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人戴帽有讲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7 14:4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人戴帽有讲究
吕永海
(本文选自《语文报·高一版》824期)

中国古代对戴帽十分重视。《国语》有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帽子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装饰品,大多时候是用来显示身份、地位、修养,甚至学识的。下面我们就对“帽”的种类和适用场合做一番探究。
冠  “冠”的本义是指帽子。如:“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新沐者必弹冠。”(《楚辞·渔父》)古人把戴帽子看作十分郑重的事,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二十岁左右开始正式戴帽子,而且要“冠而字”“以敬其名”。这种冠礼是一辈子的大事。应该戴帽而未戴的,是不合礼仪的。有人为了合乎礼仪,甚至献出了生命。例如《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卫国内乱,子路用以系冠的缨(丝绳)被人砍断,他放下武器结缨,并说:“君子死,而冠不免。”这是把帽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啊,结果被人砍死。
冕 “冕,大夫以上冠也。”(《说文》)“冕”是中国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员们戴的礼帽,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如“故天子裯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荀子·富国》)
弁 古代贵族男子戴的一种仅次于冕的帽子,通常配礼服用,分为两种。赤黑色布做的叫爵弁,因其颜色与雀头相似而得名,是文冠,在祭祀时用;用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样子类似现在的瓜皮帽,是武冠,冠上镶有饰物,一般是皮革缝隙之间缀有珠玉宝石,在田猎战伐时用。如:“不说(tuō脱掉)弁而死于崔氏。”(《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胄 古代战士打仗时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胄”是先秦时期的称呼,战国时称为“兜鍪(móu)”,北宋时称“头鍪”,宋以后则多称“盔”。如:“左右免胄而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杜甫《垂老别》)“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
帻  “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东汉会要》)“帻”的意思是:严密保护头发。由此看来,“帻”就是包发之巾,又称幅巾、巾帻,或称帕头。“帻”最初在普通百姓中流行,自汉元帝始,贵族也用帻束发。北周时期,武帝为易于让自己的军队戴用,特意把巾制成有四个角的形状,当时称作“幞头”,经隋、唐、宋几代,幞头不断改变样式,逐渐成为主要的冠帽。如:“文武官皆免冠著帻。”(《晋书·舆服志》)
巾 就是裹头布。“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释名·释首饰》)意思是说二十岁成人之后,贵族戴冠,而百姓只能戴巾。至于“巾”是如何发展来的,《玉篇》解释说:“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可见“巾”原本是劳动人民带在身上的擦汗布,为了御寒或防晒,有时也裹在头上当帽子用,于是便成了头巾。“巾”后来在士大夫、文人雅士中渐渐流行,如:“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陌头 是一种平民的头巾,也称“络头、绡头、幧头”等,如:“绡头绡纱也,钞发使上从也,或曰陌头,言其从后纵横陌而前也。”(《释名·释首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0 23:13 , Processed in 0.13070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