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法民:论艺术吸引力的生成原理
内容提要:艺术吸引力是在艺术对象刺激下,受众对艺术产生的无意注意、兴趣和迷恋。吸引受众无意注意的,是以罕有化,陌生化、极端化、高智慧方式构成的熟悉之物的不寻常组合,促发受众兴趣和迷恋的,是作品构成元素审美形态的丰多带来的审美快感体验的丰多。只有反常化手法与审美形态元素丰多同时具备,艺术才能生成完整而不残缺的吸引力。
关键词:艺术 吸引力 生成 原因
注意力经济时代与二十一世纪一道来到人间,作为争夺注意力这一短缺资源的工具,艺术吸引力受到格外重视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美国经济学家哥德哈伯说,最引人注意的艺术家最赚钱,艺术的目的就是吸引注意,成功地吸引注意是艺术存在的全部意义。在当代,实用艺术与审美艺术都梦想着生产出倾倒受众的强劲吸引力,创造吸引力是各行各业、各门各类、各宗各派艺术的执业者从学者最焦灼的难题之一。对艺术吸引力作多角度的美学分析是文艺创作与学术公益的双重需要,本文对此所作的审美心理学-审美形态学解读,可视为其中一种粗浅的尝试。
一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种作用,“吸引”是把别的物体或力量引到自己这方面来,“吸引力”就是对别的物体施加作用改变它的运动状态,把它引向自己。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我们这里只是借用它来描述艺术作品对受众的精神影响,标示艺术品将受众引导到自己周围的单向作用,而不包括受众将艺术品再创造到自己那边去的反向作用。因此,所谓“艺术吸引力”,就是艺术作品将接受者引向自己周围的精神改变作用。
我们知道,读者只有直接感受到艺术作品时,他对艺术的欣赏才能够产生,因而他所有的欣赏活动,如注意、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兴趣、迷恋、期待等等,都是艺术对他的精神作用。不过在这些欣赏心理中,注意是启动机制,它能使主体所有的心理活动都集中在对象上。假若主体没有发生注意,他对对象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感知、想象、情感、理解也就无从谈起。正是通过注意的制导作用,艺术品才将欣赏主体引向了自己,所以欣赏注意是艺术吸引力的主要内容。
注意发生之后,虽然艺术欣赏已经开始,但如果主体对艺术对象没有兴趣、迷恋,他的欣赏活动就难以坚持和深入下去。兴趣、迷恋是一种动力机制,只有通过它的强劲吸附,艺术才能使各种欣赏心理缠绕着自己作高速运转。欣赏的兴趣与迷恋,也是艺术吸引力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所说的艺术吸引力,笼统地讲,就是艺术受众对艺术对象的注意、兴趣和迷恋。
艺术吸引力的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由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引起,客观因素是对象的客观特点,主观因素是主体当下的态度、知识、经验、需要、兴趣等。注意分为无意的不随意注意和有意的随意注意。无意注意主要由外部原因引起,主体对刺激的出现以及自己的反应事先都没有准备。有意注意有目的有方向,是被主体意志力控制的注意。任何一种艺术作品的出现,都可能引起欣赏主体的这两种注意。翻画册时,画中既像大海波浪又像大火烈焰的松树与云彩造型,会使我们扫视的目光停留下来,细看是凡高的《星空》。自此以后,我们会关心有关凡高的艺术评论,并从评论角度在画中寻找凡高艺术的怪异风格与精神疯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凡高线条造型特色的发现是无意注意,我们对凡高艺术风格与精神世界的寻觅是有意注意。
不过,我们所说的艺术吸引力的注意仅指无意注意,并不包括有意注意。这是因为在艺术欣赏中,当读者不由自主地特别注意作品的某一处时,就意味着他对作品某一特色的意外发现。如果他将这种感受写成文章诉诸传媒,有一百个读者受了这一评论的影响,以他的视角在作品去寻找这一特点,就会有一百个人重复体验他的这种发现感受。在评估这件作品此处的吸引力时,我们只能说它吸引了一个人,因为这个人对作品此处的无意注意,是由作品本身引发的,而另外一百个人的有意注意,是由艺术评论引发的。
