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7|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课改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8 16:1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中国课改报告(1)作者:任永生
                        (来源中国教师报)
这是一次震撼人心的行动,这是一次意蕴深远的行动,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中国教师报所奉献的一份大礼!
    7月27日,中国教师报发起“课改中国行”大型公益活动,覆盖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0多个县区。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思考,为中国课改提供独家全记录。

■ 目 录
“课改中国行”特别报道:
1—4版: 中国课改报告(调查篇)
5—6版: 课改路上,我们碰撞智慧(专家篇)
7版: 课改路上,我们一起行走(志愿者篇)
8—9版: 课改路上,我们风雨同舟(花絮篇)
   7月27日——8月31日,历时一个多月的“课改中国行”大型公益宣讲和采访调研活动暂告一段落。但是,不要以为“结束”的字幕已经打出,不要以为我们的脚步已经停止。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还有许多地方等着我们走进,还有很多典型等着我们挖掘,还有很多故事等着我们书写。相约课改行,明天再出发!
课改中国行·调查篇·中国课改报告
——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公益宣讲和采访调研活动记录
                         本报记者 雷振海 李炳亭 褚清源 康 丽

    7月31日,“课改中国行”“红四军”从兰州一路风尘仆仆抵达甘肃省西和县。
 与教育局负责人见面后,顾不上片刻休息,他们就赶往会场,准备各种材料,联系尚在路上的宣讲团专家。“红四军”一路4人,除了领队马朝宏外,还有另外两位记者郭瑞和宋鸽,唯一的男士韩世文负责团队的辎重。因为水土不服,马朝宏和郭瑞都患上了肠炎,身体极度虚弱。可一直被密集的行程催促着,两个病号几乎没有时间找一家医院输液。她们这样拖延了好几天,一直没有怎么吃东西,就凭着一股精神支撑着,一天一座城市,扛着那杆红色的旗帜,马不停蹄地走下来……
  随团的宣讲专家李雪涛,是北京市昌平区长陵中学校长。当马朝宏打通了李校长的电话,心一下子悬了起来。原本安排李校长从北京飞往咸阳,然后转乘火车赶往甘肃西和的,可因为大雨把路基冲垮,李校长和随行的另一位专家生生被困在了路上。如果李校长不能如期赶到,活动就无法如期举办,马朝宏急得几乎哭了。
  后来,李雪涛决定租车赶赴西和。为了迎接李雪涛,郭瑞在火车站从下午2点一直等到了凌晨2点。当疲惫不堪的李雪涛校长与望眼欲穿的“红四军”汇合时,马朝宏说,大家见面一握手,鼻子酸酸地就流泪了。
  8月1日,西和的宣讲和采访活动圆满结束。忙了一整天,几个人简单吃了晚饭,收拾好行李准备经由兰州赶往下一站河南,可到了兰州火车站,才发现没有去往河南的火车了,只能临时决定在当地过夜。没想到受旅游季节的影响,兰州市竟然找不到一家酒店。几个人拖着行李,一家家问过来,好不容易找到酒店,已经是凌晨了。身子一挨床就变成了“烂泥”,囫囵着睡一觉,一早5点半起床,蓬头垢面地赶往车站。
  李雪涛返程后,谈起这次非同寻常的经历时,一个大男人竟感动得直流泪。他说,我就没见过还有像中国教师报人这样敬业的!有这样的精神和担当,还有什么事做不好呢?在学校的教师培训会上,他把这一路的经历和感动完整地讲给了他的老师们。
  同样,“课改中国行”“第三路军”随团宣讲专家、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局长任永生,也把中国教师报人的“铁军精神”当作全区教师培训的“课程”。他还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挂了一幅放大的照片,内容来自中国教师报办公室墙上的一句话——打造一支有教育信仰的传媒铁军。
为一种“责任”集结
  正像任永生局长所说的,中国教师报这些年定位于课改,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义无反顾的责任与担当。
  课改,作为一个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国家意志”,10年了,有着怎样的成长、得失?是不是依然有人在质疑甚至对抗课改?课改到底有哪些制约性问题?课改之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未来到底有何巨大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到底是什么?
  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今年7月份,中国教师报联合西安博创软件有限公司,发起了大型公益宣讲和采访调研活动——“课改中国行”。
  7月27日上午,“课改中国行”启动仪式在中国教育报刊社大楼前如约举行。“课改中国行”大军由中国教师报全体编辑记者、著名课改区域和学校领军人物、赞助企业人员和教师志愿者共同组成。他们从北京出发,兵分4路,奔赴天津、河北、江苏、浙江、甘肃、陕西、河南、福建、安徽、湖南、湖北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0多个县区,历时月余。活动以“教师引领希望,课堂承载未来”为主题,分为“课改万人签名”、课改问卷调查、专家讲座、义务赠送图书和软件义送、校长教师座谈、采访等内容。
  “课改中国行”的最大特点是深入基层调研教育,正如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史习江在启动仪式上所说的,这是中国教育媒体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基层“行走”,是拉近读者、贴近地面、服务国家的媒体成长尝试,同时也体现了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史习江寄语中国教师报的全体编辑记者,要闯出一条媒体专业成长的新路径,不仅要能够发现课改的典型,而且要敢于引领中国课改的发展,真正践行“教育家办报”的媒体理想,从而为中国教师报打造出更加鲜明的媒体特色,落实办报宗旨——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经历这次艰辛的行程之后,刚刚加盟报社不久的“新人”梁恕俭在自己的博客上向网友们“坦白”,此行让他“终生难忘”,他说,人活着,总该为自己留下点可以回忆的东西,总该需要一点精神,总该敢于去担当。
  本报记者周书贤,一口气跟了4个省的宣讲与采访,回来就病倒了。去了福建大田和东山,他为当地整体推进课改而欣喜,这个平时滴酒不沾的汉子,一高兴,两杯酒下肚把自己灌醉了。而在另外一个“不课改”的地方,当那里的局长和校长们谈起课改除了抱怨就是抱怨,理由找了一箩筐,什么体制、师资、资金,一向不善言辞的周书贤当即回应:什么是“体制”?每个人都是“体制”,如果每个教育人都动起来,都守好教育人的底线,中国的教育就一定是前途光明的!
  一路走来,几乎每一个“课改中国行”的参与者,都是这样矛盾着、感慨着,甚至痛苦着。好在,记者们发现,在中国教育行走的路上,正有一大批教育人一直默默地躬身前行,他们以自己行动的脚步,丈量着中国教育的明天。
  10年课改,风雨如磐;课改之路,任重道远!
  韧性、责任、行动,成为“课改中国行”的三个关键词。
“红动”全国
  旗帜是红的、标牌是红的、会场的背景板是红的、胸牌是红的,口号是红的、行动是红的、理想也是红的,“课改中国行”所经之处,刮起的是红色旋风,沿途有人这样概括,中国教师报的“课改中国行”是一场中国教育的“红色风暴”。
  作为一项公益活动,“课改中国行”宣讲采访团每到一地,都受到了当地教师的普遍欢迎和媒体的关注。很多媒体把“课改中国行”活动作为一件重要的社会新闻和教育新闻予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近百家平面、广电和网络媒体对“课改中国行”进行了报道。
  作为一个教育专业媒体,中国教师报一直被一线读者亲切地称为“中国课改报”。多年来一直关注课改进程,锁定课改,服务课改,引领课改,参与课改,致力于发现和推荐课改典型,曾先后推出了山东省杜郎口中学、山东省昌乐二中、河北省围场天卉中学、江苏省灌南县新知学校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课改典型。尤其是2011年全新改版之后,更加旗帜鲜明地提出围绕“课改”,借助打造“四新”(新教师、新学校、新课堂、新学生),推动区域教育发展的内涵均衡,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报道选题,如《郑州变法》、《2010课堂教学改革年度观察》、《李镇西突破》、《中国课改模式“样本”调查》、《区域课改的“殷都试卷”》、《好学校是一方池塘》等,在读者中产生巨大反响。同时,中国教师报还突破传统媒体的桎梏,积极探索媒体发展的新形式,打造了集平面媒体、网站论坛、香山会馆读者俱乐部“三位一体”的“新媒体”概念,并且以活动拉动服务,启动了一系列公益活动,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最科学的教学方法,送到一线教育者身边,服务和促进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
  有媒体把此次“课改中国行”誉为一场前所未有的“课改长征”,“课改中国行”左手挽着教师,右手托着课堂,是课改的宣传队、播种机。
  “课改中国行”志愿者、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刘恩樵老师在“课改中国行”启动之时,曾撰写一副对联:“课改中国行调研中国课改;课堂现代化打造现代课堂”。8月6日,他乘车5个多小时,从江苏昆山赶赴如皋,参加“课改中国行”如皋站的活动。活动结束,他在自己的日志中这样评价:“课改中国行”打破了以平面媒体为平台宣传与实践课改的思维,突出田野意识与行动意识,走出编辑部,走出北京,走向大江南北,走进基层学校,走到一线教师的中间,这种挽起袖,卷起裤腿,行走教育田野的做法,能够真切地感受中国大地上的课改脉搏。这种行动哲学思维下的行动,一方面加强了与一线教师的沟通,更重要的是能够采撷一线基层最鲜活的经验、智慧以及困惑、困难等。
  湖南省岳阳县教育局局长李有根是一位坚定的课改行动者,最初他曾担心“课改中国行”这样的活动会流于形式,专门在网上搜索了相关信息,发现在其他省市举办的活动深受好评,为此安排专人负责组织接待工作。他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坚持搞下去,并且可以把规模组织得更大一些,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课改中国行’公益宣讲为西和教育注入了最新鲜的元素,为西和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次公益宣讲活动,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走课改之路的决心和信心。”西和县教育局局长王忠说。
  对于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记者而言,“课改中国行”是一次难得的深入一线、贴近一线的机会。本报记者韩世文在博客中写道,我们发现,教育一线蕴藏了丰富的新闻素材,正在成长着大量具有教育情怀、改革智慧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此次“课改中国行”,正是一次极其有意义的发现之旅。
  暑期“课改中国行”活动结束了,但是这场“红动”全国的“课改长征”才刚刚启程。
课改让教师开始“觉醒”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认识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材的更换,学习内容和教研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
  在座谈采访中,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课堂改革,学生的生命状态发生了变化,教师的专业成长意识开始觉醒,一些教师对教育对教学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认识。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一线老师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开始专业觉醒,并致力于寻求通过校本研究、专业发展共同体,来促进自身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8月7日,“课改中国行”大型公益宣讲活动走进福建省大田县。该县建设中心小学副校长郭秀丽说,眼下,中小学生都还沉浸在欢乐的暑期活动中,而大田课改教师们却早早地忙开了。忙什么呢?忙充电,忙学习。在郭秀丽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有一些课改方面的内容,她说:“课堂要高效,最重要的是小组合作的构建,学生学习要自主,教师就要放权,给小组合作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实验小学校长吴建玲说:“我们的课堂就是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城关第二小学特级教师肖玉琳是该县首席学科带头人,她对高效课堂最直接的感受是:“教”“学”关系发生了转变,注重“以学论教”,注重关注学生的“学”,注重创设师生互动和谐的教学关系。
  浙江省宁波市实验小学的黄铁成是此次“课改中国行”宁波站座谈采访中发现的一位课改先锋教师。10年来,他已从一名普通语文老师成长为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并且出版了个人专著。通过课改实践,他的语文课堂逐渐从关注文本、师本走向关注生本,开始尝试从学生的视角解读文本,从学生的学情起点选择教学内容,循学而导,以学定教,形成以“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学习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理念,开始从关注教材走向关注课程,从关注言语内容走向关注言语形式,从专注研究阅读教学走向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获得学生的欢迎、家长的信任和各级教研专家的认可。他说,课改不仅成就了他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专业行走方式,找到了职业的幸福感。
  侯姝琛是安徽省宿州市宿城第一中学的英语教师,作为一位高中老师,她的教学实践并没有在分数与课改之间陷入两难,而是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和平衡点。她建构起了自己独特的教育观、教学观和教师观,逐步形成了以“分板块,建模型,重过程,融策略”12字英语教学模式下的“生命课堂”、“我的学习我作主”及“学习即生活”的一系列新课程实践,完成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的彻底转变。
  谈到课改的心得,她用“蜕变”来形容自己成长的过程。她说,置身于课改中的教师,好比正在蜕变的蝴蝶,只有破茧而出,才会有蜕变后的绚丽。在实践中,她首先冲破观念、角色这张“茧”;其次挣脱教材、教法这张“茧”;最后突破策略、学法这张“茧”,最终用自己的行动打造优质高效的新课堂,实现“生命的狂欢”,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区域课改先锋图谱
  区域课改呈现的繁荣景象,更加印证了本报曾经提出的一个主张,区域课改的推进正在让教育均衡发展从硬件均衡走向软件均衡,从条件性均衡向内涵式均衡转型。
  课改在渐进性的推进过程中,正在催生着一种新的教育生态的形成,教育竞争秩序与学校格局正在被重塑。我们看到,区域教育呈现了快速崛起的态势,涌现出了丰富的实践成果,正在不约而同地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生态。这些区域课改典型中,有致力于校本教研制度创新的,有寻求课堂教学模式突破的,也有进行县域教育生态系统改造的。当课改以区域推进的方式逐步深入,为步入“深水区”的课改注入了新的活力。
