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49|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小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0 16:00: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摄影小说是把现代摄影技术运用于小说创作而产生的一种融摄影与小说于一体的新型小说形式。它以小说为文字脚本,调动一切摄影手段拍成单幅照片,经过精心的编排制作,利用画面之间的跳跃性和连续性,组合为连贯的小说情节,用以塑造人物揭示主题。经过小说和摄影艺术的创作和再创作,摄影小说人物逼真、画面清晰、栩栩如生,更易于接受与传播。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6:01:11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6:02:16 | 只看该作者
摄影小说的概念
摄影小说就是利用摄影艺术的表现方法把小说先改编成摄影小说脚本(分镜头),然后,根据小说故事内容的需要,确定人物、故事背景、服装、道剧、场景等等,在拍摄中再根据小说故事发展,拍摄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定格图片,以电影蒙太奇的剪接和编辑方法,配上简要的故事内容介绍制作而成。电影是动态,而摄影小说则是以定格形式由十几幅,几十幅图片组成的。似电影创作,又非电影创作,完全仿效着电影创作的诸多手法。所以说,摄影小说创作同样是一种艺术创作。

摄影小说是一门集文学、摄影、表演、绘画几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用摄影去构思表现文学题材,用静止的画面去表现流动的故事的一门艺术。

当时摄影小说兴起所具备的物质条件:
摄影小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它独特的历史适应性,它适应和满足了当时社会需要,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拥有相机,就具备了用相机来进行摄影小说的创作的最基本的条件,但这还不能达到电影的创作条件,电影创作还是被部门垄断,所以产生了这种形式,同时这些作品也有很好的媒体载体,他们能够在一些杂志的封面二和封面三刊和城市众多的报栏里刊登。所以那时候摄影小说能风靡全国,就是因为具备了这些基本条件。

摄影小说自身的特点:
摄影小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具备一些特点:首先是审美性,它综合了文学,电影,表演,和绘画的特点,这些能够吸引观众;第二是故事性、思想性和哲理性,当时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人们开始接受新事物,人们开始探讨世态人生,生活的哲理和历史辩证。陈帆老师在他的博客里说当时艺术界里的人开始探讨人类的本性,价值观,人本主义,摄影小说这种形式确实能够承载这些问题。第三是感染性,摄影小说的内容和整体的渲染的氛围和基调,能够让观众一接触到画面就会被感动和感染。第四是纪实性:摄影小说很多作品表现的对象都是实际存在的,环境和人物都是真实的,当时人们的电视内容还不是很丰富,人们通过便宜的报刊就能接触到这些实际存在,所以能够被人们广泛接受。

为什么他在十几年前昙花一现,便在摄影艺术里消失?
主要原因是电视这样的新鲜事物更加普及了,人们通过电视能获得比摄影小说带来的更多的信息和元素,另外,港产片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其次是摄影小说的创作团队开始出现了转变,这批影像青年开始追求影像的“运动构成”,他们换行了;加上后来很多刊物出版社也开始被改革开放的市场所淘汰,或者改头换面;电影的内容介绍也会侵占摄影小说的媒体刊物;另外,摄影小说创作相对来说还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艺术形式。这些原因是摄影小说消失的原因。

摄影小说是不是属于摄影艺术范畴里的一朵奇葩?
摄影小说并不能长久作为艺术形式而存在,它只能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辉煌一下。因为摄影小说是在摄影和电影电视之间一个狭小的空间和时间里生存的形式,所以命中注定它只能是昙花一现。但我觉得摄影小说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它在一个文化相对落后的时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对中国的摄影和摄像起到了推动作用。我们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一种艺术形式。当然还是有人会使用摄影小说或者摄影故事这种形式来进行创作,但我想,这不会变成主流了。

另外我们可以思考这样的问题,摄影小说只是当时文艺界的创作活动,所以不能变成一个产业。怎样把它变成一个产业的问题,没人提起。

参考资料:

