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法与书法——书法“逸品”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7 00:4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道法与书法——书法“逸品”论作者:抱易守艺逸民
,作为文人画的重要风格特征,同样也体现在书法艺术中。对的解释,也自来不同。清人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说:所谓逸者,工意两可也。……意不太意,工不太工,合成一法,妙在半工半意之间,故名曰逸。他把解释为介于工细和写意之间的风格类型,偏属于技法论述。此一家之言者有之,而更多的人则从情、气、意的角度来论述。唐朝皎然在《诗式》中云:体格闲放曰逸,元代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说:逸品皆高人胜士寄兴寓意者,当求之笔墨之外,方为得法,倪瓒作画聊写胸中逸气,徐渭悦性弄情,工而入逸,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是一种任情适意、恬然幽淡、忘却尘世、寂静无为的自然心境,逸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叶朗先生认为是一种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认为“‘的生活态度是任自然,是对的一种反抗,是对世俗的、名教的超越,所以必然要求简。【1】这也就是说,的精神就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庄子的以天下为沉浊,要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2】,正是对的精神的理论总结,也难怪徐复观会说:庄子的哲学是逸的哲学
    “的精神是反理性、反秩序的,它与儒家思想对立。儒家重教化、重伦理,强调理性和秩序,所谓的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使人蒙上了强烈的阶级色彩。而《庄子齐物论》主张的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橘、怪,道通为一,万事万物齐一,天子平民无别。两者的差别显而易见。儒家的哲学是伦理的哲学、功利的哲学,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而道家的哲学是逸的哲学、审美的哲学(有人称之为诗化哲学),富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逸的精神是自由的、是美的、是艺术的。正是因为道家思想中的哲学存在,才孵化出中国几千年灿烂辉煌的古典艺术,如李约瑟所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3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一直闪烁着道家思想的光芒。道家思想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影响后世,老子哲学中的等重要范畴一直与中国书法的审美评判如影随形,几千年来没有片刻稍离。庄子则从本体的出发,进一步发展了自由的思想,并通过心斋坐忘以达到的境界。是自由的,是无拘无束的,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不涉及利害关系的真正的审美境界。庄子的逍遥游其实就是的精神的反映,这种思想渗透到艺术当中,就出现了所谓的逸品(逸格)。中国书法逸品的最初逻辑起点正缘于此。
    逸品的较早提出是关于绘画的,北宋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绘画艺术划分为四格,并将逸格置于其它三格之上,由此确定了逸格(逸品)在中国绘画中的最高美学地位。黄休复对逸格的解释是: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 4】他对四格的划分和对逸品的美学定位,实际上也为中国书法批评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因为黄休复的四格划分意味着艺术品味的高下区别,特别是逸品能品具有明显的对立倾向。苏辙在《汝州龙兴寺修吴画殿记》中有一段话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画格有四,曰能、妙、神、逸。盖能不及妙,妙不及神,神不及逸。
    应该说,黄休复四格的划分和对逸品的美学定位是具有深远的思想渊源的。南朝时期的庚肩吾在《书品》中将书法艺术分为九品,唐代张怀瓘在《书断》和《画断》中将书画艺术分为三品,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将绘画艺术分为自然谨细五个等级。可见品味的划分由来已久,而的概念用于书画品评更早。东汉崔瑗的《草书势》就有放逸生奇的说法;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也有意思横逸的说法;唐代虞世南的《笔髓论》则多次提到。但是,这些的概念内涵还很含糊,更不是作为艺术品味来看待的。从所见相关资料来看,李嗣真是最先提出逸品概念的,他在《书后品》中将逸品置于其他九品之上。后来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三品之外,又提出了逸品概念。可以说,这一切都为黄休复划分四格逸品的美学定位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逸品作为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同样适用在书法作品的品评上。李嗣真虽然提出了逸品的概念来品评书法,但是他对逸品概念的界说是很不确定的,所谓神合契匠、冥运天矩,【5】所谓皆有神助神妙无方6】等等,都与后来黄休复提出的逸格内涵很不相符。朱景玄对逸品的概念界定也是如此,他所谓的不拘常法7】,只是一种很宽泛的说明,根本没有揭示出逸品的内涵,而且他也没有将逸品作为最高的艺术品味来看待。只有张彦远对艺术品味的划分及解释和黄休复是比较一致的。张彦远说: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细者为中品之中。 8】这里所谓的上品之上自然,相当于黄休复所说的逸格。很明显,张彦远在这里没有像黄休复那样从理论上明确提出逸格的概念。
