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文学科:挑战与机遇并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6 05:1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文学科:挑战与机遇并存
2011年12月13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46期 作者:黄健 谢铝菁




  在“全球化”语境中,作为传统人文基础学科的中文学科正面临全方位挑战。如何走出困境获得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已走过百年历程的中文学科面前的重大课题。

  近期,浙江大学主办了“中文学科建设:历史经验与全球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100多名学者相聚西子湖畔,围绕“全球化”语境与中文学科发展的主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百年学科已边缘化

  作为现代大学制度下的一个独立学科,中文学科已有百年历史,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却面临发展困境。与会学者普遍认为,目前包括中文学科在内的整个人文学科都正面临边缘化、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困扰。大家认为,与其怀念过去的辉煌,不如直面当下的挑战,为自己找到恰当的定位,利用逐步改善的外部条件,寻求学科的新发展机遇。特别是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制定,中文学科应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努力传承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壮大学科。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吴秀明教授以《中文学科建设:文化强国战略下的“突围”和发展》为题,在回顾中文学科在20世纪曾出现辉煌历史的基础上,对当下中文学科面临的生存状态及其如何“突围”,提出了应对之道:立足现实,背靠历史,面向世界和未来。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赵世举教授也提出对策:立足基础,面向应用,注重传统,大胆创新。

  在“全球化”语境中,中文学科面临困境有着某种必然性。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李隆献教授说,整个世界大环境以经济为中心,人文学科被忽视,传统研究沦为弱势学科。他举例说,自己所从事的经学研究2011年未招收到博士生。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沈阳教授从增设汉语语言学一级学科失利出发,探讨了影响中文学科发展壮大的阻力,其中包括中文学科传统体系架构的稳固性,以及学科调整所牵涉的诸多利害关系等。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指出中文教育功能除传授知识外,还应包括注重生命自觉、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如何对世界的担当等问题,中文教育目标应是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精英人才。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兴无教授指出,历史上的学术大师都有传统学派的特点,现有学科建制在很多方面影响了学术生命力的培养。

  在守正基础上创新

  中文学科在大学学科体系中曾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学科,名师云集,群星璀璨。而今国势强盛,高校大楼林立,大师却寥若晨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与会学者认为,对此中文学科要进行深刻反思,应在新环境下注重传承,注重创新发展。中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传承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同时,也产生影响社会进程的“思想”。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沈松勤教授指出,中文学科的建设发展要在借鉴前辈学人的学术传统基础上,重新确立学术方向,构建新的学术队伍。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黄旦教授指出,现在学科发展缺少内涵上的挖掘,过于重视学科外延的扩展,其实学科间有严格的界限,与其直接强调学科交叉,不如以问题为导向,在研究过程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浙江大学中文系黄健教授指出,要实现中文学科的真正复兴,更重要的是创造新的学科发展业态,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中文学术和学科规律办事,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中文学科的良性发展。

  与会学者指出,目前高校学术成果数量突飞猛进,却未能有效缩短与世界一流高校的距离。中文学科应在守正的基础上寻求创新。陈思和认为,学者要有意识地寻求创建“共同体”,谋求自管自治,改革人文学科的资源分配制度,抵制功利化思维。赵世举则依据武大经验指出,中文学科不应忽视应用研究的项目申请,反而可借之促进学科的发展。

  人才培养是中文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关系着学科未来的发展,目前国内高校中文学科人才培养还存在不少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冯胜利教授以美国和香港的中文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指出内地大学在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有所欠缺。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佐藤晴彦教授、韩国高丽大学张东天教授分别介绍了各自大学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学教育的相关情况。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指出,要突破现有的文学史教育模式,教材编纂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是有效发展路径,可邀请当代作家进行文本教学。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李炜教授以中山大学中文本科生教学为例,指出了加强本科生母语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楼含松教授认为,中文学科的教师和学生要既研究本专业知识,又紧密关注社会、人生等现实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个人发展与整个国家的历史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文学科目前正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殊历史拐点,”吴秀明说,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中文学科或难重现辉煌,但相关学者应与现实保持适度的距离,保持一份理性的态度,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与会学者的发言诚恳且富有前瞻性和建设性,会议体现出高水平的学术品质。这是一次怀有激情与理想的学术盛会。在整个人文学科面临边缘化、市场化的艰难语境下,对于如何寻找学科的突破,谋求学科自身发展之道,更好地呈现一个老学科、老专业顽强的生命力与执著追求,此次会议传达了一种积极正面的信息,为中文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6 06:04:49 | 只看该作者
大学语文弄丢年轻人的自信与优雅
2011年09月20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24期 作者:苏子川



