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私立美术馆样态和存在境地
1998年的中国艺术界,三家民间美术馆的成立成为当时重要的艺术事件。它们是成都的上河美术馆、沈阳的东宇美术馆和天津的泰达美术馆。这三家美术馆都是由企业赞助的民间性质的当代美术馆。由于其民间立场和经营性质,给当时面临展览场所和资金困境的中国当代艺术,独立策展人和艺术家很多鼓舞和希望。
2001年12月31日,第一届《成都双年展》的开场几乎可以说是成都自90年代末,当代艺术体制建设积累的结果。首批民营美术馆之一的上河美术馆的建立,黄专等国内著名的艺术策展人在这里策划了系列中国当代艺术展,并开始收藏自90年代以来的前卫艺术作品。2000年,这个城市由出现了由成都加州集团投资新建的规模巨大的成都现代艺术馆。经过几年的运作,成都的政府、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对当代艺术已经有了一种基本的社会认同和支持。
成都是一座纠缠于时尚、历史和严峻现实之间的城市,也是喜欢用文化幻觉滋养故事的城市。在这座城市中,人们对艺术家是肯定的和宽容的。从传统承袭上说,西南有架上画的传统,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西南(包括成都)涌现了象何多苓、周春芽这样的优秀艺术家,形成了这里特有的艺术氛围。我们从300平方米展览场地的上河美术馆到邓鸿的展厅超过25000平方米的的成都现代艺术馆,似乎没有一种对比更能显示出这座城市的在文化上的放纵气质,这种独特气质使其成为适合作为中国艺术重镇的著名城市。
以上河美术馆的工作为例,从它的出现且举办一系列有标准的学术展览起,成都的艺术活动开始在国内外艺术界引起广泛关注。上河美术馆在其出版的宣传资料上写到:“上河美术馆是由成都豪斯物业公司出资,政府支持,在国内著名艺术批评家、艺术家的主持下,以国际标准运作的民间美术馆。美术馆致力于国内及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及全人类共享美的经验工作,通过收藏和展示美术作品达到人类思想与情感交流与沟通的目的。”美术馆馆长陈家刚曾把这个美术馆自豪地称为“中国艺术的圣地—艺术界的延安”。由于他本人与艺术家的特殊关系和对艺术的爱好,他试图承担促进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和建设中国当代艺术评价体系的工作。熟悉陈家刚的人都说他是一个不轻言放弃的人,艺术是他喜欢经营的一个源自童年的从事某种事业选择的梦想。上河美术馆成为他作为一个建筑师想在有生之年经营其才智的最有希望的一席之地。
陈家刚和邓鸿又都是敏锐的商人,有极好的商机鉴别力,他们都从事房地产开发,既然建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在美术馆建筑上做文章不失为房地产项目中经营中的很好的广告策略。
所以,不管从支持中国艺术发展的道义出发,还是从个人理想出发, 抑或是从自己的投资经营出发,他们对民间美术馆的投入所造就的成都私立美术馆的现有样态都可看作中国私立美术馆的初步实践和可供议论的样本,由此可以管窥中国私立美术馆的生存现状和境地,这是本文探讨的初衷。
成都私立美术馆的基本情况
(一)、展览环境和设施
建筑投资近300万人民币的上河美术馆,在其兴盛时期是一些艺术家和国外机构人士喜欢的场所,具有西方风格的钢铁结构大框架外型和落地玻璃的通透空间的美术馆建筑本身使那里颇具当代感。
上河美术馆由年轻建筑师汤桦、陈家刚、陈卫华联合设计,整个建筑占地3000平方米,设有展览区、行政区、收藏区、咖啡馆等区域。上河美术馆的展厅是朴素的,白色展墙和灰色地板;展览空间300平方米,适合15人左右40件左右的当代艺术作品展示,办公区近200平方米,红砖墙,空间很敞亮,是非常好的办公区域。作为美术馆的重要区域和空间的收藏区,近500平方米的面积,配备空调和抽风干燥设备,具有基本的作品保存能力。
