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语言热的冷思考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33 期 5 版 “ 语言学 ” 文章之一。
网络语言是指互联网上的语言,它既是网络文化赖以传播的基本载体,又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网络语言,更多地是指那些常用于网络论坛、网络聊天以及凭借着网络而流行开来的词语现象。
网络语言热度不减
一、网络语言使用热。网络语言是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使用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进入国人的生活,以英语缩写和表情符号为主的网络语言是最初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语言也开始了“本土化”的历程。由最初描绘网民生活的汉字、汉语拼音形式,如大虾、mm(美眉)等,以及各种数字谐音、寓意形式,如88(拜拜),向多元化发展,热度不减,并且不断推陈出新。
二、媒体关注热。关于网络语言的话题,已成为各种媒体关注的热点,同一问题或同一报道内容在不同媒体间的转载十分普遍。近几年,几个时间点尤其引人关注。首先是围绕《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发布的一些数据和内容。2006年5月22日,教育部发布我国第一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07年8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发布了当年的171条新词语,如“白托”等一批较为陌生的词语,被看做是网民才使用的网络语言,于是网络语言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与其相关的一种新兴现象——“火星文”,也由小众的使用变成大众传媒关注的对象。网络新词语及“火星文”所带来的语言使用上的“陌生化”,使社会上特别是基础教育界人士对网络语言的使用与“泛滥”给我们母语造成的污染,以及给正处于学习过程中的青少年带来的“消极”影响,表示了极大的忧虑。其次是《新闻联播》关于“山寨”现象的报道。在2008年众多流行语中,使用范围最广、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非“山寨”莫属。2008年12月2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30分”播出关于山寨手机的记者调查,12月3日“新闻联播”播出相同内容。国家主流媒体的正面关注,使“山寨”一词迅速蹿红,几乎家喻户晓。媒体持续而广泛的关注,反映了网络词语新陈代谢、不断丰富的发展态势,以及对现实生活影响程度的逐渐加深,由此带来社会各界对网络语言现象的热议,这自然会掺杂理性和非理性、客观和非客观、科学和非科学的各种认识于其中。
三、网络语言研究热。20世纪90年代中期,“网络语言”作为一个专业名词开始在文献中出现,即支持网络信息传播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据我们的文献研究, 1998年《语文建设》第1期的《谈谈网络语言的健康问题》,是国内第一篇在专业杂志刊载、从自然语言角度分析这一新兴语言现象的文章。时至今日,网络语言研究已成为语言学新的增长点。据“中国期刊网”以“网络语言”为关键词、以篇名为检索项的精确检索,截至2008年已发表各级各类文章约640篇,仅2008年就有153篇,而实际的数量应大于此。
2006年5月,我国第一篇网络语言研究的博士论文在中国传媒大学通过论文答辩;截至2008年,已完成博士论文4篇;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检索,收录相关论文97篇,其研究视野从最初的汉语,延伸至中英、中韩、中德网络语言比较研究,由网络媒体本身,拓展到跨媒体的研究。
目前,国内已出版网络语言研究著作13部,包括国外的译著一部。2001年先后出版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网络语言概说》堪称国内网络语言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
随着网络语言研究层次的提高,各级别课题纷纷立项。仅国家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十五”课题中,就有“网络语言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YB105-59A)、“网络语言研究”(YB105-59B)等。2006—2008年间,国家社科基金批准的项目就有“网络语言监控语料库建设及研究”(06BYY029)、“汉语网络词语理据研究”(07BYY021)、“网络语言传播对现实语言生活影响的多视角研究”(08BYY022)。这表明网络语言研究已为学术界所广泛认可。
213万个文本:网络词语使用情况调查
调查过程是这样的: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网络媒体分中心,提供含869个网络词语的词表。我们在此基础上选取出260个词语,并增补“沙发”、“雷”等。网络、平面和有声媒体三个分中心在各自的语料库进行检索(2005年至2008年11月),语料总量为213万个文本、17亿字符次。
