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窜改巴金名作
国庆期间,我曾发表过两篇新博文,用对比的方式,来批评上海小学语文教材对安徒生童话的篡改和对王安忆文章的剽窃,并指出,在这些教材里,大量的课文涉嫌剽窃和窜改。对此,《羊城晚报》和《新闻晨报》近期都做了相应的专题报道。但是,这两篇报道,都局限于探讨这些课文的署名问题,而把教材里危害更大的剽窃和窜改问题掩盖了。
我看到的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来源很广,大多数都没有署作者名,并且很多都遭到了编撰者肆无忌惮的低级窜改。这些毛坯文章中,有相当大的部分原文就是很糟糕的,修改之后也不会变得更好。这类作品的入选,只是作为一种明显的道德说教用具。小学教材编撰者在编教材时的最主要思想,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不是教阅读和写字。在我看到的小学语文教材里,这些编撰者完全把语文政治化,出发点是政治道德教化。他们把每本教材按照不同的主题门类,分成若干个单元,然后为这个政治概念先行的框框去寻找文章。例如谈论亲情和友情,则取寻找类似的选本范文或者报刊文章,很多文章都停留在很粗糙的说教层面。找不到,就改写古代故事,从报章里搜寻好人好事。
语文的教学目标,在这种编辑思想下,完全变成了机械的意识形态教育,语文课本,也退化成了思品课本。这样的语文教材事实上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小学生原本每学期都会发下来一本思品课教材。既然语文教材的编写思想跟思品课一样,选入和窜改过的课文也大多低劣不堪,那这样的一门语文课,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去年,上海七所高校取消语文考试的消息,相信很多读者都还记得。 语文教育的核心,不是意识形态的道德教化,不是思想改造,语文的教育核心价值,一是认写文字,二是阅读经典。学会书写,懂得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语文教育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经典作品的熟读和背诵,则是这种学习的主要的、切实有效的手段。 中国传统的国文教育中,为什么会有一些经典的选本一直沿用下来,经久不衰?因为这些选本以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为挑选对象,是优中选优。我们都熟悉的《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璀璨的珍珠。除了极个别作品因长期抄传出现版本讹误的问题而出现轻微的字句不同外,这些选本都没有敢于对原作进行窜改。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最重要的手段和载体,没有语言文字,就不会有人类文明。而语言文字实际上是极其精妙细微的知识,并不是小学语文教育思想所贬抑的那样,仅仅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的赤裸裸的工具。语言文学的功能,一是进行交流,二是学会思考。而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一是阻断了学生的自由交流,二是打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尝试。并且,用垃圾课文当饲料,败坏学生们的胃口。在小学语文的具体教育中,每天孩子们都会带回家一大堆作业,抄词被名言名句做理解填空,这样的后果,不仅让小孩子完全失去了对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而且使得他们丧失了鉴赏和理解优秀作品的能力。就像快餐垃圾食品吃多了的孩子,吃了炸鸡翅和炸薯条,他们对其他健康的食品已经提不起兴趣,并且还无知地认为,全世界最好吃最有营养的东西就是快餐。前些年的三聚氰胺牛奶的恶性事件爆发之后,有些人还说,牛奶的味道不好了,口感不好了。先行的僵化语文教育也一样,彻底败坏了学生的胃口。经过十年的小学和中学语文教育,毕业生们除了一些假大空的无病呻吟的作文之外,连一篇简单的说明文字都写不通顺。上海七所大学不考语文,很多人以为是这些大学不重视语文教育了,并且为之哀叹。实际上,这正是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直接否定。十年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成果,给我们留下的本来应该是起码有两个成果。第一是能工整地书写文字,第二是准确流利地表达意见。可是,现在我们看一些基本的说明材料,包括家用电器的说明书,都会发现越看越糊涂。这些技术人员连基本的表达都说不清楚,用户看说明书常常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在专业研究领域,文科学者不用说了,语言文字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而理工科的学者,如果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上缺乏训练,则连一篇论文都写不好,说不清楚。中国很多科学家都有这样难言之隐。从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专门谈到过在西南联大学习时对文学作品的爱好,而一直至今,他都热爱阅读作品,还喜欢写作。 作为学生,因为年纪小,理解力欠缺,很多经典作品只能熟记背诵,不会一下子就全都能理解。但是,经典的作品是每个人一生中都有用的精神营养,而且会随着你的成长、随着你的理解力都增强,给你带来不同的感悟。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都是作家经过长期的积累,是千锤百炼磨练好自己的技艺之后才写出来的。小学生学过的贾岛的“推敲”故事和王安石斟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都说到了很重要都一点:对语言文字的精心揣摩、斟酌和推敲,是好作品的重要基础之一。古代的文学杰作,尤其是篇幅短小的诗,都是千锤百炼,千古吟诵的神品。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国人背诵了一千五百年,还要继续背诵下去。但我们教材的编写者可不可以对李白那些“过时”的词语进行修改呢?