陈帆     《中国影像第一次新浪潮:全国第一届摄影小说电视大奖赛暨展览
朱鄂湘   试论摄影小说的艺术特征》

文章引用自: 安城小帅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6:02:55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6:03:33 | 只看该作者
摄影小说连环画浅谈[zt]
  1982-1985年间,连环画创作出版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各种题材、形式和手法的连环画不断出现,笔者当年在购买连环画过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连环画形式──摄影小说连环画。  
  这种摄影小说表现形式,是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欧美西方国家发明的。随着现代社会人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随着电视等媒体进入家庭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西方人的闲暇时间相对减少,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或不想用时间)去阅读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像长篇小说、纪实文学这样的文学形式的阅读作用正逐渐失去。为了迎合和满足西方现代人想用最直接、简便快捷的方式阅读文学作品的心理,摄影小说,这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应运而生。具体地说,即:把文学作品(例如小说)改编成类似影视文学剧本那样的东西,做分镜头处理后,导演物色演职人员……在剧本要求的真实场景里把故事情节转变为摄影图片,一幅幅组成,再把图片配上文字说明,印成图书或报纸杂志,拿到市场销售,就完成了摄影小说的全过程。
  
  这种文学形式一经出现就受到欧美人的热烈欢迎。这种像杂志大小印刷精美的现代摄影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快速阅读、达到消遣娱乐的心理。据说,在美国像西德尼·谢尔顿《假若明天来临》、《天使的愤怒》这样的畅销小说做成的摄影小说,销量能达上百万册!
  
  中国的连环画工作者看到摄影小说在西方的成功,结合我们自己的连环画特点,很快就创作出中国特色的摄影小说连环画:即用摄影方法把一些现成剧本作成图片,配上文字说明,仍采用连环画传统的上图下文,开本多选用64开本。比起戏剧、话剧的舞台照片,摄影小说采用真实景物吸引读者;比起电影、电视剧,摄影小说是专为拍摄照片而工作,较之传统选片所用图片更清晰、生动。
  
  摄影小说连环画的出现,也同样受到我国喜爱连环画的人们欢迎,短短几年,有几家出版社创作了一些摄影小说连环画,特别是上海人美社,从剧本、演员到连环画印刷装订都是最优的;其他像天津人美、延边人民等也做了有益的尝试。以下是笔者手头拥有的几种摄影小说连环画,请连友们给予补充指正。
    1、《录音机里的秘密》,上美人艺演出,主演:魏启明,上海人美1982年4月。
    2、《闪光的心灵》,上海人艺演出,主演:奚美娟、周谅量,上海人美1982年12月。
    3、《姑娘失踪以后》,上海人艺演出,主演:邱玲、乔奇,上海人美1983年11月。
    4、《侦察员的蜜月》,上海人艺演出,主演:俞洛生,上海人美1985年1月。
    5、《刑警队长》(上下),主演:程晓、郭旭新,天津人美1982年9月。
    6、《美女骷髅》,主演:刘金祥、李丽,延边人民1984年1月。
    7、《螳螂拳》(上下),主演:王燕基等,延边教育1985年1月。
    摄影小说连环画的出现,丰富了影印版的连环画内容,同时也为今天的连环画收藏增添了一个专题。
文:吕明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6:04:22 | 只看该作者
摄影
文/海帆飘扬