  福建大田是在课堂教学改革层面不断寻求突破的一个区域。早在4月初,福建省首届“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会就在大田县举行。为什么选择大田?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项目组负责人余文森教授给出答案:“大田的课堂教学改革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常规化教学模式,率先在全国县域范围内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具有深远的意义,其改革路径与成就堪比当年的安徽凤阳小岗村。”
  与一所学校内部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不同,大田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一个“点”,而是区域内的整体推进,囊括全县城关及辖区18个乡镇的中小学校,而它们共同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开展“高效课堂”教学实践,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生命活力从追求分数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使课堂成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社会生活能力、质疑能力的“操练场”。
  一年多的实践,大田成了福建乃至全国的“热点”,广东、吉林等省区的700多名教育工作者,先后实地考察了大田县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对大田县的这项教育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
  更重要的是,大田的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看着孩子们在课堂上活泼主动地发言,教育局局长林镛无比欣慰,他说:“当我们将目光转向课堂时,我们终于惊喜地发现‘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很好地解决让学生成为课内课外的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这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与福建大田的区域课改推进策略一样,江苏如皋的课改同样锁定课堂,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发端于高中化学学科的课改实验成果,成功实验于一所农村中学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如今已在全市推广开来。这一注重“学习活动”构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事情,让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难题得以化解。
  在安徽省宿州市,无论是城区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无论是优质学校还是薄弱学校,课改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整体性繁荣。萧县白土镇中心校通过乡村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升,反思、研究已成为一线教师的成长方式、生活方式。
  这些课改成功区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视区域课改推进策略的行动研究,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和研发。有人质疑,区域课改强调模式是否违背教育规律,是否对教师教学自主权是一种践踏。在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局长金海清看来,区域推进课改之所以强调依托“模式”这一平台,就在于理论成果要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离不开模式这一桥梁和中介。在课改初期要通过一定的模式来规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它可以缩短因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而导致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差距。
  “为什么一些改革最终失败,就是因为缺少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建模环节,一边是曲高和寡,一边是涛声依旧。”金海清说。
  课改,从一校的改革走向区域性的整体改革,为学校个体的改革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区域课改让想课改的校长和教师知道,课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区域课改推进过程中,课堂改革让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困境破题成为可能,改革的突破口是课堂,成为主流共识,从课堂改革出发,寻求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径,成为主流选择。河南省新乡市教育局副局长王玉宇说,课改,学校是第一线,农村是难点,教师是关键,课堂是主阵地。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课堂是课程的载体,课改10年,需要重新回到课堂上来,应聚焦于改课。如果揪住课堂,找准课改这个支点,借助整体性课改推进策略,实现课堂效益的全面提升,则可以最大幅度减少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的不均衡问题。
课改在“改课”上破局
  课改需要回到“改课”上来求解答案,这是课改10年得出的一个重要论断。素质“养成”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任何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如果离开课堂这个育人的主阵地,都将沦为脱离实际的空话。课堂是课改的核心,是教育矛盾中主要矛盾的核心部分,不敢触动课堂的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是伪改革。改课,就是要把课堂这个小阵地开发到极致,把教学放大成教育。唯有新课堂才有新学校,唯有新教师才能培养新学生,新课堂是素质教育落地的突破口。
     西和县教育局局长王忠在“课改中国行”宣讲活动上即兴发言时,同样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改革的抓手是什么?学生在校时间的大多数在课堂,应试教育的“苦果”也是在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结出的,课堂才应该是教育改革的最终落脚之地。中国教师报所倡导的新课堂实现了从“讲”中心到“学”中心、“师”中心到“生”中心的巨大转变,这是对师生的极大解放,生命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才能拔节,人性在这样的课堂才能彰显。这为西和县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现实蓝本。
  “课改中国行”4路大军一路走来,收获最多的就是课堂教学改革层面的成果经验。安徽省阜阳市成效中学,是一所刚刚创办不到10年的民办学校,近年来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使学校成为当地最热点的学校之一,每年生源爆满。
  天津市宝坻区育英中学始建于1994年,原属于天津重点中学宝坻一中的初中部。2006年7月,育英中学与宝坻一中脱钩,成为宝坻区唯一一所体制改革的高中,独立办学,面向全区招生。让人担忧的是,学校生源都是别人掐了几层的尖后剩下的,学生中考分数甚至比周围学校低50分,而教师队伍的教学经验整体不足,以前一直教初中,没有教高中的经验,教学方式也比较落后。
  临危受命的校长赵春玉酝酿着,如何才能让这所高中校起死回生。在他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如果按常规的课堂模式,效法其他高中校的普遍做法,那么,我们会在竞争中输得很惨,更谈不上学校的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建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尽管高中推进课改难度很大,但育英中学还是取得了不俗成绩。学校是从2009年高一第二学期开始教学改革的,而这一届学生的高考成绩不仅超出了外人的想象,也超出了学校的想象。尤其让赵春玉欣喜的是,课改之后,差生大幅度减少,中等生在增多,优等生的增加更为明显。
  “实施教学改革的4年是不平凡的4年,4年中我们既有接受新理念洗礼阵痛中的欣喜,也有探索新课改模式收获中的辛酸。正如许多学校老师所说,面对新课改,我们曾经豪情满怀,也曾经犹豫彷徨,但我们毕竟走过来了,而且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赵春玉说。
  作为一所高中学校的校长,赵春玉特别强调,改革和升学率不是对立的,相反是统一的,真正的改革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的。
领军人物的价值
  每一个区域教育成功探索的背后都有一个智慧的操盘手、一个有号召力的领军人物。正如区委书记李南沉和教育局长李志宇之于安阳殷都课改一样,他们是区域教育变革的决策者、引领者和直接推动者。关注领军人物绝不是在有意夸大个人的作用,而是因为他们在不断创造着让人激动不已的奇迹,他们在默默践行着人们期待已久的教育理想。
  在调研采访中,无论是江苏如皋的“活动单导学”,还是福建大田的“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所关注的区域教育典型经验的背后,不仅仅是理念与方法,还有改革者的责任与态度、理想与热情。
  甘肃省西和县教育局局长王忠上任伊始,就倡导全县学习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先进课堂教学模式经验。他坚信,学习本不应该是苦的,学习本身就应该是一件能让人感到愉悦的事情。教育,让孩子考上大学没关系,因为“360行,行行出状元”,而最重要的是给他们成为“状元”提供最大的可能。他说我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是谁?首先是学生,其次是家长。我们做老师的首先要问问,学生对我们的课堂满意吗?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吗?
  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局长金海清,是一位力行课改的领军人物,他领衔主持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推进课改的日子里,听课成了他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他推进课改的重要手段。在他的工作笔记里记满了在听课和调研中发现的大大小小的课改问题,比如不会设计活动单怎么办?村小推进课改滞后怎么办?教学常规怎么抓?这些问题就是通往课改成功彼岸的路标。他常说,当一名好老师,受益的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当一个好校长,受益的是一所学校的学生;而当一名好局长,受益的则是一个区域的学生。
  兰州市教育局局长何泳忠是一位有思想、有智慧,同时肩负使命、心怀教育理想的教育主政者,从他的专著《教育的理想与行动》中,我们读出的不仅仅是智慧、思想,还有责任与良知。在他的领导下,以爱心教育为核心价值追求的兰州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区域亮点频出。
课改呈现“农村包围城市”态势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大多数课改成功的案例来自中小城市和乡镇的普通中小学校。有人认为,课改正在呈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在调研采访中,我们发现,农村地区的教师对课改普遍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与此同时,来自于农村学校的课改经验很多,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更具颠覆性和彻底性。这样一种现象背后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穷则思变是经济落后和教育落后地区改革的心理基础,农村学校普遍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多年来,大批优秀教师流向县城,县城的教师流向城市,城市的老师流向南方或者沿海城市,与此相对应的现象是,大批学生也呈现这样的流动趋势,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空壳学校”。改革是农村学校和落后学校拓展生存空间的唯一选择,农村学校只有通过课改发展自身,才能赢得尊严,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否则只能是等待死亡。
  相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城市名校的改革动力则明显不足,因为城市学校有高标准的硬件设施,有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生源,即使不课改,学校的质量也不会很差,当面临可改可不改的选择时,选择不改是理所当然,因为改革是有风险的,可能要付出代价。
  8月20日晚,本报论坛围绕这一现象进行了讨论,网友魏建胜认为,主要因为城市学校掐尖,尖子生都被掐走了,农村学校要发展,就不能靠尖子生了,只有靠改革谋得一条生路,而在城市学校,尖子生恰恰培养了老师的改革惰性和学校发展的依赖性。
  网友独孤九剑认为,城市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师待遇和学生素质都是一流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金字塔的塔尖,无论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成绩都是一流的。要名得名,要利得利,呼风唤雨,四平八稳。如此这般,还搞什么改革啊?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更何况,他们还面临着办学经费短缺、生源向城区疯狂流动、办学环境日趋恶劣等不利条件,不改革不仅仅是无法守住自己阵地的问题,而是随时会被城市学校边缘化和消灭的问题。
  志愿者刘波认为,家长可能是城市名校课改最大的阻力,我们教育人需要引导家长,而不能一味迎合家长,否则课改无法进行。
  “城市和农村课改的起点可能不同,但农村学校,社会关注度小,恰恰也给老师、给学校以一定的发展自由空间。”网友熊振鸿说,“古人说,穷则思变。无论当年的南湖红船,还是小岗村的血指印,都代表着时代的新生力量和改革洪流。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教育作为课改的破冰者和引领者,必将代表中国教育的新生力量和改革方向。”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6:13:52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前车之鉴:课改路上共同的难关作者:梁恕俭
前车之鉴:课改路上共同的难关

