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意摄影的品牌--创意摄影大奖赛国内评委感言 | | 2005年08月22日新浪网上海频道
| 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主席
张宗寿
此次大赛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时间,但全国上下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近400多所高校师生和广大摄影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作品总计达到2万余幅。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数字。
在中国像这样的以“创意摄影”为摄影艺术表现形式的大奖赛尚属首次。这是一个创新、一个开头、一个带动。因此,何为“创意”,如何理解“创意”,就成为首要的要被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创意摄影应该是:选题新颖,眼光独到,构思及表现手法都独具匠心,并有思想、内涵与灵魂的存在,达到一定的意境,觉他人所未觉,启迪观者思维,简言之是“意在笔先”。在这次的参赛作品中,确实是很有一部分作品都能令人眼前一亮,摄人心魄,给人一种全新的、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
王小慧与巴斯夫举办的这次创意摄影大奖赛我们高校摄影联合会也积极参与了,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是一次实践,是一次试验,在这第一次的开启下,肯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南开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
薛义
没有比当下照相器材及图像成型技术这样的成熟、方便和普及。不论何工作、何目 的、何时、何地我们都随处可见照相机的闪动,但当按下快门,定格某一瞬间,所呈现的图像效果却千差万别,其所展现的是操作者看物象的角度,感悟和想法。为什么要拍下这个物象?通过这个图像要传达什么信息?怎样表现这一特殊的感悟?
在这次创意摄影大奖赛的评奖过程中,面对两万多幅参赛作品,评委们认真、公正的 从不同角度遴选自认为有个性,有特点的作品,然后再汇总讨论比较,评出入围作品。应该说没有漏掉一幅好效果的作品。
我认为研究、探索创意摄影艺术,首先必须注重的是借鉴与个性的张扬问题:任何事情的开始,都是从模仿借鉴先人的成果做起。模仿是获得先进知识的最佳途径,缩短探索的时间,能很快使有心者进入专业涌动的前沿。但摄影是瞬间阅读的媒介,视觉看 点只钟爱新奇、新鲜的图像,而对重复出现的某一形式或效果马上会产生视觉疲劳,而丧失传递信息的艺术价值。因而个性张扬、直抒胸臆,把个体的思考、理解、感悟融化在摄影中是获得创意摄影的基础。
其次是激情与理性操作问题:近些年火热的艺术类考学潮,使后继者不断地加入此 行列,原因很简单,人们认为这一职业对于文化要求水平不高,尤其是理科知识。实际艺术创作,当然含摄影艺术,需要高情感投身的前提下,必须有理性的分析、推导、规 划设计的思辨能力,把工作深入、有序、展开完成的能力,这是做摄影、能成为大师的 基础之一。这种理性与思辨能力应该是--知识+文化。激情是爱生活能摄影的开始,理 性规划设计、进入操作程序是实现目标的重要过程和方法。
摄影艺术是人与机器相知、相伴的产物,如同爱侣、相知是相伴的基础,能幸福充满 活力的相伴一程一生,那一定是彼此相知后,心灵与情感的默契。面对不断换代的照相器材以及功能技术问题,有志者更应该研究探索相关的技术问题,使其烂熟于心手之中 ,超水平地控制运用技术手段可以使想法和感悟得到更充分的表达,甚至获得意想不到 的视觉效果。当然真正能创造出感人的创意摄影作品必须要滋养真诚、真实感受物象的细腻心灵。通过这次评审工作我深切感到王小慧在中国倡导创意摄影和进行“Art Workshop”工作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四天的评奖如同一场炼狱,两万多幅参赛作品既让人兴奋不已又不免心力交瘁。然而和众多影像专家同场切磋,感受到了中国影像的多重意境。入围作品最终脱颖而出,如同七月荷池清水芙蓉气象万千。
“创意”是一个抽象的词汇,源于人心灵人的智慧和人的思维,因此如何把握其难度可知。影像的创意更是一次视觉的漫漫长途,转瞬之间或失之浅显或故作刻意。只有真正在形神之间得其妙趣,创意的影像才可能成为经典。
中国摄影教育缺的正是“创意”。西风东渐一百多年,摄影教育也仅仅留下十年二十年的弱小根基。我们不缺一流的器材硬件,世界顶尖的设备都不在摄影人的法眼之中;我们不缺完美的技术,传统的、数万的早就修炼出个中高手。我们的眼界也许不低,但是我们的出手却常常乏味。抛开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束缚不说,也许我们骨子中的那些最具魅力的东西还没有被激活,在浑厚唐诗、清妙宋词、泼墨写意和浪漫飞天中的灵魂还难以和当代影像的视觉魔力融为一体。
这绝非悲天悯人之说,这是我二十多年教育实践中最为切肤的感悟。于是王小慧与巴斯夫举办的这样一次创意摄影大赛也就凸现其真正的魅力,它让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具有价值的影像,思考创意可以在什么样的高度让影像超凡脱俗。
中央民族大学现代图像研究所副所长
周越
从收到创意摄影大赛征稿海报的那一刻起,就无法压抑内心的激动。
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在其就职演讲中称:英国未来要以创意型产业为立国之本!可见创新于当今世界的重要性。此次王小慧老师以她的远见、能力与睿智成功地把德国大型企业的文化主旨与国内高等摄影教育和艺术创作通过创意摄影大赛完美地结合起来,实令同业人士敬佩。在评奖过程中,评委们不但认真、严谨、负责地评选作品,还对高等摄影教育的创意问题在多个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此次大赛主题立意甚高,不仅符合世界文化、艺术发展之大趋势,更对中国艺术界和摄影界现存弱点切中要害。
我真诚地希望也坚定地相信王小慧老师能够把这个大赛一届一届地办下去,成为国内甚至国际型的青年创意摄影大赛的品牌,并成为高等图像艺术教育教师们、同学们进行国际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我们共同的目的是为中国培养前瞻性和创新型的图像艺术家。
很高兴BASF公司与同济大学王小慧艺术工作场合作促成了“创意摄影比赛”,这可以说在中国是首开先例的。在那短短的四天里,每天几乎到凌晨2点还欲罢不能,虽然只有饼干与饺子充饥,仍然不减大家的热情。
“创造”与“自由意识”是老天赐给人类最大的两个礼物。而为了追求与达到“明天会更好”,创造力是主要的关键。现在发展中的中国可以说:什么都不缺只缺“创意”!“创意”是表现力的源头,创意是不可以学习拷贝的,它是脑力的激荡是自然涌现的灵感。
在评奖过程中,望着那两万多份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的作品,真是不敢疏忽,恐有遗珠之憾。在众多同仁协助下,一次又一次地在工作场地上排列上千张作品,每位评委都能仔细地、不止一次地看过每一幅作品。在硕大的没有空调的工作场内,虽然每人发了扇子,仍止不住汗流浃背,大家弯着腰挑选照片,过程非常辛苦……
有些照片的确非常的精美,但与主题未能吻合;有些创意点子很不错,可惜在影像的技术上不甚理想,只能忍痛割爱;同样,有时一张吸引眼睛的照片,主题如何切入,也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评奖工作,我还有幸参与了“Workshop”(工作场)的指导助理工作,我发现参赛者不乏专业摄影工作者,有在高校任职老师,有杂志的艺术总监;有电影工作者,也有其他艺术家,许多人表示:“这几天的课上下来,比他们自己学了多年的摄影收获还多”。
在中国,“创意摄影”的种子正埋下了,我们期待它的开花结果!期望类似的活动每年都能继续办下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