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站学术顾问陈大伟先生新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8 10:05: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尊重教材的内在规定性和约束力  2011年12月08日  作者:陈大伟  来源:教育时报
  编者按:教学需要回答“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问题。“为什么教”涉及教育价值观和教学目标,“教什么”涉及教学内容处理和选材,“怎么教”涉及实现方式和路径。在三者关系中“为什么教”发挥灵魂作用,处于统帅位置,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关系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应该优先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有效选择。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主张在教学研究中着重关注教材的研究和理解以及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处理。
  从本期开始,我们邀请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被誉为教师教育“桥梁专家”的陈大伟教授,结合他在观课议课中发现的问题,给广大教师提出有效地研究教材和处理教学内容的建议。
  ■ 有效研究教材的建议①
  □ 陈大伟
  例1:这是北师大数学教材第三册的一个练习题(如下图)。在课堂观察中,我发现一位老师引导学生这样列算式。
  第一幅图:3×5=15 5×3=15
  第二幅图:4×2=8 4×2=8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对第二个算式,老师做了很多圈画方式,但学生并不得要领。
  例2:一位语文老师,执教三年级的北师大教材《炮手》,老师抓住了“苍白”“煞白”“惨白”三个面部表情描写的关键词,让学生体会炮手的心情变化。老师的提问是:“炮手的脸色煞白,这时他心中会怎么想?”学生想象回答。其中有的同学这样说:“炮弹爆炸,我的孩子可能会死,我舍不得我的孩子。”“我的父母还在家里,万一把他们炸死了,我怎么办?”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都给予了鼓励,但没有进行引导。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我以为,老师在读懂教材、尊重教材文本的内在规定性和约束力方面下的工夫不够。
  就第一个例子,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第二幅图不排得整齐一些?根据知觉的加工性和整体性,在第一幅图中我们知觉的东西是一共3行,每行5个;或者5列,每列3个。这里是3个5,或者5个3,可以用乘法。在第二幅图学生知觉的东西首先可能是两行,第一行是5个,第二行是3个。那么,能不能用乘法呢?不能,这里不是5个3,而是5和3,只能用加法。明明在学乘法,这里为什么又拿出一个适合用加法处理的练习来?我们认为,目的在于巩固“乘法的意义”,两个练习放在一起,可以让学生知道“3个5”和“3和5”的运算是不一样的。
  在第二个例子中,能够想象房间中有亲人吗?我以为不能。一方面,在课文最后,炮手有这样的说明:“那是我家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这里说的是“财产”,用的是“它”而不是“他”,这都说明里面没有自己的家人。教师可以读得仔细一些,也可以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回答问题,不要养成信口开河的毛病。另一方面,是不是可以用毁灭自己家人生命的方式去消灭敌人,这是一个道德难题,我们不能把这样的难题交给三年级的学生,让他们随意和简单地作出选择。
  可能有朋友会用“现在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来辩解。我以为,“用教材教”本身意味着要尊重教材,要把握好教材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约束力,我们需要下工夫读懂教材,读懂了用好了,才能跳出教材“用教材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01:13 , Processed in 0.06600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