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摄影如何应对网络时代多种视觉媒介的挑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 22:4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摄影如何应对网络时代多种视觉媒介的挑战
      
     (作者:兰锐)
目  录
摘    要
前    言
一、摄影图像的视觉文化表现
    1、新视觉文化的生成
    2、虚拟空间的介入
    3、网络时代的摄影文化大转折
二、摄影的力量
    1、镜头改变的世界
    2、纪实摄影与社会发展
    3、摄影是科学,是艺术
三、网络时代的摄影艺术
    1、新媒体艺术对传统摄影的挑战
    2、网络时代摄影传播的新局面和图片产业发展
    3、对未来摄影多元化的思考
四、摄影应对网络时代多种视觉媒介挑战的对策
    1、坚持镜头为主理念和实摄第一原则
    2、坚持图片载体方式和物态传播意义
    3、坚持瞬间价值取向和历史文献作用
结    论
注    释
参考文献
摘    要
    现代摄影在视觉传媒中一直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照片作为网络虚幻时代里最现实的物质异军突起,它以丰富的信息、生动的画面、不朽的历史文献价值和独特的视觉审美效应,给人类乃至宇宙留下了其它认识形式无法代替的印象。在与网络视媒的竞争中,摄影更应坚持实摄第一和物态传播理念,通过其特有的瞬间价值传承文明,并肩负起开拓21世纪新文化的重任,毕竟,我们并不是只在网络时代摄影,我们的影像也不仅仅只留存于现在。
关键词: 数字技术  摄影  传播  网络  
前  言
   
    从1839年—1982年间,摄影因其现代性而避开了艺术和工艺的传统分类,如果说视觉文化是现代性与生活相碰撞的产物,那么摄影便是这一碰撞过程的经典例子。摄影术的发明是长达数十年的视觉媒介实验所达到的顶点,这些实验致力于寻找一种比传统视觉艺术更为迅速、更加准确的再现手段。摄影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媒介,它不但实现了视觉图像的民众化,同时又创造了与过去时空的一种新的关系。随着最近十余年电脑图像的兴起和照片处理数字技术的产生,摄影图像已经进入到一个主题、形式、艺术手法十分丰富的多元新阶段,摄影的社会功效也逐步个性化,摄影市场也初见端倪,总之,摄影领域里的视觉文化氛围在悄悄地形成,摄影图像正成为社会视觉文化的主要部分。
    美国著名摄影文化评论家薇姬•戈德堡(Vicki Goldberg)曾认为:“一旦公众深信照片已不再是交流的可靠手段时,还有什么可以令人相信。”[1]“真实”曾经是现代摄影与其他视觉媒介竞争的重要武器之一。事实上到目前为止,电子影像解构的只不过是镜头成像以后的方方面面,我们只有意识到这点,才能在今后更科学严谨地开展网络时代摄影研究与其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探索。
    一、摄影图像的视觉文化表现
    1.新视觉文化的生成

    图1  天文摄影作品《星夜》NASA/chinafotopress/CEP fotopress

    “新的视觉文化最惊人的特征之一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2]摄影由于直接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使我们能够借助外部器械设备看见原本看不见的东西,这些发现小到1895年伦琴偶然发现的X射线,大到在哈勃望远镜里看到的遥远星系的“星河图”——它们实际上在周期性地变换位置,而我们的眼睛却无法观察到。视觉文化的出现发展了米切尔所说的图像理论,这一理论意识到西方哲学和科学的某些方面已经开始采用一种图像的而非文本的世界观,这对以前把世界当作是一个书写文本的观念乃是一个重大挑战,这种观念紧随在以语言为基础的各种运动之后,但却主宰了许多知识讨论,甚至连文学研究也已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文本的世界已经被作为图像的世界所取代”。[3]本文认为在摄影日益大众化的条件下,强调用视觉文化的观念评价摄影图像是非常必要的。随着透视法宣称的真实性失去了基础,摄影和电影创造了一种与现实之间新的直接关系,以至人类承认了所看到的图像是实实在在的,虽然现在影片或照片上的图像已经不再被认为必须是真实的了,那是因为计算机完全可以不露痕迹地制作出来各种画面,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虚拟的后现代图像,在它不断制造视觉危机的同时,也说明后现代主义正标志着一个图像时代的来临。
    2 .虚拟空间的介入
    在网络时代,虚拟到处都是。虚拟是一种并非真实却看似真实的图像或空间。对基于数字技术、虚拟现实、互动媒体和网络的新科技,视觉影象的制作和传送处于中心位置的诞生所产生的广泛兴奋情绪,这导致了摄影文化的一定贬值和迅速历史化,突然间它被称为一种过时的、其功能只是单纯地记录和简单的获取对于这个世界客观认识的文化,而数字影象则明显恢复并延展了影象的创造性和想象性的可能空间。本文认为现代摄影不应该再完全把单纯再现客观现实作为摄影的主要目的,摄影艺术也不应该再仅仅局限在纪实的表层范围内,它应该跨越自身的局限,从客观世界进入主观世界,不断地探索和寻求新的表达方式。但事实上也正如尼尔所说:“摄影仅仅是众多专门设计出来让眼睛参与、令眼睛惊奇、提供眼睛娱乐的设备之一,仅仅只是生产奇观的众多机器之一。”[4]

