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深切怀念杨永青先生。感念先生多次赐函勉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4 18: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ize=+2]杨永青--专家谈少儿美术教育问题

杨永青(原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

  我们看到有些儿童水墨画,题材比较单一,技法比较程式化,例如有的专画葫芦,有的专画牡丹,甚至题词也是“牡丹富贵”、“国色天香”等,显得老气横秋。这其实是教学上的偏差,不是传统水墨画之过,也不表现儿童自己的意志。儿童的创造性被一些传统的程式束缚,不利于向更广阔的审美领域发展,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专家谈少儿美术教育问题(二)

    病症二:把孩子教成“小齐白石”

  何韵兰(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

  因为美术自身的特点及儿童的特殊性,国内外专家早就指出,儿童美术活动,以游戏开始、靠兴趣引导,是天性使然,对儿童的感知力、创造力的启蒙,对表现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具有特殊优势,是各类优秀人才都需要的基础。即使是专业美术人才的培养,在儿童时期,重要的也不是技术而是对美、对生活的敏悟以及兴趣和感觉的持续。对于那些急于让孩子成才的家长来说,把孩子教成“小齐白石”、“小徐悲鸿”完全是个误区,而那些以获奖、考级、加分为学习目标的,将会失去个人感知艺术美好,并从中分享更持久生命动力的机会,短暂的获利与整个人生的收获相比也太微不足道。当然,问题的解决需要过程,但我们必须对儿童美术的人文意义要有足够的重视,对这一领域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专家谈少儿美术教育问题(三)

   病症三:“小神童”的痛苦

  王明明(北京画院院长)

  一味让孩子画儿童画、参加比赛,把孩子推到小神童的地位,这会给孩子精神上很大的压力;同时过早把他的一切束缚在儿童画中,对他以后作为一个专业的美术工作者的转型也非常不利。我个人有一些体会,我是6岁开始画画的,很早就在国际上得奖,当时学校和少年宫的老师对我也很好,我的父母非常重视培养我,那时我拜访过吴作人、李苦禅等名家。但我个人的转型期就非常痛苦,我的画友中也有很多不成功的例证。

   专家谈少儿美术教育问题(四)

   诊断四:少儿美术的三个根本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1.净土:少儿美术有它自身的规律,我认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顺其自然,应该有一方净土,这个净土是理想化或理想主义的,但不是十全十美。2.天赋不同启发不同:少儿美术教育一定要开发儿童的智性和天赋。所谓天赋每个儿童都有,尽管有高有低,但重要的不是高低问题,而是每个人天赋表现领域不同。个性才是少儿美术的核心,现在国内外都开始了一种有意义的尝试,那就是启发学生而不是教授学生。尤其是美术这种领域,对儿童而言就更应当重视感觉的培养,而不是造型或技巧。也不应该把这种极富个性和感觉的儿童美术用某种量化标准加以束缚。3.艺术的本质和人的本性:现在提倡人文精神,但其中最基本的是人性,而人性中最重要的就是没有污染、不造作。所以儿童美术中最重要的是真,即体现本能和个性的方面。这也正是我们现在很多美术创作中所缺少的,取而代之的是功利,为某种目的而服务。

   专家谈少儿美术教育问题(五)

   诊断五:“大美术”应关注“小美术”

  翟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人的儿童时期是无价的,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怎样为他们花心思和代价都不为过;另一方面儿童画的原创精神虽然和学术的原创性不同,但却能给成人很大的启发,美协及大的美术刊物应该给儿童美术以分外的关注和重视。

   专家谈少儿美术教育问题(六)

   诊断六:亟待改变美术馆的教育功能

  常锐伦(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既然是讨论社会的少儿美术教育问题,我要呼吁一下: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也要关注少儿的教育,探索如何服务于广大的少年儿童。据我所知,西方的美术馆、博物馆一般设有教育部,其中的研究人员既为公众讲解,更主要是为学校的学生上课,组织他们在馆展的作品前鉴赏和有针对性讨论艺术问题。甚至有流动展览车,定期地将小幅馆藏作品运到偏远的农村乡镇中,供孩子们参观。这种服务于少年儿童,旨在提高未来公民文化素养的社会美术教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8:45:45 | 只看该作者
杨永青,少儿美术永远的青松——少儿美术教育家杨永青老师
时间:2011-06-16
源:www.art0516.com 作者:小鹿