    作为书法最高品味的逸品,我们透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其自身的内涵规定。一是得之自然。这里的自然,并非指自然事物,而是指自然无为。这一规定是与老庄美学的自然无为思想显然是相联系的,与孙过庭、张怀瓘在探讨书法艺术时提出的同自然之妙有以无为而用,同自然之功等命题思想也是相通的。这一规定就是要求艺术家在审美创造中不仅要做到高度的自由,而且还要抹去一切人为的痕迹,从而达到自然的状态。逸品所要求的自然状态,与神格所要求的天人合一妙格所要求的进技于道是不矛盾的。而且逸格所谓的拙规矩于方圆,与神格妙格的有些要求甚至是相通叠合的。显然,逸格的所谓得之自然是在神格妙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的更高一层的艺术境界。这也是黄休复将逸格置于神格妙格之上的重要依据。二是笔简形具。所谓笔简形具就是要做到鄙精研于彩绘。这是从风格特征意义上对逸格的说明和阐发。这种风格特征与能格那种以似为功的特征和张彦远所说的形貌彩章甚谨甚细的特征是对立。黄休复对逸格笔简形具特征的规定与老庄美学的思想也是相联系的。这表明,老庄的这种思想不仅对中国文人画的产生了影响很大,而且对中国书法的品味观念和划分方式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总之,强调艺术创造要得之自然,强调艺术追求要笔简形具,这才是黄休复对逸品定位的美学意义所在。
    可惜这种思想后人没有很好地得以继承。后来张怀瓘的《书断》、朱长文的《续书断》,都只是提到了神妙能三品,直到清代的包世臣,他在《艺舟双楫》国朝书品中才重新搬出了逸品,但却把它放在神妙能之后,仅高于佳品。他对逸品的解释是楚调自歌,不谬风雅,似乎对自然率真的一面有所影射,但并不到位,而他所谓的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反而更接近逸品的品格。其后康有为在《碑品》中基本延续了包氏的划分方法,亦把逸品放在倒数第二的位置,但他没有对逸品有任何说明,只是举了几块名不见经传的碑刻放在逸品之后,逸品的精神被湮灭殆尽了。
    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也有意无意地响应了庄子的思想,响应了并非中国特有的的精神,例如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说:艺术还有别于手工艺,艺术是自由的,手工艺也可以叫做挣报酬的艺术。人们把艺术看作仿佛是一种游戏,这是本身就愉快的一种事情,达到了这一点,就算符合目的性;手工艺却是一种劳动,这是本身就不愉快的一种事情,只有通过它的效果(例如报酬),它才有些吸引力,因而它是被迫的。【9】所以朱光潜先生认为,康德把自由看作艺术的精髓,正是在自由这一点上,艺术与游戏是相通的。【10】王羲之写兰亭序不是为了挣报酬,他是在绝对自由的的状态下创作的,他本身就是道士,其思想受由道家而来的玄学思想影响也是自然的,所以在书法创作上达到了进技于道的高度,也难怪李嗣真说王羲之的书法超然逸品。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一诗中写道: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他把逸兴多和山阴道士联系起来便不难想见了。
    的确,从西方美学中的游戏说,到庄子美学中的逍遥游,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然的、纯真的、摆脱一切物役和束缚的、忘掉功利以至自我的,进入万物冥契的禅的境界。李泽厚先生在总结庄子思想时说:无论本体论还是认识论,庄子都要求人们应该仿效自然事物,既无知识又无愿欲,任凭那无意识无目的而又合规律的客观过程自然运行,庄子认为只有这样才合乎……一切人为,一切人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认识、思虑、打算,都是对的损伤。11 可以说,在没有把书法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之前,书法是不涉及概念和功利的。书法在魏晋时代只是一种士大夫相互品藻、赏玩的精神产品而已,书法好又不能做官,最多也不过换一群鹅而已。顺带说一下,现当代书法成为职业以至独立成科,书法创作早就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所谓的书法与古代特别是唐以前的书法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不过,董其昌曾在《画旨》中肯定过逸品的精神:画家以神品为宗极。又有以逸品加于神品之上者,曰出于自然而后逸也,此诚为笃论。12】董其昌认为把逸品加在神品之上,诚为笃论,虽然是针对绘画而言,亦合其书法之旨。他在书论中曾推重苏轼天真烂漫是我吾师的观点,以为是一句丹髓也,这正是师造化、尚自然的道家艺术观。