    图3 《龙泉寺汉白玉牌坊》 宋举浦 摄

     网络技术专家毛禅东认为:“技术的发展是以超过我们想象的速度在进行着。技术发展到终极是否无所不能,这不是技术的原因,而首先在于人类的选择。”[5]苏珊·桑塔格认为:“摄影业最为辉煌的成果便是赋予我们一种感觉,使我们觉得自己可以将世间万物尽收胸臆——犹如物象的汇编。”[6]直到如今,传统摄影艺术的拍摄理念、制作形式、传统文本等都还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即使是像针孔成像、铂金版技术的古老摄影方式也还有人为此乐此不疲。
    3.网络时代的摄影文化大转折   
     
  图4 《牛奶滴》 哈罗德·埃杰 顿      摄

    法国莫尼克·西卡尔曾说:“图像走遍四方。摄影艺术促进相去甚远的文化领域之间的交流。19世纪,正当感性地研究世界还是形式地研究世界两种观点激烈冲突的时候,它将艺术家和科学家结合在一起。”[7]不仅如此,图象也改变了文化活动的样式,除了艺术摄影,新闻、宣传、军事、天文、医学等领域都可以看到摄影工具和图像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文化活动主要借助于语言、文字和表演来进行的狭窄性。如果我们把摄影文化的演变按科技发展和科技介入的水平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手工制作时期----机械复制时期----电子网络时期,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科技的介入影响到了摄影审美文化思潮。20世纪的文明首先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而真正具有20世纪摄影文化特征的却是从20年代开始的。[8]因为直到20世纪20年代,科技水平的发展才使胶片感光度大幅提高,小型相机的广泛普及,使摄影捕捉理想瞬间成为可能,从这时起“机械文明正取代上帝开始压迫艺术家的时候,摄影术本身的技术发展已足以表明摄影已经具备了不同于以往人类视觉程式的新视觉方式,摄影也正从人类视觉独立出来形成自己特有的摄影空间环境,成为一种全新的扩大人类知觉经验的视觉手段。”[9]
    在电子影像时代,由于数字化高科技的发展,又使一些程序化的重复劳动逐步被计算机所代替,这显然标志着人类体力劳动这一最后工序将被大规模地压缩,以上事实,间接说明一个全新的图像文化时代的来临。现在人的消息来源不再只靠单调的文字,还有多姿多彩的摄影图片,它越来越成为人类“大同”的统一文字,以形象、生动、真实的再现成为图像文字,这也是其他视觉形式难以替代的。
   二、摄影的力量
    1.镜头改变的世界
    自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取得摄影术发明的专利之后,直到今日,一百多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摄影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工具深刻地影响了整整一个多世纪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以及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尽管艺术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照相是一种低级的精确,但是我们却认为“惟有这种‘真实’才使摄影艺术具有了绘画所不可能具有的艺术魅力,才使摄影艺术自立于艺术之林,而不被其它艺术形式所取代。”[10]摄影不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它所记载的影像更是承载了人类对自身的反省和对未来的期望。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布列松说:“在所有的表现手段中,摄影是唯一能够在时间中固定一个确定的瞬间的表现手段。”[11]摄影术在发明之后捕捉到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事件的某个瞬间,提示了对现实与生命的新认识方式。

