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8 02:3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
- 作者:孙立华


论文摘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仍然存在着课堂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相悖离的现象,笔者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读书所得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明确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从进行以下五个方面努力:“以生为本,让课堂教学返朴归真”,“对话交往,让课堂教学同构共享”,“情感体验,让课堂教学灵性闪光”,“主动探究, 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预设生成,让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命活力展示场”

, 语文教师应以师生之间的“对话”为基础,是教师有价值的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机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予、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宽容、鼓励与帮助的“伙伴”关系。这里的“宽容”和“鼓励”并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在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真诚地给予学 生以指导和帮助,并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指明方向。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的心,对学生真诚的心,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课堂教学

生命场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实践者,都以自己饱满的热情解读着新课程的新理念。通过解读,我们明确了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呈现以下逻辑: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前提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策略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保障是‘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程’。” ①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什么?无可厚非,当然是关注新课程四大理念下的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却依然存在着与新课程理念相悖离的情况,不妨举两个例子进行分析:
例 一是某老师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通用的教学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边谈边板书出“本文写了威尼斯小艇的哪些方面?”后,开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之前让学生谈谈自己打算怎样合作学习。这时有一个爱钻牛角尖的“个性男孩”举手说,这样 选一段学习,我们有些段学不详细。显然,他反对老师交代的这种学习方式,并明确地谈出了自己的理由——顾此失彼。不知老师是没听清楚学生的本意?还是一种教学机智的体现,总是对学生答非所问。最后僵持到学生干脆坐下不说了。老师心中的“石头”也终于落地了,老师呈现出一脸的释然。
无 独有偶,也是在同一活动中,另有这样一个片段:上课伊始,教师先出示课题,然后说:“小朋友们,这节课你想学到什么?”学生像开了锅似的,说什么的都有,教师也不置是否,还不断地加以表扬:“你们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接着开始让学生读书了,“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读就用什么方法读!”教室里又沸腾起来了,有 的大声读,有的注释:
①参见熊生贵主编《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小学卷)》第26页,2003年1月 第一版。小声读,有的在嬉笑,有的在做“地下活动”……反正教师也不管,好不自在!接下来这样的话语时常挂在教师的嘴上:“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就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你想用什么方式展示就用什么方式展示。”不管学生发言的情况怎样,是正确还是错误,是精彩还是平庸,教师也只是说:“你说得很 好!”、“说得很不错!”、“非常有道理!”、“你真棒!”……,教师从不对学生的发言说“不”字。
这两个课例,投射出目前语文课堂中,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教师普遍存在着这样几种状态:
一种是“墙头草”。专家说要这样教,他就这样教;专家说要那样教,他就那样教。
就拿语文综合性学习来说吧,有专家说语文综合性学习刚刚起步,课堂开放得还不够!他们听了马上开放起来,但好景不长,又有专家说语文姓’”“‘小语’”,不要肥了他人的自留地,荒了自家的责任田。他们马上草草收兵,又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来。就这样,墙头草一时倒这边,一时倒那边,人云亦云,毫无个性可言。
另一种是“模仿秀”。他们聆听了某某大师的课堂教学,从崇拜到模仿,那一言一语、那一颦一笑、那一招一式都照仿不误。当然,任何技能都是从模仿开始,模仿是创新的基础,教学也概莫能外,但如果一味地模仿形式,不去思考本质的话,永远得不到教学艺术的真谛。教学艺术高扬的是创新的旗帜,教学艺术的本质就是创新。
还有一种是“穿新鞋走老路”。从表面上看,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是自主了,学习内容是学生自主选择了,但真正在组织教学时却是按照教师的那一套程序,牵着学生走,所有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形式都只是“形式”而已,不去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忽略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这一点从第一个课例中就可略见一斑。课堂教学成了走程序。教师的任务成了把学生的学习引向预设的方向,直至得出预想的结果。
那么,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这主要是“教”的理论与“学”的理论在影响着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教” 的理论主要研究“为什么教”(教学目的)、“教什么”(教学内容)和“怎么教”(教学方法)等问题,力图建构一套关于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的理论体系。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一批前苏联教育家构建了一个以“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的理论体系,对“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研究了不少关于教与学关系的客观规律。但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存在知识本位、教师本位、课堂本位等弊端,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致使本应是生动活泼、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变得沉闷、呆板,缺乏生气。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这种教学理论来指导的,这种教学观念已根植于某些教师的头脑当中,于是出现了第一个课例的情况。
“学”的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转向“学”,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以杜威为代表的一批理论家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儿童为中心”,为“如何学”教学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种“学”的理论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他们对学习的条件、学习过程、学习动机、学习行为以及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对于提高学习者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有积极意义。但是对教师的作用强调不够,割裂了教与学的有机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我国的课程改革经过反思,力克传统教学的弊端,吸纳杜威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但是我们有些教师不能领会其精髓,不能从传统意识形态中走出来,只是一味地注重形式上的东西,所以才会有第二个课例的情况。
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命活力展示场” ① ,语文教师应以师生注释:
参见新课程教师学科培训丛书,熊生贵主编《语文教学实施指南》第24页,2003年1月出版。
之间的“对话”为基础,是教师有价值的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机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予、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宽容、鼓励与帮助的伙伴关系。这里的宽容鼓励并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而是在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真诚地给予学生以指导和帮助,并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指明方向。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想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02:35:13 | 只看该作者
一、以生为本,让课堂教学返朴归真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课堂,更是人性养育的课堂。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真正地让课堂教学返朴归真。作为教师,我们想的更多的应该是学生会怎样学,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在合作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情况,该怎样组织学习比较切实可行等等情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目标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来提出,尽可能让学生来解决,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来掌握,过程尽可能让学生来参与,知识尽可能让学生来发现,内容尽可能让学生来选择。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作为有独立主体的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尊严。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的心,对学生真诚的心,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二、对话交往,让课堂教学同构共享
“对 话”成为我们课堂教学必然的选择,其原因有三: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而对话教学是生命主体间的沟通、感悟和融合;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习活动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关键部分;三是对话教学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交往”是师生之间或是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共同合作去达到某一个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互动交流。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是作为学生学习团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
三、情感体验,让课堂教学灵性闪光
课堂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有所知,更要使学生有所感;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课堂教学之中,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整个课堂教学情趣盎然。
我们还要发挥教师的情感诱导作用,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一句话,上到学生的心里,能打动学生心灵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语文教师要激情满怀,用自己丰厚的语文素养感染学生,让语文课变得有滋有味。
毫不谦虚地说,我还算是一个善于动用情感来教学的一名教师,也经常赢得领导的信任,安排我到活泼好动,难以调控的班级任教。我之所以能够较好地任教这样的班级,我的“杀手锏”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也很容易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产生“鸦雀无声”“热泪盈眶”的境界。
2004年11月18日下午的作文课上,我激情满怀地讲述了当天中午刚刚发生地我和麻雀之间发生的故事,不少女生眼含热泪,个别男生眼圈红红,随即拿起笔,写下了68篇(班中共有68人)感人至深、风格各异的文章,在这里仅供一篇与大家共享:




张雪华
一只麻雀迷失在楼道里了,它孤零零地在楼道里盲目地乱窜。我下楼梯时,看到了这一幕,心里暗暗自喜,我准备把这只麻雀捉回家,放到鸟笼里养着给弟弟玩。
于是,我就蹑手蹑脚地跟在这只麻雀的后面。在这狭窄的楼道里,我的举动使得麻雀害怕极了,它乱无头绪地飞着。每当我要靠近它时,它便把头狠狠地撞到墙上,然后又像石头般地落了下来。我捉它跑,我追它飞。突然,我想起了那把放到家门口的大扫把,用它来扑麻雀吧,于是我举起了大扫把。可是,试了几次还是捉不到它。
当我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时,蓦然发现停靠在门沿上和我一样筋疲力尽的麻雀的眼角破了,鲜血一滴一滴地流到地上。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心软了。一种怜爱之情涌上心头。我禁不住想起了我前两天撞破眼角时的那楚楚的痛。麻雀也是生灵啊!它也是有感觉的呀!当它没有力气再挣扎的时候,我终于捉到了它。
可是此时,我与起初要捉它时的心情是全然不同的。我小心地捧起了全身颤抖的麻雀,慢慢地将楼道里的窗户打开,把它放到窗台上,它可能活不成了,就让它听天由命吧。然而当我刚放它到窗台上的一刹那,它猛地展开双翼从窗口飞向了高远的天空,此时我整个身心都被一种强悍的力量震撼了。“飞吧,飞吧,去寻找属于你的一片蓝天吧。”望着箭一般飞去的麻雀,我又油然而生出一阵欣喜,我默默地为它祝福,为它祈祷。祝福它快乐,祈祷它幸福。
(注:文中的“我”不是张雪华,而是我—孙立华,文中的“弟弟”是我8岁的儿子,文中磕破眼角的也是我儿子。这是我让学生改变人称,自主选择文体的习作。)
戏谚云:“好戏能把人唱醉,坏戏能把人唱睡。”我们的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呢?“好课能把人上醉,孬课能把人上睡。”怎样做才能把学生“上醉”而不“上睡”呢?答案就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寓情于理,情理交融
四、主动探究,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在 新课程理念下,教室不再是“教室”,而是“学室”,课堂不再是“教堂”,而是“学堂”,我想这也是我们学校把教室改为“学创室”的初衷。“课堂”这一概念的含义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一统天下的“讲堂”,不再只是教师施展聪明才智的舞台,也不再只是知识搬运的中转站。而是连接课内与课外、 校内与校外的桥梁,是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策划中心,是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加油站,是学生享受学习乐趣、接受情感熏陶的场所,是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聚集地,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因此,课堂应致力于促进学生完整生命的健康成长。
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学生的主导,而是向导;教学过程不再是一种知识传输过程,而是一种积极探究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的知识置于一个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结合自己的原有经验来学习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建构自己所坚持的判断和信念。
五、预设生成,让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预设是很重要的,然而,仅有预设是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中存在着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中存在着确定性,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我们要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在这里,我也有例子呈现给大家,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时“插曲”,往往有意外的收获,现在的独生子女,自私自利,心中无人,为课桌上的“三八线”、前后桌的“边境线”时有争执,有一次,我见战火很浓,教师的责任感督促我不能视若惘文,于是我放下手中的课,给学生讲起了“九尺巷”的故事,讲罢,让学生围绕“礼让”的问题,自拟题目,写看法,谈观点,习作的结果,让人喜出望外。
还有一次,一进教室的门,同学们失去了往日的静态,叽叽喳喳,热闹非凡。谈什么呢?这么热闹,看来在这种热火朝天的气氛中,上我预设好的课,几乎没有可能性。干脆咱也跟着凑凑热闹吧。一问才知,原来教室里出现了“彩虹”,我想:好长时间没下雨了,教室里也没见有水,哪来的彩虹?顺着学生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银白色的暖气管子被阳光一照,反射到教室雪白的墙上,出现了一道七彩的光线,噢,明白了,我马上说:“这不是彩虹”“那是什么?”学生不甘心。我说: “想想看,什么时候有彩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雨过天晴!”“这不有了,最近下雨了吗?”“没有!”“那还叫彩虹吗?”“老师你说不叫彩虹叫什么?”我看时机比较成熟,就把小时侯老师教给的光的反射的知识给学生讲了一番,还不明白,下课你做个试验,用纸板做成一个圆,把它涂成七色板,然后中间插一根棍儿,转转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还不甘心,这个说“非得下雨有彩虹吗?”那个说“我在泉城广场的喷泉那儿就看到过彩虹!”还有的说“我在玩水枪时也看到过彩虹!”……这局面一会半会是收拾不了了,于是我灵机一动,咱作为一个专题研究一下好不好?“下课咱们一起查找资料,探究答案,怎么样?”“好!”这样一节课就在“彩虹”的争论中过去了,事后,我在反思,我是不是在浪费时间,是不是在浪费生命,经过深入思考,我才明白,我不是在浪费生命,是在关注生命的生长,是在进行生命与生命的对 话,我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是向生活回归。“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 ①正如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所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②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教师应善于发现这些意外的通道,欣赏这些美丽的风景,既重视预设,更重视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
而上面两个案例中的教学行为,应该说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悖离的。导致其不良教学行为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还没有真正领会新课程的理念。
如何把握好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我们首先应该拿出一颗对学生的爱心,带着斯霞老师那样的一份“母爱”走进课堂,爱学生之所爱,乐学生之所乐,悲学生之所悲。其次,我们应该拿出一种平实的心态,像斯老师那样,追求一种古典的心情,让自己静下心来,让自己朴实起来,让自己深刻起来。再次,我们应该拿出一套全新的理念来重构我们的课堂,让生本观念、生命意识根植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另外,我们应该拿出一身深厚的底蕴来滋养学生的心田,我们应具有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具有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具有“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自如,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发育精神,终生受益。
倘若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只要对两个案例略作调整,它就会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师生的面前,那就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得如一泓清水,清澈见底。
镜头一:

师:……看来,你不喜欢这种学习方法,你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很好。你有更好的方法吗?……其他同学对他的看法有意见吗?没有。那就请用这位小老师的方法学习吧!
注释:
①参见彭钢等编著《新课程理念的更新》,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
    参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15页。
这样的修改,使课堂成了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策划主体。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尊重,从而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
镜头二:

师:请大家把刚才几位同学的说法作一比较,看看谁的说法更好?为什么?
这样修改的理由有二:一是老师没有说谎,没有弄虚作假;二是没有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和创造性,并让学生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道理。
课堂教学先是一门科学,然后才是一门艺术。教学的本质不尽是展示教师的才华,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掌声雷动的课不一定是好课,有特色的、符合课改方向的课是好课。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一帆风顺的课不一定是好课,磕磕碰碰,一波三折,柳暗花明的课才是好课。
有专家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把握教材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导学的艺术+人格魅力。我衷心希望,咱们语文教师,能用真实、朴实、扎实的,又充满教学智慧的教学,带动学生的发展;衷心希望每位老师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课程改革一同成长。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朱慕菊主编。
[2]《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1月第五次印刷。
[3]《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关文信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5月第一次印刷。
[4]《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倪文锦主编,2003年9月第二次印刷。
[5]《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创新支点》泰山出版社出版,刘金广李秀伟主编,2000年10月第一次印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14:47 , Processed in 0.08982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