当然,这只是衡量艺术价值的美学标准,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评价的结果就会完全不同。近十来年刚刚兴起的注意力经济理论的核心,是把注意力等同于金钱,认为一件商品获得的注意力越多,他的经济收益就越高。而商品获得注意力最重要的途径,是花钱做广告进行宣传和媒体炒作。托马斯· 达文波特在《注意力经济》一书中写道:一种品牌的番茄酱是如何在其他200种品牌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吸引你的注意力的?“注意力经济这门学科所提供的答案是:用钱购买注意力。1999年,美国杂货制造商用于产品促销上的费用是250亿美元,这笔钱被用作新产品储备津贴、广告费、赠卷、广告牌展销费用等等,有意思的是,购买注意力所花费的金额大约相当于1999年美国食品连锁店全部利润所得的5倍。”(1)这就是说,商品所吸引的注意力,既包括顾客对其特色的自发的无意注意,也包括受商业宣传炒作影响而产生的被动的有意注意,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顾客对它的注意力总量来计算的。艺术也是商品,当然也应当以其吸引的注意的总量来衡量其经济价值的大小,而不管注意力是意外发现其特色的无意注意还是受广告和商业炒作的摆弄而产生的有意注意。
经济学用艺术品吸引的注意力总量来衡量它的市场价值,而不管它是以艺术特色获得的无意注意,还是用商业炒作获得的有意注意。当美国经济学家哥德哈伯说“艺术的目的就是吸引注意力,成功吸引注意力是艺术存在的全部意义”时,就回避了商业炒作对艺术注意力的假性吸引。美学却只能以作品吸引的无意注意来衡量它的吸引力的大小,而不能将被动的有意注意计算在内,因为那是广告宣传与商业炒作的吸引力,与艺术的吸引力没有关系。
由于艺术吸引力所说的注意,只是欣赏主体意外发现作品特点时的无意注意,而不包括商业宣传炒作引发的有意注意。因而艺术吸引力所说的兴趣迷恋,也只能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喜好、偏向、依恋、沉迷,而不包括在广告宣传和媒体炒作操控下产生的兴趣、迷恋。不过在被操纵的有意注意的过程中,读者也会在无意之中自主发现作品的其他特色,这种有意注意过程中因对作品特点意外发现而产生的的无意注意、兴趣和迷恋,当然也是艺术的吸引力。
20世纪80年代,林兴宅先生对艺术魅力的系统论研究发生过重要影响。他认为艺术魅力只是一个模糊概念,纯然是艺术的迷惑力、吸引力、诱导力、感染力等征服人心力量的总称。(2)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术吸引力,虽然也是以物理作用对艺术品征服人心作用进行的一种比拟,但与林先生命意的“艺术魅力”一语截然不同,我们是在内涵与外延均明确无疑的前提下使用“吸引力”这一概念的。
综上所述,所谓艺术吸引力,严格地说,就是在艺术作品刺激下,受众对艺术对象产生的无意注意,以及在此基础上继发的兴趣和迷恋。
二
艺术吸引力是受众对艺术的无意注意以及兴趣和迷恋,那么读者为什么会对艺术发生无意注意、兴趣、迷恋呢?也就是说,艺术吸引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们先分析艺术吸引无意注意的原因。
心理学认为,新异性刺激是无意注意发生的主要原因。任何一种新刺激的出现,其中包括我们从未经验过的绝对新异性刺激,以及各种熟知对象不寻常结合的相对新异性刺激,都会引起不随意的无意注意。不过实验表明,对熟悉对象不寻常结合刺激的反应,要比全新对象刺激的反应强烈敏感得多,熟悉对象的不寻常结合这种新异刺激,是无意注意产生的最主要原因。(3)从人的安全本能角度考察,这种现象很容易被理解。人的最重要的本能需要是生命安全需要,任何外部环境都可能潜藏着威胁生命安全的危险,但相比之下,熟悉的已知的危险可以预防,而陌生的新异的危险却难以控制。因此,在自我保护本能的驱动下,对熟悉对象的不寻常结合以及全新对象的无意注意,必然是人面向环境的第一反应。对新异对象的注意、感知、理解、想象完成之后,人们才可能对已知的熟悉的对象作出有意注意。
这就意味着,人的外部世界虽然分为真假善恶美丑六个方面,每个人对其都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伦理态度,可它们一旦成为熟悉事物的不寻常组合出现时,人们只会因为它们的新异变化首先对它们产生无意注意,而无暇顾及它们的真假善恶美丑性质。此时此刻,吸引人产生无意注意的唯一原因,是对象的新异变化而非它们的内涵属性。无论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只要形式新异都能够吸引无意注意,与它们内涵社会价值的高低和人文属性的优劣没有关系。
大量的事实表明,吸引无意注意熟悉事物的不寻常组合,在新异变化的构成上遵循着反常化原则。
