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纪实的MV——流媒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6 16:0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纪实的MV——流媒体

来源:  2009-01-07  作者:梁音

  
梁音

2008年 9月,尼康 D90准专业数码相机上市,配有全新 DSLR短片功能,可以每秒约 24幅的流畅速度拍摄HD720p(1,280×720像素)JPEG格式的短片(即我们日常说的高清视频);11月在中国市场上架的佳能 EOS 5D mark 2更是集成了 1920像素的高清视频拍摄功能,辅以全幅的优势,还没上市就已经被众多摄影师写进了采购清单;SONY更不闲着,在推出旗舰单反型号 α900后,其传统强大的数字视频技术也将用于相机上。
众多一线相机厂商拾起高清视频功能,绝不是吃饱了撑的——看看佳能官方公布的 5D mark2的视频样片,就知道这种功能绝非民用 DC那种鸡肋式的噱头;这里面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摄影师的工作习惯已经影响了相机的设计者,迫使他们做出改变;另一种是,器材的先行改变,对摄影师的工作方式造成重大影响。
这一影响如果放到我们新闻摄影行业,就有可能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传播模式——流媒体模式。多媒体融合,狭隘地说,就是把一组照片编辑成多媒体作品,融合音频、视频,动画、特效、互动……等一切可利用的方式,以全方位的立体视角给读者来叙述一个故事或传达某种信息。这种多媒体融合,并非新鲜,美国流媒体网站mediastorm(http://www.mediastorm.org/)的创始人 Brian Storm宣称在 1994年他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对于南方都市报,这种方式早几年前也有了雏型,2005年平遥摄影节,我们的《广州它世界》报道以图片编排、简要的文字辅助,再加上音乐的幻灯片,在 192平方米的大屏幕上播放时,广场上许多观众为之感动。一位新华社的记者发来短信说:“当音乐响起的时候,被它感动得落泪。”当时我记得程益中先生正好站在我的旁边,他说,这种感染力,比起报纸来太不一样了。
流媒体的报道方式,在国外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且不说 mediastorm这样已经形成了相当产品线的成熟网站;就连英国《卫报》、美国《纽约时报》等平面媒体也已经开发出许多流媒体产品;2005年普利策奖的最佳特写图片、最佳图片编辑的作品《最后的致敬》,也采用了流媒体的方式讲述;在达拉斯这个小城,报纸的摄影记者已经放弃了相机,全部使用高清 DV来拍摄截图……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以人民大学的任悦老师、大连医科大学的杨晓光老师(最近在尼泊尔因车祸去世)最为着力;但国内平面媒体的具体实践,一直没有迈开实质性的步伐,只有少数人以个人的力量在进行。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初步形成一个团队,对流媒体项目进行探索。我个人的感受是,在国内,现在为流媒体制订各种规则、树立标准还为时尚早。
个人认为优秀流媒体有这些特性:
一、多通道的传播方式
在一个流媒体中,不仅有静态图像的独特魅力,还有视频、音频流的动态展示,它还可以利用插图、动画、特效、音乐等一切手段为你的信息服务,这种展示绝非视觉加听觉这样 1+1式的传播,它所带来的综合感知效应,将很快可以带动观者的心理变化。著名摄影理论研究者李媚老师第一次观看南都的几个流媒体作品后说,这种方式有非常强大的牵引力,以一种不容置疑的节奏控制了读者的心理,我甚至还没来得及对它进行批评就已经被它带跑了。
二、跨平台的发布模式、容量的无限性