图6 《半圆顶山的月亮》   1944年 安塞尔•亚当斯 摄

图7  《子弹穿过彩笔的瞬间》
    1850年前后,立体照相机发明,摄影机开始能拍到稍纵即逝的效果。作为运动摄影的先驱,爱德华得•麦布里奇(1830-1904)发明了一排带有高速快门的照相机,成功拍摄到了马在奔跑中各个阶段的分解动作,证明了马在奔跑中有四条腿同时离地的瞬间,又显示出跑动的马的四条腿从来不会完全伸直,与画家笔下的马和人们印象中的奔马是截然不同的。他的革命性的视觉实验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而且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有了超高速快门相机,这对于我们肉眼无法观察到的事物现象无疑是一法宝,所以,瞬间性已成为摄影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这一特性也是其它视觉媒介形式所不可逾越的!
    2.纪实摄影与社会发展

  图8  1979年的德累斯顿(左图)跟34年前同一地点的德累斯顿(右图)相比。
    网络时代,生活在虚幻与生活多样化的人们更愿意看到一点真切的影像,纪实摄影不但令我们摆脱了奇思幻想,更让我们开始关注现实。显然,摄影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它是一门艺术,我认为它还起着记录历史、警示后人的作用,自从有了摄影,美好的事物再也不会被埋没、罪恶的行为也再无法隐匿,后人可以从历史照片中反思过去憧憬未来。

图9 《万州自然保护区里的濒危植物》 方谦华 摄
     然而,要想弄清摄影最本质的特征,我们还要追述到19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的南北战争,照相机第一次派上了战地纪实的大用场。“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12]美国早期纪实摄影家刘易斯•海因就曾多次申明他的摄影只有两个目的,即“揭露那些应予以纠正的,表现那些应予以赞赏的。”[13]他通过大量图片揭示了童工生活的黑暗面,以其照片内容的震撼力促使美国国会通过了《儿童劳动法》,彻底废止了童工制度。还有一生都在用自己的照片为弱者奔走呼号,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的尤金•史密斯,他的摄影集《水俣》,使水污染对人类的公害受到世人瞩目,最终打开了摄影对环境保护的先河。在和平时期,纪实摄影的功能也密切关系到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中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国摄影家解海龙拍摄的《大眼妹》就是对中国当代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关注,通过纪实摄影图片的真实再现,唤起了政府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最终致使中国希望工程的建立。这种与其他媒介的区别就是“照片提供信息,却没有自身的语言。正因为摄影没有它自身的语言,它引用而不翻译现象,人们才会说镜头不会说谎,它不会说谎是因为它直接拷贝现实。”[14]虽然技术进步了,影像在传播中的手段更加多样化了,但本文认为技术绝不能代替艺术,摄影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有思想的人性化完美的结合。矛盾永远存在,对先进技术不能低估,要合理运用,但要明确摄影艺术不是自然科学,艺术一定要为艺术服务。
    3.摄影是科学,是艺术

图10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
    聂光地曾说:“摄影是科学,是艺术。因其是科学故所求在‘真’;因其是艺术,故所求在‘美’。”[15]可以说摄影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自1839年产生至今,摄影作为现代文化的视觉媒介已渗入到天文、气象、地质、考古、等各个领域。科技摄影的力量不单会证明我们人类以前不知道的粒子的存在,如:中微子、夸克等,我们只能通过科技照片看到这些新粒子,除了这些微观的物质,我们也可以通过望远镜拍摄到宏大的宇宙奥秘。卫星摄影图片已经证明那里有水的存在,曾经还有过某种形态的生命,这些图片的力量让我们难以置信。
    摄影之所以被视为艺术和唯美的象征,因为它是真与美的结合,然而正如罗丹所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16]所以摄影名副其实的被承认为一门艺术。1912年,斯蒂格里兹对他的“摄影分离(photo-secession)做过的解释:“摄影分离是一个理念。是一种在艺术上反对所有权威的理念,不仅如此,事实上是对一切权威的反对,因为艺术只是生活的表现。”[17]有了他“摄影分离”的影响才有了之后几代人把摄影名正言顺地纳入了艺术的范畴,也就有了斯泰肯和斯特兰德,也就有了现代摄影艺术博物馆及摄影画廊。