张明22岁大学毕业。22岁分配到局里工作。22岁是雄心勃勃意气风发的年龄。22岁的张明把摄影视为生命的一部分。
张明中学时候就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他用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买了个“傻瓜”相机,使他在校园里风光无限。每每与同学谈论摄影必侃侃然,听着无不折服。工作后张明死缠硬磨从父亲那里拉了近万元赞助,买了个高级相机。立志要把生活与自然中的精彩瞬间永远留住,成为永恒。为了提高自己摄影水平,张明购买了许多摄影方面的书籍。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深学精研,以及爬峭壁、登险峰、涉阔水、跨大川,张明的摄影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进步很快。偶尔也在摄影报刊上发表一两幅作品。
张明经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拿与同事看,并滔滔不绝地讲解其中含义与技巧,听着不免点头称赞。一日,张明正在办公室神采飞扬地讲解拍的一张精品,李局长悄然进来。由于讲得投入,也没有理会李局长,一直讲得口干舌燥辞尽词竭方看到李局长的下巴已经碰到了那圆滚的将军肚。“讲完了?”李局长严肃的说,“上班时间不要谈论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摆弄个相机有什么可夸耀的,年轻人要稳重些。我发表摄影作品的时候你还穿开裆裤呢。”李局长说完,收了收拉长的脸,转身走了。张明心里极为愤懑,心想:闻道有先后,现在你在拍一张给我看看,倚老卖老,如果我到了你那个年龄也许早就闻名全国的摄影家了。
时间如水。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张明成了张局长,而且政绩也颇被上级认可。一日,张明路过局办公室,听到有人高谈阔论,就进去了。是刚刚分配来的22岁的小李正在摆弄一台崭新的相机,并滔滔不绝地讲着摄影技巧与构图知识。身为局长的张明站在小李身后,脸随着小李的谈论越拉越长。待小李讲得辞尽口乏之后,张局长说:“讲完了――,上班时间不要老是谈论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年轻人有什么可夸耀的,要学会稳重些。我发表照片的时候你还穿开裆裤呢!”话音未落,张明感到心脏紧跳了几下,自己的这几句话好像在哪里听到过。
张明回到局长室,抬头看着书架上面沉睡着的一个黑色背包,那是20年前自己形影不离的伙伴,现在却满是灰尘。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6:05:42 | 只看该作者
讲述摄影人生活小说《光圈》出版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2010-03-05
      
  
《光圈》内容简介/故事梗概

        多年爱好摄影想进入摄影圈但一直未能如愿的成远遭受事业与爱情双重打击,失去生活信心,远赴雪域高原,意欲了断。结果被摄影人所救,低沉的精神得以重振。为积累摄影经费,成远去南方打工。在那里,他接触到摄影圈,并找到了新的爱情。然而为了摄影追求,他毅然辞别南方,考入电影学院深造。毕业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虽然摄影之路坎坷,但他义无反顾,在拍摄历险、感情波折、经济拮据等等一系列困难中历练人生,一步步走向成功,所摄作品荣获国际大奖。正当事业大有希望的时候,成远再次遭遇变故……

        本书通过主人公成远及其朋友的经历,讲述摄影圈里的故事,探索摄影真谛。涉及多种摄影门类,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生活广度。可以说,这又是一部小说版的摄影书。
作者简介

        袁威,1956年5月出身于军人家庭。1975年高中毕业,到京郊农村下乡插队。1976年返城,当工人。1984年电大毕业后,一直从事工程技术工作。自幼爱好美术,为日后的摄影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996年开始从事摄影创作,其摄影作品涉猎广泛。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
        1996年至2003年期间,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作品约300幅,刊登文章13万字。其作品多次获大奖。曾先后两次受美国福特基金会委托从事专项拍摄,而此项专题拍摄以往全是由美国摄影师来完成,此次中国摄影师拍摄出的作品受到美方的高度评价。