  我尝试过学习杜郎口的展示环节。
  我今年任教小学二年级,在教学生字的时候,我让学生把自己认识的字勇敢地板书在黑板,并且和同伴们一起学习。面对这样一种放权,孩子们欢欣雀跃,高兴地享受着板书的自由和展示的自豪,他们相互炫耀,相互交流快乐,可谓感受到,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但是,这种放权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班上人数多,他们经历了自由之后,作为老师,要对课堂进行组织,要让他们的“动”静下来,这样就使本来就难组织的小学低年级课堂组织变得更加费力了,有时孩子们甚至不听指挥,不听使唤,真是有点糟糕。毕竟课堂上,有些东西还是需要老师讲一下,需要学生安静地听一下的。面对这种乱而难以把持的局面,我甚至放弃过尝试,重新抓纪律,重新回到了从前,真是无奈!
  所以我在困惑着,也在寻找着出路,该怎么样才能把杜郎口的那种教育教学理念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上?我真诚地渴望得到《中国教师报》帮助!(庄清秀
  恕俭评论:杜郎口的课堂“动如脱兔,静若处子”,且该动时一个手势即可变换阵形,该静时递个眼神瞬间鸦雀无声,整个课堂显得忙而不乱,杂而有序,十分协调,效率很高。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杜郎口为了达到这种动静适宜的境界,没少下功夫,且有多种保障机制。我在杜郎口三天,每听一堂课都能看到老师在强调展示纪律,比如,展示要到聚焦点,声音要洪亮,强调运用肢体语言,其他同学要注意听,快速交接,利落地插言……
  我建议庄老师,从养成展示规矩入手,训练孩子的行为习惯。先加强小组建设,甚至先组建一个示范小组,让其他同学观摩该小组的学习活动,如何自学、对学,如何讨论、测评,如何展示、反馈。让其他同学看得心里痒痒的,再明确要求展示禁令,让学生明白,没有集体的约束就没有个人的自由。另外,可在初期,重点评价展示的形式,暂且忽视内容的精彩。


  去年秋天,杜郎口教学模式风刮到我们这儿来了,当时有一农村中学依据介绍的相关模式与经验,撤掉讲桌与黑板,实施分组教学,然而不到一周时间该校九年级就有2位非常优秀的学生强烈要求转学,他们说不适应这种做法,分组讨论时,自己周围都是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不仅对学习没有帮助,而且还有影响;教师10分钟的授课让自己无法掌握知识,某些内容还没理解过来,老师又讲下一内容去了,搞得自己手忙脚乱,认为仿效杜郎口模式这种做法是作秀,不适应学校实际,对自己是百害无一利。最终一名学生转入别校。现在该校的教室布置又还原了。作为农村学校一名一线教师,我想知道:农村中学师资力量薄弱,如何实施杜郎口教学模式?要想培训这些教师的业务水平,跟上这种先进教学模式需多长时间?学生基础差,教师只讲10分钟,学生接受得了吗?(在我们学校,教材里有些知识就是老师举一反三的讲,连优生都掌握不了,基础差的学生就不用说了。)
  记得后来我听到某教师说了一句经典话:新课改不管采用哪种途径与模式,始终离不开一点——向45分钟要质量,45分钟的教学你有效果,学生、家长、领导就会佩服你,你就了不起。
  湖北省鹤峰县走马民族中学  汪正玺
  恕俭评论:记得爱因斯坦说过,“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果让你把西服脱下来,穿上古代的长袍马褂,你适应吗?同理,你逼林黛玉穿穿超短裙,估计她也会难为得要死。那2位要求转学的优秀学生,就像从温水中跳入热水里的青蛙,做出过激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不屑与后进生为伍——仅从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学习利益这一点来衡量,就可以看出做人方面的教育是多么地失败!
  下面逐一回答你的问题:1、农村中学师资力量薄弱,恰好可以学习杜郎口,穷则思变,置于死地而后生,当年的杜郎口就是从“六无”起家的。2、培训教师,跟上这种先进教学模式一般4个月的时间就够,前提是解放思想,不留退路,抱着志在必得的信念去真抓实干。3、“教师只讲10分钟,学生接受……”你看,思想还没转变,为什么非得让学生去被动“接受”呢?换个思路,让学生在知识的超市里主动索取,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当然,“超市”的形成,非一日之功。4、如何“向45分钟要质量”,能否以在一节课内浪费的时间来衡量这节课的质量,比如9人次走神,每次平均3分钟——而在杜郎口的课堂,是找不到学生厌学走神的,原因很简单,老师讲得再好,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而学生走马灯似的展示,每一秒钟都是新鲜的,学生是主动求索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我尝试着进行课改,学生为什么不能接受?
  针对刚刚接手不久的一个小学五年级班级,我开始改组。先把常规桌椅摆放形式去掉,按照小组的模式进行。起初孩子们非常高兴,似乎没有见过这种形式,挺新鲜的。可是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让我措手不及。
  先是简单拉开组成小组以后,部分学生反映看黑板不适应。因为大多数老师还是在黑板前讲授,部分学生得侧着身子看黑板,还有部分学生感觉跟以前相比靠后了,看黑板不舒服……
  紧接着我在重新调整小组中也遇到了各种阻力。部分同学不愿被调整到别的小组,用各种办法进行阻挠。有的孩子竟然搬来家长和学校领导,家长和学校领导竟然也认为我是在胡闹。这样的课堂也太乱了,怎么组织教学?难怪有孩子也和我说过:我到校长那里告了你,不跟我们好好上课。一节课听不见你讲多少,学生自己能讲?不讲,学生能学会?乱来……
  呜呼!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坚信,课改之路绝不能就此夭折!
  我现在尝试学习他们的核心:预习——展示——反馈!我不再仅仅流于形式。但愿我的不断实践能给孩子们带来幸福,最起码不能让他们在我的课堂上“厌学”吧?(含笑一丁
  恕俭评论:突然想起了“抱残守缺”这则成语故事。西汉时,著名学者刘向的儿子刘歆,发现了一本珍贵的文献资料《左传》。汉哀帝知道此事后,就命刘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左传》的义理。但诸博士不肯讨论研究《左传》,刘歆对众博士的这种态度很气愤,骂这些博士不学无术,孤陋寡闻,怀着害怕别人识破他们的私意,没有服从真理的公心。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了“抱残守缺”这句成语,原意为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肯放弃。现多用以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两千多年过去了,像刘歆这样卓有远见、破旧立新的志士仍是少数;像诸博士般抱残守缺、不思进取的孱头仍是多数。但不管怎样,《左传》的价值不会因为诸博士的阻挠研究而不被发现,正像杜郎口教育模式一样,它有高效课堂的理论支撑,又在全国有1300多家追随者,且有那么多学校青出于而胜于蓝。
  你坚信课改之路不会夭折,我亦坚信。在刘歆与诸博士之间做个选择吧,提个醒,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


  我曾经尝试着向“杜郎口”学习,也进行了分组,问题也出来了,小组长不尽心不尽力,责任心不强,不能带领学生学习,我用过谈话法,与各个小组长进行交流,不见效,我用过加减分,小组排名,有效但持续时间不长,最后我用罚写作文,也没管用多长时间,我不知道我没有领会杜郎口的真谛啊,还是杜郎口经验不适合我们学校,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现在我已经对课改没有信心了,不知道如何做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责任心呢?(佚名
  恕俭评论:症结出在一个“罚”字上!教育是激励、唤醒与鼓舞,而不是效命、辛劳与责罚。杜郎口的真谛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所谓以人为本,首先要把学生当成和教师平等的人,而不是驾驭和驱使;其次,以人为本,就要研究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满足他们的天性;再次,以人为本,就得尊重学生,给他们展示的舞台,让青春的风采在关注的目光中飞扬。
  “加减分”仅是手段,没有崇高的理想支撑,没有对情感的细心呵护,没有对光彩的大加赞赏,学生是不会在乎“小组排名”的。学生的责任心需要教师的敢于担当来唤醒,相信学生,放开手脚,利用学生,提升效率。好马别吃回头草,无限风光赖冲锋。在课改的节骨眼上,不是胜得欢欣就是败得焦灼。祝你好运!


  我们学校是一所县直职业学校,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我感觉在教学效率上,基本没什么改善。有些班级已经重新回到了以前的教学模式:桌凳重新变为插秧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有些班级表面上还是杜郎口模式,但本质上已回归了从前。
  原因:一、学生基础知识太差,让他们自己预习,很多内容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根本看不懂。二、学生自控力差、自主性差,让他们自己看书,没有三分钟的热度。三、学生围坐在一起,更方便了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四、让学生课上多展示交流,反倒变成了贫嘴接舌的机会。
  在我们这样的职业学校能否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怎样将课改顺利进行下去?这是困惑我们的难题。
  希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职业教育中心   张月芬
  恕俭评论:对应回答你的4个问题。1、基础差,说明需要学的东西多,如果学生喜欢学习,这不就像鱼游大海倦鸟归林吗?难度大,可以搭梯子,一步步来;看不懂,可以从会的做起,由易到难。关键的关键,还是要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2、看书不能坚持三分钟,说明书本没有诱惑。如果告诉他,明天要开故事会,你代表咱班参赛,还有电视直播……他还会漫不经心地懒洋洋吗?书到用时方恨少——给他个学完就“用”的机会嘛!
  3、杜郎口学生围坐在一起是学习,咱的学生是聊天,这就是追求的不同。解决这个问题要从班级文化与学习气氛上来调整,先树标,再拿顽固分子开刀,两手抓,抓两头。万事开头难,何况是变革。相信,只要学生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一定会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考虑的。
  4、展示交流变成了贫嘴接舌,就像李炳亭常说的“给马车换发动机”——根本问题在于没有落实“信仰学生”的观念,没有“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学习还是外来的,强加的,像木偶般受支配的,而不是自发的,自主的,狂欢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6:14:3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课改路上,谁能绕过这些难关作者:梁恕俭
  以下20个小问题是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教育局长任永生整理的,我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1. 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不一定必须学习哪个学校,要有自己的东西。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的东西”。东西从哪里来,学习借鉴,拿来后结合自己的实际,优化组合,去芜存菁,为我所用。


