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阅读革命,答广州日报吴波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9 15:0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阅读革命,答广州日报吴波问
谢有顺

    记者:多媒体时代,对人们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带来什么影响?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我想,最重要的影响就是选择多元了。可读的东西太多,阅读行为也被分解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坐车、吃饭、熄灯后的夜晚,都可以进行阅读,这些阅读上的便捷,有一些是技术革新带来的,有一些也是阅读者慢慢养成的习惯。尤其是手机成了一个移动阅读器之后,一切都改变了,阅读中的信息依赖和消遣功能被放大了,过去那种手持一本书的庄严感已经消失,阅读成了琐细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轻阅读、浅阅读成了主流,这也势必影响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选择,一些契合于这种趣味的文字也就应运而生。
     记者: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各有不同特点,电子书会取代纸质书吗?如果两者共存,您认为会是以一种什么方式共存?
    谢有顺:在可以望见的将来,纸质书不可能被取代。相比于电子书,纸质书也有自己不言而喻的优势:适合查阅、记忆,人和纸对话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的温度——尤其是被人读过、划过、批注过的书,本身就带着一种文化传承的印痕。因此,二者共存是必然的。读者选择哪一种阅读方式,这完全决定于他的习惯、心态和时间,电子阅读便捷、信息量大,而纸质阅读比较从容,适合交流和回味。当一个人厌倦于以加速度的方式活着时,也许他就会回想起读纸质书时的那种舒缓心境。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回过头来羡慕那些有闲暇读书的人,就像在城市住惯了高楼的人,现在也开始想念乡村小屋一样。
    记者: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电视荧屏阅读等阅读方式,会否挤压、冲击人们传统阅读的时间?您作为作家会否为这个现象担忧?如何唤起人们对传统经典阅读的兴趣?
    谢有顺:不必担忧这些新的阅读方式的兴起,它不过是一种媒介,具体读什么内容,还是要看每个阅读者自己的选择。传统的经典作品,在过去那个读物匮乏的年代,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读到的;如今阅读渠道增多之后,读者反而能轻松地下载或查找到那些经典作品,经典被阅读的概率反而提高了。其实,阅读是分年龄阶段的,我们现在举证的,多半是青少年的阅读现状,他们当然是跟着时髦走的,但随着阅历的增加,他们的阅读也在分化、也会慢慢转离一些浅阅读,从而找寻属于他们自己的经典,这就好比少年时期很多人都喜欢吃麦当劳,但大学毕业后,再喜欢吃麦当劳的人就越来越少了——饮食习惯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被纠正,我想,阅读习惯也可以。因此,对这个时代的阅读变化,我们要有一些耐心,要学会观察和等待。
    记者:面对新媒体阅读竞争和挑战,如何开展好传统阅读,特别是经典阅读?
    谢有顺: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要把经典的美和魅力充分解读出来,让孩子们感受到并喜欢它,经典才能深入人心。阅读是一种吸引,而一种经典要能长久地吸引读者,我觉得要有普遍性、经典性和时代性的复合特征。所谓普遍性,指的是语言要朴白、有韵味,话题或形象要吸引人;所谓经典性,指的是经过了一定的时间选择之后,依然还能被人记起的那部分;所谓时代性,指的是它的价值观到现在还新鲜、还有魅力。因此,经典也要经过一个再选择的过程,要让经典能和这个时代对话,要对经典重新作出阐释,这才能让经典重放光芒。
[size=+0]    记者:[size=+0]在日益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竞争”人们的闲暇时间的时代,究竟如何阅读才能开拓眼界、丰富知识,让阅读滋润我们的心灵,进而提高个人的文化内涵和修养?
    谢有顺:不要奢望能找到一种方式来弥合业已形成的阅读裂缝,有裂缝、有差异其实是好事。阅读的自由和多元化,必然会带来一些混乱,甚至粗糙和粗俗大行其道也不足为奇,但不管如何,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阅读,总是一种时代性的进步。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市民社会,一个多数人选择在世俗里藏身的社会,以世俗为旨归、以消遣为目的的阅读,可能会把社会带入一种浅薄的境地,但你必须承认,浅薄中如果洋溢着一种世俗的欢乐,也自有一种不能被藐视的温暖。它同样值得尊重。只要我们能够让读者读到自己想读的,只要读者自由阅读的权利能够被有力地捍卫,相信阅读本身有着巨大的自我修正和自我矫治的能力,正确的阅读风气正是在阅读的自我修正过程中被建立起来的。其实,对于今日的中国而言,创造自由阅读的风气、提供便于阅读的环境,远比引导读者具体该读些什么书更重要。一个人该读什么书,是在阅读中慢慢领悟和调整的,而不是在阅读之前就被规定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1:06 , Processed in 0.05754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