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素养专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3 15:4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学素养专题
  目 录
  
  1.学生科学素养最高
  2.不同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差异显著
  3.72.6%的小学生科学精神薄弱
  4.仅有1/3的小学生经常参观科技馆
  5.93.1%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普知识
  6.父母希望孩子做科研人员的比例偏低
  7.98%的少年儿童认为科普作品对学习有帮助
  8.孩子们最喜欢的科普书籍或节目
  9.给孩子们新的科学教育
  10.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自我概念无显著差异
  
学生科学素养最高
--少年儿童数据解读系列(科学素养专题)之一
  国际上普遍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三个部分组成:(1)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2)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3)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很多国家都定期对自己国家的公众进行科学素养调查,以了解公民们的科学素养现状。各国调查指标体系和问卷都是根据国际通用的测试方法并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设计的。中国也是如此。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借鉴国外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指标体系和调查经验,在原国家科委的支持下,中国科协于1992年、1994年、1996年和2001年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进行过四次调查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3年,中国科协对我国18岁-69岁的公众进行了"科学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第五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520份,回收有效问卷8474份。
  第五次"科学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远远高于其他人群,达15.6%。这说明教育对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结果给了教育工作者们很大的信心,同时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问题。
  调查发现,不同职业群体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居头名;其次是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8.2%)和专业技术人员(7.4%);第三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5.4%)和办事人员与有关人员(4.1%);排列第四的是生产工人、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2.5%)、商业及服务业人员(2.3%)、失业人员及下岗人员(2.3%)和离退休人员(2.0%);排在最后的是家务劳动者(0.7%)和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0.3%)。
  此外,该次调查还获得了下列数据:
  公众科学素养与性别有着紧密的关系。其中,男性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要高于女性,男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3%,女性为1.7%(2001年,男性为1.7%,女性为1.0%)。
  公众的科学素养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差异也非常明显。东部地区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0%,中部地区为2.3%,西部地区为1.5%。与2001年相比,东部地区有所下降(2001年,2.3%),中部地区增长最多(2001年,0.9%),西部地区增长次之(2001年,0.7%)。城乡公众的科学素养差异非常突出,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4.1%,农村居民为0.7%。
  2002年北京市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调查发现,北京公众总体达标率为6.6%,几乎是2003年全国公众科学素养总体水平达标率1.98%的三倍。这说明,北京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相对较高。此外,北京人对科学技术有着积极的态度和预期:科技人员以57.8%的得票率成为北京人心目中声望最好的职业;85.9%的北京人认为在未来10年内中国"完全可能"或"有一定可能"登上月球;86.7%认为未来10年内"完全可能"或"有一定可能"治愈癌症和艾滋病;对于环境保护问题,北京人尤其关注,81.4%的北京人知道沙尘暴天气原因,55%的北京人对环境保护的报道最感兴趣。然而,具体到小学生身上,北京市的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详细情况见下一条信息)
  年龄也是接受科学事物、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年龄越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越低。具体数据如下:18岁-29岁最高,为3.7%;30岁-39岁为1.8%;40岁-49岁为1.4%;50岁-59岁为1.1%;60岁-69岁为0.5%。这是一组非常有趣的数字,说明了被调查人群中,随着年纪的增大,科学素养急剧下降。而且40岁-49岁这一年龄段的人科学素养很低,竟然只有1.4%,而这一年龄段的人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目前出任领导干部最多的人群。因此,更新学习观念,进行终身学习,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4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任务。这些数据也同时说明,当前科学技术更新较快,如果不能及时学习新的科学知识,便很难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
  不同学历也导致了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大。