成都现代艺术馆由颇受建筑界关注的年轻建筑师刘家坤领衔设计,其25000平方米展厅,大型会议系统等,设施及功能齐全,适合做大型展览的展示和接待。其展厅有超高的空间,容量很大,是一个兼容性的展场,适合展览大型雕塑、装置展览,也可以做大型商业展览,如车展甚至航空展。据说,建馆时就做了商业展览方面的规划。现代艺术馆的办公区和收藏区都在其企业所属的酒店里,没有什么特别。
这两个美术馆都有专业人员组成的艺术委员会来进行业务上的把关,也有比较专业的管理人员。
(二)、展览活动
在上河美术馆存在的3年时间里,它是真正有自己明确的学术定位和正常运作的民间美术馆。它的工作从纯粹的学术收藏、展览和社会传播入手,作出系列艺术展览和活动,是成都很好的文化场所,也是孕育中国艺术发展新希望的地方。陈家刚很信任的著名策展人黄专、艺术家张晓刚、周春芽、方力钧、叶永青、都是这座美术馆的艺术委员会成员,在后期,著名艺术史学者巫鸿先生也被邀加入。建馆初期,艺术批评家吕澎,著名艺术家舒群也参与了很多建设性工作。1999年始,由黄专主持的《首届上河美术馆收藏展》、《视觉的力量——上河美术馆99学术邀请展》、《社会——第二届学术邀请展》、由朱其主持的《转世时代—2000年中国当代艺术展》及建馆初期的《阿尔弗雷德.尔德里卡创作展》等展览在90年代末至2001年间都是很有学术眼光的艺术展览。同时,上河美术馆艺术邀请四川省美协副主席周春芽出任上河美术馆艺术总监,他的加入使美术馆在获得社会、政府、媒体和公众关注和支持中国前卫艺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术建设方面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个案,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也借此推广平台跻身国际艺术潮流行列中。而现代艺术馆的大型展览《世纪之门》,《第一届成都双年展》也都是国内具有城市展览规模和效应的中国重要当代艺术展事和活动。
(三)、艺术收藏
收藏方面,上河美术馆坚持自己的学术主张和水准。在短短3年时间里收藏了近百件作品,包括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几个阶段的重要艺术家的代表作,如张小刚、王广义、方力钧、舒群、周春芽等人的作品。在几年时间,该馆有近200万元人民币的收藏支出,虽然不能与国外拥有雄厚资金的艺术收藏群体抗衡,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道义支持的姿态和效果都是很明显的。现代艺术馆也很注重收藏,它的收藏对象有国画作品,也有在四川的艺术家的作品,如何多苓、周春芽及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的作品,收藏支出也在百万元之外,但缺乏鲜明的学术定位。
应该说,私立美术馆在收藏方面是独具优势的。由于其所坚持的民间立场及资金运用的灵活性,收藏工作容易获得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策展人、批评家及艺术家的广泛支持,在资金运作上的有力条件也具有及时决策的方便。在这一方面,上河美术馆也提供很好的做法。陈家刚在艺术委员会的帮助下,通过展览,探访艺术家工作室及通过拍卖会等方式,几年来下来,收藏规模和学术价值对中国前卫艺术的支持显而易见。
2001年12月在现代艺术馆开幕的的《第一届成都双年展》是这一年的这个城市最后一个亮点。同时举办的上河美术馆的最后一个展览《方力钧、岳敏君、叶永青:之间—工作展示》结束后,这个曾被誉为“成都的一张名片”的美术馆就没有再举办展览,在中国艺术界悄然隐退。
很显然,9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大兴土木而现在依然不断出现的广泛意义上的私立美术馆面临严峻的现实。曾经是中国私立美术馆中能给人美好前景想象的上河美术馆,由于所属公司的经济困境而不得退出。而目前,现代艺术馆的邓鸿先生也不得不面临即将到来的第二届“成都双年展”的经费困境,在做与不做之间艰难选择。
由此提出的问题是:在中国,私立美术馆这么短的时间里就面临如此生死存亡的艰难处境,不由得不检讨,这种民间的艺术机构是否在规划时期就存在缺乏其生存空间和体制保证的现实隐忧?