可不可以改成小孩子戏说的“床前明月光,李白打开窗”呢?王安石的句子可不可以改成“春风溜达江南岸”呢?这样说,我相信大部分读者都会反对这种修改。但是,我们的教材编撰者,确实胆大妄为地为自己拟定的各单元所需课文,而对著名作家的作品进行了肆无忌惮的、大多数都是很低级的删改。 国庆期间,我曾写了两篇文章来揭露小学语文教材窜改安徒生童话和王安忆散文。对比原文和窜改过的课文,大多数人都能发现,这些被窜改过的课文,已经是真正的鸡肋了。 能被教材编撰者的道德说教单元的框框套进来的名家名作,本来就寥寥无几,而这些数量稀少的作品,又在编入课本时,被编撰者以削足适靴的手法,加以低劣的窜改。这样一来,小学生学到的课文,基本上可以说已经毫无营养,甚至是有害的了。他们学习到的课文,已经是被掺假了的作品,原文的精髓已经被抛弃,原文的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也遭到了肆意的歪曲。我曾在此前的文章里,把这种掺过沙子的课文比作三聚氰胺。牛奶的三聚氰胺伤害孩子的身体,垃圾课文则败坏他们的智力和精神。 下面附加的这篇文章,是巴金的名作《鸟的天堂》原文。这篇文章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被广泛选用,但是我所看到的好几个省的版本,都是遭到过窜改的鸡肋文。第一代的刽子手已经找不到了,我所能剩下的只是对这些刽子手的好奇。也许,上海小学语文教材教材的编纂者不过是讨巧地采用了已经被窜改过的课文,再加以重复的窜改而已。 在下面这篇原文里,我加上的红字标明这些事被删掉的段落和句子,括弧里的蓝色字体,是教材编写者添加的文字和句子。请读者们自己认认真真对比,看这篇被窜改过的《鸟的天堂》还算不算是巴金的作品? 我自己归纳了一下,《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对巴金原作的窜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抹去作者的具体行踪。例如“陈的小学校”所指出的有人“陈”和“叶”,以及巴金当时到南方旅游时所住过的小学校,都因为这段话以及下文中类似的段落的被删除,而丧失了。给人的感觉是巴金不知道去了一个什么地方,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只剩下他一个人漫游仙境。 第二,删除了原文里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例如“远远地一座塔耸立在山坡上”和“在河边田畔的小径里有几棵荔枝树”,这样让这个鸟类的天堂变成了一个不真实的世界,似乎除了那棵大榕树,什么也没有了。这不是一个活生生的自然的世界,而是一个幽灵的世界。 第三,用抽象无趣的描述性名词来替换原作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例如“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树上已经结了小小的果子,而且有许多落下来了。)”这段,被编者改成了“(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抽空了课文的生动内容。 第四,胡乱窜改作家原文的句子。例如:“有着数不清的桠枝”被改成“(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被改成“(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被改成“树上就变得热闹了”——要注意的是,课文把“树林”一改成“树上”,就模糊了作者当时在大榕树下的具体混音感受。在这样一个大树林里,听到的“热闹”不是“树上”的,而是整个“树林”的感受。巴金的原文描述非常准确、具体、生动,编撰者一字之差的窜改,让这句话失去了准确性,也丧失了音乐性的感受。 第五,替换作家原有的用词。例如:A,“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间(心)流(移)去。”这里船“流”去和“移”去的具体感觉是不一样的,课文编撰者对着里面细腻的区别自然是不得而知的了。B,“看清楚(了)这只,又看漏(错过)了那只。”“看漏”和“错过”也是不一样的词,前者见得出作者的主体,而且是具体行为的词汇,有动感。“错过”是普通的陈述,跟主体关系不密切。这里具体而微的精妙区别,编撰者又哪里明白?C,“又飞进树林(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叫)着,它的歌声(那声音)真好听。”这里用“叶丛”代替“树林”也是不准确的,因为这是一棵参天大树,作者正在树林里,他看不到“叶丛”。把“唱”改成“叫”,还说“那声音”真好听,这是编撰者在不尊重作者巴金和他的原文的态度上,窜改别人的作品改出了毛病之后的乱改。 以上是一些小小的举例。我花了两个晚上,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地对比小学语文教材和巴金的原文,把被删改的用红字标出来,而编者后加的用绿色字体放在()里。 有孩子的读者们,建议你们把这篇原文打下来,或者拷贝粘贴成文本,在有机会时给你们的孩子好好读几遍。 我碰到孩子学习那些被窜改过的课文时,在能找到原文的情况下,都会找机会跟她一起重新学习原作者的原文。例如,当女儿学过《一颗小豌豆》这篇窜改得面目全非的课文之后,我找出著名翻译家叶君健先生翻译的安徒生的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起朗读,品味,清空她脑袋里的课文垃圾。 ********************************************************************************************* (我写好这篇文章后,听到消息说,一位编委认为,“随笔”就是随便写写的,一定错误很多的。所以,对巴金的这篇“随笔”的《鸟的天堂》,随便窜改就很正常了。为此,我无言以对。) 我们在陈的小学校里吃了(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我们划船去!”陈提议说。我们正站在学校门前池子旁边看山景。
“好,”别的朋友高兴地接口说。
我们走过一段(条)石子路,很快地就(来)到了河边。那里有—个茅草搭的水阁。穿过水阁,在河边两棵大树下(,)我们找到(发现)了几只小船。
我们陆续跳在(上)一只船上。一个朋友解开(了)绳子,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间(心)流(移)去。
三个朋友划着船,我和叶坐在船中望四周的景致。