  2. 管理部门的评价标准不变,改革没有办法进行。
  评价是改革的推进器。如果今天,全社会仍以女人裹小脚为美,缠脚布就很难解除。“改革”与“评价”可谓两条腿走路,本该彼此协调,步调一致。如果单纯地改革,而不改变观念,就像执拗地剪掉裹脚布一样,脚舒服了,心却受到世俗的冷眼与误解。因此,管理部门要配合,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不要让那些为你抬轿子的人出力不讨好。教师也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兴利除弊,积善成德。


  3. 中高考制度不变,社会和家长关注的是成绩,所以我们不能以牺牲成绩为代价搞改革。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显然误解了“改革”。我们所谈的改革,并不是翻天覆地,充其量只是改良或矫正——就是把“教中心”换为“学中心”,教学的出发点与目的地都没有变,只是实施途径改变了。而社会和家长关注的成绩,属于“目的地”的范畴,它并没有“被牺牲”。相反,中间路径的变革,其初衷和驱动力还是来自对成绩的追求。当然,任何改革都难免阵痛,挺过去,就是新生。


  4. 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影响好学生提高,我们国家最需要拔尖人才,改革不利于好学生发展。
  二千多年的封建愚民思想,根深蒂固的专制强权统治——说白了,就是培养“公民”还是“臣民”?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一个马加爵、药家鑫能和上万名好学生正负抵消。好学生如果是自私自利、只顾自个儿一骑绝尘的,培养之何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均衡发展,全面进步;也利于学生步入社会后,与人合作,互惠共赢。我们不能因为极个别自私的学生受到影响,而放弃这种科学的方式。


  5. 学生是有差异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算提高了,也考不上学,所以改不改革有什么用?
  中国教育的弊端就在“掐尖式教育”,它以金字塔底座数以百万计的落榜学子做垫脚石,来成就少数“精英”的高攀。“考不上学的”成为了畸形教育体制的无辜牺牲品,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界的耻辱和时代的悲剧。问题是,教育的目的不全是考学,学习是一种品质,是社会人的自然需求,任何学生都不能因不考学而自暴自弃,教师更不能因升学率而放弃成绩差的学生,这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6. 名师出高徒,教师不讲学生能会吗?不讲或者少讲就是违背教学规律。
  教学是有规律的,而规律又是相对的。名师之名,应像“不战而屈人之兵”那样,“教,是为了不教”。死守教条,固执己见,讲个没完或畏惧讲授,都成不了名师。判断师之名,可衡量徒之高。那些师讲得少而徒学得多的,才是真正的榜样。


  7. 真正的改革,教师的工作量要加大,工资不多给,教师哪来的积极性?
  工资是激发积极性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精神追求。在物质限量的情况下,要从文明领域开拓。中国人,好名利(注意,“名”是排在“利”前的),教育管理者为什么不多想想从“名”上作文章呢?


  8. 现在学生的作业都写不完,还要预习导学案,那不是增加学生负担吗?
  为兴趣而拼搏,再累也觉不着。正像爱打球的男生在操场上挥汗如雨——出汗是享受;棋迷盯着黑白棋子——熬夜就是幸福。你让一群老太太追着足球跑,让不知围棋死活的书呆子去下棋,那比出苦力还不堪。要想不增加学生负担,导学案需要像诱饵那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9. 现在许多班级人数都很多,怎么能够进行分组学习?
  人数多,确实不利于分组。但要想管理千军万马,最好的方式就是“团营连排班”地成建制。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想利用小组方式,分组不是不可解决的难题。


  10. 有许多学生不爱发言,小组学习还是那些好学生表演,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很低。
  我在《貌似厚黑:露给教师的十点伎俩》一文中,第一条就是“劫富济贫:对成绩特好的泼点冷水,对学习困难的多赏笑脸。”学生不爱发言,是刺激的筹码不够。可降低问题的难度,加大表扬的力度,倾斜量化的程度,强化团队的捆绑效应,让学生为集体荣誉而开口。


  11. 教师不讲,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有许多学生发言打不到点子上,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
  教师讲完,不等于教学任务完成——学生不会,讲得再细有啥用?学生发言不对题,正是课堂教学的“靶子”,对的放矢,纠偏扶正,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当然,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教育是最需要智慧的。


  12. 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刚开始时候学生积极性很高,过一段学生就没有新鲜感了,课堂效果不好。
  审美都有疲劳,何况面对评价,过一段时间没有新鲜感很正常。这就需要课堂评价要推陈出新,变换招术。吊吊学生的胃口,适当迎合需求,只要动脑筋,保鲜不成问题。


  13. 有许多爱说话的孩子,平时教师管着还管不住呢,分组后更没有纪律保证了。
  别忘了,不就是因为“教师管不住”管不好才分组的吗?那就充分利用小组的制约评价机制吧!


  14. 学生不住校,没有时间预习,第二天早上学生抄袭导学案怎么办。
  如果真是“没有时间预习”,就不应该再布置写导学案。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学生就像小毛驴,学习就是赶路。理想的境界是在能看得见的前方摆着青草,让学生信“驴”由缰,自由奔驰;中等方略是苦口婆心地告诉“毛驴”,远方有吃不完的青草,再用根绳子拴着笼头,生拉硬扯;最次的做法是,要到哪里去毛驴不清楚,“主人”扯不动绳子就掉过头抽驴屁股……


  15. 学生的发言往往扯得很远,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结果没有学到真东西,考试成绩不好。
  课堂评价机制在此要发挥作用。“扯得很远”时,给予负分,谈出真知灼见时,给予表扬,课堂教学就是个激浊扬清的过程,慢慢沉淀下来,会有真东西的。


  16. 课堂展示的时候,有许多同学都溜号了,只是展示的同学在学,课堂效果不好。
  如果溜号的同学有点评或补充发言的任务,他还会漫不经心吗?


  17. 教师上课,管理班级,批改学生作业,哪有那么多时间写导学案啊。
  这个问题很现实!写导学案确实需要大量的时间,还往往无可借鉴,不像写备课,誊抄即可。希望教研部门能提供大量的模块式导学案例,供老师们组合删减。


  18. 现在有许多课改名校,他们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是个性化的东西,我们学不了。
  拣能学的学,拣最适合的学,拣能学到手的学。学完后,打上自己的烙印,形成自己的风格,推广开来,你也成了名校。


  19. 课改是为了学生而改,我们做教师的究竟能够得到什么,课改的动力究竟在哪啊!
  子贵母荣,师徒如父子。学生幸福了,老师岂不更荣耀。今天的杜郎口,风光无限。前去参观学习的人数早已突破了50万,杜郎口中学的教师外出报告讲学已达3000多人次。去年暑假期间杜郎口中学外出仅飞机票费用达28万多元,这一切都使杜郎口中学的教师感到:做老师真好,做杜郎口中学的老师更好。我就想,面对杜郎口的成功之路,我们真的能无动于衷吗?“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真的那么难吗?我们到底愿意在油锅中陪同忍受煎熬还是砸掉讲台信仰学生,去追寻教师职业的幸福?


  20. 课改能够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吗?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到哪里去找?
  课改其实是给教师找出路,既然维持现状是一种痛苦,参与课改又面临阵痛,那长痛就不如短痛。况且,在课改中,在与学生的换位中,还会“收获情感、培植能力、满足天性”(李炳亭语)。香山论坛著名网友吕建斌说:“我的理解,课改,还是诊治教师职业倦怠的一副良药。课改,就是要老师找到幸福,找到自身的职业价值,也是让学生找到快乐,找回自我,找回自信!”建议老师们走进杜郎口,学习杜郎口,看看人家的学生是多么幸福,看看那儿的老师是多么荣耀。他们能,我们有什么不可以呢?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6:15:08 | 只看该作者
课改到底改什么

  一提到“课改”,有的老师第一反应是“瞎折腾啥呀——我都教了十几年了——教材倒背如流,讲起来头头是道”;有的老师看到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恹恹欲睡,也想改,可不知道从何改起;也有的老师在“课改”的过程中,不相信学生,舍不得放手,在扭扭捏捏中画虎不成反类猫。那么,课改到底改什么,如何改,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到杜郎口采访。


让人激动得落泪的课堂

  赵林女士是新疆的语文高级教师,因为读了李炳亭先生的《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杜郎口旋风》、《高效课堂22条》等书籍,又在网上广泛阅读杜郎口信息,最终耐不住那份好奇,自费到杜郎口中学考察。赵老师说,百闻不如一见,如果不是耳闻目睹,怎么也不敢相信“学习居然可以如此快乐,课堂居然可以如此精彩”。
  赵林第一次到杜郎口是09年的春天,她是带着满腹疑问与困惑前去的,她不相信“零作业而升学率还百分百”,她不相信“老师不讲学生照样能学会”,她还不相信“学习可以在狂欢中完成”。
  可到了杜郎口的课堂,赵林被深深震撼了,她说:“教了那么多年学,习惯了‘一言堂’,也接受了‘生本说’,可把学生解放得如此彻底,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调动得如此高涨,课堂如此激昂,学习如此高效,真是奇迹!”赵林在听一节历史课时,激动得落下泪来。她说:“那些孩子太可爱了,发言是那么踊跃,神情是那么专注,表现是那么自信——我们的孩子也完全可以享受得到啊,老师怎么就不给他们机会呢?”
  去年九月,赵林毅然决定将13岁的独生儿子送到杜郎口学习。三千公里的路程啊,来回坐飞机都不容易。但赵林说:“我那儿子个性太强,很有主见,最不喜欢老师夸夸其谈,又因为迷恋网游,转了三家学校,越转越厌学。我相信杜郎口能教育好我的孩子,更相信我的孩子会在杜郎口获得新生。”


学生何以能如此地狂欢

  赵老师的孩子叫李然。李然初到杜郎口即受到特别的关注,不仅班主任嘘寒问暖照顾周到,宿舍管理员也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李然虽然想家,想念新疆的小吃,但他适应能力特别强,很快与同学打成一片。杜郎口的寄宿制生活将李然的生物钟调整得极有规律,定时醒,按时睡,没有可能上网吧,也没有空闲烦恼。李然说,上课紧张得如网游冲关,稍有走神就跟不上节奏。再说了,时时有人盯着,经常需要交流,还要走动、爬黑板、到聚焦处展演,根本没有打盹的可能。
  记者问他喜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李然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
  “为什么喜欢?”
  李然说:“乐呗!你看我们上课多自在,走来走去,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可以倾听也可以分享,简单的问题自己就能学会,稍复杂的问题在小组内也能解决,剩下难的问题,听听同学来讲解,感觉特别受用,老师偶尔的插话,我们都特想听……”
  记者:“我只问了一句,你咋那么能说呢?”
  “呵呵,锻炼出来了,我们同学比我能说的多得是。‘能说会道是生活的需要’,瞧,这墙上都写着呢。”
  这回轮到记者乐了,墙上还真写着这句话,下一句是“不敢展示是进步的大敌”。
  李然说:“杜郎口没有作业,但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好多事情都是自己想去做。想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就得多下工夫;想给别人挑错,就得认真倾听;想比别人优秀,就得多付出汗水(这一句又是墙上的标语)。”