在获得260个词语出现频次的前提下,各分中心再依据该词语的网络语言意义以及出现的具体语言环境,着重对122个经典的网络词语进行逐一的人工甄别和筛选。这122个网络词语涵盖了网络词语的基本类型以及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第一类,早期随着网络进入国内而“引进”的以及较为流行的外文缩写和数字混合型,如pk等;第二类,为适应网络出现的新事物和新概念而创造出来的,如版主(斑竹、班主)等;第三类,原有的一些词语被赋予了具有网络特点的新意,如白骨精等;第四类,汉字谐音而形成的网络词语,外语谐音、汉语词谐音、拟声等,暂归为一类,如依妹儿等;第五类,汉语拼音或其缩写而形成的“字母型”,如bs等;第六类,利用汉语中阿拉伯数字或字母谐音而形成的“数字型”,如520等;第七类,采用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叠音、拆字、语码混合型,如弓虽等。
基本数据描述如下。在网络、平面、有声三种媒体上均没有出现有的,有12个,即“毁楼、爬墙头、青筋、温酒吧、馨香、油墨、造楼、bbl、brb、F6、kl、OBTW”,约占9.8%。同在网络、平面、有声三种媒体出现的,有45个,如“白骨精、斑竹、菜鸟、大虾、粉丝、跟贴、灌水、楼主、mm、pk、1314、520、7456、886”等,约占35.9%。同在网络、平面两种媒体而未在有声媒体中出现的,有31个,如“班主、果酱、灰常、竹叶、油墨、B4、bf、bs、tmd、3x、555、88、8错”等,约占25.4%。同在网络、有声两种媒体而未在平面媒体中出现的,只有4个,即“和和、神童、haha、jj”,约占3.3%。同在平面、有声两种媒体而未在网络媒体使用的,只有1个即“3166”,仅占0.8%。只在网络媒体而未在另外两种媒体上出现的,有25个,如“班猪、板猪、斑竹、了改、米有、FQ、hiahia、kao、pf、pls、748、918”,约占20.5%。只在平面媒体而未在另外两种媒体上出现的,有4个,即“爱老虎油、AFAIK、CUL、me2”,约占3.3%,出现频次合计仅为6次,这在平面媒体庞大的语料中,显得微乎其微。只在有声媒体而未在另外两种媒体上出现的,本次统计中一个都没有。
网络语言并非洪水猛兽
无论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网络语言热的出现并非是坏事。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这既要有一定的社会使用“热度”,也要有学术研究的冷静思考。只有以客观、科学的态度正确看待发展中的事物,我们才能将它引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网络媒体业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媒体,传播方式的独特性使网络具有其他媒体难以比肩的特点,对其他媒体传播及其语言使用样式产生影响,实属正常。同时,网络媒体兼容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也使网络媒体不单单是新闻传播的工具,更是集信息传递、娱乐、游戏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交际平台。因此,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认为,应将大众传媒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收个人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
网络传播过程中,键盘输入、屏幕阅读的非面对面的交际方式以及即时、快捷的交际特点,使之迥异于网络之外口耳相传或白纸黑字的“传统”交际行为,这促使人们以最简洁的输入形式来应对快速的信息交流,进而寻求以缩略、替代、新造的形式来代替以往有词典规范的“传统”表现形式,网络也由此成为汉语新词、新义产生的一个孵化器,也是新词语迅速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pk”、“粉丝”、“山寨”等的流行就是典型的案例。
网络传播的个性化、娱乐化特点,使网络语言少了些规范的自觉约束,而多了些个性张扬、特征鲜明的表现形式,也使语言的“游戏功能”在互联网上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网络词语与通用语言的差异性和鲜活性,也使其成为社会各界与语言研究所持续关注的热点。
对此,我们的社会应秉承科学的精神,客观认识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使用问题,网络语言并非洪水猛兽,难以造成“中文危机”、“汉语危机”;我们的媒体应持严肃、负责的科学态度关注网络语言现象,避免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学术界应进一步加强网络语言及相关现象的研究,为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与学术支持。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汪磊系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语言传播对现实语言生活影响的多视角研究》成果,编号:08BYY0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