        2004年开始尝试文学创作。2004年至2006年,先后完成了《放飞生命》(30万字)及《鹰翔岁月》(35万字)的写作。
序言

《光圈》这部书是作者举着放大镜完成的。这是国内第一部由摄影人写摄影事的小说。
    作者袁威托我为他的这部书作序。当收到书稿时,我震惊了。十年前他曾对我说要写一本关于摄影圈的东西,当时只认作是玩笑;三年前,已经视力残疾的他为了收集素材特地到天津来找我时,我仍没太认真。毕竟,写作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现在他果然拿出了这样一部小说。五十万字,对于一个须借助放大镜才可看清屏幕的人而言,意味着怎样的汗水和心血!我感动于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说实话我真的有些诚惶诚恐。在北京电影学院我们曾经一起学习,对袁威我还是比较了解的,无论学识和经验我都远不及他。况且作序是件不容易的事,若太过随意则粗俗不堪,若夸夸其谈又有卖弄和轻浮之嫌,是对作者和读者的亵渎。好在读者关注的是小说的内容,对于序大都会跳过或一瞥了之。想到此我也就斗胆同意了。
    我坚持认为袁威的眼睛多半是被他所钟爱的摄影夺去光明的。他对拍摄的痴迷,他对暗房的执着,过早透支了属于他的光明。取景器里的景象渐渐模糊,视觉世界一片虚影。摄影人没有了眼睛的感知,相机也就失去了价值。
    然而袁威并没有因此而屈服,放下相机,毅然拿起了笔,凭着微弱的视力和坚强的毅力以及多年来丰富的积累,展开了写作。
    袁威是个文化人。这是我一年以前读了他的处女作《放飞生命》后的感觉。
    我这样评价未免有俗气和奉承之嫌,但是他的那些摄影图片所呈现出的原生态的美的确震撼了我,是极具文化内涵的。作者将西藏设计为小说主人公的人生转折点是有其生活基础的。袁威的西藏情结由来已久。很早,他就给我讲过西藏,讲过他进藏的艰辛,讲过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从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西藏天之高远、云之炫彩。我这个从没到过西藏的人也陡然感觉开阔了许多。
    后来,我一度外驻东南亚某国。受当地摄影家协会邀请,曾经去参观过他们本国摄影家到中国西藏采风后的一个专题影展。十几位摄影家据说是包了专机去西藏的。记得当时我自然而然地把他们的作品和袁威的作品做了比较。说实话,那些摄影家们的影像少有不俗之作,大部分作品表述的是没到过高原、没见过冰峰的观光客的视觉和理解。除去设备的因素,我觉得无论是艺术的表现还是作品的内涵都远不及袁威。自然,包机进藏的摄影家们是体会不到袁威进藏时的艰辛的。也许,只有经历过生活磨难的人,才更容易领悟艺术的真谛。不曾流浪的人,如何懂得流浪者的心?袁威喜欢这样流浪,他乐得在历尽孤独后寻找到炊烟。如今,他又在文学领域里开始了新的流浪。
    袁威把他这部小说的书名定为《光圈》。这是个摄影专业名词。在摄影中,光圈是用来调节镜头光孔大小的。光圈可调节镜头的透光量。正是通过光圈投射的光束决定了影像。不仅如此,本书各章均使用摄影专业词汇作标题,既凸现了摄影味道,又有一语双关之妙。作者袁威将摄影用小说语言跃然纸上,更融入了自己的生命。让人们品味摄影圈的万千气象、摄影人的勤奋与挣扎。
    不难看出,对于主人公成远这个人物形象的设计,作者几乎没有去刻意营造什么,只是素描般地描述;把摄影圈内一个个生活片段编成小说的主体。人物生动鲜活,情节历历在目。不管读者是不是摄影圈里的人,都可以透过故事去聆听,去回味,去感觉。
    小说人物的苦辣艰辛、爱恨情仇像透过光圈的光束一样投射出了众多摄影人的人生百味。客观地讲,很长一段时间,摄影人应该算是个特殊群体。那些年月摄影人呈现在百姓面前的多是神秘的一面,照片背后的汗水与鲜血是不被人们所关注的。如今,影像领域的数字革命让摄影技术的神秘消失得无影无踪。恰恰是袁威,一个曾经的摄影人,用小说化的笔触为上一代摄影人有个总结(权且容我这样说),同时,讲述给年轻一代摄影人那些离他们渐行渐远的岁月流年。是承上,是启下。然而,无论是胶片还是数码,摄影的本质都是相同的,技术的革新永远无法替代艺术的创新,不同的仅仅是实现手段而已。相同的依然是光圈,不同的是透过光圈的光线,是愈加光明了,是愈加灿烂了。
    《光圈》在讲故事的同时涉及诸多摄影门类,探讨摄影理念,讲述摄影创作方法。从这一角度看去,可以说,这又是一本小说版的摄影书。正如原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凤生先生看过书稿后,给作者袁威的信中所说:“我想每一位读过此书的人一定会有收益。小说具有可读性,我想不完全是因为自家人读的原因吧!小说也使人了解摄影圈内的情况,增加摄影知识,尽管还不够多。”老院长的鼓励与教诲是对袁威作品的首肯,是前辈对学生的热情支持。