  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了解,1985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到1990年时,这个数字已经达到6.9%,而欧共体1989年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4.4%。可见,我国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不同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差异显著
--少年儿童数据解读系列(科学素养专题)之二
  小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合理地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标准,实施优质高效的科学教育,为了探索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科学学习结果的手段,以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2000年和2001年的6月份-9月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的自然教学现状调查课题组(以下简称"小学生现状调查"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对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了测查与分析,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32份。
  该调查包括判断题与选择题两大类。判断题共10题,用于测查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科学概念;选择题共33题,分别测查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包括科学活动特点和动手能力)、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调查显示,不同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东部地区55.1%的人达到中等(得分60-80分)或优秀(80分以上)水平,西部地区47.0%,中部地区38.8%,北京市仅为30.8%。这说明,东部地区较好,西部地区尚可,中部地区明显比东、西部地区差!这一结果令调查组成员们感到吃惊。研究者们分析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说来,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师资优良,自然课资源投入力度较大,课堂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尤其是近几年来较为注意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教育理念比较新颖;西部地区由于应试压力相对不太严重,教师和学生对待各门课程的态度相对平等、精力投放相对均衡,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中部地区应试教育惯性很大,学生往往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课,轻视或忽视自然等"副课",导致中部地区自然教师学历偏低,兼职者偏多,自身的科学素养不过关,再加上课程资源短缺和授课时间不足,学生的科学素养势必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
  其中,对于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小学生总体为48.2%。根据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中国科协普及部、中国科普研究所《1996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所提供的数据,对相同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美国公众为55.6%,英国为61.9%,欧共体为57.4%,而中国为42.9%。相比之下,我国小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较之国外公众略低,但高于中国普通公众5.3个百分点。这说明,我们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科学普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此,有效地利用义务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72.6%的小学生科学精神薄弱
--少年儿童数据解读系列(科学素养专题)之三
  对于科学精神的投射测试发现,小学生的科学精神相当薄弱,样本总体的合格率仅为27.4%。其中,东部略高,为38.7%,西部为24.8%,北京为23.9%,中部为20.8%。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因素。缺乏科学精神、不敢质疑或不会探究和验证的人,是无法真正领悟科学的。因此,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或探究式学习,对于陶冶学生的科学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生们缺乏科学精神,与长期以来小学生们所接受的教与学的方式有密切关系。教育部曾经对中小学生进行过一次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我们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课堂上老师大多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获取知识。调查表明,43%的小学生、56%的中学生"从不使用查阅资料或者集体讨论为主的方式学习"。同时,学生们评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听讲"、"作业练习"、"实验"、"用电脑"。从上面四种学习方式上看,学生们认为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目前应付考试和完成学业的主要方式。但是,另一个问题却显示了有趣的现象,学生们认为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却是"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
  在调查中还发现,老师布置的中小学生们的课外作业形式也多以书面作业和阅读教科书为主,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社会调查和课外阅读等实践性作业。
仅有1/3的小学生经常参观科技馆
--少年儿童数据解读系列(科学素养专题)之四
  科学兴趣也是"小学生现状调查"课题组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调查结果的统计表明,小学生具有浓厚的科学兴趣。他们的科学兴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喜欢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的达96.6%;(2)喜欢阅读科普读物的达94.3%;(3)喜欢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的达91.9%。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兴趣是一个人探索的动力。小学生们具有浓厚的科学兴趣,说明他们具有积极的心理倾向,有进行科学探索的动力和可能。