反常是对正常的背反。正常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状态,指事物恒久不变的,大量普遍反复出现的常态。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正常的事物比较规范,易于分类,比较稳定,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在组织结构上比较严密,比较规律。(4)其次,正常还是一种主观感受状态,是人与正常事物相互感应中产生的关系性属性。由于正常事物在人的外部世界中占绝大多数,是极普遍极一般极经常的对象,因此人们就会对它们产生最熟悉、最了解、最平淡、最习惯、最现实的感觉。把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综合起来,“正常”就是恒久不变的,大量、反复、普遍出现的,人人感到最熟悉、最平淡、最习惯、最现实的一切对象。
反常是正常的反面。在客观现实中,它是间或、偶然出现的对象,数量上占极少数;它打破规范,不守规律,无法分类,变化突然;具有个别性、特殊性的共同特征。由于它极为罕见,特殊,偶然,因而在主观感受中,给人的印象是陌生、神秘、奇特、怪异、超现实。把它的客观特点和主观感受综合起来,“反常”就是变化不定的,偶然、个别、少量出现的,人们感到极陌生、极罕见、极神秘、极怪特、极超现实的东西。
因而,所谓反常化原则,就是以正常为材料,创造形式、性质和功能均与正常完全相反的新形象。如从领口里露出来的下巴非常俗常,但让它离开自己天生的位置旋转180度时,倒立下巴的剃须刀广告就会成为莫名其妙的新异变化吸引我们的注意。同样的,将小便的女人、穿裙的女人、戴乳罩的女人反常化,当本来蹲着解手的女性像男性站立小便时,本来头与身体高扬在上臀与阴部遮挡在下的女人倒立着,臀阴高扬在上而将头身包裹在下时,本来戴在胸部的乳罩戴在屁股上时,这些熟悉常见的对象也因为形貌方位的背反变异,突然在女性导流器广告,倒立的行为艺术表演,以及乳罩时装广告中产生强劲的抢眼力量。
艺术反常化原则包括罕有化,陌生化、极端化和高智慧化。
所谓罕有化,就是将触处皆是的东西变成绝世仅有的对象。因为罕有对于多数人来说都是新异的东西,比常见的对象的危险更难认识更难预防,所以,当艺术中的真假善恶美丑按照罕有化原则组合为新异对象时,人们自然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它。圣地亚哥一家超市的老板规定上班时间不准离开岗位,甚至不能上厕所,收银员只好穿着纸尿裤上班。广东增城废弃糖厂的大烟囱顶端长着一棵丰冠榕树,枝繁叶茂巨大无比,从远处望去, 21米高的大烟囱成了它的树干。这两个新异事件的组合材料是收银员、纸尿裤、烟囱、大树,构成形象是成人不去厕所尿纸尿裤,烟[美学研究网http://www.aesthetics.com.cn]囱树干上长树冠。构成材料是随处都有的身边事物,而构成形象却是发生概率百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入眼永驻的奇特对象。它们作为口传故事与摄影图象的强劲吸引力,均为其极端稀少的罕有性所致。
所谓陌生化,就是用最熟悉的东西构成最陌生的对象。陌生化的构成材料是熟悉,由于交叉搭配的新异变化,生成了谁也没见过谁也没想过的全新对象。由于陌生对象比熟悉对象的危险更难预防,因而真假善恶美丑按照陌生化方式搭配组合时,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它。新异对象越陌生,与熟悉对象的反差越大,吸引无意注意的功能就越强。美国人简·索德克的行为艺术《带手铐的双人体》里,一男一女两个赤裸的人被粗夯的老式手铐连成一体。这种“铐手连”仿真恶搞在中国也曾时兴了一阵。2002年,重庆以手铐连为一体的一双情侣逛大街时,因丢了钥匙男女两人都无法进厕所,只好请锁匠“打碎铁链求解放”。人们只见过被手铐连在一起的两个罪犯,只见过自由自在成双成对的情侣,却没有见过被铐在一起又是拥抱又是接吻的恋人,更没有见过脱光衣服铐连在一起的男女。着衣情侣、老式手铐是熟悉对象,而铐连的着衣恋人是大多数人没见过的极端陌生,铐连的裸体男女是是所有人没见过的极限陌生。这两个形象之所以吸引眼光,是构成时采用了极端陌生化技巧。
所谓极端化,是用形貌及功能很一般很的材料,制造形貌及功能极特出的对象。一事物有多种属性,人们总是依据它的某一属性将其归入某一类别进行同类比较认识。由于同类事物的这种类属性一般者普通者占绝大多数,极端者顶点者占极少数,所以类属性特出者极端者会因为少有罕见而吸引无意注意。如果一个对象的某种属性在同类事物中处于特出的极端状态,尽管它的其他属性在其他类别事物中都很平俗,它也会因为这一属性的极端特出而成为新异对象吸引无意注意。球王贝利作为男人,作为父亲,作为商人,作为官员,在同类中都无特出之处,只是作为足球运动员的高超踢球技巧才是特异的,他就凭着他属性中的这种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极端性而成为新异对象。