课改就是改思想

  崔其升校长说:“反思三年成名师。”杜郎口的教师每周都要公示“收获、不足、措施”,每天还有两次反思会,这种“入木三分找差距,精益求精谋发展”的精神,或许就是课改成功的关键。
  “某某某(点名道姓)老师,你的课上,有一个问题,分明有两位同学会,你嫌他们说得啰嗦,没有耐心启发,而是直接将答案讲了出来,这很不好!”批评者毫不顾忌情面,挨批者也视为理所当然。
  “张某某老师,你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板面的利用率不够,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你又没有有效地解决,你这节课得0分!”张老师即刻出列检讨:“展示不够充分是因为预学时间不足,我不该为赶教学进度而违背教育规律。严格是最大的关爱,批评是最好的福利。我一定听取领导的训示,及时改正,想法弥补。”如此直来直往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双方胸怀坦荡宠辱不惊,但听者却心领神会受益匪浅。
  当然,杜郎口的反思会并非批评会,它还是提高会、促进会、交流会,甚至联欢会。杜郎口的反思文化已经上升到教育信仰的高度,无论谁说什么,怎么说,都是那么的坦诚,那么的令人信服。老师借助这种反思,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反思会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务实为上。有经验的总结、挫败的教训、心得的分享,也有时事的关注、学法的探讨、问题的交流,有时,还会安排两个节目,为老师们减压、助兴。
  所有的反思都围绕着“学生、学情、学法”进行,“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是杜郎口的宗旨,“一切从学生出发,激励、唤醒、鼓舞”是老师的使命与责任,“满足好奇心与利用展示欲”是高效课堂的不二法门。
  张代英副校长直言:“课改就是改思想,改什么思想,就是变以‘教’为中心改为以‘学’为中心,并围绕‘学’重建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蝶变”的阵痛

  今天的杜郎口,风光无限。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早已突破了50万,杜郎口中学的教师外出报告讲学已达3000多人次。去年暑假期间杜郎口中学外出仅飞机票费用达28万多元,这一切都使杜郎口中学的教师感到:做老师真好,做杜郎口中学的老师更好。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正如冰心《成功的花》诗中写得那样: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杜郎口中学业务主任徐利,谈及当年的课改阵痛,仍然万分感慨。徐老师课讲得好,教学成绩出色,课改前即是学科带头人。但在变革初期,徐老师相当保守,甚至找崔校长理论,要求停止课改。他认为:当时的状况,是摸着石头过河,光“讲”都接受不了,不“讲”怎么行!这种模式,可能对文科还行,理科是绝对不行。认识上的冲突给了徐老师很大的压力,他找过崔夫人谈想法,把自己的担心说出来。还争取过妥协,想把初三数学放一放,其他年级科目先搞。
  崔校长大手一挥,坚定不移地搞课改。认准的路,必须走下去。
  可满是泥泞的课改小路,谁也不知通向何方。真正让徐利转变思想的还是一次“开会”,当时正学“圆”,徐利认为,没有老师是不会有学习效果的,匆匆布置了任务就开会去了,没想到,开完会回来,孩子们给了他大大的惊喜——初三几何切线的证明,孩子们想出了11种解法,让老师都傻眼了。就这样,给孩子一个机会,给孩子归还了一个又一个惊喜。
  在“课堂驾校”的培训会上,作为课改专家的徐利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老师们,深有感触而又略带自豪地说:“教改最难改的是老师的理念。越是好车,在高速公路上调头越慢。在传统课堂上讲得好的老师一但调过头来,照样跑得快,因为你知识储备好啊!”
  谈及课改“众师相”,张代英副校长第二个例子就举了物理老师刘桂喜,说刘老师属于“痛苦的执行派”。刘老师为人忠诚厚实,特别敬仰崔校长,校长既然下令了就要坚决执行,可执行起来又是那样地痛苦,直到有一天,完成破蛹化蝶的蜕变。现在的刘老师已是名校中的名师。


杜郎口给参观者的启示

  安徽省利辛启明中学的苏岐校长带着两位副手,第三次到杜郎口取经。苏校长说:“杜郎口太值得学习了,我无论如何也要把它复制成功。”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苏校长还到茌平县三中去追踪杜郎口的毕业生,三中的老师告诉苏校长,杜郎口的学生后劲足,综合素质明显优越。
  “杜朗口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是无限的,让教师意识到‘教’的功用不过如此,离开了老师的‘教’,学生照样会学,而且能学得更好。杜朗口的课堂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权利和尊严!同时,把教师不可一世的权威消解了淡化了,还原为和学生平等的学习合作者。”河北省固安县英才中学校长何志杰如是说。
  “教育改革就是解放自己,让学生暴露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来自云南大理的孙华祥老师在杜郎口考察了一个月,他说杜郎口的“捆绑理念”最值得学习——班主任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体,一个人优秀不算优秀,只有一个团体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所以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努力,都要有一种危机感,在这种环境下,迫使每一个学生都要努力学习,不给组里拖后腿。
  “杜郎口教学模式,摸透了课堂实质。”广州市玉岩中学的王秋川深有感悟,“评比是武器,评比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有评比,就会有积极,就会有先进,就会有榜样,就会产生引领的作用和效果,就会形成一股积极上进、勇于改革之风,正是这股潮流在推动课改。”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右后旗一中李芬评价杜郎口:有效地调动和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理念,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其中的“预习、展示、反馈”无一不是从学生角度提出的,这种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主体的观念。这种形式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由“教什么”转变为“学生要学什么”。只有首先转变思想,才能带来行为的变化。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6:16:15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精心编排:自主学习369作者:北雁南飞

编者按:本报呼唤新教师、新学校、新课堂、新学生。其中,新学生的目标是培养现代社会具有创新能力、合作意识、自主能力、民主观念,既是自己发展的主人,也是自己精神的主人的新时代学生。本期我们呈现自主学习的3种类型、6个方法、9项策略,以及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自主管理实例,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主管理靠谁实现?靠学校支持、教师引导、学生践行。

自主学习369

3种类型
1. 独学——自我解决问题
每个学习主体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是任何人不能代替、不可替代的。因此,自主学习的最常见类型就是“单打独斗型”。喜欢单打独斗型的学生,往往具有成熟的心理认知系统,有个性,偏好独立思考,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单打独斗,需要有较强的自律性,即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能自我约束,表现为能自觉地学习。真正优秀的学生对学习的意义、目标有清醒的认识,对学习的时间、方式有合理的掌控,对学习的进度、反馈有科学的调整。
2. 对学——“1+1>2”的增值效应1+1> 2 的增值效应1+1>2 的增值效应1+1>2 的增值效应1+1>2 的增值效应1+1>2 的增值效应
自主学习不仅需要有自我负责精神,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主动性,还要拥有探究精神和对学习惯。对学既能保证同伴之间的自主性,还会产生“1+1>2的增值效应。对学时,同伴之间对学习的内容、方法、时间可以自主选择,协商优化,学习过程也可充分掌控,务实高效。
对学如果和探究联手,更容易激发兴趣,乐此不疲。对学的最好方式是刨根问底,对子间通过质疑、释疑,能不断挖掘知识的深度。如学习李白的《静夜思》,学生对“床前明月光”的“床”到底是卧具还是井栏,展开自主探究,他们查资料,搞辩论,忙得不亦乐乎,收获也如影随行。
3. 群学——就是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虽然强调个体的能动性,并不排斥群体的合作,而且,这种群体的合作学习(简称“群学”)往往更能体现自主学习的精髓。“群学”并不是简单地围在一起七嘴八舌,而是以小组为单位有明确的分工。分工是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充分自主探究基础之上的,表现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协作是将成员自主学习的成果共享,表现为“集思广益,去芜存菁”。
分工协作,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学习小组长相当于主持人,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在观点的碰撞与交流中,相互启迪,在引领教诲别人的过程中,知识经过应用记得更牢。因为小组的人数不多不少,每个人都处于被关注之中,再加上小组的相对固定,彼此间知根知底。领悟能力强的,有展示表现的欲望;学习能力差的,也愿接受手把手的指导。就在这问答讨论中,各展其长,各有所得。后进生提出了问题,树立了靶子;优秀生为了当好小老师,自然冲锋在前,勤学苦练;中等生前受引领后被推动,在寻求合作中左右逢源。
(作者系湖北省汉川市仙女山一小 刘艺)

