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生春晚节目创意“最潮” 视频点击一天超三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4 15:1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生春晚节目创意“最潮” 视频点击一天超三万

 http://www.gmw.cn 2012-01-23
来源: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讯记者杨潇锋报道:1月21日,经过八个月的精心策划和录制,一台由中学生自导自演的特别春晚在酷六网如期和网友见面。视频上传仅一天,点击量就超过了三万。
  1月22日,羊城晚报记者登录酷六网搜索“2012年全国中学生春晚”,一台以中学生为主打的特别春晚呈现在大家面前。据总策划兼总导演、广铁一中高二学生陈想介绍,整台晚会分为上、中、下三大部分,其中节目包括相声、小品、杂技、乐器、模仿秀、B-BOX、歌舞、魔术、跑酷、cosplay等现代文化元素,创意十足,很适合青年人的口味。
  记者在视频中看到,晚会还请来了B-BOX达人范元成,在他的巧舌之下,一群学生舞者和着动感的节拍跳起了街舞。
  导演陈想说,自己从小就有个导演梦,他觉得有些节目不太对中学生口味,于是他决定:“办一台属于中学生自己的春晚!”在他的号召下,来自广铁一中、星海音乐附中、广东省实验中学等学校的一群中学生走到了一起,拉赞助、搞宣传、办海选,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件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竟然被他做成功了。
  杨潇锋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5:21:09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5:31:46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5:42:01 | 只看该作者
大学生徒步900里回家赶上年夜饭 众网友每天关注

 http://www.gmw.cn 2012-01-24
 来源:北京晨报

两位小伙子徒步中自拍照。
李森林和妈妈一起贴春联。
  近900里的回家路,原本一张汽车票就能搞定,苏州大学大三学生李森林和来自常州的袁辉却靠着一双脚,走了八九天。一路上风吹雨淋,还曾饥寒交迫地在204国道上走过一个通宵。记者获悉,家住江苏盐城的袁辉于21日下午先一步回到家,归心似箭的李森林也于除夕傍晚5点赶到江苏滨海老家,和等待多时的母亲一同吃年夜饭守岁。
  为圆梦徒步回家
  14日从苏州大学北校区出发,此后的8天里两个大学生形影不离地走着,向共同的目标前进。途中,有点马大哈的李森林负责更新微博、接受媒体采访,而内向的袁辉则负责财务和问路。“人生得一知己,夫复何求?朋友们,你们有我这样的兄弟吗?只因为我一句要走,他就陪我了。”李森林在微博里写道。
  21日下午2点多,家住盐城市区的袁辉先一步抵达目的地。一同在好友家吃过午饭后,李森林告别了陪伴他8天的好兄弟,独自一人继续上路,向他那温馨甜美的家走去。
  为何这两位小伙子要选择步行这么多天回家呢?是没有买到汽车票?“倒不是因为春运的一票难求,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为了梦想!”李森林笑着告诉记者。原来,1990年出生的李森林来苏州上大学几年来,一直都有走路回趟老家的想法。
  每天一个马拉松
  记者联系了独自赶路的李森林。“算了一下,我们徒步的速度大概是每小时7公里,每天基本都完成百里路的目标。中间手机导航出了点问题,绕了些弯路,加起来估计得有900里路。”
  小李告诉记者,9天走下来,他从刚开始的小腿酸痛、脚底起泡、全身无力,到休息一晚第二天依然生龙活虎,又乐此不疲地继续赶路。“现在已经完全适应日行百里路的状态了,毕竟这么多天下来坚持每天走了一个马拉松啊!让我告诉你们什么叫真正的暴走!”
  一路向北走去,小李感觉,越到后面反而越带劲,因为离家越来越近。“真正的自由不是无牵无挂放浪天涯,而是到哪都有一根线牵着,线那头是家,可能把我们放得很远很远,但是绝不松开!”这是21日晚,独自赶路的李森林发的一条微博。
  除夕中午,李森林兴奋地发微博告知,“离家还有不到三十公里,不用导航也认识路呢!”“家乡的小桥,有一种别样的感觉。”为了在晚上赶回家和等候多时的母亲一起吃年夜饭,归心似箭的小李加快了脚步,一下午都没停歇。
  结果下午3点多,李森林在离家还有20多里的路上,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母亲竟然开着摩托车来半路接儿子了!“她看我走了9天,实在舍不得我再走这么多路天黑才到家,之前没跟我说就提前来半路接我了。我当时真的是很感动。”一种儿子对母亲的敬意油然而生,让小李的鼻子酸酸的,当即决定最后的一段路和母亲一同开着摩托车回家。
  众网友每天关注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楼主加油!”“恭喜楼主快到家”……记者看到,李森林出发前发在天涯上的帖子《400公里,90后的我背着梦徒步回乡》一周来十分火爆,众多网友每天都在关注着这两个大学生的行程和最新动态,不断跟帖支持,给他们加油助威。
  功夫不负有心人,1月22日下午5点不到,李森林终于踏进了久违的家门。饭桌上,母亲早已张罗好了一桌子他最爱吃的菜等待着儿子的归来。据《扬子晚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16:00:37 | 只看该作者