老实讲,这个流媒体,也不是什么包打天下、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你不做这个一时半会也不会死得很难看。你可以讲出流媒体 100种局限,同样我也能讲出流媒体的 100个优势——往难听里说,即便对于个人,现在我们的图片基本上还是按单位图片的品质考核的,做成流媒体后,本来只能在报纸版面上发 4张图片,现在可以放 40张,怎么给你考核呀——你赚大发了,名利双收!至少,这是一种可以改变考核记者的方式。至于有的老外说的,报纸 10年内消失;新闻摄影师 10年内通通改行玩视频,这东西不好说,但我个人的体会是:活了 30年,如果要以什么东西作为一个分界线的话,那就是有互联网的日子和没互联网的日子。借助于这个平台,流媒体使摄影师的作品有了多种出口,不仅可以在平面媒体展示,也可以在电视台、电台(你有好的音频呀)、光盘出版物(谁规定了以后报纸里不可夹张 DVD卖?)网络播客等地方有作战的空间,而且对于后者,它的容量是无限制的,与其说它是流媒体,不如说它是媒体流,像庖丁解牛一样,以无缝入有间。
三、形态的多样化
由于新闻影像的流媒体是一种比较新鲜的事物,谁又规定了它必须具有何种面貌?如果这样的话,武侠小说圈里也出不了古龙这样的怪才了。同样的素材,交给不同的制作者,可以产生天差地别的的最终成品,例如我们一个并不成熟的报道:
http://umedia.nddaily.com/#20081011-11
http://umedia.nddaily.com/#20081011-12
关于内蒙古这一中国最大的奶源基地,面对三鹿事件冲击的现状,你既可做成一个散文式的游记,也可以做成一个具有电视新闻短片特质的作品。利用流媒体呈现的多样性,我们日常所采访的素材:文本、图片、视频、声音等,都有被重新解构、重新合成的可能。再看 mediastorm的作品,既有长达半小时的“巨制”,也有两分钟不到的“小品”;既有事前介入策划的作品,也有来料加工式的作品——这个网站提供了一个功能:你上传图片、视频等素材,它可以为你加工成一个流媒体成品。对于现在“民间 记者”、“草根记者”、“播客”横行的年代,流媒体的这一特性可以给融合整合这些资源提供可能。
四、音频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在一个优秀流媒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音频。同期声、现场声、采访音频、环境声的拾取、后期的音乐音效等等。在流媒体中,引导读者阅读流动心理的线索其实是音频,如果把声音屏蔽掉,这个东西就完全失去了解码的可能。我自己在制作时,一定是先把音频轨大致铺好,再做画面的东西;老外讲课时很多内容我都存有一点怀疑,唯有这一条我觉得很有道理——没有好的音频,一流的图片只能做出二流的流媒体,一流的音频加上二流的图片仍可能造就一流的多媒体。你若不尝试去做,你绝对绝对地体会不到这一点。如果从事流媒体制作,我认为应该接触一切与视频、音频相关的优秀作品,以打开眼界和思维。杨晓光在一次讲座中还提到了配乐的重要性,甚至放到了一个和现场音频同等的高度。他甚至认为在一个优秀流媒体中,音乐、声响应该比画面更先出现,以期在最短的时间控制读者的情绪。问题在于,配乐的版权,如果一个作品的音乐出现在新闻节目或以出版物的形式销售,就有可能引起版权的问题。这一点,国外的同行特别注重,许多流媒体都找专业的音乐家根据作品的题材、主题进行创作——这当然是最好的方式;但对于国内刚起步的同行则显得有点尴尬——即便是我们电视台所使用的音乐,大部分也是有版权的,这一点如何界定及解决,则需要进一步探讨。
南都尝试流媒体的探索,我觉得在当下有特别的意义
第一就是符合整个报业的战略规划,加快向新媒体领域的进军。报网互动,不仅仅是在内容上的互动,形式上的创新,更在于能否根据当下web2.0的特性,开发出新的产品,以南都视觉中心 10年来的积淀,取其在影像上的长处、长期以来的新闻素养,以团队的力量打造一种全新的视觉产品,并不需要付出更多额外的成本。
所以就会引出另一层的意义:为部分视觉从业人员转型打下滩头。新时代的传媒新闻摄影已经经过两次革命:第一次是 90年代以新闻摄影深度报道和专题版面有大量涌现为标志,第二次是 2000年开始纸媒的视觉部门建立正规运营标准和流程,专业图片编辑开始登陆各大媒体为标志;
