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进入了一个需要创新精神的信息社会,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繁荣、社会的文明都愈来愈依赖于教育创新培养杰出人才。然而,曾经在古代有过四大发明的中华民族,今天的教育却面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对此,许多有识之士在思考:是什么湮灭了我们的创新精神?又如何实施教育创新培养杰出人才呢?
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分数
有学者曾尖锐指出:从“诺贝尔奖”获奖可以说明中国人“创新精神”的湮灭。一般国际规律是立国50年应该获诺贝尔奖,新中国60多年与诺贝尔奖无缘。这是为什么?不是中国科学家不聪明,不是中国人不努力,根本原因在于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不转变,即使再过100年,我们还只能望奖兴叹。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说,教育不仅是给孩子分数,而要为孩子的生命奠基。然而,我国教育被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理念异化为“高分=学优=成功”。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吴颖慧的2010年的调查显示,北京地区93%的孩子都在上辅导班、培训班,最高的超过10个,最少的也有2-3个。而且,这些培训与辅导多与考试、升学、择校挂钩,给孩子带来了沉重负担,让本该快乐地度过童年的孩子不再快乐,没有了法定的寒暑假与悠闲的周末,甚至没有了宁静的夜晚,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为什么我国教育会出现如此悲哀的困境,主要原因是,考试与分数同时成为教育的合理化和终极化取向,控制了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对学校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导向性影响,教育本来的“立人”使命和创新精神迷失甚至退隐了。结果使信息社会无限知识与有限教育时空的矛盾日益尖锐,学生的课业负担日益加重。这种教育不仅扼杀了学生健康的人格与个性发展,而且扼杀了学生创新精神与批判能力,窒息了学生对真理追求的科学精神。
实施教育创新依赖于教育科学普及
今天我们要回答“钱学森之问”,必须进行教育创新。正如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一样,教育科学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创新要依靠教育科学,教育科学要为教育创新服务。为此,教育界要广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与普及工作。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研究教育科学。有学者研究认为,教育对象是世界上最高级、最复杂、最多变、最具差异性、最富有个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教育过程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集体协作、多向交流、教学相长、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内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时代性;教学方法具有主体性、多样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具有本体性和示范性……教育的这诸多特点,决定了教育是各行各业中科学化程度最高的一个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教育科学。
其次,学校发展要依靠教育科学。今天,在进入现代化发展时代,单纯靠过去的传统与经验是不可能提高办学水平、办好现代化学校的。比如,如何评价教育质量?无论是评价的标准、还是评价的方式和方法都有一个科学化的问题。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是靠增加课时、搞“书山题海”等粗放的教学方式,还是靠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与普及,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论是十分清楚的。学校要持续提高发展水平,就必须依靠教育科学研究与普及。
再次,社会大众要了解教育科学。教育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业。实施教育创新的障碍不仅来自于教育内部,而且更多是来自社会。社会大众由于欠缺教育科学常识,受传统“学而优则仕”教育观念的影响,过分注重知识教育,阻碍了教育创新。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但必须把这种关心和支持引导到教育创新的方向上来。这种引导工作就需要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向社会大众普及教育科学常识,引导其树立正确教育创新观念,支持与配合教育创新。
教育科学普及需要端正教育学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与普及虽然得到了很大成就,但令人遗憾的是依然存在唯书、唯上、唯外之风,导致了研究成果丰富,而真正有利于教育创新的成果却不多见。笔者认为,教育科学研究与普及,必须提倡创新、求真与严谨的学风。
第一,提倡创新的学风。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在教育领域无论是教育科学还是教育实践,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教育如何创新?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回答它要有科学态度和方法。首先,要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开放心态,积极吸收古今中外已有的优秀教育成果。其次,要善于利用新材料、采用新方法,实现教育创新。再次,要提出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第二,提倡求真的学风。求真要求教育工作者以执著的敬业乐业精神,耐得住坐冷板凳的寂寞,下苦功夫研究教育科学与实践问题。通过对大量复杂的感性材料的归纳、分析和判断,对教育做出科学的理论概括和合理的实践改革。求真还要求教育工作者摆脱名利的羁绊,关心教育的痛痒,切中教育的时弊,把对教育的真知灼见昭之于世人并落实于教育实践,推动教育创新。
第三,提倡严谨的学风。做学问的学者,求学的学子,要想有成就,都必须刻苦钻研,“浮躁”、“急功近利”是无法求取“真经”的。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养成严谨之学风,给学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其从小就受到熏陶成为学风严谨的人。另外,还要倡导教育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对错误的教育思潮和不良教育现象敢于批评、以理服从,促进教育科学与教育实践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刘尧,浙江师大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2-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