  前两天,在报纸上看到《收获》杂志副主编叶开一篇文章,题为“大学语文的进退之窘”,说大学语文被称为“高四语文”,学生学得厌倦无奈,老师教得灰头土脸。大学语文的异化,是我们这个国家教育异化的典型表征。(9月7日《东方早报》)

  以“进退之窘”形容大学语文,很贴切。我觉得,这种窘迫与尴尬,也不是今日大学语文一时表情。这些年,“炮轰”语文现象始终不绝,学语文也不例外。可以说,我们“国文”教育不仅患病久矣,而且患病深矣,从小学到大学,从根系到枝叶,都像严重缺少水分,变得黯然失色,呈现一派枯黄灰暗的困窘之态。

  这个水分,说到底,就是文化的源头活水。“价值意识”与“爱国主义”的教育,不仅是“从娃娃抓起”,还是贯穿于我们教育人生的全部过程,融入到教育内容的每个角落。大学语文当然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地。问题是,大学真的不是“高四”,大学生作为成年人,要拥有符合时代需要的公民精神,在文化上必须拥有足够的自由选择权。

  梁漱溟曾直呼,“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在我看来,大学恰是一个发现个人价值、分清群己权界的重要阶段。让大学语文走出“工具化”的误区,以“大语文”的姿态带领学生面对文化的丰富性,来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人文素养,最终让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成为有独立精神的个体,这才应该是大学语文担负的文化使命。

  把个人价值发现淹没于集体主义选择的洪流中,是一种不尊重人性的表现。“语文”就是寻找个人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学极其博大精深,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大学语文的价值不是要局限人的思维眼界,而是要开拓发现人的文化想象空间。梁文道在说到中文大学时,就强调不应固守中文,而在中文本身的“国际化”。要不拒外来文化,反而要把它们吸收转化成中文思考的新领域,以宽阔的胸襟泯除地域边界。而我们大学语文却内容窄化单一,无法为学生提供适应自我发现的价值空间。

  这种大学语文的价值定位,注定让这门学科边缘化。很显然,它不可能拥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更不可能拥有外语那种专业强势,于是,价值偏失也就伴生着教学错位。可怜的是,中国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就掉在“应试教育”陷阱里,到大学阶段仍然无法从本土语言中获得文化自由选择权的源头活水。这或者可以用来解释,面对世界文化洪流,我们年轻人为何经常显得一脸茫然,很不自信。没有足够的文化支撑,面对无处不在的文明冲突,是很难从容转身的。

  年轻人需要自信,更渴望优雅。这里还是引用哈佛大学前校长查尔斯·艾略特那句话:“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我们常常惊叹于美国年轻人慷慨激扬或穿透人性的演说,这与美国名校很好地延续“经史传统”大有关系。遗憾的是,尽管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在全球化语境下,也完全可以充当起发现与容纳各种文化的载体,但是,我们却以自我阉割与自行毁损的方式,让我们的青年男女变得一脸窘相,看不到应有的优雅。

  优雅是什么呢?这是个来自拉丁文的动词eligere,意思是“挑选”。优雅给人的感觉,可能会是自然的、个性的、简洁的、知性的,但说到底,都是从文化艺术的体验中产生与发展。不能让人自由“挑选”的大学语文,自然会让这一代年轻人失去文化的自信与优雅。

  (作者单位:重庆商报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3:18 , Processed in 0.06666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