    袁威的小说没有去跟风,而是写出了独到的品位。
    我想说,作家和摄影家的共同之处在于一种情绪化的激情,正是在这种激情的支配下,创作有了力量源泉。
    透过《光圈》,希望每个热爱生活的人让自己的那束光有一个美丽的瞬间。
    杨波 2009年6月
结语
文学的企图由摄影催发。十几年了,我一直有个愿望,想写一本书,以文学的形式来描述摄影。但一直忙忙碌碌,无法落笔。直到由于身体原因提前退休,我才获得了较多的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于是抖擞精神,奋力攀登文学这座人生中新的高峰。很多朋友纳闷,说袁威你已经进入盲人行列,怎么还能写出书来呢?
    我要说:感谢上天恩惠,没把我的视力全部收走!还可以凑合着辨认大于一厘米见方的字,但不能是手写的,因为手写字不够规整,模糊的视力将笔画揉成一团,难以辨认。好在有计算机,可以将规整的字放得足够大,再借助放大镜,于是写作得以实现。当然,这样干是很累人的,不过我坚信那句话:向上走,只要一小步,就有新高度。我每天少则几十字,多则五六百字,经年累月,坚持不辍,竟也积累出厚厚的一本。
    写作是需要参阅大量资料的,我无法正常阅读报刊图书,这又如何解决呢?这要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是妻子。我们用了个笨办法:我借助放大镜在报纸资料上看那些能够辨认的大标题,如果认为有参考价值,妻就将整篇文章录入到计算机里,我再通过计算机放大后阅读。我这本小说的初稿写了三十五万多字,妻子给我录的资料仅中国摄影报就有将近五十五万字,还不包括其他书籍、日记、笔记、采访记录等各种资料。有时还要发动家庭其他成员帮助打字。应当说,这本书是集体劳动的成果。
    坐在计算机前写作的时候,打字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思维,故事情节像海浪一般不断涌上心头。写得多了,体力不支(主要是眼力不支),就赶紧喊来妻子,我口述她录入,以记录灵感,延续思路。但终究还是要再次亲自梳理词句。因为我总感觉自己的口述不精确,似乎那些词句不亲手整理就不是自己的东西。
    老舍有句话,大意是:写自己不熟悉的生活,纯粹是自讨苦吃。我写摄影,因为我熟悉;更因为我对摄影有着深深的眷恋。但是,我在摄影圈里仅仅混过七年时间,深感阅历不足,对摄影的认识尚且肤浅,只得多访问,多阅读。写作的过程亦是学习提高的过程。许多资料来自于中国摄影报,比如说:我曾借用摄影报上一首叫做《和你聊聊》的小诗。那是身居珠海市宣传部副部长的影友蒋建成先生编写的,为了适合我的风格,将其做了修改。特此说明。
    这部书稿几乎夭折,多亏师长和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我的老校长王凤生先生不顾年迈事杂,坚持通阅书稿,提出了中肯的意见,给予了热情的鼓励;老摄影家晋世雄听说我需要资料,亲自开车送来了积攒多年的摄影报;杨波先生是我在电影学院时的同班同学。在《光圈》的创作过程中,尤其是当我几乎就要放弃的时候,他在精神和经济上给了我有力的支持。他是知情人,所以请他作序顺理成章。                                                      
    还有许多应当感谢的人,现在,书稿终于交给出版社准备出版了,我想,小说的问世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答谢! 二零零九年六月六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6:06:27 | 只看该作者
一路不孤独
——《光圈》书评
李扬
        作为从平凡起步的摄影爱好者,本书主人公成远和他的朋友牛建华、邝现生、许漠龙等人一样,经历了中国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之后,划出了迥然不同、却又何其相似的人生轨迹。摄影师手中的相机,几乎是万能的,因为从镜头中,这些留驻光阴瞬间的人,洞察了世间万物的变迁,从不断的取景、快门按下中,摄影师以自己的方式解读着世界,在不断的作品中注入自己的灵魂,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内涵。
        摄影人是寂寞的。成远为追求自己的梦想,以工作换取对爱好的报酬,家庭情变后,自己心灰意冷、远走他乡,在西藏更体验了惊心动魄的生死循环,并获得对生活的更多感悟。选择了摄影,成远在寻道的路上,永远有同行知音,却无法享受到平常人的天伦之乐和家庭温暖,直到最后,仍旧独行。
