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房伟:批评的自白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0 00:5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房伟:批评的自白书2011年12月31日 来源:房伟
  希利斯。米勒在《文学死了吗?》中写道:“文学理论的繁荣标志着文学的死亡。因为对深嵌在你的文化中的某物,只有它退隐到历史的深处,才能看清楚它的死亡。”文学死亡的原因,是文学这个世俗梦境,被电影、电视和网络所替代。作为民族国家叙事为公民灌输公民伦理的作用,也已被慢慢地替代。因此,按照米勒的观点,文学批评不过是一些死尸上美丽的野草,虽看着好看,终究也要死去。
  对此,我还真不敢苟同。真正的文学并非道德立场,姿态,或概念,而是一种人的内在心灵世界的呈现过程。无论我们写了几十万人的史诗战争,还是一个小保姆晚间的一次春梦,文学都试图将我们从陈词滥调的世界中拯救出来,赋予我们真正的内心生活。而就这一点来说,是电影、电视和网络所无法完成的。因为声像传媒和文字传媒最大的区别,也许并不是如亨利米勒所说,文字传媒是低级造梦者,而是文字传媒因符码的间隔,进而具有了“心灵世界”的想象性。昆德拉曾说过:“一种艺术的历史的意义与历史的意义是对立的。一种艺术的历史,通过其自身的特点,是人对于无个性的人类的历史所作的报复。”品评文学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来自理解一个虚构的“似假还真”的梦境世界。我们不期望受教育,或感动,而是在文字所建造的帝国里,有我们灵魂深处的真相。好的文学批评,也应当成为历史的对立物,而不是俯首帖耳的奴仆。所有对文本的阐释,都应在外在和内在两个维度敞开——内在的维度,在于它揭示了自我的深度,而外在维度,则在于它揭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深度。
  因此,文学批评的本质,在于做一个“美与力的发现者”。所谓发现者,必然要对好的文学作品本身,保持心灵的谦卑,而对一切新鲜有趣,有活力,有意味,有智慧,有想象力,有美,有爱的质素,保持低调的探究和持之以恒的好奇心。这里所说的智慧,不能等同于智力。智力的判断是纯理性的判断,而智慧的判断则包含丰富的人性内涵和美的因素。这些发现者们,命中注定是一些步行主义者。他停停走走,或边走边看,他们善于观察道路两边所有的风景,感受每株小草上露珠的哭泣,抚摸流动的白云和灿烂的夕阳。他们的目的不在行程的尽头,而仅仅在于漂泊的过程。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文本永远是一个丰富复杂,又单纯可爱的,敞开的梦境世界。所有自己为是的尽头,不过是又一次远行的出发点和新的可能性。
  希罗多德的《历史》,曾这样为人们描述“幸福”:“哲人梭伦见到了吕底亚的国王克洛伊索斯,解释了什么是幸福。一是英勇的战死,二是两个兄弟,最后死在一起。幸福就是拥有最多的东西,并保持到临终。”作为一名文学批评者,而不是一名战士,我们的幸福到底又什么呢?我们可能拥有最多的,并能保持到临终的,又是什么呢?也许,死亡不是一个过程。它对个体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具体而短暂的事件。而它对文学批评和文学而言,则是一个又一个“短暂的绝望“的积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短暂的绝望,而否认拯救的可能,否认幸福的可能。我想,批评者的幸福,就是将知识与生命相联系,将批评与心灵相联系,将文本与灵魂相联系。我们要看到作家灵魂上的伤,记忆中的耻,欲望的勃发,颓废的绝望,以及不可言状的莫名忧伤。我们要看到这些东西被作家用怎样的强度表现出来,我们要看他精神层面的广度和深度的境界,看他如幽蓝湖水般的宁静,以及雷霆般的愤怒。我们要用心,诚实而谦卑地去体认这些东西,并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这些东西。这便是我们的宿命。
    房伟的简介
    房伟,1976年生于胜利油田。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曾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诗刊》等发表文论及诗歌、小说计130余万字,作品曾被《新华文摘》、《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小小说选刊》等刊物转载,著有《批评的表情》、《文化悖论与文学创新》、《影视作品分析》等学术著作,出版历史专著《屠刀下的花季——南京1937》、长篇新历史主义小说《屠宰场的潘金莲》等。曾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国家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铜奖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0:25 , Processed in 0.0641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