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许子东谈文学与公众人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6 15:3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许子东谈文学与公众人物2011年12月26日来源:新京报


  许子东 浙江天台人,在上海出生,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又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哲学博士研究生。现居于香港,担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并于2008年起出任系主任一职。
  近日,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嘉宾许子东,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三卷本的“许子东讲稿”:《重读“文革”》《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越界言论》。趁着许子东到北大和人大讲座的机会,本报记者就其人生经历,文学研究,以及学者上电视等问题专访了他。
  说“文革” “文革”对我们的影响非常深
  新京报:许老师好,听说上山下乡对你有很大的影响,能否具体谈谈你对这个运动的看法?
  许子东:直到今天,我都觉得,上山下乡不是一个折磨,其实全世界都有上山下乡,今天美国还有一种叫和平队,就是让大学生到很穷的非洲国家去生活两年,城市里的人到一个跟他以前很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去生活,是非常有好处的。以我的经历,以及我对现在世界的看法,我不会觉得,上山下乡是一个折磨,但是,坏就坏在它是全民迁徙运动,它是当时政治转移的策略。
  上山下乡如果是自愿,到今天也还是一个伟大的事情,会让人毕生受用。
  新京报:那么,上山下乡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你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看法?能否谈谈你对农民工的看法?
  许子东:比如,如何看待农民的职业道德问题。今天的社会,很多人都把职业道德的普遍丧失归结为社会转型。他们认为,几亿没有职业没有职业的农民工进城,来了以后不懂规矩,什么事情都不照规矩做,好像农民是不适合现代社会的。我觉得,这个看法是错误的。
  农民在干农活的时候,他当然有他自己的职业道德。修鞋的人,修钟表的人,刷油漆的人,都有一个自己行业的行规以及它的职业要求,他们都会从中得到职业尊严。现在这个社会,如果这些尊严都没有,以为谁赚钱多就有尊严的话,那这个社会就会从根基上垮掉。
  做学术 研究张爱玲很“有缘”
  新京报:上世纪80年代的研究者,很注重对于作家的研究,你研究郁达夫,也是这样吧?
  许子东:我那个时候做郁达夫,等于是一个作家论,不是一开始就写几个趋势,几大特点,什么潮流,什么现象,这种大题目我们还不会。作家论的研究基础,对我后来一直有用。你仔细地读过一个作家的所有东西,然后你读他同时代的作家,然后又读五四的很多东西,这样做过以后,整个学科你就很熟悉了。其实,当初我们这一批人都是先做作家论的,陈平原做林语堂,钱理群做周作人……当时我们这一批做现代文学的人出来的时候,主要还是知人论世。但是这个基础也不错。今天的很多学生做的都是很时髦的题目,但是完全没有作家论的一点基础,其实也不太好。
  新京报:你后来做张爱玲研究,又是一个什么契机?
  许子东:契机是我1989年后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博士。其间有一个中国现代文学与女性主义的讨论课,一半是讨论张爱玲。因为校区的停车费很贵,我老停在离学校比较远的一个免费停车的十字路口,过了几年后来发现,居然是张爱玲最后住的地方,她去的邮局和复印店和我一样。后来我问负责料理张爱玲后事,把骨灰撒入大海的南加州大学教授张错,他说你碰到她也不认识,你很可能已经碰到她了,她就穿着中国产的2.99美元的拖鞋,碰到她你也认不出来。我没想到她苦得要命,她租房子连两个月的租金都付不起。
  就在那个时候,我开始写她的论文,同时讲上海小市民社会。此时,两岸三地的张爱玲热还没有完全开始,台湾已经有一点苗头。张爱玲在大陆比较受注意,基本上是在她去世以后。后来,我经过陈子善的考证知道,我在上海原来住的房子居然和她的房子在同一条弄堂,都在南京西路,她是在那里看解放军进城的。我讲给人家听人家都不相信,说我在炒作我的房子。
  上电视 知识分子走近公众是趋势
  新京报:在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公共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吗?
  许子东:是,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阻挡。第一是因为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所以,整个社会形态的改变已经非常巨大。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的表达渠道肯定会越来越多。另外一方面,知识分子本身的社会地位变化很快,数量也变得很多,所以,知识分子对权力的依赖性会逐渐减少,对于社会的依赖性会变大,这会促使知识分子更多的想到,你是一个社会成员。这在经济上都会反映出来,你更多的不是依靠你的级别,而是依靠其他的事情。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道理,还是经济改变了这个世界。
  新京报:总体你对这个趋势是持肯定态度吗?
  许子东:我也注意到很多令人不安,值得忧虑的现象,到目前为止,知识分子参与公众传媒的负面例子很多。尤其是对于现在在学院里读书的学子来说,他们会看到很多负面的例子,这也就使得很多非常好的学者不屑于介入这一摊,他觉得,我怎么能跟谁谁一样呢?谁谁有几十万的粉丝,开玩笑,他是什么东西?他的文章是什么东西?很多很好的学者,不敢兼济天下,只求独善其身。
  我写了一篇文章评梁文道,大意是说知识分子走向公众,不一定就是堕落——堕落这个词或许用重了,也不一定就不能再做知识分子。我觉得,在梁文道身上看出,还是一个比较正面的态度和现象。
  ■ 记者手记
  越界:许子东的电视之路
  2000年,梁文道给许子东打电话,说“三人行”想访问他一次,话题随意,许子东答应了。
  这期节目是和窦文涛及女嘉宾郑佩芳一起谈话。节目录完以后,窦文涛说我们正在附近茶餐厅一起吃午饭,问许子东以后可不可以再来。许子东说,要先问问学校,应该可以吧。就这样,许子东由大学教授越界成了电视台常任嘉宾,一做就是十多年。
  刚开始,许子东的同行朋友都劝他不要上电视,上电视就把一个读书人的缺点放大。在许子东看来,“事在人为,电视跟报纸,跟出版都是一个媒体,媒体还是由你说话的人来决定,专栏可以很无聊,但是别忘了,《申报·自由谈》上,鲁迅写的也是专栏。我们很难说如果鲁迅活在今天他会不会用博客。你们不能因为一两个人上了电视以后形象不好,所以读书人全部都却步。”
  时间久了以后,朋友们对于许子东上电视之举大为改观,许子东就拉他们“下水“,葛兆光、汪晖、陈平原等等都跟着许子东一起“堕落”,而李欧梵、白先勇等人,根本就没觉得上电视有何不妥。许子东说,“读书人想借传媒说话,传媒也会改造你。我们做传媒的人不仅要警惕不要媚上,而且更要警惕不要媚世。”(张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23:39 , Processed in 0.08741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