6个方法  

1. 制订学习计划
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制定学习计划。计划有许多种,可按时间、学科、目标等分,也得有随想、预计、应变等备选方案。计划并非必须写在纸上,有时只需要心中有数即可。比如,每个小组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每个小组成员也要有个性的目标,每节课、每个时间段也要任务明确、目标清楚。每个同学要知道自己在该什么、该干什么,每个小组要对成员的计划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激励。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感到这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而且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2. 加强时间管理
没有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过程所进行的自我观察、自我审视和自我评价,没有学习主体根据这种自我监控所做出的反馈、调整及强化,就谈不到“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关键就是时间的合理分配与精心安排。那种胡子眉毛一把抓、分不清轻重缓急的“自主”,是懒汉放羊式的漫无边际,有可能造成捡芝麻丢西瓜的得不偿失。加强时间管理,需要有计划做先导、自律为后盾、充实为宗旨,达到劳逸结合、寓学于乐的理想状态。
3. 整合利用资源
网络时代,学习的至高点则是整合利用资源。这里的资源不仅包括自身的知识积淀,还暗含着学习的工具、途径与方法策略。整合则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以知识的重点为“圆心”,以自己的学习能力为“半径”画圆,能较为系统梳理整合所学的知识。比如,请六年级的学生说说简便运算有几种方法?有心的学生就把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简便运算全部归类弄清楚了。这就是找到了一个知识点,以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为半径,将知识系统化。
4. 重视反馈信息
自主学习不是漫无目标的自由学习,它需要重视学习过程的优化与方向的修正,及时查漏补缺,针对出现的问题交流研讨,能够自评学习效果,学会反思并调整方式策略。信息反馈的方式多种多样,可同学之间互相监控,也可依据导学案做好自我测评,还可对照学习目标检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不能一味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把自己的特长展示给同伴以得到赞赏,尝到成功的喜悦。自主学习要让学生有选择参与评价的权利,让学生对自己、对同学的学习,对老师的教学做出评价,再用这种评价完善自己。
5. 养成良好习惯
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充分说明了习惯的重要。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有做事有主见,学习讲方法;珍惜时间,擅长统筹安排;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善于交流与合作;能自觉地制订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自我监控学习过程;能主动选择学习策略,自我评价学习结果,积极创设最优化的学习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等等。
6.坚持学以致用
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学生就学得越苦、越累、越烦。长时间地灌输,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就会“被动接受、难以消化、无动于衷”。自主学习推崇“学以致用”,而不是“学以备用”,如果“学”与“用”之间隔着一段时空,甚至挡着一堵高墙或横着一条鸿沟,让学生看不到应用的前景,体会不到应用的乐趣,更无法在应用过程中探索学习,所以,真知就无法从实践中产生。“要求儿童在今天就过着丰富的精神生活,而不只是为明天掌握知识做准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教育名言,其实就是强调学以致用。
(作者系山西省太原市五一路小学    张之平)
9项策略
1. 创设合作情境
自主容易合作难——难!恰恰显示出合作的价值。“自主”与“合作”就像两个半球,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滚动发展。创设合作情境的首选做法是变传统的“插秧式”排座位为6人一组的“对脸坐”。这样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差异互补,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如在问题讨论时,小组各个成员都要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共同探讨,互相合作,每位小组成员都要轮流当小组长和“发言人”。新课程教材为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其中包括探索发现、科学视野、实践活动、资料卡片、科学史话、思考与交流等,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2. 小组科学搭配
小组成员分ABC三层,AABBCC分别结对子,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实施“捆绑式”评价。以班级管理为例:小组同学根据菜单上的任务,结合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自己的工作任务。这个过程中优秀的同学一定要让平常内向的学生先选择,这既是发扬绅士风度,又是弥补公平。要让每个同学都有职务,而且都是自愿承担的,让学生感觉到履行职责是件很神圣的事情。为了推动学生人人都能自主,评价机制必不能少。这个评价一定要采用“捆绑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我们的每个小组根据《前景学校×班×学科学习法》建立了《×小组自主学习评价办法》,小组人员在制定时集思广益,在共同约定后签字生效,并把《评价办法》贴到每个组的组牌上,放在小组中间,每组选出“自主学习监督组长”,组长在相应的自主学习时段中提醒、监督并反馈。而小组之间也在每天、每周用表格评比。
3. 明确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最大的忌讳就是漫无目的,信马由缰。因此,明确学生任务,让学生知道什么时间该学什么,学一门知识该怎样去学、学到什么程度,这非常重要。教学中,我们每节课都有相关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不是老师硬性规定必须达到的,而是由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范围和结合自己的原有基础选择的,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由学生自己来确定,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奋斗的方向也就减少了学习活动的盲目性。
4. 利用问题导航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上要想让学生思考,必先让其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自主学习强调以问题为纲,提纲挈领,主线贯穿。很多概念的学习都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章法举纲张目。因此,我们要给出机会让学生将问题呈现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质疑中不断去挖掘、探索。如学习《金岳霖先生》抓住一个“怪”字,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5. 及时总结整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堂课都要让学生自己去小结,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下课前让学生结合学案,和小组对子间说一说我本节课学会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我是否达到了自定的目标,若没达到是什么原因?可有什么改进的办法?这样让学生自己理清知识脉络,纳入认知系统,提高自学能力。总结整理时,如果能用“纲要信号图示法”,做到化繁为简、一目了然最好。
6. 树立自主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身边的、可望又可即的榜样更值得学习。“借助榜样,发展榜样”便成了我们从班级到年级,再到学校每周、每月必干的“大活儿”。我们在每个班的每个小组里都设立了“我最自主”奖项,并把这个奖项延伸到班里、年级组里和学校里。每周每组评出一名,张榜到班里,每月每班数名,张榜到学校里。然后从班主任到年级主任再到校长,每到张榜时便对获得奖项的同学进行隆重的表扬仪式,让会自主学习的同学在这一时刻成为最了不起的焦点,更让大多数想成为焦点的同学点燃自主学习的激情,建立自主学习的欲望。
7. 激励不忘惩戒
激励固然重要,惩戒也不可少。利用自我惩戒方式,让学生养成坚持的好品质。小组同学领受了任务就一定要对自己负责。要自己给自己设定底线,也就是如果没有按时完成任务自己怎么惩戒自己。我们不选择暴力行为,只是让学生选择为班级服务的方式。可以是写反思(变相学语文),也可以为小组同学讲一个故事,一定是有教育意义的,还可以给学生讲讲名人通过努力成功的故事……学生一定要通过这种方式告诉自己要坚持下来,而且自己的坚持也能让自己的小组同学更加优秀。其实这个也是小组同学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行为方式。
8. 集体商定班规
制定班级公约可由全体学生商讨制定,把学校、班级常规要求转化为他们自身进取的需要,以激发他们自主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班级采用每天自评、每周小组评、每月班评,每期总评的办法,把整个学期中每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变成一个不断进取、不断达成小目标的过程,引导他们一步步迈向总目标。同时,民主选举班干部。班委们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废除班干部终身制,每周由全班同学对班干部的尽职情况进行评议,让更多的同学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这种促成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模式,即把教育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民主管理与自我管理,自主参与各项德育活动,在参与中自我体验和感悟,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进而实现自主发展。
9. 施行民主管理
为自己领受的任务制定相应的“法规”,学生就会根据领受的任务结合班级日常行为规范自想办法。如果是纪律问题就要想出相应的矫正行为,如果是卫生方面就要想到,打扫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班内的“法规”一定要具体,可操作性强,学生看了一目了然。这里面也包括检查的时间、监督的范围。最后全体投票成立一个仲裁委员会,让有威望的同学主持公道,大家会心服口服。在班级学生互相监督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问题,出了问题一定要有人解决,仲裁委员会就会通过“学生自己调解解决”的方式,分析原因,调查取证,最后自主解决问题,不用老师插手。
(作者系江苏省昆山开发区前景学校 于清秋 闫秀梅  储晓花)
学生自主管理不完全模式自主管理不完全模式
学委会
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它是由班级学生在民主推荐选举的基础上产生的代表学生诉求、维护学生权益、保障个性发展的管理组织。学委会在实施班级自主管理时设立正副委员长,下设学习部、体育部、劳动部、德育部、宣传部等,部长由民主选举产生,另单设纪检部监督检查学委会的工作。各部部长和委员长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定期换届。2004年,长春市一汽一中大胆推行以“学生人人有官做,班级事事有人管”为理念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首次公开取消初二年级18个班的班主任的举动曾轰动一时。。学委会自己拟定的“无班主任管理实施细则”,掀开了学生自主管理实践的先河。
学生校长
学生校长一般从各班班长中选举产生,实行月轮流制。其职责:是协助校长管理学校日常工作,检查值周教师、班级值日生、中队辅导员(或团队书记)、安全文明监督员的到岗情况,督导师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对上一周全校工作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多年前,上海市建平中学首创从学生中聘请校长助理,职责主要有两个:一是作为沟通校长与学生的桥梁,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二是作为学生代表,参与学校最高决策层工作。
学生代表大会
学生代表大会每学期一次,代表由各班(一般23人)民主举荐组成。职责是对学校涉及学生权益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并就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比如作息时间、作业多少、教师评价、大项活动等,都须学生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监督团
各班“纪检部”成员自动组成全校的监督团。监督团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协助学生校长将每日的督察结果公布于学校宣传栏。纪检学生受全校师生的共同监督,一旦发生徇私舞弊的事情,严肃处理。
自管宿舍
让学生以主人翁姿态自觉积极地自管宿舍,给学生充分的权利以及责任,是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把寝室真正当成自己家的时候,他们的创造力、自控力是无穷的。学生们对自身的需求最了解,也能够相应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让学生推选舍长,宿舍管理的规章制度也由学生民主表决后决定,这种“自管”做好了,比给学生配“宿舍阿姨”效果要好,因为,真正的管理靠自觉、自愿、自为。
免监考场
“免监考场”是为学生和老师搭建一个展示相互诚信的平台,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律能力。免监考场可由学委会提出书面申请,由学校验审获得免监考资格。学生个体也可自主申请到年级的免监考场。学校把班级免监考场和学生免监资格视为一项荣誉,让学生体验自律、体验成功、体验诚信。
诚信小组
诚信小组也可作为一项殊荣,奖励那些自主自律、诚实守信、团结向上的班组小团体。获得这项称号,要自定《小组诚信公约》并自觉履行承诺,自愿接受班级、学校的多重监督。诚信小组由学委会组织评定,可佩戴统一标识。
(作者系安徽省东至县汪坡中学   肖学堂)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6:19:5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高效课堂的规则文化作者:梁恕俭
本期对话嘉宾
刘恩樵 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教科研主任
   山东省兖州一中教研组长
王文颖 山东省临朐县教育局教研员
张富群 陕西省丹凤中学教师
刘滨章 山东省临淄区齐陵第二中学教师
对话主持:梁恕俭

[size=+0]编者按:高效课堂是最接近于理想的课堂教学形式,它是以模式驱动,以导学案统领,以分组学习为抓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本质,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以“信仰学生”为宗旨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那么,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高效课堂信仰什么,它的核心价值又体现在哪里?本期关注高效课堂的规则。

高效课堂的规则文化
高效课堂信仰什么

高效课堂的信仰在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在于尊重、唤醒与启发。尊重、唤醒与启发是课堂教学规律的内核与精髓,是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支撑。

梁恕俭: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这是课改四步曲。其中的落脚点就是“信仰”,那么,高效课堂信仰什么呢?
李平:和谐,是高效课堂的信仰。和谐,意味着每个人能悦纳自己,孜孜求真、求善、求美,追求着人格的升华,在自由的起点上按照人的理想不断创造自己、超越自己。和谐,意味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意味着生生间是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是团结协作的管理共同体,是亲密友爱的情感共同体。和谐,意味着师生间是平等对话的交流者,是教、学一体的探究者,是教学相长的促进者。
张富群:高效课堂信仰指的是,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怎样学。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是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获得探究得来的情感体验。
刘恩樵:高效课堂的信仰在于尊重、唤醒与启发。尊重、唤醒与启发是课堂教学规律的内核与精髓,是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支撑。
尊重是高效课堂的基石。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不平等的,教师以知识的优势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的职责就是聆听、接受与消化。高效课堂强调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知能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
教育的最高境界追求在于唤醒,唤醒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唤醒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唤醒学生对自我的信心。唤醒来自于解放,来自于信任。为什么杜郎口的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绽放着自信,是因为他们摆脱了知识的桎梏,摆脱了“教”的束缚,自主能动地学习知识,自然显得游刃有余,充满活力。
教师的职责在于启发,而不是灌输。灌输是机械的,灌输是把学生当存储知识的容器,而启发是智慧的,是递给学生攀登的梯子,是为学生设置撬起的支点,是给学生架设望远的镜子。灌输会让活的知识变得死板,会让学生的灵性蔫萎,而启发能让学生发现知识的魅力,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充满好奇与冲动。
刘滨章:高效课堂的信仰在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具体的实现形式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促成生命的狂欢。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尊严,活得很体面。让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温暖生命的过程。高效课堂追求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只有相伴生命狂欢过的效率才是最大化的课堂效率。

课堂规则的核心价值
课堂规则的核心价值是创建人性的课堂生态,让课堂回归原点,回归本质。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科知识建构的规律,让课堂皈依生,皈依学,皈依创,皈依乐!

