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修辞学:“交叉学科”抑或“跨学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6 05:0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修辞学:“交叉学科”抑或“跨学科”
2011年06月26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谭学纯




  关于修辞学的学科归属,学界或倾向于交叉学科,或倾向于跨学科。这看起来只是学科的命名问题,但其背后却有学理依据。

  我们依据“交叉”/“跨”的词典义分析“交叉学科”/“跨学科”的所指,发现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交叉学科”偏向于学科性质,一般指相关学科的外延部分重合;“跨学科”则偏向于学科视野,意指走出本学科视界,在更开阔的视阈下审视同一学术对象,同时吸收不同学科的研究特长,融入本学科的研究方法。

  如果强调修辞学的交叉学科属性,或强调修辞学的跨学科取向,通常不会造成认知纠缠。但如果将“跨学科”归为修辞学的学科性质,也许需要斟酌。

  2010年中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报通知列出的“项目申报的学科范围”中,有“交叉学科”,而无“跨学科”,这是否包含了这样一种认知,即“交叉学科”可以进入“学科范围”,而“跨学科”不宜视为“学科范围”。

  从学科性质着眼,修辞学是交叉学科——它以语言学为主,涉及文学、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教育学、民俗学、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众多学科;从学科视野着眼,修辞学可以是跨学科的——它可以广泛进入众多学科视野,成为人文科学的公共关注对象。但应该区分的是:尽管修辞学可以进入跨学科视野,但它本身的学科性质不是跨学科。正如语言学、文艺学、心理学、哲学、生命科学各自从不同的学科视野进行隐喻研究,但都不能证明隐喻属于跨学科。

  中国修辞学的传统学脉和作为他山之石的异域资源,可以为修辞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和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视野提供学术、事实方面的双重支持。

  在中国,作为文化传统的修辞学,早自先秦时代就广泛进入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诸子关于修辞问题的丰富论述,一直是中国修辞学重要的理论资源。各种版本的中国修辞学史所诠释的修辞观、修辞原理,无不来自传统诗学、文艺美学、哲学:从《周易》“修辞立其诚”、孔子“文质彬彬”、老子“大音希声”、庄子“得意忘言”、孟子“以意逆志”,到沈约“四声八病”、刘勰“为情造文”、司空图“韵外之致”,再到苏轼“辞达”、严羽“以禅喻诗”、袁枚“以口语入诗”、刘熙载“极炼如不炼”、黄遵宪“我手写吾口”、王国维“词重内美”,直到严复、林纾等早期翻译家的翻译修辞论,中国修辞学始终交织着中国古代诗论、文论、词话、曲话、小说评点,以及美学、哲学话语,包括一些跨文化交流经验。近代以前,进入中国修辞学史的历史人物,几乎同时都是其他学科史中可圈可点的文艺学家、美学家、哲学家、翻译家。20世纪以后,在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除了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其他影响力较大的修辞学专著如唐钺的《修辞格》和郭绍虞的《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其作者分别是心理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虽然学科意义上的修辞学是20世纪的概念,但是现代学者有关中国修辞学的历史记忆,始终在交叉学科领域缠绕,对传统修辞学研究的现代审视,每每在跨学科视野中纠结。中国修辞学传统学脉的自然延续,不应该割断,否则就屏蔽了修辞学的历史记忆,泯灭了修辞学的个性。

  在西方,一些走出国界的修辞学著作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学术视野比较开阔。如尼采《古修辞学描述》、巴赫金《长篇小说的话语》、福柯《事物的秩序》和《权力/知识》、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等等,都在不同学科有较高的显示度,在不同学科被引用和研究。尼采的时间修辞、巴赫金的对话思想、福柯的话语理论、海登·怀特的历史修辞观,都有着修辞学的深度参与。作者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介入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视野,也决定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够较多地进入跨学科的公共阅读。

  修辞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和修辞学研究的跨学科视野,是不应该混淆也不应该互相置换的概念。中国修辞学的传统学脉和西方修辞学的理论资源,从学术记忆和全球化背景的角度共同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学理支持。修辞学学科边界的有限延伸,是交叉学科性质和跨学科视野的合理反映。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8:15 , Processed in 0.06614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