齐得“龙”冬强 让2012龙年春节更有年味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4:06:34 | 只看该作者
太原13岁少年高考书写神奇



来源: 民间中医网 ngotcm.com

659分!13岁少年高考写神奇
  出身书香门第,但只上过3天幼儿园,5天初中。从小在家自学,10岁时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只是一年前才来到太原五中高三班备战高考
  新闻前缀
  6月27日,山西省本科A类第一志愿录取分数线公布,“国内顶尖”的清华大学理科录取分数线为654分,而太原市13岁少年孙天昌考出了659分的高分,高出理工类第一批最低控制分数线87分。
  在太原五中校园的林阴道上,257班班主任王彩凤老师兴奋地拨通了天昌家的电话:“您好,我是天昌的班主任,祝贺你们的孩子考出高分。
不过志愿应该报清华,有点亏了。”这时,电话里传出了爽朗的笑声,接电话的是天昌的爷爷,“不亏不亏,我们昌昌要上的正是中国科技大学,孩子年龄小,报中国科技大学就是为了接受该校少年管理委员会的管理,只有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中学课本只是“课外书”
  6月27日下午,记者来到孙天昌的家,这是位于省城双塔西街的一处普通民宅,天昌和妈妈不在家,他们应杭州教育部门的邀请做早期教育报告去了。爷爷、奶奶和爸爸浅浅地笑着,没有任何惊喜,流露出的是“一切在意料之中”的平静和轻松。
  1993年母亲崔书云怀孕期间,得到了一套《0岁方案》,认真读过后,崔书云将早期教育的理念讲给了丈夫和公公婆婆,全家人对此高度认同。
  1994年3月,小天昌出生了,妈妈将汉字贴在墙上,让孩子认物与认字同步进行;孩子会走路了,通过每天上下楼梯,学会了数数和加减法;孩子会说话了,家人给他一把尺子,他在家里到处量,给他一个弹簧秤,他在家里到处称,由此懂得了度量;飘在脸盆中的纸船让他了解了什么是浮力;下雨时打伞,他知道了伞还有另一种说法叫“umbrella”;生病住院时,认识了“儿科”、“眼科”、“急诊科”;家里喝完的饮料桶变成了他认识圆柱体的教具;家中四壁贴满了诗词歌赋,包装盒、硬纸片全做成了识字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成了天昌知识积累的源泉。
  教者有意,学者无心,孩子居然在不经意间就学到了很多,到2岁时,天昌能认识2000多个汉字,并开始自主阅读。天昌的房间里,爷爷指着整整一墙壁的书说,“这些书天昌都读过,大概有4000多册”。这些书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军事、文学、音乐、书法、绘画、棋类、手工、电脑等,随手拿来,竟是《时间简史》《论语》《资治通鉴》《打开原子大门》《中国历代书法》……
  有趣的是,初高中的课本,天昌都是当成课外书来读的,他一下午能读一本几何书,且读得津津有味。中小学课程的学习仅占他生活的一小部分,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广泛阅读,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下棋、画画、打球、滑旱冰都是他的最爱,他可以两分钟勾勒一幅速写,10分钟画出一幅水墨画,围棋下得好,乒乓球打得也好,亲手种的玉米收获了好几茬……
  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没有上过任何特长班或业余班,不需要完成作业,没有考试名次的压力,一路走来,获得了比学校教育更丰硕的成果:6岁,获得太原市首届少儿英语口语大赛初中组一等奖;9岁,在全国首届少年物理化学大赛中获二等奖,得到著名科学家何祚庥的赏识;10岁,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他将《论语》《大学》《孟子》《道德经》等经典名著烂熟于心;12岁,首次参加高考取得594分,13岁再次参加高考取得659分的好成绩……
  天昌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即使在备战高考的日子里,篮球场上仍活跃着他的身影,博客中留下了他幽默的文字:“排名迅猛下跌,也不觉得担心,只是一种坐山观虎斗的超然……”
