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休谈书画笔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30 01:1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休谈书画笔墨
作者:彭德  



  书画联称,如同诗词、歌谣联称一样,很容易被理解为后者是前者的附庸或者变体,进而认定水墨画离不开书法的笔墨,甚至认为笔墨是书画的精髓。关于这个问题,古人早已结案存档。今人不读古书,却唠唠叨叨地就此争论不休。更可笑的是关于笔墨的争论,居然被媒体渲染成中国美术界的一件大事。它表明媒体的浅薄,也揭示出无所事事的当代中国艺术状态。其实,不论是公用的旧笔墨,还是私有的新笔墨,都是用笔或者笔的替代工具蘸墨画出来的痕迹。而今的好事者争来争去,毫无新意,不如重温古人的见解。

  书画两个字的先后顺序,在古代文献中,从来没有被颠倒。书画家、书画舫、书画同源,似乎都在证明书法对绘画的支配。所谓书画同源的立论,技术上的依据就是笔墨相同。为了指明两者的不同,从唐代起,学者们就不断加以提醒和申述。张彦远认为书画的渊源相同,但发展的线索不同,不能混为一谈。朱履贞认为书画混一的证据,只是象形文字,到了隶、楷、行、草等书体,书法就脱离了绘画;而着色的花鸟、草虫、山水、人物,同书法就完全是两回事。于是,画字就分成两个读音,表示不同的含义,以免混淆:书法笔画的画,入声;绘画的画,去声。由于汉语普通话的四声取消了入声,今天的学者引用古代的文献,就要十分小心,不要以为书和画两个字肩并肩地站在一起,就是书法与水墨画的联称。

  书画同源的观念盛行于唐宋之际,正值中国文人画兴起之时。文人的目标大抵在于当官,当官通常要经过科举考试,书法是考试的内容之一,因而文人无不擅长书法。作为业余性质的文人画家,为了避免同工匠画家比绘画技巧,众口一词地贬低工匠绘画,将他们擅长的书法式笔墨放在画事的首位。文人画画,号称墨戏,强调写而不强调画,重笔法而轻形象,重墨色而轻颜色。即便是吴道子作画,一旦勾勒完毕,也让弟子们去上色。直到宋代,赵希鹄仍然认为书与画是一回事,声称擅长书法的人必然会画画,而擅长绘画的人必然擅长书法。赵孟頫进而将书法与画法加以比附,认为画石的笔法如同书法中的飞白,画树的笔法如同籀书,画竹的笔法与楷书中的永字八法相通。王世贞在描述画竹时指出,竹竿像篆书,竹枝像草书,竹叶像楷书,竹节像隶书。郑板桥将画兰竹的笔法等同于草隶,认为黄庭坚写字如同画竹,苏东坡画竹如同写字。中国绘画的史论文献,始终是文人按照他们的意图撰写的著作,把讲究书法笔墨的水墨画当做最高境界,自我吹嘘,相互标榜,惟我独尊,形成压倒一切的声势和单一的传统。

  正是由于书画家对笔墨的迷恋,到了盛唐,书法笔墨的各种技法已经完备,从艺术的层面下降到应用的层面,不同的声音开始出现。谭峭认为书法的高级境界,要忽略笔墨。传为荆浩的一篇画论,告诫画家要支配笔墨,而不是被笔墨支配。汤垕从欣赏者的角度,提出看画的方法,先看作品是否天真自然,然后看有没意境和情趣,强调无视笔墨趣味,才是鉴别绘画的高手。而画坛内部,也有种种悬置书法笔墨的做法。比如张璪画画,用手抹绢;米芾画画,用荷叶代笔。米氏父子还把不讲书法用笔和用墨的横点,当作造型语言,这使他们成为水墨语言符号化的开山之祖,连复古派董其昌和四王等人也很推崇。鲁迅曾经武断地声称米点山水毫无用处,就很成问题。鲁迅如果因为反对四王而否定米芾,就是因人废言;如果的确看不到米点的价值而加以抨击,就充当了文人笔墨的卫道士。不过张璪和米芾等名家的极端行为,类似奇技淫巧。由于奇技淫巧在中国农业文明中用处不大,一向被崇尚朴实的皇帝所痛恨,有時甚至严厉打击,因而,张璪们的艺术,不被官方看好,只能被列入逸品;因而,中国文人用来写字的毛笔,成为画家们不敢逾越的工具;因而,中国的文人和准文人,画了一千多年的画,讲究书法技术的毛笔画,始终都是正宗的独生嫡子,其他的画法统统是私生的野种。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01:12:59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把视野再推远一些,事情就更加清晰。周汉之际,绘画叫做丹青。丹指朱砂颜料,青指铜青之类的蓝绿色颜料,两者的调和剂是胶或油,水墨的成份较少。同一时期的帛画,黑颜料是漆,也同水墨无关。可见水墨画是当时的新兴艺术或野种。它风光了一千多年,固然不必功成身退,但也无须同后起之秀较劲。对于今天的文化人,即使你力透纸背,入木九分,又有多大意思?所以我特别反对书法艺术的普及,主张中国书协应该收缩为少数闲散精英的俱乐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折腾人的东西,它会使人一辈子陷在其中,不能自拔。比如八股文、回文诗、造型菜肴、根雕盆景、清式家具、景泰蓝工艺、女子裹脚以及一味地刻意追求技法的书道与文人画。它们曾经消耗过数以亿计的中国人的精力,也是中国文化流于小巧的表现。
  今人对笔墨的要求,来自于习以为常的中国理由:好的艺术要有高超的技巧,美的东西就是难的。这种原始的、讲究技术的美学价值观,在中国艺术中仍然起着决定作用。比如杂技动作、体操表演、戏剧的打斗,都极为复杂难学,看的人也觉得精神紧张、皮肉发麻、呼吸停顿。同样,书法的笔墨,也特别怪异。本来是一根直线,却要弄成疙疙瘩瘩的万岁枯藤或者颤颤抖抖的屋漏痕,才算高手。而这类技法,常常耗费古人的毕生精力。所以书画的笔墨,古人只讲老到、老辣。你头发不白、牙齿不掉、皮肤不起皴,免谈。你的线条画得很简捷流利,就会被人讥笑。当代水墨画应该有与之对应的当代笔墨:年轻的、健康的、带色的、快节奏的、活生生的笔墨。吴冠中的笔墨,显然摆脱了陈旧的模式,可是他用新的笔墨去画一些疙疙瘩瘩的万岁枯藤,却给人两不沾边的印象。