类属性极端特出造成的新异变化,包括形貌与功能两个方面。普通心理学与广告心理学都认为,在新异变化之外,对象的大、强、动以及主体的主观需要,也是无意注意产生的重要原因。其实同类对象中存在着小、弱、静时,大、强、动才会引起注意,如果所有对象都是大强动,大强动也会被视而不见。因此,所谓大、强、动,实际上是类属性在形貌方面的极端化表现。巴西画家Krishnamurti Costa 的《老年贵妇人》里,老女人头发掉光、肌肉凹陷、脑秃若木、手似鸡爪、腿像麻杆,衣饰的华贵富丽更是适得其反,表现出无可逆转的人类衰老丑陋相貌之最。艺术能给读者带来快感满足,而丰富强烈的快感体验又是读者审美欣赏的本能需求。虽然所有艺术都有快感满足功能,但功能一般者普通者会被读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有强大到特出者极端者才会引起读者的无意注意。这是事物类属性在功能方面的极端化表现。如GIVENCHY唇膏广告中,本来就很漂亮的国际明星丽芙·泰勒,由于涂了极为艳丽的口红,并且将戴着这种口红色的长手套附在脸上,与口唇的红艳连成一片,将她的脸衬照得更加出彩,将女性面容美的妖艳冶丽快感功能发挥到极端。
所谓高智慧化,就是就是反常化方法的高智慧素养。马克思曾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5)人能认识规律并按规律办事,因而是自由活动;人做事有目的,有计划,有检查,因而是自觉活动;由于动物做不到这一点,所以自由自觉活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以实现自己目的的所有活动,都是人的智慧。艺术反常化手法的关键,是以现实中大量存在的、熟悉的、平庸的东西,制造物质世界与艺术世界中均极少或根本不存在的罕有陌生对象,艺术家没有现成的样板照搬,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创造。因而反常化手法的运用,就要求艺术家具有非凡的想象,高超的技巧,广博的知识,合规律的思维,合事实的逻辑,这些想象、技巧、知识、思维、逻辑合起来,就是反常化方法应有的高智慧素养。
如“信中自有贴心郎”中,女孩子正和一个从字纸后冒出来的男人拥抱。现实和以往的艺术中,从来没有字纸状体表的人,纯然是艺术家反常化想象虚构的结果。同时,摄影要塑造白纸上写满文字这种形状的人体,必须以人体的立体形态为根据,以画技将由平面转向三维时文字线条在线型透视中近大远小的关系描绘出来,这个字纸人体之所以立体逼真,与这些字母透视变形的客观准确密切相关。所以它又是艺术家摄影制作技巧的高超展示。这个作品作为近些年来最具吸引力的艺术杰作之一,是超凡想象高超技巧的智慧结晶。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中的法里亚神甫死了,被狱卒装进麻袋准备海葬。唐代斯通过暗道将神甫尸体搬进自己牢房冒充自己睡觉,他自己则钻进麻袋冒充死人。半夜狱卒把麻袋抬到海岸绑上铁球抛进大海,他打开麻袋逃生,到基督山找到神甫留给他的财宝后开始报恩复仇。由于死人冒充活人、活人假装死人的艺术逻辑既合乎现实规律,又与生活逻辑保持一致,尽管是虚构出来的,读者却感到合情合理真实无比。因而成为文学史上最奇特最有吸引力的故事之一。
三
再来分析艺术引发兴趣与迷恋的原因。
艺术吸引力中的兴趣,是欣赏过程中主体对艺术作品产生的特有的喜好偏爱,艺术吸引力中的迷恋,是由欣赏兴趣积累而成的,主体对艺术对象无法割舍的过度偏爱。
欣赏中,当欣赏注意锁定了新异对象之后,主体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就会全面展开,对新异对象作出真假的认知、善恶的辨别和美丑的判断,如果新异对象满足了主体生理的、实用的、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等方面的需要,主体就会对新异对象产生喜欢、爱好的快感体验。快感体验是一种积极向前的热情动力,能推动主体将欣赏活动继续下去。因而,引起主体无意注意的是艺术的新异变化,引起主体兴趣与迷恋的,则是艺术带给主体的快感体验。
艺术带来的快感体验,为什么会是兴趣与迷恋产生的原因呢?这个问题的解决可分成三步:新异艺术的什么因素给主体带来了快感体验;新异艺术怎样的元素给主体带来了怎样的快感体验;什么样的快感体验召来了欣赏的兴趣与迷恋。
第一步,新异艺术的什么因素给主体带来了快感体验。