目前是否具有私立美术馆存在的理念支持
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的课题。
第一,美术馆存在的意义。美术馆首先是收藏、保护美术资料和藏品,其次是承担展出美术资料和作品的面向社会的活动,再就是承担发展文化、创造文化的职责。美术馆是一个面向市民大众、使艺术史文献资料和美术品能够自足地表明其独立存在价值的场所,它的收藏、研究、展览活动事实上都是受到这样一个基本理念的支配的。私立美术馆的功能大体应该是一致的。这也决定了美术馆是一个公共文化活动的场所。但是,在中国,目前公众是否真正需要这种公共空间?紧接着的问题,当代艺术和大众的关系是怎样的?记得,上河美术馆曾是成都这座城市中一些艺术家和国外机构人士喜欢的场所,时任奥地利大使曾说,“我到成都,第一个选择是到这里来”。也有在成都工作的国外人士,冲着美术馆购买了并不便宜的此处住宅。显然,对于已经处在后现代语境中的西方来说,社会是非常需要艺术的,因为艺术对一切僵化和板结的语言和现象有一种直接的抵制和摧毁,给社会肌体带来鲜活和生机。而在中国,艺术似乎还只是能制作文化参与幻觉和财富想象力的地方。
第二,事实上,很多国外美术馆人士已经意识到,美术馆自身面临的问题远远比财政问题更严重。人们对美术馆和其艺术价值的判断出现怀疑,时代的剧变使人们对艺术的价值有所怀疑,对自己需要不需要艺术的观察变得不很确定。很多人进入艺术展览场所都要求艺术家向他们讲解在艺术里表达了什么,艺术家画一幅画,如果看不出意义,它好像就没有价值。人们已经不觉得这个工作本身就有意义。因为艺术在这个时代已经变成退作背景的东西了,成为时代写作的词根,出场的是设计,是时装,是工业产品,是建筑。艺术对生活的价值属于一种“前设计”的价值——艺术所产生的新语言使人在新生成的版本上来理解世界面临的变化,进而成为人的语言进化的需要。美术馆是虚拟的精神空间而不是真正对人的生存发生即时作用的机构。私立美术馆的存在恰恰在实际上发挥着建立一种新文化和新艺术的创新机制的作用,这是很多国家美术馆不能完成的使命。而目前的现实是,我们既没有多余的资金去做这种旨在训练、提高人的生存感觉潜力的事情,也没有相应的教育的实际参与,美术馆的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境况不是很乐观的。所以,不失公允地讲,私立美术馆在中国的出现和存在很多情况下是个人人文理想和道义的决定或者说是个人文化幻觉的结果,有些一相情愿,既没有社会机制的支持,其实也没有充足资金的支持。目前私立美术馆的神话只能是艺术圈自己的梦呓和想通过文化获得象征性资本尝试,与社会机体的互动缺乏必要链接。上河美术馆完全依靠陈家刚的房地产公司的利润支持,邓鸿的美术馆在和政府的讨价还价中努力维持。就目前而言,没有国家立法和政策的支持,没有国民艺术教育体系的支持,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美术馆工作和运作都是困难的,私立美术馆的存在和支撑尤为困难。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
国内私立美术馆的建设和发展的条件
很多人认为,成都在近年正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它越来越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并且也正在成为当代艺术和前卫艺术展览重镇。成都的优势主要在于有一大批企业家前赴后继地投资支持当代艺术和前卫艺术,但,随着上河美术馆的退出,成都的这种平台优势已经在消失。
私立美术馆存在的几个关键词是:投资主体、固定的展览场馆,规范运作资金的艺术经营体制和理念建设。
首先,私立美术馆意味着投资主体的非政府性质。但实际上,成都私立美术馆的投资主体实际上是多元化的,上河美术馆在运作上没有资格以独立美术馆的名义注册,而是附属于地产公司,地产公司的投资方实际上有国家的资金。邓鸿的产业也吸引了政府的股份参与。由此可见,中国很多私立美术馆的投资主体实际上是多元的,私立美术馆只是广义的或者说是概念意义上的。投资主体的性质不明确也由于国家政策方面的不健全,没有各种立法和政策的支持。比如企业从事艺术活动的注册资格,享受的免税制度、接受艺术品捐赠的资格以及私人从事艺术经营所能享受的待遇等等。体制意味着社会整体力量对一种理念和事物的意识形态层面的支持以及对其资金组织方式及合法性的法律保障,这与社会机体的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理念建设。很多私立美术馆的建馆目标不具有长远性,有很随意甚至个人的动机,缺乏长期经营一种文化目标的清晰理念。国内私立美术馆事业的发展期待着出现真正的专业收藏者,即对某一特定的领域有着真正的兴趣,出于爱好而收藏,试图凭借收集到的艺术品来获得某种知识的人;这种收藏理念使他必须不惜一切代价购买某一作品,以填补收藏品中的某个空白。中国不缺乏富有者,但缺乏有真正兴趣的有知识的收藏者,这也是当代艺术发展,包括私立美术馆建设中的理念建设的局限。事实证明,艺术不能为不纯粹的商业对其的青睐和谄媚而欣喜,因为这其中不具有持续性发展的良好机缘。
第三,规范运作资金的艺术经营体制。
中国私立美术馆的发展限制也来自自身的艺术经营体制的不完善。从基金体制建设、收藏艺术作品的学术定位、美术馆非盈利性、美术馆管理和经营人员的权限分工等方面,国内投资人都不具有非常明确的规范认识和运作知识、技能。这也是限制私立美术馆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国外,私立美术馆是有体制保证的。艺术收藏定位、投资保证与管理经营运作方式的规范化使一些小型的私立美术馆甚至也能代表国家的文化形象。而在目前的中国,仍是需要努力达成的希望。
当我们有一天开始反观和思考当代艺术与城市经济生活的不同样式与文化价值在并置和交流中产生互动、互渗的效应和魅力,认识到城市的艺术活跃和宽容是这个城市,甚至国家精神气质的呈现,是国家经济环境和城市活动、人民生活是否有质量的指标的时候,私立美术馆的存在才会有其社会机制的保证,也会出现一些有水准的真正意义上的私立美术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