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案例》怎样写呢?[z]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6 00:03: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案例》怎样写呢?[z]

一声欢呼,一朵微笑,一回争执,一次激情……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每一刻,不管它是不期而来,是灵光一现,还是我们刻意追求,都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而记录这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的最好的途径可能就是案例了。那么什么是案例呢?

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浅谈案例教学》)

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理查德 Richert, A.E)。

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上海教科院张肇丰)

从上述理论中,我们可以捕捉到的关键词为“事件与叙述”,概而言之,即真实、形像地描述我们的实践活动,给人(包括“我”)予一定的启示。下面结合案例特点,对06年我县语文参评教学案例情况进行简单评述。

案例背景:捕捉事件的背影

案例的开头,要求能够“全方位地、立体式地展示事件发生的时空间及对象”,让阅读者能够对大体了解本事件产生的现实环境、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及其它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如果把案例比成一部小说,那么背景描述可以算是小说中的引子,要求短小精悍而又直指中心事件。评判背景描述的最主要的指标就是,背景描述有没有客观反应出影响案例事件包含的内核。以下是本次案例评比中的一个背景描述。

高中第一节作文课之前,我花了不少时间去了解学生初中阶段的写作状况,从学生口中知道了大致的情形:老师挑了一题目让大家“自由创作”,学生在翻阅了大量作文选后构思下笔;有时学完了一篇课文,老师便布置写作,要求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初三复习阶段老师则是建议大家背上几篇范文,以备不时之需……很显然,学生的作文不是为了记叙经历,不是为了倾诉真情,也不是为了抒写看法,而只是完成老师的一项任务,只是为考试而作的一次努力。而老师一旦抛出了文题,便任凭学生折腾,于是,很多学生想方设法模仿、拼凑、剪辑、组合,构建了一个又一个连他自己也不太相信的故事。

为了证实以上状况的真实性,我还是在第一堂作文课上提了一个极为平常的问题:从小学到初中毕业,你肯定不止一次写到过老师,请问你怎么写?没料到答案几乎一致:通过几件事,比如生病了或成绩退步了,写老师如何关心我、爱护我,让我在生活上、学习上都能感受到温暖和信心;写老师为教育事业倾注心血,往往用“备课至深夜两点”、“两鬓又添了不少白发”;还常说老师是蜡烛,是春蚕……当我问道:你真碰到过这样的老师吗?大部分同学回答“没有”。

那么学生为什么会写一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文章?原因不难找到,首先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用心观察与独特感悟。其实,身边的每一位老师都有优点,也有不少缺点;老师既有群体共性,更有其突出的个性;老师伟大却也是平凡人一个。学生在文中一味颂扬的东西,让人觉得无论放在哪位老师身上都合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正如有的学生所言“作文选里也都这样写”,平凡但又独具个性的老师因为学生的漠视而始终未能出现。其次,教师没有给予相应的引导和点拨。语文新课程淡化知识和技能,提出的作文教学目标常常模糊笼统,如“感悟”、“体会”、“自由表达”等等,缺乏可操作性,这就更需要老师作文课堂上的“导”,因为光会喊“感悟”、“体会”,学生会无所适从。教师给文题之后便让学生“自由写作”,美其名曰“拓展个性空间”,不能不说有偷懒的成分,或有不知咋办的无奈。大家都知道,“自由写作”是作文教学追求的极致,要达到这一极致,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必须搭建一座桥梁,细致而具体地将学生从必然王国引到自由王国。

鉴于以上情形,笔者确定了高一阶段的作文训练任务,第一要着是让学生明白写作是一种表达,是生命历程中最精彩的瞬间,同时也坚定了作文课要作具体引导的想法。下面以一次“母爱”的话题作文训练课来谈如何通过“激”情引导学生去“感悟”。