    我们再举例子深入挖掘逸品的基本精神。清代画家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反复提到逸品:香山翁曰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不落畦径,谓之士气。不入时趋,谓之逸格逸品,其意难言之矣。殆如卢遨之游太清,列子之御冷风郭恕先远山数峰,胜小李将军寸马豆人千万。吴道子半日之力,胜思训百日之功。皆以逸气取胜也;……画以简贵为尚。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烟鬟翠黛,敛容而退矣。【13】这些说明了逸气当在笔墨之外寻求,是从主观情感的角度去认识的。今由其观点阐发,归纳出了逸品的如下几层含义:第一,隐的状态、虚的品格、模糊的趣味,它仍然体现着道家有与无的辩证及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境界。这也是本身的含义。徐复观也认为,逸的基本性格,系由隐逸而来14】。第二,遗世独立,不随波逐流的艺术倾向,即所谓不落畦径不入时趋,这有点道家不与当权者合作的孤芳自赏的味道。第三,完全自由的豁达的精神境界,如庄子所说的逍遥游状态。第四,以简为尚,炫烂之极而又归于平淡的艺术定位。这一点与逸格首先提出者黄休复的主张是一致的: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
    由此,我们对 逸品的基本精神就比较清楚了,可以说,删繁就简、领异标新能体现书法的品格,但应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若刻意追求,则反而违背了逸品的旨趣。自由本真、天然无饰、静谧飘逸的品格才是逸品书法的精髓。
    庄子的寄情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就是在自我内省自我观照的前提下发生的,是宁静的、内敛的、体道的状态。嵇叔夜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体验也是缘自于此,而绝非酒神似的恣肆、张扬、放荡、迷狂。于是,便有了中国传统书法文化中从的逸到的逸的必然趋势。
    “我已经再三说过,魏晋的玄学——实际上落实而为人生的艺术化;由人生的艺术化,转而加强了文学、艺术上的自觉。15 徐复观先生说到的这个时代,大书家王羲之被誉为书圣是众所周知的,而迟于一百多年的陶宏景曾有书仙之誉:陶隐居仙才,翰彩拔于山谷【16】,通明高爽,紧密自然。摆阖宋文,峻峭阮研。载窥逸轨,不让真仙。【17】相传他所书的《瘗鹤铭》有道骨仙风的面貌。有意思的是,他们同处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时,一圣一仙,其表字或曰逸少(王羲之字)或曰真逸(陶宏景字,亦称华阳隐居),均着一字,不知是不是巧合。
    现在书坛上流行的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清尚态的说法基本上得到了认同。如果进一步寻其所尚之源,我以为:韵,隐也,本于道家;意,显也,本于儒家;法,理也,本于法家;态,情也,本于性灵说。当然,这肯定不是很准确,但大抵也能概括其基本特征。单说,这是王羲之所提倡的,那么如何表现这种韵?在传为他所作的书论中有存筋藏锋,灭迹隐端18】的论断,这就是由而后才能达到的,这符合道家的精神。而北宋的米芾自称其书独有八面,因其露锋(显)所以达到了。如果从艺术的高度论,客观地讲,书法宋不及晋,从整个书法史来看,晋代书法已被公认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峰。原因很简单,我们再也找不到道家思想弥漫、书家重视自我修炼、飘
然无拘、淡然无极的大环境大背景了。所以,真正意义上的 逸品书法,在魏晋以后已不复存在,这也是历史事实。
注释: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29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庄子•天下篇》;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19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李约瑟文集》255页,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年版;
  【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18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6】李嗣真《书后品》,见《历代书法论文选》13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7】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见潘运告主编《唐五代画论》75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8】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9】【10】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38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191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2】【13】 转引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18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194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19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庾肩吾《书品》,见《历代书法论文选》8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17】《历代书法论文选》25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18】王羲之《书论》,见《历代书法论文选》2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2:51 , Processed in 0.07979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