张:宣纸、书写纸、牛皮纸、报纸
二、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
三、进行不同工具材料的书写示范

第三讲:临贴——硬笔书法学习的基本思路
教学目的: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古代碑贴,借鉴毛笔书法的用笔特点,感受运笔、结体的一些技巧,领略提、按、轻重、急缓等有益硬笔书法的东西,促进硬笔书法的学习。
教学内容:
一、读贴:认真观察整体形态、用笔特征、结字规律、揣摩范贴的风格韵致、读贴与临贴相互联系。
二、临贴: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a 对临    b 背临    c 意临
在临习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先后关系,先形似后神似,先结构后笔法,先专后博。
三、出贴:融合贯通、博采众长、写出自己的风貌和个性,“临”是手段,“出”是目的。
临习《张猛龙碑》、《曹全碑》
第四讲:楷书技法
教学目的:楷书是书法的基本功,让学生掌握楷书的基本笔划和简架结构,为行书的书写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一、楷书的基本笔法
a 八种基本笔画        b 衍生的笔画
二、楷书的偏旁部首练习
三、楷书的结体原则
    a 重心平稳    b 比例适当    c 疏密匀称
四、楷书临习及参考碑贴
a 唐代《钟绍京灵飞经》      b 东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c 唐代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d 元代赵孟《汲黯传》
以上碑贴均可作为硬笔楷书学习的范本。
第五讲:行书技法
教学目的:行书是最常见、最常用的一种书法,书写简易,灵活多变,没有刻板的定规,且适于展示自我的个性和风貌。
教学内容:
一、行书的笔法特征
a 笔速较快                b 笔势外化、牵连飞度
c 笔画简化               d 弧圆增多
二、行业的基本笔法
a 点法     b 横法      c 竖法      d 撇法
e 捺法     f 钩法        g 折法        h 挑法
三、行书的结体规律
a 动静互生          b 疏密共诊          c 俯仰相伴   
d 合放共存       e 迎让有度          f 参差错落
四、行书临习及参考碑贴
a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b 唐代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c 宋代米蒂《蜀素贴》      d 唐代褚遂良《枯树赋》
第六讲:硬笔书法的创作
教学目的:让学生在学好字的同时,进行硬笔楷书和行书的创作,掌握楷、行书的布局与章法。
教学内容:
一、硬笔楷行书的布局与章法
a 传统布局
条式、横式、扇面式、斗方
二、暑款、题名和用印的方法
三、现代书法创作
打破传统布局,为书法创作注入新鲜血液。
四、个性化和签名练习与设计
a 流畅型      b 普通型    c 可爱型      d 强烈夸张型
e.中外名人签名设计欣赏
五、硬笔书法创作讲评、集体讨论、分析作品的优势
课外学时安排:
通过参观省内外书法和绘画展览,邀请著名书法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和示范表演,提高学生的书法创作水平和审美能力,推进校园文化艺术的建设。
★可行性建议:
1、参加国内的各类硬笔书法竞赛;
2、作品观摹与欣赏专题讲座;
3、由教务处牵头组织教工、学生硬笔书法大赛、优秀作品在校内外巡回展出,培养师生员工书法学习的浓厚兴趣。
阅读资料:
1.     《学生硬笔字帖》  刘文刀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   《钢笔楷行书标准教材》北京硬笔书法协会编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3.  《行书技法》   薛夫彬著   北京出版社
4.  《行草书百法》  杨再春著  大连出版社

课时安排表
周次
教学内容安排
1
序言  中国书法作品欣赏
2
第一讲  中国硬笔书法发展史
3
第二讲  硬笔书写材料的选择和运用
4
练习几种硬笔的书写
5
第三讲:临贴——硬笔书法学习的基本思路
6
临帖(一)
7
第四讲:楷书技法
8
临帖(二)
9
临帖(三)
10
第一阶段成果检查
11
展评、点评
12
第五讲:行书技法
13
临帖(四)
14
临帖(五)
15
临帖(六)
16
第六讲:硬笔书法的创作
17
自由创作
18
第二阶段成果检查
19
展览  评奖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22:42:37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
书法线条爆发力的形成及训练方法的研究作者:晏如斋
书法线条爆发力的形成及训练方法的研究

书法的成败取决于质量,而质量来源于基础,这也是所有艺术必需遵循的规律。有人说基础学的再多也不嫌多,这话一点儿不错,只有基础雄厚了,向上发展的空间就更大。但是,怎样奠定基础,不是单纯用时间来衡量的,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勤奋+方法=成功。下面对书法线条爆发力的形成及训练的方法谈一点个人体会。

书法是由线条组成的,线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书法的质量,而线条又是由起笔、行笔、收笔组成的,起笔的质量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万事开头难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起笔是书写的开始,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事情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那么,对今后的发展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起笔是书法基础中的基础,写好书法首先要写好起笔。

有的人说了,甭开玩笑了,谁不会起笔啊,饭都吃到肚子里了,还用学怎么张嘴吗?是的,会写字的人都会起笔,这就如同只要是正常健康的人都会跑步一样,是人的本能。不过,我想说的是,如果把它作为竞技运动,那就不同了,起跑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起跑?这里边大有学问。跑的早了“犯规”,跑的晚了“吃亏”,如何把握好起跑时机,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使速度达到最高,如果能在发令枪响的同时起跑,将是运动员最理想的追求。写字也是如此,只要会写字,可以说都会起笔,但对于书法家来说,作为书写艺术,如何起笔,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起笔早了容易流笔(就是走火),起笔晚了,容易滞笔,起笔不早不晚,而且又有力度,是书法家最理想的追求。