上述背景描述了“我”碰到了一个难题:学生不会写作——目的是为了完成任务,只是为了考试;方法是模仿、拼凑、剪辑、组合,构建连自己也不太相信的故事。此一背景显示出“我”是主动去发现问题,“高中第一节作文课之前,我花了不少时间去了解学生初中阶段的写作状况”,而且 “我”是花心思去证实了“我”的发现,“为了证实以上状况的真实性,我还是在第一堂作文课上提了一个极为平常的问题:从小学到初中毕业,你肯定不止一次写到过老师,请问你怎么写?”在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后,“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理论分析,最终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成功地在教学实践中实行了这一目标。从案例背景的要素上看,这一背景对象特点明确,问题集中,并且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完全可是说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背景。但以“鸡蛋里找骨头”的劲头,勉强可以说上述背景描述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在描述语言表达中,主观性表现比较突出,比如“任凭学生折腾”“原因不难找到”等。应该说,教学案例应该突出“我”的思想,但在背景描述这一部分最主要的还是要求客观、冷静,这是由案例背景在案例中所处的地位——全面、客观交代事件产生的环境——所决定的。二是在背景部分,应以记叙为主,不宜有过多的分析。上述背景描述中的第三小节,尽管无论从理论或是从逻辑上看,差不多可以说是分析得滴水不漏。然而,背景虽并不排斥分析,但从案例整体上看,分析还是以放在反思部分为好。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案例背景描述不但能向读者展示出案例写作者所面临的难题,同时也交待清楚本案例所涉对象的特点及适用范围,促使读者深思,进而激发读者探究解决之道的兴趣,最终达成案例写作者的写作价值。可在此次教学案例评比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学案例在背景部分的写作或是一笔带过,或是以论文摘要的形式出现,甚至于有些就干脆裁掉了背景部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案例描述:描绘事件的娇容

此部分为教学案例的主体部分,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人们对教学案例理解上的偏差,致使有些不是案例的文字,却以“案例”的名义出现在一些正式的出版物或网站上,引起人们对案例认识的混乱。比如,把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乃至教学总结、教学测试题当成了教学案例。在此次县教学案例评比中,此种混乱也有比较具体的体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先辩清以下两组概念的区别:

教学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反映的是教学预期;“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是教学结果。

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叶 平《走向校本研究》)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研究一下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应该具备的特点。探讨之前,请允许我先赘引一下专家的说法:

案例在其内容上有这样几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发生的事件。二是事件中包含有问题或疑难在内。三是事件具有典型性。四是事件是真实发生的。(郑金洲《案例教学法》)

首先来说说第一特征:发生的事件。案例展示应该都是一个又一个的事件,作为事件,就不能是对事物的静态的描述,而应展示事件演进的过程。如下例:

……

课堂中,学生的阅读兴致极高,他们很愿意将自己关注的语段朗读出来,并加以深刻地分析。但此时,却发生了一个意外:

“父亲,祝福我吧!”一个朗读深情,很有感染力的同学读道。

“哎,错了,错了!是‘祝福我啊’不是‘祝福我吧’!”学生们纷纷嚷着。

面对同窗门的指责,他恼羞成怒了,“‘啊’和‘吧’有什么了不起的区别呀!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你们这样吵吵闹闹的,小题大做!”

顿时,全班乱成了一窝粥。

眼见本是朗读中较常见的一个口误,却平地起波澜。此时的我真有点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硬压下这一争论吧,课堂情绪肯定会成死水微澜;解决吧,却又不知如何下手。机灵一动,“现在,我们的分歧在于‘啊’和‘吧’在表达上是否有差别,就让我们来读一读,品一品吧。”

……

这真是一个精彩的教学瞬间,执教者很好地围绕“品味语言”这一主线,把学生们在品读中出现的“意外”巧妙地引导到通过细节完成对人物的性格的解读。通过这一叙述,学生们的针锋相对,教师的矛盾心理及教学艺术处理立体完整,真可谓是电影回放。

其次,事件中包含有问题或疑难在内。只有那些含有问题、矛盾、对立、冲突在内的事件,才有可能构成为案例,简单的“白开水式”没有问题在内的事件,不能称之为案例。

……

一个男生站起来说了一句话:

“我认为王世贞说的可能是历史真相,而课文有可能拔高了蔺相如了。”


在差不多学习完《廉颇蔺相如列传》,多数学生对蔺相如这一形象有一定认识之后,我引导学生阅读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并要求学生对照课文“完璧归赵”部分进行探讨:两种说法哪种更贴近于历史真相?讨论时,有个男生提出了这一问题。出于对学生的鼓励,我请全体学生给予他掌声并要求他陈述理由。

“理由是:从蔺相如的身份上看,他是个门客,好像可以看作是游说天下的纵横家这一类,“完璧归赵”是他纵身上层社会的一个绝好机会,所以,他不管如何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如果照你所说,蔺相如不是成了一个投机取巧的小人,那你如何看待‘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句话呢?”底下的学生按捺不住了。

