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新教材为什么比不上民国老教材
前几天,我连续接受了好几家媒体记者的热心采访,这是《广州日报》陈庆辉先生采写的报道,已经于十二月二十五日刊发,见该报B11版。以下是该报道的原文。
78岁“老课本”很给力
“贴近生活,真情实感”是秘诀
近期,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包括《开明国语课本》在内的“老课本”,在网上和各类媒体上热评如潮。这套78年前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图的《开明国语读本》如今迸发出的潜力让人无法预料,居然达到热销至断货的程度。而出版方却表示,这本《开明国语课本》原本就只是一个尝试,所以他们要严格控制印数,因为他们认为“宁可放弃这诱惑,也要力挺现今的语文课本,厚今薄古,才是我们现今存在的理由。教育从来都是国家意志的工具。新中国的教育,始终把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新人作为方针。” “现在的教材编写、出版,已变成了一桩极其神秘的事情。教材的编写组、出版以及教材的主管部门之间,形成了稳如磐石的链条,跟诸葛亮的一字长蛇阵般无懈可击。如果有人真的为了自己的集团小利益而对这些前辈的图书进行压制,我个人觉得很遗憾,也感到不可思议。” 《收获》杂志社副编审叶开告诉记者,《开明国语课本》即将有新版推出,并邀请他为新课本写序。据叶开透露,负责新版图书的出版社告诉他,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版本有很多错误,这次他们都会一一改正,“我们向前辈大师学习,是本着为下一代负责的态度。”
据了解,《开明国语课本》由叶圣陶亲自编写,全部是创作或再创作。以发展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目标,内容紧系儿童生活,从儿童周围开始,逐渐拓展到社会。材料活泼有趣,文体兼容博取,词、句、语调切近儿童口吻,以适应儿童学习心理。初年级课本的文字用手写体,由丰子恺写并绘插图。特点是图画与文字有机配合,这在当时同类教科书中是很新颖的作法。课本于1932年初版后印行40余版次。
曾把老课本用作小学生课外读本的小学老师表示:“老课本几乎不用教,孩子们一读就能成诵。如《绿衣邮差上门来》一文:‘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简短的几句话,充满童趣,也让孩子们对信的认识变得鲜活起来。”
老课本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叶开表示,老课本正是从基本的人性出发,切合小孩自身成长的心理逻辑。“早上上学,下午回家,游戏,劳动,唱儿歌、写信,都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这些不是虚假的,事情是真实的,情感是真挚的。”
近来,小学语文课本一直被诟病不断,主要表现在虚伪空洞说教。有位家长看了《开明国语课本》后表示:“最近听说民国时的三套国语课本,尤其是叶圣陶编文,丰子恺绘图的《开明国语课本》被热捧。我就买了一套,今天一收到就把上册看了大半,感动不已。那文字可用四个词概括:童真,童趣,天然,自然。这才叫真,善,美。我恨不得把儿子塞回小学一年级重读一遍。”
曾有专家指出,现行语文课本存在“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很显然,这些“缺失”在还原我们所谓素质教育本来面目的同时,更烘托出功利教育的主流现实。
叶开告诉记者,目前语文教育中教材、教法和考试这三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问题。他在自己的博客上指出,巴金的《鸟的天堂》在现在的语文教材里,被修改得面目全非,至于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现象,他也无法知道答案,“至于巴金《鸟的天堂》的窜改,我确实想不出有任何理由。我猜可能编者认为巴金创作于三十年代的作品,语言不符合现在的语言规范吧!这个理由有可能是真的,但非常荒谬。”叶开认为,语文教育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的识字,另外一部分,应该是通过有效的阅读来对孩子进行自我心智的培养。而目前的考试模式非常僵化,把小孩子的自由发展的空间的路都堵死了。
评判一个东西关键是看它是否有生命力,是否符合基本人性,是否符合认知世界的真实合理。“今”未必比“古”好,“古”未必比“今”强
广州日报:您认为将来语文课本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叶开:将来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能给实际的教学单位更大的自主性,并且把文字教学和文学教学分开。主管教育机构需要重新评估和修改当前的“课程标准”,允许教学单位自行选择教材。
广州日报:目前对于“老课本”的热销,有出版社认为要“厚今薄古,大力支持现在的语文教材”你怎么看?
叶开:这个说法违反基本逻辑。评判一个东西,关键要看它是否有生命力,是否符合基本人性,是否对人们认知世界提供充分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今”未必比“古”好,“古”自然也不一定比“今”强。在此之前的多次回答记者采访时,我都强调,语文教材是教育思想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材。对比这些八九十年前的老国语课本,再考量新旧两种教材的核心教育思想,我对所谓的“新”与“旧”这两个字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被我们下意识地理解为“旧”的教材,因其浓烈的人道主义思想飘香,反而显得历久弥新。有些美好的价值,流经八十年仍然熠熠生辉,有些虚伪的课文,即使只是被我们阅读一次,也已经陈腐不堪。判断课文的优劣,不能仅仅着眼于时间的单向顺序,而要着眼于思想的包容度和人文价值的传承。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在考试和考评中都要有标准答案,这个不合理。考试出题要谨慎和严谨,否则会把小孩子锻炼自由思考的可能性都抹杀了。
广州日报:您认为,目前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考评?