现在则面临第三次革命——传统的新闻摄影如何利用新媒体打开新的战场。流媒体是视觉部门抢占新一轮新闻摄影革命的一个滩头,这个滩头就是诺曼底的奥马哈,尽管死伤惨重但对整个战局的影响是重大的。《越狱》里有句话:盟军的登陆是一个伟大的计划,但扭转世界格局的还是滩头上的小队。希望看到的是,我们在这个滩头上,不要成为别人的铺路石或绊脚石,能够自己铺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无论如何争论,旧媒体的萎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2006年我有幸在中山大学讲了一学期的课,接触到当下的年轻人——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经严重依赖上了网络,如果这一部分人10年后成了主流人群,将对传统的阅读市场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如果我们要确切地看到新媒体市场有利可图才动手产品开发,我觉得会死得比较难看。另外一点是,传统纸媒的格局,已经很难满足一部分视觉从业人员的内心期许和职业规划,传统媒体有限的空间恐怕已经很难承载他们的理想,向新媒体转型,说不定很符合一些记者编辑向编导型人才过渡。第三层意义在于,国内现在流媒体领域的探索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个风,绝不是空穴来风,南都的视觉部门能够在这几年走在国内前列,可能也是受南方都市报一贯所具有的某种灵敏嗅觉所影响,对于新的事物勇于接受并尝试,我们自己订下游戏规则,让别人去做追赶者,寇德卡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要学就要学到老外本质的,在形式上,不必去克隆老外已经玩剩的。有兴趣有信心者一定可以悟到属于自己的东西。
通过几期制作,我有一些个人体验:
1.流媒体和一般的影视作品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精通音视频编辑的牛人多了,但他们往往不具有采集新闻的资源与纪实的能力;而精通新闻之道的牛人也多了,但许多并不具有良好的音视频编辑能力与软硬件环境,这一点就是我们转型的空间。
2.流媒体有其独到之处,但在一定时间内不太可能取代纸媒对视觉产品的呈现。静态图片,仍有其独特的魅力,这里面不存在相互取代的问题,而是共同进步。有了流媒体,对图片质量的要求只会更高,这是长期从事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根,不可以轻易地抹去。从各种软硬件技术上来看,目前在南方都市报网络服务器的负荷,尚不能承担长时间流媒体的展示,所以我们的流媒体,必须在一个有限的时间里面,将信息传达得干净明了。
我自己的体验是以秒数来“榨取”信息,“文章写长了容易,写短可就太难了”,这一点用来形容流媒体实在太贴切不过——你必须下狠心舍弃很多你采集到的素材,你必须让你的流媒体作品信息单一而简洁,而且在前10秒内不能让人有拉快播放进度的欲望——宁愿让人觉得不够也不要让人觉得冗长。这和我们长期以来从事的新闻制作,是殊途同归的。目前情况下,用新闻的思维做流媒体,不失为一种扬长避短的办法。
3.传统的工作思维,需要做出相当大的改变,比如说,以前编辑可能要求记者提交图片时尽量的少而精,拍摄时做狙击手,一枪就能摞倒一个,这是出于报纸版面的特质,现在做流媒体则相反,你的图片最好多而全,有时甚至需要冲锋枪式的扫射连拍;以往记者对于凝固现场很敏锐,但现在则可能要求你对现场的音响有更敏锐的觉察,你能把各种声音做很好的记录吗?恐怕又需要另一种思维……而对于编导,相应的“前身”就是编辑,则可能需要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融合,有的时候,做报纸的思维可能会成为障碍。而对于整个流媒体产品的品质和卖相,则可能需要一部分美术编辑从“版式编辑”中转型。这种改变,并不适合所有人。就性格而言,可能有的人永远不适合从事这个行业。另外,这个流程,从策划到成品,从视频到音频,个人很难做出优秀的成品,团队的力量很重要,每个环节,必须保证专业的人员。