       杨永青先生,一九二七年生,上海人,擅版画。早年从师上海著名人物画家谢闲鸥先生。1952——1987年历任华东青年、中国青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美术编辑——编审。离休后坚持创作。共创造儿童图书220余册及大量的插图。20余种儿童画册以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发行。曾获全国少年儿童图书评奖美术一等奖等多种奖励。还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及中国出版署等多种荣誉奖。因关心儿童美术教育,获国务院妇女儿童协调委员会有突出贡献的儿童工作者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先进个人等表彰。擅长版画、中国画、图书插图,发表版画百余幅,《高小毕业生》、《前哨》等作品收入《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等多种大型画册,中国美术馆等多家收藏。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鲁迅奖章”。离休后,主要从事中国画创造,专长传统人物画线描。代表作有《屈原九歌长卷》《观音造像》 等。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儿童美术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版画家协会第一届理事,还有其它有关社会兼职十余项。
    他早年师从著名海派画家谢闲鸥,中国画技法的底子打得很厚,尤其是国画人物画的基础——白描。杨先生说,老师要求很严,在白描没有过关前,别的一律不教。后来画宣传画,画速写,接受“从生活中来”的艺术观点,成为写实一派。然而却不是当时流行的那种粗疏的写实。他的人物画,线条之细腻,工笔之考究,继承了中国传统国画技法的神韵,在那个年代达到很高的水准。以至半个多世纪后,这些画非但没有因为鲜明的“时代特色”而过时,反而越来越彰显出它们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8:46:21 | 只看该作者
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刻也没有放下画笔,具有深厚版画和中国画的功底、注重吸取西画之长又有个人风格的作品,一直为广大儿童所喜爱,如《马兰花》、《司马光》、《神笔马良》、《曹冲称象》等。“其实,儿童也好,成年也好,学些美术,对自己的成长都有帮助的,特别是儿童能从小培养起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啊!”。












    年近80的老画家一直把启迪儿童的健康心灵、提高审美情趣为己任,对自己早期的插画、连环画是否定义为儿童画,杨永青并不那么在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非常爱孩子,非常喜爱为儿童作画。早年学画,他就独钟儿童的形象;后来专事儿童图书绘画,他更是如龙在渊,乐此不疲。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孩子作画,早在五十年代,他就毅然放弃了进画院当专业画家等个人成名的机会,一心扑在儿童画的创作上。他六十年如一日,夜以继日地为孩子作画。据初步统计,他所创作的黑白及彩色连环画达250余本,木刻画及插图等达两万余幅,独幅画500多幅。这样的多产,在中国画家中还是比较少见的。除了热爱,同样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儿童画艺术规律的不断探索。杨永青曾说:“为孩子们画画光凭热爱是远远不够的。爱只是一种动力。重要的是了解他们,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那是一门科学。做不到这一点,很难为孩子们画好画。”“为孩子们画画既要有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又要有孩子般的天真和幽默,而两者的统一是很不容易的。”纵观杨永青的儿童画,并不能用“过于写实”来概括。其实他的画,充满了童心童趣,和为孩子所喜闻乐见的“稚笔”。比如有一幅名为《朋友你好》的画,画上的孩子亲昵地把小脸凑向一只小青蛙,流露出关切探问的神色,青蛙也扬着头,静静倾听。孩子和动物心心相印,恰如一对好友。他画的孙悟空,不像一般画中的顽猴,倒像是一个可爱的大孩子;他画的老渔翁,在慈祥中也表露出一种天真可爱的童稚气……由于贴近孩子的心理和趣味,他的画很受小读者欢迎。《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发行194万册,《神笔马良》《马兰花》《小燕子万里飞行记》《大灰狼》《王二小放牛郎》《司马光》等等也因广受儿童欢迎而获奖。杨永青说:“当这些小画印成了书,送到小读者手中,他们的笑脸,就是给我的最高奖赏……使我忘却了一切坎坷与创伤。”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8:47:00 | 只看该作者
晚年的杨永青虽然病魔缠身,但他从没放弃过对真、善、美的追求。他觉得自己五六十年代形成的写实主义画风,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少年儿童的口味,转而开始一种新的艺术尝试——退休以后,他创作了大量的观音画。