梁恕俭:课堂规则的界定是受教育的价值追求左右的,高效课堂的核心教育价值确立了操作的基本规则。高效课堂信仰学生,强调合作学习,那么,课堂规则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李平:课堂是否把儿童的快乐、幸福、纯真、活泼、自由、权利等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这是涉及到课堂教学本身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的大问题。真实而美好的人性,可谓高效课堂的核心价值追求。弥漫着求真、乐业、人文、特别是宽容精神的课堂,才能滋养真正富有人格和强烈幸福感的老师和学生。师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而且感受精神的熏陶,若干年后,他们可能忘掉所有的知识,但永不磨灭的却是沉淀在心灵深处的精神文化。
张富群:高效课堂追求的核心价值有两点:一是学生的发展,就是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都有进步和发展。二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生命状态,学生以主人的姿态自主乐学,学生把课堂学习活动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对待,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需要。
刘恩樵:我们讨论高效课堂追求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觉得先得界定清楚它不是什么。首先不是分数,其次不是知识,甚至也不是能力。我觉得,高效课堂追求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关注生命、尊重成长、与幸福相伴。高效课堂“高效”在哪里?高效在每一节课都是对学生生命的奠基,高效在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如同植根沃土,沐浴雨露阳光,自由生长。
刘滨章:其实,课堂规则的核心价值就是创建人性的课堂生态,让课堂回归原点,回归本质。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科知识建构的规律,让课堂皈依生,皈依学,皈依创,皈依乐!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成就学生。让学生在学中发现兴趣,在学中学会学习,在学中培养习惯,在学中发展能力。

规则源于对规律的回归与思考
规则是课堂的小法律,规则的制定源于对规律的回归与思考。课堂不讲规则就像拥挤的路口没有红绿灯——要么师生相互掣肘,效率低下,要么漫无目的,放任自流,乱成一团。

梁恕俭:高效课堂规则是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它规范的内容、约束的对象、采取的形式各是什么?高效课堂为什么要讲规则?
王文颖:规则就是规定和守则,高效课堂规则就是为了使课堂高效而采取的方法策略,它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新课程改革,改的是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这就需要模式与规则来引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导学案的编制、小组合作的实施等,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驾护航,不然就会无所适从。有了模式与规则,教师与学生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样的教与学才能朝着预设的轨道前进,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刘恩樵:“规则”是“高效”的保证,没有“规则”,不要说“高效”,甚至连“有效”都难以保证。按规律办事,按原则运行,按制度操作,处理事情才得以顺畅。课堂的时空里潜藏着复杂的教与学的规律、原则与机巧。以规则执行情况为标准,课堂分三类,不按规则的课堂乱而无效,为下;循规蹈矩的课堂稳而有效,为中;得规则之妙且运乎于心的课堂智而生慧,为上。
张富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不讲规则就像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要么师生相互掣肘,效率低下,要么漫无目的,放任自流,乱成一团。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无须多言。规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高效课堂作为践行新课改理念的最佳载体,其规则更是在不断完善中。高效课堂规则就像共同纲领一样,必须有普遍的认可,达成统一的目标,共同去遵守某些行为准则。高效课堂模式和规则是引领教师参与课改的需要。
刘滨章:规则是课堂的“法律”,规则的制定源于对规律的回归与思考。课改之所以进展滞缓,关键是有些学校、有些教师只信经验和感觉,不讲规则。高效课堂所有的实验校,都是规则执行得成功;所有的后退和失败,都是规则的放弃和经验的复辟。高效课堂呼唤法治环境,法治环境呼唤规则的重建。

规则是教之“规”,学之“范”

模式是课堂产品的“生产标准”,模式是课堂评价的“短兵器”。主张模式至上并非唯模式,而是教之“规”,学之“范”。

梁恕俭:高效课堂有哪些基本规则,这些规则表现为课堂行为又是什么?
王文颖:高效课堂有5项教学原则,一是分层原则: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训练;二是选择性原则:“超市”体现出的学习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三是整体教学原则:整合教材、知识迁移,上挂下联、左顾右盼、举一反三;四是展示教学原则:展示解决了学习内驱力,展示是发表;五是反馈调节原则:注重问题暴露,强调“当堂决策”。
在这些原则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五步三查模式”,即第一步,学案自学,找出学习困惑;教师“一查”自学进度、效果。第二步,围绕困惑对学、群学。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谓之“小展示”;教师“二查”展示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第四步,教师根据小展示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组织全班“大展示”。第五步,学生归位,整理学案、整理纠错本;教师利用对子“三查”,对子测评。
李平:模式是课堂产品的“生产标准”,模式是课堂评价的“短兵器”。主张模式至上并非唯模式,而是教之“规”,学之“范”。尊重模式便是尊重“三效”,即效益、效果、效能。“五步三查模式”是课堂操作的抓手,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规范。
刘恩樵:“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16个字代表着一切的方法和出路。“相信学生”是课改的前提,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少指手画脚多欣赏鼓励,教师少讲学生多学。“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利用分身术,培养小老师;利用表现欲,搭建小舞台;利用荣誉感,小组促竞争;利用差异性,结对兵练兵。“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发展什么?课堂目标6个字:兴趣、能力、知识。

遵循流程规则

预习是自学与交流的结合,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反馈是教学的矫正器,评价是高效课堂的诊所与加油站。

梁恕俭:在课堂流程的预习、展示、反馈、评价等环节的具体操作上,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则?
张富群预习即自主学习。预习的形式应该是自学与交流的结合。预习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生成质疑。无论预习什么内容,都有懂的与不懂的,把不懂的找出来,准备“对学”与“群学”。预习重过程轻结果,教师要留出课内预习的时间,指导预习的方法,还要做好对预习结果的评价与激励。预习重体验轻对错,不求结论正确,只求认知冲突之深刻、鲜活。 “会学”永远比“学会”更重要,养成预习习惯,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刘恩樵: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最好手段,是走进高效课堂的“金钥匙”。
第一,展示要依据学情,找到带有普遍意义和近似性的“问题”,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更不展示,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问题才拿出来做展示,但生成空间较小的,比如定理、定义一般不做展示。
第二,注意展示者与参与者的互动关系,杜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要形成“众人”参与效应,展示不是看表演,而是齐上阵。
第三,展示不是漫无目的、信马由缰,是“坡上放羊”,虽无绳却有线,要杜绝“无主题”展示,本来是说“西瓜”,结果由“西瓜”到“瓜子”,再后变成了“爪子”,这样的展示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价值不大。
展示的步骤先在小组内进行,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表见解,展示才华。教师应注意发现典型问题,然后在全班展示。展示和质疑要同步进行,营造争论的氛围,使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形成共识。要鼓励人人展示,展示的方式也要多元化,比如抢答式、书面展示、板书展示等,教师在注意点拨的同时要加强鼓励,学生要学会倾听与适当追问。
展示要注意实效性,是黑板板书还是口头讲解,是动态演示还是质疑互动,是过程讲解还是要点归纳,是典型析错还是提炼反思,是点到为止还是追问不止……总之,展示哪些问题,如何展示,展示到什么程度,任务如何分配,要由问题本身的教学价值而定。
    王文颖:反馈是教学的矫正器,应遵循:
1)整体性原则。反馈既要有知识的反馈,更要有能力的总结。
2)典型性原则。在确保全面的基础上,做好选择,注重典型的呈现与剖析。
3)拓展性原则。反馈展示学生思维的结果,是静态的。只有通过拓展运用和深化,才能给学生进一步展露自己思维的机会,从而挖掘出“对”的精彩、“错”的价值,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做到举一反三。
4)及时性原则。打铁要趁热,反馈要及时。时间拖得太长再反馈就失去了意义。
5)多样性原则。反馈形式可以书面,也可以口头,可以是集中反馈,也可以是个别反馈,可以是老师反馈,也可以是小组讨论后学生反馈。
李平:评价是高效课堂的诊断所与加油站。评价原则如下:
1)评价要及时。学生回答问题后无论对错,都要做出及时评价,先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然后指出问题所在。评价不是“改错”,而是给予启迪与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生成新的问题。
2)评价要准确。评价要中肯,直指要害,关注细节。中肯,学生才易于接受。把握关键才能让学生分清主次。细节代表了真实和尊重,比如,哪个词语用得好,哪个表情很可爱,哪个体态很有感染力……细节评价中学生能感受到真正的关注。
3)以鼓励为主。评价是为了改进、完善、激励和提升。高效课堂要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情感、课堂幸福指数、学习收获等作为判断课堂价值及搞好评价的依据,依托“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这个宗旨进行评价,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4)坚持过程性评价。坚持激励中的指导性,不是简单的结论性评述,而是过程性分析,“好”在哪里,“为什么”能好,在激励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让学生体会知识建构的过程,享受自我获取知识的快乐。
5)坚持“捆绑式”评价。小组是高效学习的组织要求,团队建设是管理和教学的永恒主题。良好团队是激励评价的“倍增器”,对个体的激励,一旦放在团队背景下,其效果都会若干倍放大。
6)语言评价与体态评价相结合。语言评价有:“正确。好!请坐下。”“这是一个有创新的见解,主要表现在……”体态和动作评价主要有:“微笑”,“耐心听学生发言,并用点头表示肯定”,“为学生鼓掌”。
7)评价的内容要得当。“事无巨细,凡事都评”与“粗枝大叶,一概而过”效果差不多。评价要“有所评”、“有所不评”,要让学生掌握评价的标准,最终实现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8)评价的结果要作好记录,定期总结,予以表彰。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6:20:42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观赛偷学:导学案秘笈作者:梁恕俭
此番“全国导学案大赛”,我翻阅了数百篇参赛作品,又接连编辑了4个版的导学案展评,颇有心得。总得来说,导学案作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驾驭课堂的“方向盘”,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重视,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一、导学案与教案有本质的不同
导学案——顾名思义——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发给学生人手一份的;而教案是纯粹服务于教师,体现教的思路和方法,教师本人能看明白即可。导学案研究的是如何“学”,教案呈现的是如何“教”;导学案可以看作沟通教与学之间的桥梁,而教案往往是单向灌输的渠道;这是它们本质的不同。导学案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任务,也就是引导学生怎样自学、交流、展示和总结,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教案的功能则显单一、落后。
二、导学案不是习题集
一份好的导学案离不开练习和检测,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更是导学案的任务之一,但导学案绝不是习题集。导学案通常有6大功能: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小剧本;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笔记;⑤自我反思小结的知识树;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数据库。导学案中的习题有如下要求:1. 题要精选,量要适中;2.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3. 难度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4. 便于合作交流; 5. 注重及时反馈矫正。
三、过于繁琐,缺少留白
一份规范的导学案应包括8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质疑问难、达标检测、学习小结。栏目要相对固定,又要灵活机动;要根据内容、科目特点设置,又不要过于繁琐。导学案的设置还要注意留白,一是方便学生作解答之用,二是留出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主规划、补充、调整、改动、完善。
四、套路死板,格式混乱
导学案的编写必须遵循以下5个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引导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并且要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编写导学案,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型,应该有相应的格式。阶段性、小范围内统一了格式,还要注意学生的审美疲劳,不时变换出点花样来,体现创新和精美。版面安排要注意实用、简明、美观。
五、问了附答,何来启发
一些老师将导入语也写进导学案,这显然不合适,且不说导入需要玄机,单就教条而言,就把课堂“固定”死了,何来灵动与鲜活?更可笑的是,有的老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唯恐别人不知他的匠心所在,愣是将授课时的“包袱”提前抖落个一干二净。更有甚者,导学案中自问自答,将学生需要探究思考的问题,全变成了死记硬背的条文,这是完全不懂导学案的意义,敷衍凑数。导学案应该“以问拓思,因问造势”,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和认知规律,着力设计开放型问题或有认知冲突的问题,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六、通用一案,显然不行
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就需要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导学案要有梯度、分层次、可选择,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自主探究,获取知识。那些僵死、单调、不看对象的导学案,要求全班统一用,显然不行!
七、学法指导,必不可少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如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学哪些内容、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对学生遇到的难题,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导学案应逐渐渗透各种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导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最好能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八、展示与反馈,要有体现
自学、展示、反馈是高效课堂的三步曲。许多导学案的编制,练习有余,展示不足;检测有余,反馈不足。具体表现为,对展示的内容、形式、时间,缺乏计划和引导,对反馈的途径和内容,不能组织有效的回应与矫正。展示与反馈的基本要求是“注重展示,暴露问题;针对反馈,及时矫正”。展示既是学习的形式,又是动力的源泉,展示的重点是知识的构建过程,而不是简单地陈述答案。反馈要追求多维互动,简单的问题对子间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群学时除掉,真正需要反馈给老师的,是中断的学习线索、无效的知识链接和迷失的突击方法。
九、一课一案,最好能顺案进展
尽可能地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这样能更好地体现导学案的时间表功能。当然,导学案也可按教材的单元编写,只不过单元里面分主题而已。只要一个项目一课时,一个课时一张“案”,就能达到“课课清”“日日结”的目的。按课时编写导学案,有利于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有利于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如果每一篇导学案,学生都能像按图索骥那样,顺藤摸瓜,自主进展,那么,“导学”的功效就完全达到了。
十、让学生参与编制
导学案的真正意义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为此,设计导学案要做到两个五,即“五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五让”: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导学案设计的终极追求则是,学生自己能自编、自展、自学、自测、自评、自善。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6:47:45 | 只看该作者
课改必备的十种思想
李普权
“课”是言必果,“改”是己先行。也就是说,说话算话,果断行事,说改就改,从我做起。
一、领导应具备的思想
一个有思想的领导,是用教育家的眼光,办出一所让老师幸福、让学生快乐、让家长满意的学校。一个有思想的领导,可以造就一批有思想的教师,培养一批有思想的学生。
(一)高瞻远瞩,志向是课改的动力