        摄影人是容易被误解的。面对因摄影而结交的新爱,成远执着于事业的追求,屈尊于看门人的卑微工作,甚至和爱情数度擦肩而过,最终他乡遥望,难以相见。邝现生倾其所有,投入其中,时常为生计和人情所困扰,却始终迷茫于现实和理想之间,难以自清。
        摄影人是孤苦的,许漠龙荣誉等身,但生活无常、坎坷多舛,尽管得到妻子的深情相护,无奈造化弄人,儿子罹患绝症,让许漠龙在清贫和重压之下提前走到人生的终点。最后,一筒筒弥足珍贵的胶卷,竟成奠品,让人悲痛莫名。牛建华家底殷实,为人谦和忠厚,在从业过程中,却不时被小人所利用,更让他啼笑皆非。
        尽管咀嚼到他人难以下咽的人生五味,但成远等摄影人始终不离不弃,忠实记录着一个个小我和大我。中国从封闭到开放,从停滞到腾飞,总有万千摄影人,从无尽光圈之中,打开一扇扇窗口,渲染中国的原色。
        十年浩劫之后,中国百废待兴,在物质生活不断发展的同时,知识交流和观念冲突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以成远为代表的新一代摄影人历尽颠簸,真爱、勤奋、虚心是他们最纯粹的底蕴,前辈的勇气和信念,成为成远等人不倒的精神支柱,世人的认同、理解、赞赏,也激励着摄影人坚定向前。在银盐胶片时代,摄影人付出巨大心血,在三十六张底片里往往得不到一张自己满意的成果,正因如此,摄影人的守候和记录,才显得那样的珍贵。从不被接受、到全力支持,觥筹交错的欢声背后,隐藏着把把泪水和难以言表的辛酸。如果不是成功地定格历史,也许中国的摄影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无法拥抱自己应得的阳光。
        从成远西藏邂逅牛建华、杨有为开始,一个小人物的奋斗史就此展开。在那个年代,没有炒作,没有推手,公关传播也尚未起步,摄影人全凭爱好,仅仅是口口相传,向着理念和价值观的极限一次又一次地发起尝试。
        摄影者也是凡人,也食人间烟火,吃穿住行,和芸芸众生别无二致;唯一能够让他们超然物外的,只有迳行迳停的选景,和手中的相机。在解构与执守之下捕捉,从称赞和惊叹中获取满足,大大小小的光圈下,总有结伴同行的勇者。这一路上,摄影人并不孤独。
网友关注 (网友ID:acml56459)
         踏着连绵几天的秋雨,白露悄悄送来了寒凉,而方读完袁威的这本书,让我眼眶湿润,心潮起伏翻滚着热浪。
        是在一个极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作者和他的作品。《我和我的兵》吧的一个网友可乐,介绍了他哥哥的摄影博客,追着他博客的图片,看到了青藏高原的辽阔壮美。继而,看到他小说的片段,摄影人的探险生活,摄影圈的故事。这引起了我的好奇,谁不游历几个地方?谁不拍下眼中的风光?这里面有什么玄机技巧?
        一口气读完了小说,主人公成远曲折的人生,多舛的命运,不屈的追求,对摄影探险生活多彩的描述,紧紧吸引住了我的目光。
        袁威用摄影术语撰写人物故事,视角独特,令人耳目一新。他通过潜影,反转,快门,变焦,曝光,定影等摄影手法,娓娓讲述了摄影人的爱恨情仇,蹉跎岁月,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鱼龙混杂,多姿多彩的社会大生活。主人公成远酷爱摄影,爱读书钻研技术,心地善良不善钻营。被心术不正的小人设计夺去妻子家庭,出差途中又遭遇偷窃,浪走天涯多次遇险,紧要关头遇摄影家相救,学摄影路上遇各色人等,历经磨砺终夺得国际大奖,又生变故~~~
        小说非常值得读的一个亮点,是讲述了很多摄影知识。在阅读精彩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恍然大悟,奥,原来可以这样拍摄。奥,这就是技巧。
        最后,当知道作者眼睛几近失明,是举着放大镜写完小说的,我们怎能不深深感动~~这需要怎样的毅力和坚持才写完这几十万字啊!这是用心血和汗水凝成的文字!我深深感受到作者的坚强,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摄影事业的追求。
        “一切人类的创造都依赖于生命的存在。”
        “谁活着,谁就能看得到。”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父母就是一份孝心,对朋友就是一份情谊。”
        “心怀追求的人永远在攀登。每每回首,欣然发现身已处新的高度。”
        多么经典,多么精辟,多么深刻的对生活领悟。多么可贵的世语谶言。谢谢你,袁威,带给我这么美好的感受。
        故事还没有结束,成远和成汛如的人物命运还没交代清楚,我相信还有下部。我期待,又担心作者的身体和眼睛,为了宝贵的生命和更精彩的生活,还是多多休息保重吧~~~
        最后说句外行话,小说能否插画些摄影作品图片?哎,那可能也就不叫小说了