    杨永青说,我是个写实派,并不相信神仙。我画观音是心有所寄,把想对人们说的话,把内心的感情,都寄托在这尊菩萨身上了。杨永青在他的《白描观音画谱自序》中写道:“人到晚年,尤其喜爱儿童,菩萨也就特别和娃娃们亲近,这和个人的经历和感情有关。”他画观音身边那可爱的善财童子,憨态可掬,稚气未消,或趴在她腿上读书,或躺在她身旁的荷叶上酣睡……不像是观音的侍从,倒更像是她的孩子。观音对他,不是发号施令的主人,而完全像一位宽容、欣赏,充满爱的慈母——神情毕肖地表现出毕生为孩子作画的这位老画家,内心深处对儿童的那份大爱。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8:48: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8:49:35 | 只看该作者
杨永青先生,一九二七年生,上海人,擅版画。早年从师上海著名人物画家谢闲鸥先生。1952——1987年历任华东青年、中国青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美术编辑——编审。离休后坚持创作。共创造儿童图书220余册及大量的插图。20余种儿童画册以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发行。曾获全国少年儿童图书评奖美术一等奖等多种奖励。还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及中国出版署等多种荣誉奖。因关心儿童美术教育,获国务院妇女儿童协调委员会有突出贡献的儿童工作者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先进个人等表彰。擅长版画、中国画、图书插图,发表版画百余幅,《高小毕业生》、《前哨》等作品收入《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等多种大型画册,中国美术馆等多家收藏。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鲁迅奖章”。离休后,主要从事中国画创造,专长传统人物画线描。代表作有《屈原九歌长卷》《观音造像》等。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儿童美术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版画家协会第一届理事,还有其它有关社会兼职十余项。
    他早年师从著名海派画家谢闲鸥,中国画技法的底子打得很厚,尤其是国画人物画的基础——白描。杨先生说,老师要求很严,在白描没有过关前,别的一律不教。后来画宣传画,画速写,接受“从生活中来”的艺术观点,成为写实一派。然而却不是当时流行的那种粗疏的写实。他的人物画,线条之细腻,工笔之考究,继承了中国传统国画技法的神韵,在那个年代达到很高的水准。以至半个多世纪后,这些画非但没有因为鲜明的“时代特色”而过时,反而越来越彰显出它们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8:53:04 | 只看该作者
画家杨永青的故事(下)  杨永青先生和我的漫谈,是从他与华君武对“儿童画”的一次讨论开始的。
  杨永青和漫画家华君武,是在一个单位同事多年的老朋友。他们在艺术上互相鼓励、互相切磋。杨永青出任第一任主任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儿童艺术委员会,就是在华君武的建议和支持下成立的。当然,两位画家之间也有过争论。
  比如,对杨永青早年的插画、连环画怎么定位?华君武认为这些画很好,但不属于儿童画。他认为儿童画应当幽默、夸张,有孩子气,对那时儿童文学和绘画中的说教味有意见。
  的确,若用今天的眼光看来,杨永青早期的插画、连环画,似乎有点太“一本正经”了。它们用写实手法表现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小英雄,似乎缺少了一点儿童画艺术的夸张与灵气。
  但如果我们还原当时的时代氛围,就不会这样苛求画家了。那是一个突出政治,强调革命的现实主义,从工农兵中来,树立“高大全”的年代。杨永青工作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担负着政治宣传的任务。杨永青说,当时我画插图的,都是这些作品。出版社领导要求这样画,我只能听命。是啊,画家,尤其是插图画家,其风格不能不受时代的影响,那个年代给一个插图、连环画家自由发挥的余地,是颇为有限的。
  然而我们看到,就是在这些“命题画”中,也体现了杨永青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对美的不懈追求。他早年师从著名海派画家谢闲鸥,中国画技法的底子打得很厚,尤其是国画人物画的基础——白描。杨先生说,老师要求很严,在白描没有过关前,别的一律不教。后来画宣传画,画速写,接受“从生活中来”的艺术观点,成为写实一派。然而却不是当时流行的那种粗疏的写实。他的人物画,线条之细腻,工笔之考究,继承了中国传统国画技法的神韵,在那个年代达到很高的水准。以至半个多世纪后,这些画非但没有因为鲜明的“时代特色”而过时,反而越来越彰显出它们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对自己早期的插画、连环画是否定义为儿童画,杨永青并不那么在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非常爱孩子,非常喜爱为儿童作画。早年学画,他就独钟儿童的形象;后来专事儿童图书绘画,他更是如龙在渊,乐此不疲。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孩子作画,早在五十年代,他就毅然放弃了进画院当专业画家等个人成名的机会,一心扑在儿童画的创作上。他六十年如一日,夜以继日地为孩子作画。据初步统计,他所创作的黑白及彩色连环画达250余本,木刻画及插图等达两万余幅,独幅画500多幅。这样的多产,在中国画家中还是比较少见的。