图12 尼克•维奇利用X光为宝马公司拍摄的滑雪靴
    三、网络时代的摄影艺术
1.新媒体艺术对传统摄影的挑战
新媒体艺术是指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利用电视、计算机、音响和激光等多种媒体技术手段创作的一种崭新的兼具视觉、听觉和表演等特征的新艺术形式。[18]从柯达公司于1985年发明世界首台数字照相机至今的20多年时间里,数字摄影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到新闻摄影的实践中,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和空间得以飞速发展。“虽然光化学摄影遭到解构,但并不意味着摄影本身的消亡,相反,摄影在新的技术形式下,会变得更加变化莫测、更加丰富多彩,成为新世纪人类文化的重要领域。”[19]这证实了约翰•伯杰说过的一段话:“摄影没有自己的语言。解读一张照片和读解一个脚印、一张心电图一样,摄影的语言就是所拍事物本身的语言,它所有的参照都在于自身以外。”[20]现代摄影要想提升在视觉媒介中的竞争力,关键要正确摆正新技术与摄影本质的关系,发挥新技术优势,不断提高摄影创作思想、技巧和审美不足,学习和完善知识理论的不足,与此同时,更应看到和运用好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不能一味排斥,要广泛吸收新知识,掌握的现代理论知识越多,就越能够在数字时代取得摄影创作的主动权。本文认为摄影仅仅是大众传播领域中的一种,我们知道“当一项艺术开始拒绝向另一项艺术吸收营养时,它就开始僵化了。”[21]因此,我们要不断令摄影向其它媒介的边缘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不断营造新图像文化的空间,在与媒体融合交叉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优势,让摄影艺术进入一个新的文化境界。
    2.网络时代影像传播的新局面及图片产业发展

13
2004
1月被采用最多的财经图片 柴继军
    影像只有经过传播才能产生价值。据美国图片代理协会(PACA)统计测算,2006年全球图片行业实际交易总额将达30亿美元,以后预计将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据估计手机的全球图像年产量也不低于300亿张,这些图片无处不在地通过互联网向四面传播。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教授更是用“图片产业是内容产业中最核心的产业之一”。[22]来概括图片产业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有调查显示,新闻摄影在图片交易总额当中所占比例只有20%到30%,70%到80%的图片交易是由创意图片创造的,我们从中可见,即便是在网络图片交易当中,商家也对摄影作品的创新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也正像苏珊•桑塔格断言:“绘画和摄影共同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是创新,绘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往往由于提出了视觉语言的新形式体系或新的变化而受到尊重。”[23]在这样一个图片产业化趋势显著的时期,专业与非专业已变得不再重要,但我们又必须要明确“图片行业是创意产业,是靠脑子来赚钱的,而不是靠相机来赚钱的,相机归根结底是一个工具。”[24]
    3.对未来摄影多元化的思考

    网络时代信息社会的发展造就了一种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和多元化的价值标准。现在,图像处理技术已经成为数码摄影不可或缺的手段,数字摄影的前景及其对视觉艺术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的。本文认为,打破陈旧的摄影创作观念,积极采用新的科技成果,借助电脑完成创意设想,通过运用网络的便捷优势,广泛传播并扩充摄影的创作环境和交流空间,那么定能在各种视觉媒介的竞争中大显身手。虽然,有部分人认为这在某些方面违背了摄影的真实属性,但是我想,这并不等于“真理消失”了或者说是传统摄影过时了,在罗斯勒看来:“如果我们认为正在发生的变化简单地或主要是由新技术引起的,或者摄影的有些基本性质正在经历着变化,那我们就错了。”[25]在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电脑、网络赖以产生的前提,即人类的智慧。威尔逊更指出“对一张好照片来说,技术上完美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体现作者的意志和思想感情。”[26]
    四、摄影应对网络时代多种视觉媒介挑战的对策

图15 《山西省静乐县南岩头村全校师生》 解海龙 摄
    1.坚持镜头为主理念和实摄第一原则
    摄影师玛尔塔•希尔曾说过:“用照相机把发生的事件记录在案,予以证实并进行描述的可能性,这就赋予摄影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惟一独有的权力,这就是真实性。”[27]以20世纪早期“直接摄影”的先驱人物保罗•斯特兰德为例,他执著地追求“直接摄影”,利用照相机,通过眼前景物的自然光线,层次,即时如实的记录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种种关联,并将现实与虚拟区分开来,直至现在,还有相当多的受众和摄影者坚持“直接摄影”所给他们乃至人类带来的现实感受和求真欲望。

