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日美术馆设计馆执行馆长 |
| | 当私人美术馆作为“二奶”的角色被限定,无法实现社会化与真正的公益性规范,她的命运真是不容乐观……
——罗怡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了2010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深圳被评为创造财富最快的城市,位居十大创富城市之首。随后的是香港和上海。北京是第四名。一个创富能力如此强劲的城市,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设施,来平缓致富高速路上加足马力后疲惫的心灵?
“美术馆”,这是我从深圳朋友们那里听到最多的答案。但接下来,总有一个问题紧随其后:“做一个美术馆投入多少、多长时间能赢利,至少能自负盈亏?”
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更是一个典型的深圳问题,而且只有在深圳,这问题被作为建或不建的前提。这与深圳的“创富”意识与“创富”成效显然是有渊源的。在深圳,我没有碰到过一个个人或单位是因为已有藏品要来做这件事,这与我在上海、江浙和北京碰到的完全不同。我最感兴趣的是,既然是“平地”,深圳人想像的“高楼”是什么,准备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自1905年第一个民间博物馆由张謇创办以来,中国民间美术馆、博物馆只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2004年前后有过两次短暂热潮,且都是伴随着房地产的兴旺、作为房地产开发的广告宣传品而发展起来的。那时的私立美术馆不仅与市民关系不大,能活到今天的也不多,曾经辉煌一时的沈阳东宇、关了又开的天津泰达,成都上河,能记得的人已不多了。我始终认为,当私人美术馆作为“二奶”的角色被限定,无法实现社会化与真正的公益性规范,她的命运真是不容乐观,无论是被开发商作为楼盘营销手段,还是作为政府公关工具,再或是要钱要政策的一个棋子。
好在,现在兴起的这一拨美术馆建立潮——在深圳,特别显眼的是设计美术馆建立风潮,萌芽于2008年中国大批国立博物馆陆续向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意识已有了些群众基础,气氛环境也更充分。这显然有助于美术馆赢利能力的提升。2009年秋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出台后,创意经济与城市形象、新经济增长方式的捆绑关系更是被各级政府密切关注,发达的或不发达地区的省市政府出台了诸多扶持计划,深圳市的支持力度,无论是资金还是政策方面,在全国都名列前茅。
一切条件都相对完美了。现在深圳讨论的重点不在于建几所新的美术馆,而在于建有内容的美术馆,而不是一具具美丽的空壳。房子是小钱,房子里面的东西才是大钱。要把美术馆当作一个单体来赚钱,基本上很难;即便赚了钱,也应该再投入到美术馆的发展中去,你做的才是美术馆。深圳,准备好了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