  除了热爱,同样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儿童画艺术规律的不断探索。杨永青曾说:“为孩子们画画光凭热爱是远远不够的。爱只是一种动力。重要的是了解他们,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那是一门科学。做不到这一点,很难为孩子们画好画。”“为孩子们画画既要有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又要有孩子般的天真和幽默,而两者的统一是很不容易的。”纵观杨永青的儿童画,并不能用“过于写实”来概括。其实他的画,充满了童心童趣,和为孩子所喜闻乐见的“稚笔”。比如有一幅名为《朋友你好》的画,画上的孩子亲昵地把小脸凑向一只小青蛙,流露出关切探问的神色,青蛙也扬着头,静静倾听。孩子和动物心心相印,恰如一对好友。他画的孙悟空,不像一般画中的顽猴,倒像是一个可爱的大孩子;他画的老渔翁,在慈祥中也表露出一种天真可爱的童稚气……由于贴近孩子的心理和趣味,他的画很受小读者欢迎。《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发行194万册,《神笔马良》《马兰花》《小燕子万里飞行记》《大灰狼》《王二小放牛郎》《司马光》等等也因广受儿童欢迎而获奖。杨永青说:“当这些小画印成了书,送到小读者手中,他们的笑脸,就是给我的最高奖赏……使我忘却了一切坎坷与创伤。”
  艺术来自生活,可五六十年代的画家,很少有机会出去写生。一次为一部描写西双版纳的长诗配图,照片资料很少,杨永青提出要到西双版纳去体验生活。领导给了一个月时间。这是杨永青第一次来到云南,他那画家的心被西双版纳美丽的自然风光、真诚淳朴的傣族人民以及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深深吸引了,他一路走一路画,用速写将沿途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他真恨不能在这个美妙的地方长待下去,把自己融入这天然的艺术天地。然而那一次,他实际在版纳画画的时间,只有区区四天,其余大量时间都用来走路了——那时交通不发达,他为了给社里省钱,不坐车,许多地方都是步行前往。回社报销时,连会计都为他花钱如此之少而感到诧异。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好不容易去趟云南却将大量时间花在路上,确实有点不值。但在那个经济匮乏的年代,这是一位一心为公的画家的自觉行为。
  (杨永青西双版纳组画之一。这幅画曾送给邓拓。)
  1980年在冰心老人住院期间,《儿童文学》杂志送来贺寿的礼物,就是一幅杨永青的画。画上是一个挽着丫角,系着大红兜肚,背着两个带绿叶的大红桃子的胖娃娃。冰心老人为这幅画深深打动,觉得它“十分传神可爱”——“那微微张开的笑口,那因用力而凸出的胸腹,和那两只稍稍分开而挺立的胖腿,都充分地表现出他乐于背负的两个大桃子,是太大太重了!这只有对于小孩子的负重动作,有很细腻深入的观察的画家,才画得出来!”通过这幅画,冰心老人了解了杨永青不平凡的身世,专门为他写了一篇介绍文章。文章结尾写道:“据我知道,现在画儿童画的艺术家不多,画得好的尤其难能可贵。喜爱儿童的人们,要一齐来关怀和爱护像杨永青同志这样的人才。”
  晚年的杨永青虽然病魔缠身,但他从没放弃过对真、善、美的追求。他觉得自己五六十年代形成的写实主义画风,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少年儿童的口味,转而开始一种新的艺术尝试——退休以后,他创作了大量的观音画。
  杨永青说,我是个写实派,并不相信神仙。我画观音是心有所寄,把想对人们说的话,把内心的感情,都寄托在这尊菩萨身上了。用宗教的眼光看,我的观音画可能不标准。她是中国式的“圣母”,她无所不能,是我心中救苦救难的菩萨。
  (杨永青先生在向我介绍他的观音画。)
  杨永青笔下的观音,不是那个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神仙,而是个仁慈柔美的女性形象,很世俗化,富于人情味。他用这样一个“东方的和平女神”“爱神”(杨永青《白描观音画谱自序》)形象,表达对美、对和平、对爱的向往。他的观音画有反对战争的主题,有拯救矿难的主题,有救民于水、火的主题,也有为民间扫除邪恶、匡扶正义的主题……每幅画寄托着他一个善良的愿望。
  杨永青在他的《白描观音画谱自序》中写道:“人到晚年,尤其喜爱儿童,菩萨也就特别和娃娃们亲近,这和个人的经历和感情有关。”他画观音身边那可爱的善财童子,憨态可掬,稚气未消,或趴在她腿上读书,或躺在她身旁的荷叶上酣睡……不像是观音的侍从,倒更像是她的孩子。观音对他,不是发号施令的主人,而完全像一位宽容、欣赏,充满爱的慈母——神情毕肖地表现出毕生为孩子作画的这位老画家,内心深处对儿童的那份大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1:37 , Processed in 0.29783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