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材编写的八个误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11 00:46: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编写的八个误区








■李敏怡(广东教育出版社)
    从2001年开始课程教材改革至今,全国各地研制和开发实验教材的工作已经基本告一段落,部分教材经过实验使用后也开始进入修订阶段。各学科的实验教材在编写和修订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应当引起教材编写者的高度重视。
    一是把教材理想化,这里面存在两个严重缺陷:一方面忽视实际的教学条件和环境,不能很好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难以实现近期目标;另一方面这种教材具有封闭性,难以跟随外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因此,教材编写者应当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的新要求来编写和修订教材,使教材才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是过分拘泥于课程标准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不能很好地驾驭课程标准的“弹性范围或时空要素”,以致不顾实际情况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或者导致教材没有特色和新意。因此,教材编写者应当以课程标准作为编写教材的依据,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打造出既具有特色又具备可操作性的教材。
    三是不顾各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教师的教学心理,为求标新立异,对学科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进行毫无根据的肢解。新教材的“新”要全面体现素质教育和课程标准的理念,从各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和教师的教学心理出发,对原来的学科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构建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和教师讲授的新教材结构。
    四是没有处理好学科知识体系与生活情境的关系,如在“学科中心”里绕圈子,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生活情境脱节等。因此,教材编写者在编写和修订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在突出获取知识的过程的同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把相互关联的知识内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
    五是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不到接受知识与体验知识的最佳结合点。新教材作为课堂教与学的工具,应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教学内容和活动应与社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是过于以大中城市为基准,忽视广大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教材的编写要考虑到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教师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多媒体设备较缺乏等现状,教学内容和设计充分注意多样性和灵活性,尽可能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城乡学生的差异,提倡因地制宜地使用教材。
    七是主编有如网络电视中的“虚拟主持人”。一些出版社邀请某些著名专家“挂名”当教材主编,而这些“挂名”主编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教材的编写和修改工作。因此,教材主编既要在学科的某一领域中有一定的权威性,也要了解各专业的发展,并且长期从事课程教学研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等。
    八是过分强调面向全国,失去地方特色。在编写和修订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的因素,突出地方特色,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的学习材料,不仅能满足学生实践、学习和兴趣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传承传统文化,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0:55 , Processed in 0.05737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