远远地一座塔耸立在山坡上,许多绿树拥抱着它。在这附近很少有那样的塔,那里就是朋友叶的家乡。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流(移)动。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拨动(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上)来。树叶(真)绿得可爱。这(那)是许多棵(株)茂盛的榕树,但是我看不出树(主)干在什么地方。
(当)我说许多棵(株)榕树的时候,我的错误马上就给朋友们纠正了(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棵(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那里的榕树是两棵(株)。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我却(还)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我有了机会看见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棵(株)大树,有着数不清的桠枝,(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了泥土里。一部分的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株)大树躺(卧)在水上一样。
现在正是枝叶繁茂的时节(树上已经结了小小的果子,而且有许多落下来了。)(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览(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小)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只鸟在这棵树上做窝(巢),农民不许人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但是等到我的眼睛注意地(去)看那里时,我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子(儿)。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常常(会)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道。(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船(桨),(船)缓缓地流到(移向)河中间去(心)。
在河边田畔的小径里有几棵荔枝树。绿叶丛中垂着累累的红色果子。我们的船就往那里流去。一个朋友拿起桨把船拨进一条小沟。在小径旁边,船停住了,我们都跳上了岸。
两个朋友很快地爬到树上去,从树上抛下几枝带叶的荔枝,我同陈和叶三个人站在树下接。等到他们下地以后,我们大家一面吃荔枝,一面走回船上去。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叶(一个朋友)的家乡去,(。)就是那个(那是一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陈的小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个“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上,也照在树梢。(,)一切都显得非常明亮(更加光明了)。我们的(又把)船也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四周非常清静(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朋友陈(我们)把手一拍,我们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叫)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看漏(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第三(另一)只又飞走(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给我们的拍掌声一惊(吓),又飞进树林(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叫)着,它的歌声(那声音)真好听。
“走吧,”叶催我道。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流(划)去的时候,我还回过头去看(那)留(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有一点的留恋的心情(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933的6月在广州
选自《旅途随笔》
++++++++++++++++++++++++++++++++++++
上海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文
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我们走过一条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边。在河边大树下,我们发现了几只小船。 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来,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小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桨,船缓缓地移向河中心。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一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叫声,到处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一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