图16  经过后期合成的新闻“假”照片 《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 刘为强 摄
    抛去数字技术、暗房技术等造假手段不计,摄影图片已具有无可辩驳的真实感,这也是现代摄影区别与应对其他视觉媒介挑战的一大优势,因此,图片也常常用来作为事实的有力证据。相反,那些没有以实摄为主,经过伪造处理了的虚假照片则遭到了绝大部分受众群体的一再追问,最终假图片被社会揭露,摄影的真实特性得到了维护和捍卫。在如今的社会实践中,偷拍暗访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当藏起了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商贩面对工商人员的质问而极力狡辩的时刻,清晰真实的图片将使其变得哑口无言。而最高人民法院也在2003年作出新规定,当事人所拍摄的照片资料可以作为呈堂证供。所以这些不都是对图片真实特征的最好证明吗?另外,在照相机面对自然的时候,一张照片也不仅是一种沙龙影像(就如同油画是一种影像一样),还是对现实自然界的一种诠释。安塞尔•亚当斯就是一位始终坚持现实又极力控制影像艺术效果的“环保”摄影家,是他的一本有关内华达山脉的摄影集使一个峡谷成为国家公园的法案并使之成为一项法令。坚持以镜头影像为主,实摄第一的亚当斯也使风景摄影在创造一种人与自然的共存互惠关系时发挥了某种社会作用。
   2.坚持图片载体方式和物态传播意义

图17  飞机冲入美国世贸中心引起爆炸的一瞬间
    网络时代的视媒传播全靠屏幕,不论影像大小,都无法实现物质化传播效果,因此网络视媒就缺少了一种“实物第一”的观看信任,而照片却是实物,它作为历史见证,瞬间凝固的载体,无时无刻的让人看得见摸得到,摄影图片可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化传播手段,同时也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证、文献、参照作用。本文认为照片可以比移动闪烁的网络影像画面更具纪念意义,因为它们乃是一小段时光,而绝非流逝的时间。电视也是一连串选择不充分的形象,网络视媒更是闪烁滚动的虚拟画面,每个形象都会抵消其前在的形象。而一张张静止的物态照片则变成了一件件纤巧物品的特定一刻,人们可以永久持有它并一再观看,像1972年占据了世界上大多数报章头版位置的照片——一个赤身露体,刚被美国凝固汽油弹喷烧的南越儿童沿着公路跑向照相机,她张开双臂痛得放声尖叫,在激起公众对战争的反感方面很可能要比一百小时的电视广播所起到的作用还要多得多。
    “照片就像是一句引文、格言或谚语,我们每个人在心里都储藏着几百幅照片,可以瞬间唤起我们的记忆”。[28]在信息膨胀的时代,照片提供了快捷的理解某个东西的方式,也为记住它提供了方便的形式,尽管文字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承载体,但由于有文字的界线,通过翻译等等烦琐的程序又使效率大大下降,其中翻译过程中对于作者原意的误解,又会使传播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而坚持物态传播的摄影图片却克服了这些缺点,它以图像符号以形象化为基础,成为一种国际性语言,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能力,它没有对受众文化水平、地域范围的限制,是一种人人都看得懂的世界语言。
    3.坚持瞬间价值取向和历史文献作用

图17  飞机冲入美国世贸中心引起爆炸的一瞬间
    世间万象不仅有空间存在,而且都在流转。山川四季的阴暗演替,社会状态的动静起伏,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都在时刻的变化之中。过程中的哪一瞬间才最有代表性与感染力?哪一个刹那才最能展现其本质?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提出“任何事态的性质,任何人物的性格都有其决定性的瞬间。”[29]这个著名论断实质是要求人们在观察等待中善做时间的减法,只保留
下最有表现力、最感动人的那一刻,即最具典型意义的瞬间。尽管摄影在今天已经延伸出了多种形态,成为一种多元的文化影像体系,但它所截取的仍然是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决定性的瞬间”,是对社会生活原汁原味的还原,在平面媒体所有的传播符号中,它具有无可比拟的真实性。另外,从摄影美学上看,坚持拍摄决定性瞬间价值取向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对摄影本质的体悟已经到了最接近核心的程度,并且决定性瞬间也必将会成为最有说服力的历史文献。正是时间美感的引入,才使摄影真正具有了自己的灵魂和如此神奇,它放大了历史中最最精彩的瞬间,一直到你记住为止,所以坚持摄影的瞬间价值也是十分有利于应对网络视媒挑战的策略之一。 本文还以为摄影应不仅面向今日的艺术思潮,面向当下的文化传播,更应面向未来,承载历史,注重和保护好它的历史文献作用。

图19 《两党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 贺延光 摄
   “当摄影师按下快门以后,人世间纷繁变幻的时空关系便被不容分说地凝固了下来,然而这一瞬间即刻也就成了过去,化作历史”。[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也曾说:“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正逐步失去她往日的光彩,所以我们现在必须运用通过现存的图片传播和推广民俗文化普通价值的方法来保护和丰富世界民俗文化遗产。”虽然后期制作、文字说明和照片的使用背景等均能改变其含义,但本文仍然认为照片是历史的主要证据之一,窜改照片就同于窜改历史。摄影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献资料的重要来源,它必将超越网络视媒的传播效应,甚至还可以改变当下乃至未来整个视觉文化的发展方向。
    结  论
   