  "现状调查"课题组的研究者们还对小学生的科学活动频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科学活动的频度比普通成人要高,具体数据如下:(1)经常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的有32.3%;(2)经常阅读科普读物的有44.2%;(3)曾经有过小发明、小创作、小制作的有54.1%;而第五次"科学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18-69岁成人的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内,参观过三次以上科技馆的成人比例非常低(0.7%),参观过一、二次科技馆的比例也仅为7.2%。
  和小学生们浓厚的科学兴趣相比,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仍是远远不够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孩子的学习压力要远远高于科学兴趣给他们带来的动力,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老师、父母要求他们学习的课程;另一方面,父母或老师也缺乏足够的积极性来帮助他们把科学兴趣转化为有益的科学活动,让小学生们真正体会到科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这是因为在一些老师和父母看来,还有很多东西比科学兴趣、科学活动更重要。
  另一方面的调查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现状调查"课题组也对小学生们科学方法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小学生对于科学方法的掌握也相当欠缺,样本总体的合格率为34.9%,不合格率为45.5%。其中,东部地区的合格率为36.8%,不合格率为35.5%;西部地区的合格率为36.4%,不合格率为46%;中部地区的合格率为34%,不合格率为51.3%;北京市的合格率为30.8%,不合格率为51.4%。小学生年龄较低,对科学方法难以掌握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是,成年人也应该考虑到的是,我们给过孩子们多少真正投身实践的机会?孩子们更多地是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的讲授,缺少对事物的直接接触和动手操作,这样的教育途径往往令孩子们难以真正掌握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过程、关联程序以及各个步骤,难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难以发展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路和技能。
  因此,我们也建议成年人能够多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科学实践的机会,在城市,可以多一些参观科技馆、博物馆之类的活动,在农村地区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种植和养殖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的光辉和力量。
93.1%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普知识
--少年儿童数据解读系列(科学素养专题)之五
  除正规教育外,大众传播媒体是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和影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变化的重要因素。第五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发现,电视是科普的最主要渠道。统计数据显示,高达93.1%的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学技术信息;其次是报纸,有69.5%的公众通过报刊获得科学技术信息;通过广播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比例为31.9%;通过亲友或同事、杂志或刊物和专业技术培训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比例分别为28.5%、27.1%和21.6%;利用图书、因特网和音像制品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比例分别为16.2%、5.9%和2.6%。
  那么,孩子们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是多少呢?
  美国卡内基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儿童到18岁时累计用于看电视的时间是1.5万个小时,比上学的时间还要多。中国孩子虽然没有美国孩子那么多的看电视时间,但是看电视却占据了他们自由支配时间的主体。1998年全国五城市儿童调查发现,儿童们平均每天(不包括星期六和星期天)看电视38分钟,是他们能够支配的自由时间的50%左右。
  这些数据给了我们新的启发,即怎样制作精良的电视科普节目供给青少年?青少年处于传媒时代,他们整天被现代传媒技术包围着,他们喜欢电视节目,是电视节目的主要群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关于城市独生子女的调查发现,98.9%的孩子家里都有电视机。因此,我们要特别利用这些先进的传播媒体来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教育。
  然而,在现有的电视节目中,对科学技术的传播水平却不高。有的科普节目缺乏趣味性,远离青少年,远离生活,有的科普节目缺少故事性,还有的科普节目很少从儿童视角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些现象导致了少年儿童科普节目不好看。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某些发达国家的一些好的做法。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张义芳介绍,英、美、日等国在青少年科学教育方面均有比较好的做法:
  英国BBC创办了一些很好的科普专栏节目,如“明日世界”和“地平线”(Horizon),甚至开辟电视科技频道,专门播放科技节目。
  美国科普电视片题裁广泛,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如探索自然奥秘的《宇宙》、展现人类科学发展历程及人物的《科学奥德赛》、以主持人见长的《比尔·奈--科学人》、电视杂志节目《3-2-1接触》,数学题裁的滑稽系列剧《Square one TV》以及动画片《神奇的学校汽车》和《克罗历险记》等等,都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一些科普片由于深受欢迎而多次续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波士顿WGBH电视台制作的《新星》科普片到1999年已连续播放了26年,播出了近500集,现仍在拍新集。