我们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件艺术品在题材上都由真假善恶美丑构成。以往的一些美学理论把艺术当成美的代名词,以为艺术对象就是美的对象,艺术欣赏只是美的欣赏,艺术只有美丑画面,真假善恶只能是融化到美丑菜肴中的咸味而不可能是菜肴之外的盐巴。其实这并不符合事实。虽然真假善恶是哲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但哲学、伦理学面对真假善恶时,不剥离现象就无法达到本质,而艺术面对这些对象时,不保留现象却无法体现本质。因此在哲学、伦理学中,真假善恶是形而上的理论形态,在艺术作品中,真假善恶却和美丑一样,也是生动可感的具体形象。比如《水浒》对李逵的描绘里,同美丑一样,也出现了真假善恶的各种形态。小说介绍他的身世、相貌、性格、特长、瘾头时,讲他因扑不过燕青就怕他顺从他等等是真。李鬼冒充他劫路,但听李鬼说他家有老母无人养活就不忍心杀他,是善。他回家接母亲上梁山,路途中月光下追赶小兔,对老娘特别和气听话是优美。他斗杀老虎,搬石香炉给母亲装水喝,怒杀殷天锡是崇高。他一贯反对招安,宋江担心自己死后他又造反,就用慢药将他毒死;他接母亲享福母亲却死于虎口,这是悲剧。他被张顺在江中灌得半死却又嘴硬不肯求饶是滑稽。他将朴刀捅入母虎肛门杀虎,剁馅般举双斧剁尸体是怪诞。他假装要砍老太太的头,威逼她说实话是假。他乱杀无辜,他杀了李鬼吃他身上肉是恶。他在筵席上下手捞汤里鱼渣吃,他被人泼得满身屎尿是丑。
在艺术的新异变化中,虽然构成材料已组合为新的对象,但它们在相貌性质的某些方面,仍保持着原来的特征。这样,新异对象中就出现了构成材料形象与整体构成形象。艺术作品均由真假善恶美丑元素构成,经过新异变化产生的新异艺术也不例外,只是比较特殊地表现为构成材料的真假善恶美丑元素与构成形象的真假善恶美丑元素的共同组合。一幅新异的手套手海报画面,就是这种构成材料与构成形象的真假善恶美丑元素的组合。画中的手套手用手套和手掌的摄像合成,白色手套的线纹异常清晰,两只手掌上的皱纹汗毛血管和皮下关节也清晰可见,它们是真。构成形象手套手的对接处既像手套又像手掌,既非手套又非手掌,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假。手套手骨骼均匀、皮肤细润,动作平缓,是一双优美的手。指头上沾着的红色液体顺着指尖向下滴,会使人感到屠杀的血腥与肮脏,是恶与丑。手套是人工制品,无法给生命之手提供营养,这双美丽的手将最终腐烂死去,是悲剧。手掌长到手套上,是超出人们生活经验的极端反常,既是有趣好笑的滑稽,又是可怕好笑的怪诞。这些组合中的真、优美属于构成材料,假、恶、丑、悲剧、滑稽、怪诞则属于构成形象。
同时,我们还知道,作为人的外部感受对象的真假善恶美丑诸审美形态,都经过了人类审美意识之炉的冶炼,都是被审美感受肯定之后产生的审美事实,它们不仅凸现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征,而且还表现了审美主体共同的审美感受。当艺术中的某种审美形态被感受到时,我们在看到这种审美形态的客观特征的同时,还会体验到它得以存在的人类共同的审美感受。比如看到一只苹果,当我们感知到它的优美、真、善三种构成成分时,实际上心中已发生了与它的优美相对应的喜爱,与它的真相对应的的确信,与它的善相对应的的满意等快感感受。如果给苹果拦腰捆上一条“丁”字绳,使人能轻松联想到相扑者的装束,或者是将苹果切成大刘海发型,与一个裸蛋的娃娃脸对接起来。我们在感知到它的构成成分增加了假与滑稽的同时,又会感受到与假和滑稽相对应的认知快感和好笑快感。由于美与美感是一致的,审美经验中的美就是美感,美感就是美,艺术构成中有什么样的审美形态,欣赏中读者就应该体验到什么样的审美快感。新异艺术的构成材料与构成形象有什么样的真假善恶美丑构成元素,受众欣赏它时,也应该产生与这些构成元素相对应的快感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确定无疑地说,是新异艺术的真假善恶美丑构成元素给主体带来了快感体验。
第二步,新异艺术的何种元素给主体带来了何样的快感体验。
在传统美学中,真、假、善、恶、美、丑这些审美形态都有鲜明的形象标志和严格的理论界限,审美形态学提出者门罗认为,应该从 “解剖学意义上的要素、细节及构成成分”, “功能学意义上的要素结构、联系方式”, “接受学意义上的欣赏感受”三方面对审美形态进行区分。 (6)他提到的要素、细节、成分和结构方式,主要是指审美形态作为审美客体的客观特点,他提到的接受学意义上的欣赏感受,则主要指审美形态中包含的主体的主观接受体验。如果按照门罗的标准来划分,新异艺术的真、假、善、恶、美、丑等审美形态及其美感具有以下特征:
1 艺术的真,是艺术对现实的形貌及性质客观准确再现。真是物质世界及其规律性,是人生存发展依凭的物质基础。列宁说:“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7)因此,人看到真的艺术形象,会产可靠感,亲近感、探究感、求知感。由于艺术再现客观世界的客观性时,需要高难度的技巧和高科技的材料,因此,读者面对艺术的真时,还能产生佩服感、敬畏感、神奇感、发现感等正性快感。
2 艺术的假,是艺术展示的、人的纯粹意识活动的创造之物,包括想象、假设、虚拟,计划等等。假是与真相对的非物质对象。人对现实的意识反映,如表象、想象、思维等,都是非物质的主观随意活动之假。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8)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够在物质世界之外的意识中造出一套假的东西来,并通过实践活动将这虚拟的假变成物质世界的真。所以没有假就没有人类,假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智慧源泉,艺术是假最集中的地方,只要有人类存在,艺术就不会终结。