1、现代校长要具有“立志于课改,修身于课改,勤快于课改,服务于课改”的教育品质和精神。
2、校长要用智慧突围。校长要有课改的良策和决心,要有设计突围的计划和方法,只有冲出重围,前途才会光明。校长要有科学的办学理念,要以课改为已任,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营造氛围。
3、没有血腥味的改革是不能成功的。凡是不利于课改的制度要修正、不利于课改的决策要调整、不利于课改发展的盘石要铲除。庄稼要想长得好,必须得锄草。勤快下田里除草、松松土、查看病情,对症下药,庄稼才健壮。
4、学做“毛泽东”、“张艺谋”式的人物品性,当好指挥官、导演,其作用是决策与导向。做导演不做导游,导游牵着走,导演引着走。
5、校长的课改声音要大,中干的杂音要清除。只要领导胆识大一点、眼看远一点、考核改一点、脑筋灵一点、借口少一点、向前走一点,效率就高一点。
(二)信仰教育,良心是课改的基石
1、领导要转变工作职能,变行政办公室为课改指挥中心、变后勤总务处为课改保障中心、变教导处教科室为课改服务中心。要强化班子队伍建设,增强课改意识、勇气、能力,要少说多干,树立创先争优、奋发图强的精神。
2、倡导走良心课改之道,用心去改革,去实现“自主、合作、开放、高效”的民主课堂。不搞课改就是在对学生生命的犯罪。树立人人都是课改的主人,要有教育家李镇西的“我不改,谁改?”的精神。
3、校长要信仰课改,课改是实施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三)开放胆识,勇气是课改的起点
1、绝不做课改前进路上的胆小鬼。课改不是一帆风顺,要有科学的胆识和勇气。有了胆,为老师壮胆,大家一条心,扭住一根绳,才有前进到终点。领头羊没有了胆子,小绵羊肯定是胆怯的。胆子要大一点,眼光要看远一点,这是校长办教育的一大重要战略策略。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要走出课堂看课堂,要站在社会的高度来看教育,要站在未来的角度去看教育。不要足限于眼前的一点小利益、一点小资产、一点小荣誉,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胆识,要跟着成功教育的道路前进,不得封闭教育、封闭校园、封闭教师、封闭学生、封闭自我,要形成合力冲出校园这一“围墙”,让学生自然地生长、让教师专业完美的成长。
2、开放胆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成功学校的昨天,靠的就是校长的胆识和勇气。在改革的东风里,没有胆识,是办不好教育的,其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只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们的教育改革才会走出困境,才会出新绩。
3、大胆改革,走好别人成功之道。课改成功者遵循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这六字上下了大功夫,走出了一番新天地,走出了一条人间从未走过的大道。用不着问是否可行,用不着是否提升孩子的成绩,用不着怀疑,这是一条成功的路,是一条孩子喜欢的路,是一条真正培养人才的路。不成功的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吗?
(四)谦虚办学,满意是课改的标准
1、谦虚办学,踏实育人。要办出让每一个孩子都满意的教育,要认真思考并努力实施“如何让普通的老师上出不普通的课,如何让普通的孩子学到不普通的知识”。
2、校长要有两个“舍得”的勇气,即舍得投入,舍得后退。舍得投入,花钱买肥料,庄稼才有收获。不舍得花钱,大事办不成。校长要有“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的战略眼光,不再搞唯分数论的考核方式,要有调整教师的考核指标的胆识和大气。
3、有“舍”才有“得”,“舍”去的是糟粕,“得”到的是精华,“得”到的是满意。
(五)欣赏教师,培养是课改的手段
1、领导要善于欣赏教师,欣赏是对他(她)的肯定,是对他(她)的赞扬和鞭策。关注教师、信任教师是学校领导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对教师的信任就是对教师最重要的培养。作为校长,要把教师的全员培养当成一项公益事业来抓。
2、培养别人实际上是培养自己。校长要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好时代的新教师,让他们尽早转型、脱胎换骨,变成划时代真正意义上的新教师。
3、做校长的应该把表扬送给教师,没有表扬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
4、校长要想办法解决老师对成绩的后顾之忧。制定鼓励政策,不亏课改先行者,鞭策课改整体推进。
二、教师应具备的思想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不会照本宣科,不会按部就班,不会人云亦云,不会仅仅成为“传声筒”、“二传手”,不会仅仅教给学生“一碗水”,不会替教参编写者教书而忘却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家。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是学生喜爱的教师,是一个有魅力的教师、一个有精神感召力的教师、一个课堂高效的教师、一个有教育理想和信念的教师,是一个真正教育家、实践家。
(一)敬业爱岗,信仰是高效课堂的灵魂
1、教师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就是高效课堂的灵魂——信仰学生。
2、教师要边学边做,边改边学,要在学中改,要在做中学,不要以种种借口,原地踏步,固步自封,或者新瓶装旧酒,新问题老眼光,拿着老船票登上新客船。
3、不要把课改神秘化、神圣化、理想化和高层化,其实改革就在身边,改革就是课堂的一切小事。课改的核心是改变方法、形式是小组合作、目标是课堂高效。学生是苗,课堂就是土,关键不在苗,苗应自由生长,本质是在土,土应精耕细作。
4、教师要学会传递表扬,把表扬传递给孩子。一个微笑、一个抚摸、一个握手、一个下蹲、一个亲切、一个掌声……可以传递给孩子在教材中无法学到的知识和能量。
5、教师要信仰课改,要树立“只有正确的课改思想才能决定教育质量”的理念。嘴少讲一点、放权多一点、方法巧一点、鼓励亮一点、课堂活一点、学生动一点、向前走一点、效率就高一点。
(二)好媳成婆,磨炼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1、好媳妇熬成好公婆。“好媳妇”是课改前的好教师,“好公婆”是课改成功后,另一种境界的好教师。当你在课改领域里经过一个漫长的苦练,能够感受到一种职业幸福时,就算你熬来过了,你不再是好媳妇了,你已经是一位好公婆了。“熬”是“忍受、忍耐、坚持”,是一种精神。所以“熬”就是当今课改潮流中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2、现代教育领域里的教师全是“新教师”,要突破“新教师”的内涵,走出“老教师”的怪圈。“新教师”内涵是:凡是接触新课程,变革传统的教育方法,投身于课改,改变师生传统关系,发展学生身心素质,促进师生终身发展的教师人群,统称为新教师。这个概念拓展了平时所称的“新教师”概念的内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家都是“新教师”。反之也就是传统型的老教师。
3、一生胸无大志碌碌无为,不如大显身手创一翻伟绩。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笔精神财富,让后人品尝,让人感受到因有你而幸福。
(三)舍得付出,奉献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1、教师要舍得奉献,要有一种无私的高度来奉献课改,得到一种职业享受。通过你的奉献,让同伴敬佩,领导敬佩,家长敬佩,学生敬佩。
2、做一个对教育改革有贡献的人。做传统教书匠,不如做课改贡献人。
3、教师要有“我不改谁来改”的课改精神。要有“我愿改”、“我能改”的精神和能力品质。
4、“舍”在先,“得”在后,“舍”就是一种奉献,“得”就是一种回报,一种课堂效应,一种社会满意度。有“舍”才有“得”,不愿“舍”,一定不会有“得”。
(四)学习进取,科研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1、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走科研之路,让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以自己的课堂建设成研究的主阵地。
2、做科研型教师,研究比什么都快乐。科研是强身之本,立身之源。
3、学习进取也要与时俱进,教师要有做“永远都是时代的新教师”的准备。
2、模仿也是学习,没有模仿,就不能称为是真正意义的学习。只有模仿,才能变成“我”的。
(五)职业幸福,成就教师人生至高境界
1、要让历史见证自己,你走的路是正确的,学生是不会忘记你的,你会在历史上留下永恒的丰碑。我们要给孩子们的未来留下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给自己的生命留下传奇色彩。
2、让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都武侯实验中学的校训)。孩子由你来教,他(她)因你而感到幸福;我(家长)的孩子由你来教,也因有了你而感到幸福。这是一种人生境界。
3、要有窦桂梅 “我是重要的、我是快乐的、我是能干的”的课改精神。实施课改者,就是一种职业享受,是一种职业幸福。
4、我改革,我发展!课改虽苦,苦中取乐,乐中得福。
总之,我们的课改工作,要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目标境界,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朽精神,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改革毅力,去面对改革,践行课堂高效。虽然“路漫漫其修选兮”,但是“吾将上下而求索”,课改的前途是光明的。
2011年5月29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2-18 12:50 , Processed in 0.09210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