  国外电视科普节目之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和宣传效果,和他们的大投资以及对电视节目的严谨制作态度是分不开的。例如,曾制作了《芝麻街》等多部优秀科普节目的儿童电视创作中心(CTW),为了制作精良的科普节目,他们聘请各类专家作顾问,如,儿童教育专家、儿童发育专家、相关科技学科的专家以及作家等。聘请儿童教育及发育专家,是需要他们能预测儿童的需要及反应;聘请科技专家,是因为他们了解节目中的科技内容;聘请作家,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展开故事情节才能吸引少年儿童。这些人员在有经验的、能协调各方意见的节目制作人的指导下协同工作,群策群力,确保节目获得成功。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以及节目正式播出之前,CTW还不断对节目进行过程性评估研究。他们请一些青少年观看并发表看法。如果青少年观众不能理解甚至错误地理解了节目的内容,CTW制作班子就会将原节目推倒重来。这个复杂的过程使他们收获了具有较强生命力的科普节目。
  因此,为少年儿童制作精良的电视科普节目是加强科学教育效果的重要渠道。
父母希望孩子做科研人员的比例偏低
--少年儿童数据解读系列(科学素养专题)之六
  第五次"科学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还对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同样获得了有趣的发现。调查统计显示,在我国公众的心目中,教师的职业声望是最高的(57.5%);科学家居第二位(46.9%)。公众们对于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也有着相当的信服力,其中有88.3%的公众赞成"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我们的后代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的观点;有71.3%的公众赞成"科学技术给我们既带来好处也带来坏处,并且好处多于坏处"的观点;有80.5%的公众赞成"应用新科学技术成果会使工作更轻松愉快"的观点;有82.1%的公众赞成"总体上说,科学家的工作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的观点。但是,第四次调查(2001年)在对"职业期望与父母希望孩子从事的职业"进行关联分析时却发现,父母们更多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做医生等具有实实在在好处的职业。其中,政府官员的"声望与期望"值为8.6/9.9;大学教师为7.9/7.5;医生为18.7/20.0;科研人员为20.1/18.2,等等。官员声望不算特别高(比教师当然还是高),但不少父母却更希望子女当官!或者说当官和当医生的好处大于它的声望,做教师与科研人员的好处低于其声望。这说明,虽然教师和科研人员均有较高的声望,但许多父母并不希望他们的子女从事这样的职业。
  出现这样的负相关,说明了社会整体价值观以及人才观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一些父母们眼里,虽然科技人员的工作很有价值,很高尚,但是,他们还是更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够获得具有实际利益的工作职位,例如医生、官员等。这样的价值取向也导致了很多父母不许孩子读与学习无关的科普书籍,他们更希望子女阅读学习资料或者各类参考书籍。几年前的一项调查显示,40.4%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37.8%的父母总是为孩子安排各类兴趣班;27.3%的父母不让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情;20.8%的父母限制孩子交朋友。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很多孩子缺乏认知需要,他们学习更多地是为了报答父母,不让父母生气,或者是为了在同学面前有面子、老师喜欢、将来能挣更多的钱等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进行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调查时发现,63%以上的被调查者缺乏认知需要!认知需要是一个人想知道或理解事物、想掌握知识的需要,有了这种需要,孩子就会将自己的日常行动直接指向学习或者知识本身。认知需要是学习的动力,是快乐学习的源泉。因此,加强对科学技术和科学研究人员的大力宣传,公正社会待遇,是改变人们的职业期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建议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们能够给少年儿童们更多的鼓励,支持他们的认知需要,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真正让孩子们享受到科学的春天,拥有快乐的童年。
98%的少年儿童认为科普作品对学习有帮助
--少年儿童数据解读系列(科学素养专题)之七
  科普作品是儿童获得科学知识、接受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那么,孩子们是怎么看待他们身边的科普作品的呢?
  2002年6月,《北京青年报》对北京市区的三所中学、一所大学的258名14岁至20岁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98%的被调查者均认为阅读或者观看科普作品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其中,63%的学生认为能扩大知识面,22%的学生认为可以启发思考,10%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还有2%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尽管如此,仍有78%的被调查者没有订阅科普杂志或购买科普作品。
  对上述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虽然孩子们非常认可科普作品的巨大作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孩子们并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去阅读科普作品。这可能和孩子们的学习压力有关系,也可能与父母们对科普作品、科学素养的看法等有着密切关系。
  调查还显示,被调查者们喜爱的科普节目依次是:《科学探索》、《人与自然》和《发现》。然而,这些电视栏目播放的自然科学节目80%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的,我们自己的节目则仅仅限于专题报道类或者谈话类。
  购买、引进国外的优秀节目,价格是相当昂贵的。据中央电视台社教部介绍,向国外购片一集的播映权从四五千美元到五六千美元不等。因此,改变目前的局面是非常迫切的,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地培养自己的科学传播人才,真正从儿童视角出发,制作出符合儿童心理需要和认知需要的优秀科普作品。
孩子们最喜欢的科普书籍或节目
--少年儿童数据解读系列(科学素养专题)之八
  孩子们希望读到什么样的科普作品呢?调查显示,他们对科普作品有如下几点期望:1.能激发想像力(约62%);2.蕴含丰富新颖的科学知识(约59%);3.通俗易懂(约41%);4.篇幅较短(约31%);5.有强烈科学精神(约26%);6.富于文采(约24%);7.与生活紧密相关(约19%);8.关注科技热点(约11%)。这说明孩子们对科普作品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是一群有思想的受众。
  那么,我们国家目前科普书籍、节目目前是怎样的状况呢?