人制造假的目的,是要以假为蓝图,生产出合乎自己需要的实用对象。因而人们见到合乎规律的假想、假说、假设之类的生真之假时,都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自豪感。
人制造的东西有名有实,人对对象之实的判断,大多情况下都依靠感官和思维,不得已才诉诸实验。人依假造真时,如果只造形貌不造内质,就是以假充真,人们以感性经验对其判断时就会误假为真。这种假物的名字与形貌都是真,唯有内质不合此物的规定是假,是有其名而“不存在”其实的伪。艺术里的这种有害于社会有害于人类的以假造假的伪,会使读者普遍感到愤怒、羞耻,产生发现的满足感及私秘的窃喜感。人们欣赏假的对象时体验到的求知欲、自豪感、发现感、私秘窃喜感中都包含着快感体验。
3 艺术的善,是艺术对有益有用对象的展示,是创作主体对有益有用价值的肯定赞扬。
善的东西是人实践活动追求的东西,合乎人需要的东西,因此,人们在看到善的东西时,总是会产生熟悉感,胜利感,自豪感,自满感,喜爱感,控制欲,占有欲。人的许多需要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无法实现,只能在艺术的虚构中得以实现,人们在欣赏艺术的这种至善时,还能产生强烈的鼓舞感、励志感。善的对象具有符合人的欲望的内质与形貌,因此,欣赏艺术的善所引发的,都是心满意足的快感享受。
4 艺术的恶,是艺术对施害或受害状况的客观展示,以及创作主体对害的不否定不批判。
害在对象上包括害他人、害自己、害社会、害动物、害植物、害环境,方式上包括杀害、伤害、残害、毒害、危害等。恶由施害者、受害者、施害人言行、受害人言行、害的结果这五个环节构成。不过艺术再现中,只要施害者与施害行为,受害者与受害行为以及害的结果单独出现,读者就会将其感受为恶。
恶在本质上是对人的需要的破坏,因此面对着恶,人们体验到的是恐惧、慌乱。按照需要的层次,被破坏的需要越是基本,人体验到的恐惧就越强烈。恐惧虽然是一种痛苦情绪,但在艺术欣赏中,观众与现实利害已被艺术虚构之墙隔离开来,观众对恶的惊魂落定之后,又会体验到一种发泄快感和隔岸观火的庆幸感,这是欣赏恶时的快感体验。
5 艺术中的美,是艺术的真假善恶美丑诸审美形态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构成成分,可细分为优美、崇高、悲剧、滑稽、怪诞来考察。
艺术优美是对合乎形式美规律事物的客观展示,引发的是熟悉、喜欢、爱恋的感受。由于优美大都是人实践活动追求的结果,与人的精神需求物质活动达到了全面和谐,因此,人对它的感受大都是平静的愉快。
艺术崇高是人伟大斗争风貌的展示,引发的是崇拜、尊敬、惊惧情绪。崇拜是对榜样模仿学习需要的满足,尊敬是人爱的需要的满足,都是快感。惊惧虽然是痛苦,但是当欣赏主体意识到恐惧对象只是一种虚拟的东西时,他就会从艺术的恶梦中清醒过来,体验到强刺激后的发泄快感。
艺术悲剧是正义抗争的好人遭到不应有的不幸或死亡。悲剧引发的是恐惧、愤怒、振奋。悲剧的恐惧虽然痛苦,但现实感消失之后也有发泄快感产生。愤怒是对邪恶的激情反对,振奋是对真善美的激情追求,都是人的正义需求的满足,也有大量快感伴随。
艺术滑稽是反常、陌生、罕有对象对熟悉经验的展示,当读者发现它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不合时,既会因为它的错误无能而感到蠢笨、无聊、好笑,又会因为自己的正确、有才而感到自信、自是、自强。滑稽的嘲弄、好笑、自信都是自我满足的轻松快感。
艺术怪诞是恶的反常化滑稽化,当读者发现它与自己熟悉的一切不合时,既会因为它的反常感到滑稽好笑,又会因为它的凶恶有害而感到恐怖可怕,虽然很沉重但也是嘲弄的发泄快感。
6 艺术的丑,是艺术对形貌上反形式美对象的展示,以及艺术家用来描绘对象的反形式美的诸形式。事物的色彩、形状、声音所呈现出的,对比例、对称、均衡、节奏、多样统一等形式美规律破坏的形态都是丑。在审美史上,人类先发现优美,之后才以优美为标准发现了丑,因此丑是反优美。作为破坏形式美规律的丑,是与人的感官、情感、身体的不和谐,审丑中体验到的是厌烦、恶心等消极体验。不过当丑与美形成冲突与反差,加深了读者对美的体验与认识时,也能引发认知快感和强刺激快感。