  文人画通常被视为国粹。不过认真地加以考辨,就会让人扫兴。文人画的始祖,董其昌说是王维,三四百年没有大的异议。王维当过安禄山朝廷的大臣。安禄山是胡人,他建立的国家,按照汉人的标准,是个盗版的水货。安史之乱平定,王维被李唐王朝收审,因为有人作保,他又是被胁迫,还写过怀念旧主的诗歌,就被免去处分,继续做官。不过王维从此看破红尘,隐居辋川,礼佛、写诗、画画。他的画如其诗,他的诗,一派佛气。王维游离于国家而信仰西天,你说他的画,还国吗?还粹吗?此其一。

  其二,水墨画属于阴性文化,同阴阳八卦有着血缘关系。南朝学者将各种图画与符号分为图理、图识、图形三类。图形指绘画,图识指汉字,图理指八卦的原理。按照水墨画坛国粹派的原教旨主义逻辑,考察水墨画,就不能不考察创立八卦的伏羲。伏羲生于天水,那地方直到秦代,仍然靠近边塞。伏羲的羲与美术的美,都有一个共同的字根:羊。伏羲是个牧羊人,也就是远古见多识广的先进群体中的代表。他的族属,可以断言不是汉族。各地的汉人,由于方言不同,把他名字的读音翻译成伏羲、庖犧、虙戏。就像今天的大陆汉人把一个荷兰籍的疯画家翻译成凡高,而台湾的汉人却翻译成梵谷一样。汉代的文献又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而有人考证女娲就是西王母。西王母的地望,有的说在祁连山,有的说在昆仑山,有的说在西亚,甚至说在欧洲。总之伏羲的祖籍同中亚草原有关,不是纯种中国人。因此国人祭祖,总是首推晚出的黄帝,伏羲只能充当陪衬。可见水墨画的根基,也很暧昧。

  中国的人口,到了宋代,高峰时期超过一亿。由于印刷术的空前繁荣,宋代的文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群体,以致就业问题(当官)非常严峻,大都在家待业。文人们除了阅读十三经、十七史、诸子论文以及文集之外,可读之书不多。通读这批书,大约只需要上十年的时间。其结果,他们的日子,大都被毛笔给打发了。他们和他们的前辈用笔冢和墨池探索出来的一整套技法,让今人除了拍案叫绝、顶礼膜拜之外,已经无事可做。环顾当代中国,绝少有书画家书写像样的正楷或行楷,差不多都是以藏拙的伎俩,歪歪扭扭地做秀。不做秀,你同古人又有何区别?你能超过他们吗?所以,中国的书法,从早期的指事状物、表达思想,到极盛时期的抒发性情,到今天的做秀,基本上走到了它的尽头,降格为原地踏步的实用美术和用于补壁的沙龙艺术。它的笔墨,诸如正草隶篆、南碑北帖,对于新兴的当代艺术而言,统统都成了往日的神话。

  总而言之,书法笔墨只是入门者需要知道的常识而不是水墨画家的课題,更不是水墨画的精髓。有关的讨论,只会将水墨画艺术引进墓室。

  2003年7月定稿于西安美院

  《中国书画》(北京《经济日报》报业集团),2003年第10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7 15:26 , Processed in 0.10805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