4.再强调一次的是,音频无比的重要,也是我们长期以来忽视的一方面,好的音频哪里来?记者的采访和对现场的听觉体验,善于倾听,善于让你的采访对象讲故事,善于让自己讲故事,对于摄影记者来说,这其实是对“新闻人”这一传统身份的回归,而不是在艺术家和传播者之间摇摆。而谈到音乐,如果想规避侵权,目前可以有一些办法解决:你的队伍里如果有一个从事音乐创作的人,就太好了,因为你拿现成的音乐去配,很难有合适的,但根据需要创作,无疑会给你的作品加很高的分;第二个方法是使用没有版权的音乐素材,多为一些乐句循环 loop,但这通常需要熟悉一些音频编辑的常识和音序器软件,对于一部分对音乐不敏感的人,可能又会是一个障碍。
5.软硬件环境。硬件不用说了,有条件的话就拣贵的。我们的视频还不够精致,这个视频人员,不仅仅是摄像师,他更应该是一个独立性很强的视频信息采集人员,比如上述提到的专业相机,它们每次记录高清视频的时间并不长,但对于一个稳定机位的拍摄,已经非常足够,更需要视频人员有“舍得”的意识,没有“舍”就没有“得”。在 PC平台下,软件我个人推荐使用 adobe公司的系列软件,它横跨图像处理、视频编辑、音频编辑、动画制作、特效制作、网页设计,都有专业的软件对应——photoshop、premere、audition、after effect、flash……而且可以很方便地在各软件中切换,简直就是为制作流媒体量身定制的。
最后总结,我们要做的流媒体,我自己称之为一种新闻纪实MV,除了客观纪实 (这是我们的专业 )之外,还必须像 MV作品具有一种非常好的审美功能。M即MUSIC,我理解为音乐和音响;V是VEDIO,动态视频和静态视频。为什么?在一首歌(MV)的时间长度内,人的听觉是最悦耳的,既不会太长也不短;再一个,流行歌曲非常适合作曲家在一个有限长度内进行创作,这是有历史背景的——因为我们长期以来听的流行歌曲 CD专辑,碟片容量就是 74分钟的内容,一张 CD里,也就 10首歌左右,掐头去尾,留给音乐家展示的时间并不多,所以流行歌曲的创作者根据 CD的容量,根据每首歌的主题、编曲、配器、视频画面组织都有了非常成熟的进行套路,非常适合流媒体叙事的结构;最后一个,优秀流行歌曲 MV有良好的商业包装,这也值得流媒体制作者借鉴。
(作者单位: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
南都相关流媒体作品:纪实专题:
《废墟上的未来与猜想》:
http://umedia.nddaily.com/ #20080927-11(实验作品)
《牛奶的秋》:http://umedia.nddaily.com/#20081011-11
http://umedia.nddaily.com/#20081011-12
提供两个版本,我认为一个流媒体可能要做好几个方案才能择优而定155
《离岛》:http://www.56.com/u66/v_Mzg2MjkyMzk.html
官方版本太长,我认为应该吸取教训,这里放的是“山寨瘦身版”:
《玩偶之殇》:http://umedia.nddaily.com/#20081025-11
《以艺术的名义说不》:
http://umedia.nddaily.com/#20081108-10
《麻风孤村》:http://umedia.nddaily.com/#20081101-11
日常新闻流媒体:
《保安詹斌殉职》:http://www.nddaily.com/ndshipinlist/200810/
t20081030_893966.shtml
《珠海航展》:http://www.nddaily.com/ndshipinlist/200811/
t20081107_902514.shtml
《恩宁路开拆》:http://www.nddaily.com/ndshipinlist/200811/
t20081111_905309.shtml
副刊杂志流媒体:
香港地理之《九龙城寨》:http://www.nddaily.com/ndshipinlist
/200811/t20081115_909249.s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0:05 , Processed in 0.11177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