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校本教研内涵和功能的理性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3 13:4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校本教研内涵和功能的理性思考
作者:齐冰    (来源:《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08-01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特别是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切实执行,校本教研逐渐成为教学理论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所关注的热点,校本教研也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广泛重视。为了真正地落实校本教研,我以为有必要对校本教研作一些理性思考。
  一、对校本教研内涵的理性思考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曾说:“我们并不能在我们生产出某物并因此而把握住某物的地方经验到存在,而只能在产生出的某物被理解的地方经验到存在。”这意味着当我们力图控制、占有事物,将事物工具化时,事物将远离我们,与我们隔绝对立。当我们以接受的态度与事物交往、对话时,事物的存在将走近我们并为我们所理解。基于此种观点,本文将从不同的“视域”对校本教研的内涵展开分析,力图对校本教研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一)校本教研是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围绕学校自身所遇到的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而开展的,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将其直接应用于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活动。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实践性的研究活动,与理论性的、“书斋式的”研究活动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从研究的主体和对象看,校本教研是以从事学校实际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为主体,针对实践中教师自己面对的真实问题进行的。其次,从研究的目的看,校本教研的关注点不仅仅是为了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更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讲,教师除了拥有相应的学科背景、必要的教学技能等“专业特性”外,还应具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即:有能力通过较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别的教师和通过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这实质上是一种“行动研究”,行动研究不是为了理论的产生,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最后,从研究的过程来看,校本教研始终都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刘良华教授指出,校本教研是一个“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过程。校本教研始终都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保持高度的一致。教师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在实践与研究的相互促进中,不断反思深化,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反过来更好地指导实践,实践为校本教研提供了最直接、最直观的研究基础。
  (二)校本教研是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机制
  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机制是实现系统运行的一切组织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机制或有形或无形,它贯穿于整个系统,对实现系统的目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校本教研的机制是校本教研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有序运行的方式,即由课程改革的实践来决定学校教学研究的方向、研究主体的确立、课题的选定、研究的运行和成果价值实现的机制,是学校与专业研究部门和人员紧密地结合起来的开放的学校教研体制。
  1.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机制被提出,是对现行教育教学研究机制的调整和改进。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曾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育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保证新课程实施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教育教学研究制度建设的重心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机制类型。“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主要依靠上级行政推动的策略开展教研工作。与之相反,“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是采取学校自主创新的策略开展教研工作,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适用于大规模的教育教学变革,解决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课程结构的转变和教材的多样化,这种教研机制在解决学校自身遇到的、日常的、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作用并不明显。这就需要“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作为补充,校本教研就属于典型的“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
  2.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机制,意在引导和促进校外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改变研究脱离学校实际的状况。
  长期以来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教研机制,一方面使校外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包括大学和各级教研部门)的研究常常脱离学校中具体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使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能被一线教师消化和吸收,及时转化为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策略和行为。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研究机制被提出,并不是对现行教研制度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加以改进和补充。校本教研使“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教研机制优势互补,促进教研机制的扩展和丰富,使教育教学研究更有效地解决具体的学校所遇到的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
  (三)校本教研是一种合作的文化氛围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学校中的教师和领导为研究主体,在校外研究人员(包括各级教科研部门的教研员、高校专家)的指导和合作下,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总结和推广教育教学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为一体,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一种合作的文化氛围。
  由顾泠沅等人组织的“青浦实验”中,就“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问题”,对青浦区部分中小学311名教师作问卷调查,其中两个结果尤为引人关注。(1)教师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例如,课改专家、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课堂教学,与他们就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教学的理论切磋交流。(2)教师需要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例如,有专家、优秀教师和教师本人合作备课,再听课、评课,指导改进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强调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并不排斥理论的指导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介入,恰恰相反,校本教研非常注重校外专业人员的参与式、合作式的指导和介入,是一种具有开放精神的合作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除了最有发言权的教师外,还需要以强大的专业团队(高校的专家和教研部门的教研员等)为依托。因为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过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意识和研究技术较为欠缺。要弥补这些不足,比较理想的办法是教师与专业研究者联合起来,以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为载体,在开放合作的文化氛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对校本教研功能的理性思考
  1.校本教研不能解决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问题
  校本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日常学校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小”问题,也可能是教师专业成长中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与当下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相去甚远,但只要当教师发现并持续追踪某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问题时,教师很可能会感到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与成长,增强教师从事研究、投身教研的动机和兴趣,最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这才是校本教研的现实意义所在。而且校本教研的性质也决定了它是“点上”的突破而非“面上”的推进,不可能面面俱到。
  2.校本教研不能完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部使命
  校本教研与以往的教研形式相比,更加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尽管如此,我们也应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审视校本教研的现实功能。校本教研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唯一途径,不能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部问题。对教师素质的培养主要从教师的使命感、现代教育理念与职业理念、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校本教研正是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旨归,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由此可见,校本教研的教师专业发展功能主要集中在操作层面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上。当代教师应有的社会使命感、现代教育理念、教师职业理念及道德精神的形成与塑造,很难在校本教研中得到充分的实现,校本教研不能完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部使命。
  3.校本教研功效发挥的不确定性
  (1)任务的来源与教研动力的外铄性
  尽管学校和教师有提高专业素质、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需要,但这并没有在概念上和行动上最终促使校本教研成为现实,真正推进校本教研的不是学校和教师,而是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就是说校本教研不是学校内发的,而是外铄的。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教师的教研问题是由上级教研部门或学校指派的,忽视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这有违校本教研的内涵。因此,这种外铄性导致了校本教研功效发挥的不确定性。
  (2)校本教研中教师研究素质现状不容乐观
  教师作为校本教研的主体,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能否选用适合于本校和自身实际情况的方法和措施,能否在研究性实践中不断进行自主性反思,这些都依赖于教师的“研究素质”。虽然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必不可少的,但这种引领不能“越俎代庖”,因为最终落实校本教研的仍是教师本人。但我国教师从事校本教研的研究素质,如研究意识、从事研究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开展校本教研所需的研究能力方面相当欠缺,这从客观上制约了校本教研功效的发挥。
  (3)校本教研成果产出的滞后性
  刘良华教授指出,校本教学研究是教师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吸取“他人的经验”的方式解决问题。这里所说的教学,是一种有别于“日常性教学”的“研究性教学”。二者的区别在于,研究性教学要解决那些按照教师个人经验无法解决的难题。由于教育教学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情境性,需要教师在不断的“问题——设计——行动——反思……”循环过程中展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直到问题解决为止。这样,问题解决、成果产生可能是滞后的,而非即时的,这就容易造成校本教研功效发挥的不确定性。
  (4)校本教研的相关保障尚不完善
  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很多其他因素,如经费、时间、技术支持、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的支持和保障。目前,校本教研中还存在经费投入不足、教师时间投入少、研究技术、设备准备缺失、相应激励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及问题解决的程度都影响校本教研功效的发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0:29 , Processed in 0.07091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