图书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潜影
潜影是看不到的,但是它毕竟存在,因为生活的化学反应早已启动。
一.影集 二.舞厅 三.暗算 四.兴安岭 五.雪夜 六.低沉

第二章 反转
“反转”是一种冲洗胶片的工艺。听上去很专业,可它比人生命运的反转更容易控制。
一.进藏 二.野马 三.生死高原 四.阿里 五.荒夜惊魂

第三章 快门
提到“快门”,玩过照相机的人会立即将这个名词与设在照相机肩膀上的那个小按钮联系起来,然而在这里,你不妨将其理解为“快捷之门”。
一.成秋汛 二.影会 三.李向前 四.莆田 五.民俗 六.湄州岛

第四章 变焦
通过照相镜头的变焦可以改变视角。很奇妙,亦真亦幻。
一.舅舅 二.甘南日记 三.山杏花 四.诱惑 五.网络 六.联谊会 七.离别

第五章 布光
摄影是光的艺术,因而布光尤为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摆布好生命的时光。
一.回京 二.许漠龙 三.邢军行 四.包装 五.小点子 六.夜话 七.劫 八.长城之光

第六章 曝光
没有曝光的过程就不可能生成影像;没有生命的一次次曝光,生活便不可能精彩。
一.作业 二.模特 三.第一次 四.哈尔滨 五.故地 六.达姑娘 七.旅途 八.席卷