线条的力度是书法的生命。力度就是力量在线条中的体现,判断书法线条的力度要全面,要通过表面现象看本质。线条表面无非是干笔、湿笔,浓笔、淡笔,粗笔、细笔等等,这些都是笔画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判断线条力度标准。比如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不健康,力量大不大,不能仅用胖和瘦、高和矮来衡量一样。那么,怎样理解书法线条的力度呢?主要的是看线条入纸了没有,也就是古人所讲的 “力透纸背”(和“墨透纸背”区别开),这才是本质。怎样才能达到力透纸背呢?必须做到中锋行笔,笔豪向下,如同铁锹挖地,只有这样,线条才能入纸,才会产生力度;否则,若偏锋行笔,笔豪躺纸,如同铁锹平地,难以入纸,也就不会产生力度。书法要求线条要扎实,要“力透纸背” 也就是要有根,这和打太极拳一样,讲究脚下要有根。那么,什么样的线条才算有根呢?我在参加《张海书法艺术馆》开馆仪式时,有幸欣赏到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条幅原作,突然地感悟到了什么是根,什么是“力透纸背”。林散之先生的书法线条虽昔墨如金,但线条入纸,力在线中,给人的感觉是扎扎实实、根深蒂固、不可动摇。

线条力度来源于积累,在积累中形成,在积累中爆发。积累需要时间,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变化,这是自然规律,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线条的内部结构说,线条的力度来源于起笔,起笔要有爆发力,爆发力的强弱,决定着线条质量的好坏,表现了功夫的深浅。因此,要认真体会起笔的方法,注重线条力度的训练,学会在瞬间把全身之力通过笔毫表现在线条中。

任何事物的形成、发展都是有条件的,起笔如此,爆发力也是如此。爆发力的形成是从力量的积累到力量的释放的过程。力量的积累,称之为凝聚力,凝聚力需要时间,也就是行笔前需要停顿,而停顿是为力量的爆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力量释放,称之为爆发力,爆发力需要速度,力度是在速度中产生的。只要凝聚力和爆发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线条的力度就形成了。具体做法如下:

一、凝聚力:是思维高度集中,把力量聚集在一起的能力。它包括爆发力以前的一切准备。如隶书起笔中的裹笔,楷、行、草书起笔中的顿笔,这些都和跑步前的“各就各位”一样,目的就是为集中“释放能量”做好一切准备。其方法是:笔毫轻放在纸上,全身所有部位感觉“通畅”,协调到位,进入“整装待命”、“一触即发”的状态。要求:执笔中锋,笔锋逆入。起笔要干净利索,不可拖泥带水,如同起跑蹬地也。
二、爆发力:是把凝聚的力量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爆发出去的力。其特点是:笔锋在最短时间内移动到尽量远的距离,称之为爆发力。用公式表示:力量+速度=爆发力。爆发力的产生,在于腕、肩等关节的协调运动,肌肉收缩,把力量瞬间凝聚在笔毫上,着力点高度集中,像闪电一样迅速地画出线条。就像短跑运动员瞬间把力量聚集在脚掌上一样,法令枪响,就如 “开闸泄洪” 突然爆发,一泻千里之气势。

力量有大小,线条分长短,爆发力在长、短不同的笔画中的表现方法也不相同。长笔画的爆发力是在纸上进行运动,笔不离纸,力不离纸,如:横和竖等。短笔画的爆发力是从纸面到空中的运动,如在弹簧上弹跳,腾然而起,线条短促而有力,如:左、右顾盼的点等。另外,字体的大小不同,其爆发力的发出点也不相同,写小字时爆发力由腕发出,写大字时爆发力由肩发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初学者的书法作品,线条如水上浮萍,软而无力,漂浮无根,纠其原因主要是:一、笔力不够;二、速度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强笔力、速度的训练。其训练的方法如下:

一、加强线条力度的训练。加强线条力度的最好途径是加大训练量。力量往往是在极限中产生,在极限中增强,只有多写、多练,才能有更多的体会,只有肌肉写酸了、写累了,才能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力量才能增加。也就是说,在正确方法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多写,追求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二、加强线条速度的训练。线条的力度产生于速度,加强速度的练习,是增加力度的关键。同时要增强对线条的控制力,使线条具备力度的同时,还要使线条具有灵活性、协调性,统一性、完整性,避免极端。

总而言之,书法是由线条构成的,线条的质量是由力度决定的,而线条的力度又是靠爆发力产生的。我们都知道,线条形成的过程是起笔——行笔——收笔。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很关键,而起笔更为关键,线条有没有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起笔,因此,一定要学会起笔,学会利用爆发力,从而写出“力透纸背”的杰作。

其实,在自然界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种动物,只要想获取食物,都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爆发力,而且这个爆发力还要超过猎物的爆发力,否则就不能猎取到食物。这些爆发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先“收缩”,再“爆发”。收回拳头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皮球用力往下拍是为了让它弹得更高。书法也是一样,要想使之具有力度,同样也要具备自己独特的爆发力,行笔前要先后退(逆锋入笔)、停顿(为行笔做准备),然后行笔,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线条,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从而获得成功。也就是说,弓箭要射得远,弦必须用力往后拉。楼要盖的高,地基必须扎得深、扎得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10:14 , Processed in 0.06668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