  归结起来有下列几个问题:
  1.可供儿童阅读的精品科普书籍、节目不够多。虽然已经有了北京教育出版社的《解读生命丛书》、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院士数学讲座专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等系列优秀科学书籍,但是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科普写作当中去,为少年儿童们写作。电视台的科普节目也远远不能满足儿童们了解科学的需要。一些国外科普书籍或节目虽然很好,但是在翻译上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在专业术语方面解释得不够生动形象,让孩子们更加难懂。有些科普读物缺乏科学精神,甚至传播假科学。科普读物首先应该靠与生活贴近的科学知识来吸引人,但一些科普读物为了抢占市场,甚至用危言耸听的、不符合科学的词语、故事来引起轰动效应。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孩子们更加远离科学。
  2.科普读物缺乏故事性,词语生涩难懂,远离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如果科普作家们能够从贴近生活的角度去发现题材,或者借着一些重大的科技新闻来进行科普,相信会吸引更多的人热爱科学。例如,在"神州五号"发射之前之后都可以借机对青少年进行航天科普教育,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但是,现在很多科普读物或节目却远离生活,不吸引人,孩子们不爱看,也看不懂。另外,一些科普作家总认为科学的内容要严肃认真,因此制作的科普读物往往严肃有余,故事不足。事实上,科普读物同样需要好的文采和构思,需要深入浅出。
  3.科幻作品缺乏想像力和时代感。科幻作品虽然等同于科普读物,但是好的科幻作品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开拓思维空间,引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所以,给青少年提供好的科普读物,对青少年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科普作家、科幻作家队伍青黄不接,虽然很多老科普、科幻作家依然兢兢业业,但新生代科普、科幻作家却不多,专业和文学功底都很好的人才较少,甚至断代,这种状况导致了一些科幻作品陈旧老套,缺乏新意和时代感,更难以吸引青少年。
  4.大科学家投身科普创作较少。长期以来,人们对科普往往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科普是小儿科,在一些人的眼中“科普这玩意儿不算什么”,是已经没什么科研能力的人所从事的一种层次较低的活动,科学工作者做科普纯粹是不务正业。而且,创作科普作品常常报酬很低,在评职称时,有时候反而会带来负作用。因此,很多人宁愿投身科研工作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此外,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专才教育的体制,导致了文与理没能得到很好的交融,学文的常不懂科学,学理的常文字干瘪,而科普创作需要通才,需要科学与艺术的紧密结合,这方面的优秀人才远远不够。而且,很多畅销的科普读物都是由著名科学家撰写的。在国外,很多大科学家都愿意投身科普创作,他们的作品常常学识丰富、具有文采,将尖端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大大地吸引了读者和观众的眼球。例如,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的《宇宙》、物理学家斯蒂芬·温柏格的《最初三分钟》以及英国宇宙学家斯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等等都是科学读物中的精品。
给孩子们新的科学教育
--少年儿童数据解读系列(科学素养专题)之九
  目前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分目标
  1.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展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3.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小学科学课程应当具有新的理念
--少年儿童数据解读系列(科学素养专题)之十
  1.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3.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4.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5.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6.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父母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8 23:27 , Processed in 0.10213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