虽然每一件新异艺术的内容构成都极为复杂,带来的快感体验也与众不同,但只要严格按照审美形态的客观标准及快感规律对其分析,也能够弄清新异艺术审美形态的构成元素成分及其带来的快感内容。如马格里特的《蹂躏》中,一个金发披肩的年青女人,长着乳房眼睛肚脐鼻子和会阴嘴巴。其恶病怪胎的怪模怪样是滑稽,对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是恶,这个滑稽的丑恶在整体上是怪诞。人体的其他部位都可以遮盖起来,唯有脸部的眼睛要接受外界信息,鼻子要呼吸外界空气,嘴巴要吃喝外界的食物和水,必须裸露在外。这个女人长的是躯干脸,从伦理和健康来说,躯干必须用衣服裹藏起来,但她却根据生存的需要,将它高高裸露在外,而没有出于性私秘的考虑将它遮藏起来。体现着人类求生本能的善。这个女人的头发有黄金般的色彩,波浪般的卷曲,双乳圆丰饱满,是画中优美。她的眼泡鼓胀外冒如馒头,眼形又小又圆如算珠,鼻子是塌陷的坑,嘴巴上长着三片厚唇,显然是反形式美的丑。画面对女人的头发、胸腹部生理特征的客观再现是真。乳眼、脐鼻、阴嘴的人现实中根本无法存在,是画家虚构想象出来的假。这个人在躯干成为脸后,还要挣扎着生存下去,是人性崇高。不过这种疾病怪胎最终会摧毁她宝贵的生命,又是一个悲剧。这副画的构成元素包含了真、假、善、恶、丑与优美、崇高、悲剧、滑稽、怪诞,这些审美形态引发的,既有认知的,想象的,实用的、生理的,爱恋的,好笑的快感体验,又有惊骇的,厌恶的,敬畏的,振奋的,震撼的、痛快的快感体验。
第三步,什么样的快感体验能召来兴趣与迷恋
笔者对数百优秀新异艺术强劲吸引力的生成原因的分析中发现,在艺术新异变化的重组中,都是真、假、善、恶、丑之象与优美、崇高、悲剧、滑稽、怪诞之美的交叉组合,体现为真假善恶丑五象中的一象,与其余四象中的一象或几象,以及五美中的一美或几美的结合,或者是优美、滑稽、崇高、悲剧、怪诞五美中的一美,与其余四美中的一美或几美,以及五象中的一象或几象的结合。由于艺术的新异变化,实际上就是作品重新组合中构成材料与构成形象之间显示出来的差别,因而参加组合的元素越多,产生的合物元素越多,呈现的变化才会越大。所以新异艺术在构成上都是真、假、善、恶、丑五象中的三象以上,与优美、滑稽、崇高、悲剧、怪诞五美中的三美以上审美形态的丰多组合,少于四到五种审美形态的贫乏搭配,就很难对无意注意、兴趣、迷恋形成完整的吸引力。如幼儿伸舌头有优美、真与善的特征,虽然可爱、天真、无邪,但毕竟是司空见惯的对象,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吐出的舌头边沿一折一折地卷曲上来如一团花朵,或者是在舌头上粘创可贴,或者给它穿衣戴帽充当人脸,这些舌头在优美、真、善之外,多了滑稽特征特征之后,才成为反常稀奇的新异对象引起了注意与兴趣。如果在舌头上架起一把剪刀,作出要剪下来的样子,它在滑稽可笑的同时,还引发恐怖可怕,是十足的怪诞形象。要剪掉舌头的动作是恶,但他只是摆出架势吓人,因而又是一种假。这一假剪舌头之态除了优美、真、善,还多了滑稽、怪诞、恶、假特征,因此才能成为真正吸引无意注意、兴趣与迷恋的新异艺术。
由于新异艺术在题材构成上都是审美形态的丰多组合,而每一种审美形态的呈现,又必然使读者产生与其相对应的美感体验,因而新异艺术引发的快感体验也是丰多的。作品题材审美形态的丰多,带来了审美快感体验的丰多,快感体验的丰多促成了审美趣味的丰多,审美趣味的积累又促进审美迷恋形成。这样,艺术题材上审美形态的丰多,必然带来审美趣味审美迷恋的生成,艺术构成上审美形态的丰多是审美兴趣审美迷恋发生的真正原因。
四
艺术的吸引力包括注意、兴趣、迷恋三个阶段,但艺术反常化构成方法的运用,只能使作品发生新异变化吸引无意注意,能否继发兴趣与迷恋,还要由作品构成审美形态是否丰多来决定,一旦读者发现对象既缺乏内涵,又没有快感时,就会将注意的目光转向别处。这也就是说,单靠反常化手法的运用,艺术只能生产残缺的吸引力而非健全的完整的术吸引力。
松下自行车广告与明式家具两画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区别。现实的自行车都有车架,骑行的人都穿着衣裤,而广告中的自行车只有两个轮子,骑行的人也赤裸着一丝不挂,因为是对常有、熟悉现象的绝对背反,人们都会下意识地注意这一罕有陌生对象。但由于构成元素过于简白单调,当读者片刻间明白了这只是扒光了衣服删掉了车架的骑车人后,原有的滑稽好笑感及虚构巧妙感很快就会淡化到兴味索然。圆凳的凳面及凳腿都是现实中常有的样式,但两个凳子共用一条凳腿,凳面又叠交在一起,是对熟悉现象的绝对背反。不过这一极端陌生对象引发无意注意的同时,还能让人突然意识到它的第二重意象:它很像是狂热拥抱接吻的情人,凳面的叠合像是嘴唇吞咬嘴唇,一长一短的两条凳腿,像是各自用力蹬地前扑的双腿,三角形的横牚,像是向前挺进的胸部与手爪。由于造型怪异滑稽,虚构神奇绝妙,形态憨顽可爱,其浓重的情趣与理趣,让人回味无穷发生兴趣与迷恋。两个作品都成功地运用了极端反常化手法,但前者只能引人注意,只有残缺的吸引力;后者在引发读者注意之后,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与迷恋,吸引力是完整的。
