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视点:外语教育改革亟待总体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0 19:2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专家视点:外语教育改革亟待总体设计                                               2013年11月06日
来源: 光明日报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11/06/c_125656258.htm




  

  编者按

  北京高考新方案对外语的“低调”处理引起我国教育界对英语教育的反思。本文从外语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沿革谈起,提出外语教育的设计在过去是应时代之需,在未来仍应该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做出调整,具有借鉴意义。

  自19世纪中叶国人开始意识到在世界体系中已不再处于至尊地位而必须去了解一个由相互竞争的列强集团主导的体系时,以“阅读西洋书籍、学习西方技术、增强与洋人交流能力”为目的的外语教育、外语学习开始为志士仁人所倡导。进入现代,中国实施外语教育也多以此为出发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及国家交流的需要将外语教育推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旨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外语教育逐步纳入全民教育体系中,并被置于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必修、必考的外语教育制度形成。对这一外语教育政策我们要给以历史的、积极的解释和评估。

  在外语人才青黄不接而又国家急需的背景下,按当时在校大学生数量,即使每个人都较好地掌握外语,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中、高考将外语成绩计入总分,旨在通过选拔性考试指挥棒来强化社会对外语的重视。这一政策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挥出了积极作用,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符合当时的国情和社会发展需求。但其不分专业,不论兴趣、能力都需必修必学的“一刀切”模式,决定了外语教育的这种粗放式发展只能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是应时之需,它应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张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而改变,应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但直到今天,在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背景下,这一外语教育政策还在沿袭。尤其在高校,全国2000多所高等院校中,竟有近1000所设有外语专业。即便对单个高校来说这是理性行为,但这种集体非理性的局面值得我们深思。结合国内外环境,结合现实,都似乎难以解释这种外语教育行为的合理性。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学并不专门设置外语院系,也不把外语作为必修课,学校提供条件,学生自由选学,但这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和质量,反而使学生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方式来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多数发达国家也一直强调语文、数学、科学作为核心课程的重要性,自幼儿园开始重点训练思辨能力,小学阶段着重训练科学方法。而我们却固守着语文、数学和外语三大核心课程,尤其强调外语学习,以便将来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我们应客观理性地看到,由于经济、社会、观念、文化、教育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外语是核心课程,但在很多地区也只是低水平的普及,教育质量较低;在一些地区外语教育数量发展重于质量提升,学习外语多是在完成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现实中,外语教育更多地担负着筛选、选拔功能,其本身所具有的诸如人文功能等价值或被弱化,或被搁置。在每个教育阶段,外语“学而优则(通)过”,而倘若达不到规定目标要求,可能会因此而失去继续学习深造机会;即便在求职、就业、晋升等环节,外语也被作为一项基本条件。无论实际水平如何,只有通过规定的外语考试,只有拥有外语等级证书,才有参与竞争的资格。于是,家长和学生为了当下和将来的生存,为了免于被淘汰而沦为社会的“弱者”,不得不为应试的外语教育低头,外语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被无限推崇,功利主义外语教育观、学习观泛滥,外语考试成为“文化”,形成“经济”。一方面外语教育热火朝天,全民从小学外语,大学校园里,英语因为四六级的考试成为学生最重视的一门课程;而另一方面,“哑巴外语”、“聋子外语”、“应试外语”等现象却长期存在,优秀专业外语人才总是短缺,高水平翻译队伍后继乏人。

  “外语学习很重要,于国于民都有利,每个人都要学习”,也许就是这种简单而朴素的外语教育观让外语教育的宏观布局、顶层设计一直缺失。试图让所有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并认为其可以有效促进或帮助每个个体的发展,是对外语教育功能的过分夸大,也是违背外语学习认知规律和脱离社会需求实际的盲目之举,同时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相对浪费。究其原因,全民必修的外语教育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缺乏对实施外语教育目的和意义的理性认知,也没有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社会现实需求。

  对于外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各界已有高度共识,但对外语教育的改革却人言人殊。认为应继续加强外语教育,建立外语教育强国的有之;认为应学习借鉴欧美,确立“关键语言”、“安全语言”、“优先发展语言”的有之;认为应废止外语教育,至少是不要必修必考的也有之。百家争鸣,众口不一。改革知易行难。面对问题,教育部门也采取过诸多措施,但多是细节上的修补完善,或修订大纲,或完善课标,或改革教学方式,或调整课程设置,总是缺少对影响外语教育根本性问题的追问,缺少对外语教育的顶层设计。近年来,也有人提出可以实现外语“一年多考”、“分级分类考试”,或者“降低外语分数权重”,但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语教育现存的诸多问题。因为这些措施不会改变外语教育所承载的筛选选拔功能,不会改变“全民外语”的现状。改革基于问题,问题来自现实,现实各有不同。外语教育的改革必须基于我们自己的现实,脱离现实的规划、借鉴或是空中楼阁,或是生搬硬套,缺根少基,难以实现。

  综观欧美发达国家外语教育,虽各国情况不尽相同,却呈现出许多共同的规律。一是都认为外语教育重要,要实施外语教育;二是外语教育以实现、服务国家利益为本,国家层面宏观规划,法律法规予以保障;三是培养目标明确,培养对象具体,培养要求和评价标准多元;四是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重视外语教育规律,尊重个人选择,等等。外语教育在这些国家多被视作是一种理解教育,通过外语教育让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外语技能是一方面,通过外语教育的实施加强民族间的理解与融合、拓宽学习者的视野和胸怀是一个更重要的方面。这些实践与经验不仅为我们的外语教育带来新的启示,也为解决外语教育领域的诸多问题开辟了更广阔、更深刻的理解角度。外语教育的实施必须要基于对国情、教情、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把握,基于对外语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及外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自身价值。

  总之,外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其目的应该是使学生通过外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外语教育又与其他教育不同,对语言的兴趣,甚至是对潜在语言天赋的培养和挖掘是非常重要的,它与个人的智力、个性、精神、兴趣、意志等有关。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实施外语教育的出发点,总体设计外语教育改革,明确外语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和终极目标,给外语教育一个应有的、合理的定位。

李善廷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5:04 , Processed in 0.07354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