“确有投机取巧的嫌疑,但不能说是小人,毕竟蔺相如做到了完璧归赵。至于说到对付廉颇,首先蔺相如是一位谋士,面对着强悍的廉颇的巨大挑衅,他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智取,而非武斗。这正如兵书所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廉颇最后是‘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这说明蔺相如的策略是成功的。”

……(学生讨论过程略)

最后,语文课代表对这次讨论作了个总结:

或许在历史上,蔺相如确是一个纵横家式的谋士,他要把握住机会,从而施展自身才华,实现人生价值,他在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两件事上,存在某些投机成和智取的成分,但我们不应忘记他身上那种对抗暴秦的智慧、胆识和对赵热爱的情怀。正如司马迁所评价的“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此片断向我们展示了面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人物这一难题:是看看史料,人云亦云,还是大胆思辨,深入思考。当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并展示较为完整的依据时,教师有什么理由不“力挺”一下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学生呢?!

再者,事件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反映一定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类似的情况,可以给案例阅读者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

在学完《荷花淀》一课后,我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看了四部战争电影的片断:一为《地道战》(3分钟),二是《全金属外壳》(5分钟),三是《无主之地》(10分钟),四是《拯救大兵瑞恩》(15分钟)。并要求他们联系课文《荷花淀》与《百合花》两部小说完成关于对战争的思考作业。

学生作业情况(略)

这种不即不离,合而不同的比较阅读在这一案例中得到了比较典型的体现,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在选择比较材料时颇具匠心,准确地把握住了不同材料的可比性,也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作者比较准确地选取了材料间的比较点,较好地为学生搭起一座思维之桥,让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发挥空间。

最后,事件是真实发生的。案例读起来生动有趣,像一个故事一样,但这样的故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杜撰出来的故事即使再有趣,也不能称之为案例。这个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却在一些追求完美的教师心中自觉不自学地成了问题。有些教师为了突出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语言进行了修饰,大大拔高了学生语言水平,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当前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语文教学杂志发表的案例上。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生动性,无中生有,凭空想像,编造故事,大大削弱了案例的实际价值……不一而足。在此,笔者呼吁,让我们本着坚守事实,真实表达的原则,写出真实的、属于自己的教学案例。

案例反思:透视事件的内核


如果以人来比喻教学案例的话,那么,背景与案例描述就是骨、肉、血,教学反思则是精、气、神。让我们来看看教学案例的意义:

----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

(顾泠沅)

从这一观点中,我们多多少少能读出反思部分在案例中的地位:通过对事件的分析,从理论高度上观照自身的教学实践,完善教学理论素养,形成自己的理论系统,最终又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丰富理论容量。

这一部分的写作关键在于立足于案例描述所展现的主要问题与关键环节,结合专业理论,展开对问题的思考,并积极探讨可能的解决途径。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有些问题可能案例写作者并不能解决,有些问题存在着多种解决途径,甚至于案例写作者提供的解决思路可能是错误的,因此,这一部分最好是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允许阅读者参与者解决问题,或者案例写作者可以直接请求阅读者一齐思考解决途径:这可能是产生优秀教学案例最优化的一条大道。

从本次参评的案例来看,许多作品之所以奖次不高,关键的一点就是案例写作者忽视了反思部分的写作,有些案例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反思,仅仅是作了一下记叙的小结。在此给出反思部分的评价标准:一是紧紧围绕案例中心事件进行思考,能较好地明确中心事件产生的原因、发展、结果及影响因素的作用;二是能从理论高度对中心事件进行判读,最大程度地明确解决事件中所含问题的解决方式、思路及具体操作步骤。

最后,抄录一个标准案例格式如下,敬请各位同仁参考。

教学案例结构的基本要素

一.
标题:

二.[针对问题]

三.[案例]:


(1)背景:包括发生了哪些问题或困扰事件,背景介绍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本案例的核心理念,想反映什么问题,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确定主题。

(3)案例问题:围绕着主题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各种困惑,链接有关理论,能够启发读者的讨论和反思。

(4)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入胜。

(5)教学结果: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

四:[反思]

(1)分析与研究:多角度地解读和评析,回归到教学的基本层面。

(2)问题讨论:对问题的反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1:53 , Processed in 0.12657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