当代许多以反常化方法制造的新异对象也只能吸引无意注意。2004年印度全国大选,一名叫山卡尔的独立候选人,竞选期间嘴里始终衔着一只活蹦乱跳的生猛老鼠。上世纪,超现实主义诗人贾希曾用绳子牵着一只鞋子在巴黎大街上遛跶。(9)2005年九江一带发生地震,人们担心余震再次发生,就头顶铁锅走过危楼。正常情况下,老鼠要么自由奔跑,要么关在笼中,鞋子或者穿在脚上的,或者拿在手上,铁锅总是安放在炉灶上或端在手上。而如今,老鼠被人衔在嘴上,鞋子被人牵绳蹓街,大锅被人顶到头上。由于对人与老鼠、鞋子、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反常化重构,常有、熟悉的材料变成了罕有、陌生的对象,其新异变化产生了强劲的震惊功能,使人无法不去注意它。不过这些对象的审美形态成分贫乏,不能给受众提供丰多的快感体验,不能继续引发他们的兴趣与迷恋,所以在片刻的无意注意之后,眼光会转向其他对象,无法制造出完整的吸引力。
对于这种艺术状况,著名艺术评论家休斯曾说:“他(马格里特)的诗意正是通过平庸起作用的。……如果他的艺术把自己限于给人震惊,它就会像其他超现实主义的短命蜉蝣那么短命了。”(10)艺术评论家亚历山德里安也指出:“如果不是有那两个突出的人物杜桑和毕卡比亚将反艺术推到了它的极限,则达达主义的反动将不会留下什么东西,除了那使人惊骇的记忆外,将一无所有。”(11)艺术创造吸引力绝对离不开反常化手法,但是仅凭反常化技法也绝对创造不出完整的健全的吸引力。(12)
注释:1 达文波特《注意力经济》,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2 林兴宅《艺术魅力的探寻》,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3 参见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07-209页。
4 参见赵勤国:《形式美感:从正常形式到超常形式》,《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4)。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
6 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275-277页。
7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00页。
8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
9 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意象地图》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页。
10 休斯《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213页。
11 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页。
12 详见刘法民著《魅惑之源:艺术吸引力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版,第三章。
作者简介:刘法民, 1945年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前副系主任,教研主业为美学、文艺理论、广告学。已经出版的个人专著有:1《魅惑之源:艺术吸引力分析》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怪诞艺术美学》人民出版社2005;3《怪诞——美的现代扩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4《怪诞美术名作选讲》东方出版社2007;5《欣赏表情论》江西高校出版社1990; 6《足球魅力之谜》广州《足球》报1993-94连载27整版; 7《王中王争霸风云》大连出版社1999; 8《里迪克·鲍》(二人合作)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 9《霍里菲尔德》(二人合作)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 还在《哲学动态》《光明日报》《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美学》《造型艺术研究》《外国文学》《文艺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研究怪诞美学的三部专著和30篇论文,揭示并论证了怪诞审美形态的诸多规律,在我国开怪诞美学研究先河。
原刊《美与时代》2010年11月(上)
本文作者 刘法民 为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