叶开:小学的语文考试应该认真对待,科学评测。目前,在不能颠覆教材和教育制度的情况下,不应该频繁地考试,考试出题要谨慎和严谨。就比如“三国中最聪明的人是谁?”这样的题目很低级,如果题目改成“列出三国中你认为聪明的人”,就很好,这样既能考察小孩的阅读情况,又能知道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语文考试,不能以单一而强横的标准答案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压制他们的个人思考能力。人文学科通常不应该预设终极真理,通常情况下,更没有什么唯一的真理掌握在教师手中。
广州日报:有人看了您教育自己小孩的经历和您对小学教育的态度有后,产生了一些质疑,认为您也是经过小学教育的,而事实上您现在也成为了作家,并获得博士学位。你如何看待这些质疑?
叶开:这个我要澄清一下。其实我的小学阶段基本上是“散养”状态,小学中学上的都是普通的乡村学校,语文也很少考及格。但我有宽松自由的阅读环境,父亲也极宽厚没有对考试成绩对我过多的要求。著名作家莫言,因为家庭成份是上中农的原因被剥夺了上中学的资格,但这反而造就了他,他有一段时间生病,每天闲在家里翻看上大学的大哥留下来的鲁迅作品集和《新华字典》,学到了最有用的知识。其他成名的作家,很多人的小学语文成绩都不算好,反而受到语文教育的伤害少,并从中获益。读书多的孩子,一开始考试不见得好,慢慢适应考试技巧和陈规陋习后,很快就能考好。而在学习和阅读大量的文学著作后,孩子学会的是:敏锐的感受力,真诚,待人以善。
广州日报:有人认为,如果从小学开始不好好教育小孩,任其发展,小孩以后会太有个性,甚至用韩寒作为例证。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
叶开:这个教育理念是错误。个性不是无序的生长,文明中提倡个性是在基本的文明规范里的自由,而不是什么绝对自由。当我们在谈个性的时候,并不是把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去掉来空谈。目前,我们社会遇到的重大问题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失去了核心价值的认同,不能确定哪些价值是可以被普遍认定和接受的,也不知道哪些价值是能够和整个世界文明对接的。比方说,我们不能有意伤害一个人,要善意待人而不是恶意相向。这些共同的道德认同,不管哪一种学生都要进行合理有效的传导和教育,恰恰是假而空的东西我们要摒弃。
韩寒本身并没有不好,我觉得他很多东西都是善意的。这种担心根本没有必要。韩寒的模式只有他自己才能发展,他只是个案。教育要考虑整体共性,至于以后发展是什么样的,要看个人的机会。我反对精英化教育,提倡公民教育,这种教育要让整个社会的每个人都有享受公正和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地调动不同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让所有受教育的公民具有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存技能,并学习到自我完善的能力,这是在国家宏观层面上规划教育纲要所要着重关心的核心教育理念。
家长要负起基本的责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为孩子挑选好作品。
广州日报: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孩子写作能力是天赋还是可以培养的?
叶开:在国外的学校,学生们得到的具体实践训练很丰富,中小学生的文学基础知识打的很扎实,他们的知识一直是有效的,可以跟大学有效对接。而在中国,我们会谈到中学和大学无法有效对接的问题,似乎大学以前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大量都失效的。父母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模式去衡量孩子的语文水平。对于写作而言,天赋和培养并重。天赋很难捉摸,但培养是可以使天赋不受伤害的成长出来,因此,合理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现在很多小学生不喜欢写作文,是因为学校现在的命题作文虚情假意,没有孩子会喜欢。我个人也不主张小学生写很多情感虚空作文,留更多的时间来阅读,写一些读后感,做观察笔记,写说明文,都更合理有效。
广州日报:您教育小孩的思想会很前卫,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学习您,您能给普通家长一些教育小孩的建议吗?
叶开:我的教育方法其实并不前卫,只不过是对目前的教育中的虚情假意的东西进行消除而已。我知道普通的家长确实没有时间和精力指导小孩学习,但是有点可以做到,就是培养小孩阅读习惯。阅读作品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看缩写版,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有针对的挑选书目。我现在正在按年龄段分类书目,整理完后,可以推荐给各位家长。如果有学生能阅读我推荐书目的三分之二的话,阅读量将超过一千万字,而我们现在的课程标准是,到高中毕业只需阅读两百万字。所以家长要负起基本的责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为孩子挑选好作品。要学会帮小孩减轻负担,甚至有些能对付就可以对付。至于普通评测能考多少分,可以不必太在意。如果阅读基础打扎实了,他们碰到大考时,仍然会名列前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