第七章 定影
定影这道工序是让影像在相纸上固定下来;纪实这项劳作是让生活在记忆中固定下来。
一.杂志 二.跟拍 三.亲情 四.绝唱 五.卖片 六.绝照

第八章 影展
    摄影展览展示的是作品,更是作者的灵魂。
一.平遥  二.展厅  三.玻璃房  四.绿蓬  五.纪念展

尾声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6:07:19 | 只看该作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16:08:06 | 只看该作者
摄影小说的艺术特征
2011-03-01





摄影小说是文学与摄影结合最紧密的一大样式,它通过摄影手段塑造或表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摄影小说,用形象表现、叙述事件前因后果,表现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生活场景以及人物的外貌和举止言谈。


摄影小说具有连环画的相似的艺术形式 ,它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 ,作简单地设计草图,选择“演员”进行表演,有如电影的“定格”。


摄影小说,也有些象电影连环画,因此,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故事性


这是摄影各门类中,独具的特性——故事性,它是靠情节构成的,没有情节就没有故事。情节,大体上要有三个环节:一是线索,如把人物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贯穿起来,构成故事的发展。从小说的角度讲,有单线、复线和多线之分,而摄影小说大多由单线或复线构成,很少用多线。按编织的结构说,有引线、接线、总线、分线、交线、明线、暗线之分;按轻重关系说,有主线、次线、支线、辅线之分。在小说表现上经常有线索的转换与转移,以及各种类别之间的交错关系,而摄影小说中,这种转换、转移、交错是比较简单的。故事不太复杂。


二是情节规则,这也是故事发展的“结”“解,所谓“冲突”、“矛盾”,小说家称它为二分法;还有一种三分法,指有头、有尾、有身。


三是情节的巧合。通常讲“无巧不成书”,巧合是带有很大偶然性的故事情节。故事发展在意料之外而在情理之中,这一点也与小说的情节构思相似。


故事性的表达,在摄影小说中,并不只另摄影画面,还要有文字辅助,这也与其它摄影门类的不同。也不能象其它摄影艺术作品不加文字或标题让观者自己去理解,而是要告诉观者故事中表达的是什么?为什么?这就是说,不仅有文字、标题用文字,还得简明、清楚、生动地表达故事的情节。


二、形象性与趣味性


这一点又与文学或电影不同,文学是靠文字作形象描写和心理描写,如:“她是瘦削而丑陋的黑发女人,她所以丑陋,是因为她那个扁塌的鼻子。”这是小说中的形象描写。再如《红楼梦》中的一段心理描写:“那时黛玉耳内听了这话,眼内见了这光景,心内不觉灰了大半,也不觉滴下泪来,低头不语。”


说摄影小说不象电影 ,因为电影的蒙太奇 ,有声音帮助 ,如一个画面举枪,同时一声枪响,另一个画面一个人倒地。摄影小说必须用文字说明。


所谓趣味性是指构图、用光、用色及影调等等的处理。在服从主题思想的前提下,不仅表达故事情节,本身还是摄影艺术作品。因为它不象文学靠文字,不象电影有声音,只能靠点、线、面、光、影、色的趣味,形象的趣味,动作的趣味,神态的趣味等等表现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


三、摄影小说题材的局限性


由于摄影小说不能象电影连环画那样“成本大套”,一拍几百幅 ,大多要服从刊物的版面条件,因 为 当 前摄影小说的基本园地是某些刊物的封二封三或插页 ,所以它的故事情节较简单,结构也紧凑,画幅之间的故事情节跳跃性较大,以求得利用15~20辐画面把故事“讲完。这又是摄影小说的一个特征。


四、通俗性


摄影小说具有文图并茂的特点,因而它能雅俗共赏,加之形象逼真,若再情节生动,就会有更大的吸引力。因而有更大的读者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6:56 , Processed in 0.08817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