    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影像时代里,任何视觉创作的核心都是创新,摄影艺术作为人类文化和记录历史的强有力手段,对现实社会和信息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正日益成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凭据,更在当代的视觉文化传播方方面面起着举足轻重的广泛作用,所以只有理性把握好时代的潮流,才有可能将现代摄影带进一个更赋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新领域,以至于在诸多视觉传媒中永处不败之地。
注  释
[1]《中国摄影》杂志,2006年第10期第55页。
[2][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视觉文化导论》第5页,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3][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视觉文化导论》第7页,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4]瓦尔特•本雅明、苏珊•桑塔格等/著,《上帝的眼睛——摄影的哲学》第15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5]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部编,《第六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世纪摄影论坛精粹》第66页,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6][美]苏珊•桑塔格/著,艾红华、毛建雄/译,《论摄影》第13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7]引文来自http://www.cpanet.cn/cms/html/xueshu/yan_nbsp_tao/20070914/
18275.Html
[8][日]重森弘淹/著,吕林、陶新中/译,《西方摄影流派及其大师》第40页,中国摄影出版社,1994年版。
[9]顾铮/著,《人体摄影150年》第60、61页,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年版。
[10]任一权、夏放/著,《瞬间凝固的美——摄影艺术》第14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11]顾铮/著,《摄影记事》第10页,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12]张磊/著,《改变世界的100幅照片》第102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13]李文方/著,《世界摄影史》第146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14][美]约翰•伯格、[瑞士]让•摩尔/著,沈语冰/译,《另一种讲述的方式》第8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15]《中国摄影家》,2007年第11期,第74页。
[16][法]罗丹口述,[法]葛赛尔记录,沈宣基/译,《罗丹艺术论》第6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17]《中国摄影报》,2007年1月30日,第3版。
[18]万书元/著,《艺术美学》第19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19]李文方/著,《世界摄影史》第353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0]林路/著,《瞬间与永恒:90位摄影名家作品解读》序言,学林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
[21]《人民摄影报》,2007年7月11日,第11版。
[22]《中国摄影报》,2006年12月15日,第1版。
[23][美]苏珊•桑塔格/著,艾红华、毛建雄/译,《论摄影》第156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24]《中国摄影报》,2007年1月5日,第1版。
[25]瓦尔特•本雅明、苏珊•桑塔格等/著,《上帝的眼睛——摄影的哲学》第15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26]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部编,《第六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世纪摄影论坛精粹》第380页,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27]李培林/著:《读图时代的媒体与受众》第70页,新华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8]瓦尔特•本雅明、苏珊•桑塔格等/著,《上帝的眼睛——摄影的哲学》第23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29]《中国摄影家》杂志,2007年第8期第118页。
[30]周明、林路/著,《发现与捕捉——瞬间永恒的纪实摄影》第7页,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桑塔格/著,艾红华、毛建雄/译:《论摄影》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9年7月第1版
2.李文方/著:《美镜头》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年2月第1版
3.顾铮/著:《摄影记事》 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4.万书元/著:《艺术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
5.李文方/著 :《世界摄影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6.《中国摄影报》 2006年12月15日
7.《人民摄影报》 2007年7月11日
8. [法]罗丹口述 [法]葛赛尔记录,沈宣基/译: 《罗丹艺术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1版
9.《中国摄影》杂志  2006年第10期
10.《中国摄影家》杂志  2007年第11期
11. 顾铮/著:《人体摄影150年》  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8年版
12.[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 :《视觉文化导论》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1版
13.[美]约翰•伯格、[瑞士]让•摩尔/著,沈语冰/译:《另一种讲述的方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第1版
14. 李培林/著:《读图时代的媒体与受众》  新华出版社  2005年7月第1版
15. 张磊/著:《改变世界的100幅照片》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16. 瓦尔特•本雅明、苏珊•桑塔格等/著:《上帝的眼睛——摄影的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1版  
17.任一权、夏放/著:《瞬间凝固的美——摄影艺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
18.林路/著:《瞬间与永恒:90位摄影名家作品解读》  学林出版社  2007年8月第1版  
19.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部编:《第六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世纪摄影论坛精粹》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1年6月第1版
20. 孙京涛/著:《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年6月第1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06:20 , Processed in 0.10920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