  家长:走另类之路是对现行教育的反思
  有的人认为,天昌是神童,是天才,可遇而不可求;有的人认为他的家庭特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人教一个人,一般家庭没法比。
  而天昌的家人认为,孩子出生时与别的婴儿没有区别,只是后天的教育使他早慧,宽松的成长环境使他生命中蕴涵的巨大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管几个人教,是孩子一个人学”,所有的知识是孩子自己学会的,不是大人教会的,关键在方法和坚持。
  他们认为人生中,至要莫如教子,至善莫如读书。而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以工作忙为由,将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管束过严,方法不当,造成孩子逆反、厌学。所以,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观念,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同时培养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当学习成为快乐,成为需要时,就不可能不成材。
  爷爷孙建荣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奶奶梁彩凤是一名小学老师。爷爷直言不讳:“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性的解放,而不是对人的束缚,那种一个字、一段文章抄写几遍乃至几十遍的做法,根本无法让孩子感觉到快乐,说得严重些是对人的摧残,一考定终身的考试评价体制,把多少孩子带向了为考试而学习的境地,学习只为考试而不是生活需要,如此,孩子哪能不累?怎么能不厌学?”奶奶则说:“人们的定式思维是,孩子3岁上幼儿园,7岁上小学,真正学了多少东西,生活得是否快乐,却很少去考虑,而学校教育大多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天昌曾经上过3天幼儿园,5天初中。3岁时天昌被送进阳泉一家幼儿园,入园第三天尿了裤子,老师居然将孩子晾在太阳下,裤子晒干了,孩子也晒蔫了。7岁时,天昌到了太原一所初中,仅仅因为早晨迟到,老师让他在楼道里站了30分钟———走另类之路完全基于家人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天昌一直在家里学习,直到高三才到太原五中按部就班地接受学校教育。
  13年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陪着孩子成长。1999年,爷爷奶奶退休,爸爸妈妈放弃了原来的机关工作,全家到太原宏昌学校,专职从事孩子的教育。该校倒闭后,全家人干脆回家教子,爸爸陪着孩子跑步、打球、下围棋,妈妈和孩子一起说英语,爷爷奶奶将家中的包装箱等硬纸片全制作成识字卡。孙天昌书桌下堆着一尺多高的“废纸”,拿出来一看,“废纸”上抄写着《资治通鉴》《史记》中的精彩篇章。天昌八九岁时,这些文章就贴在他床头。在经典教育还没有流行的时候,家人已经认识到从小让孩子诵读经典的益处,《论语》《大学》《孟子》《道德经》《弟子规》等天昌早已烂熟于心。
  孙家生活很简朴,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具外,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和家具,四壁除了满满的中英文经典文章外,没有任何装饰。然而,他们的家庭又很和睦,爷爷孙建荣患尿毒症已多年,老伴每顿饭前都要把药递到他手中,看着他喝下去。父亲孙兵出门总是用自行车带着妻子,夫妻相依相偎,恩爱得让人羡慕。一家人三代同堂,公公婆婆总是夸儿子儿媳:“他们有才华、有耐心。”儿子儿媳也常夸公公婆婆:“家中能有这样的知识型老人,非常难得。”
  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中孙天昌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去年冬天,孙天昌穿着一双很老旧的棉鞋去上学,同学们笑问:“小朋友,这是你爸爸的鞋还是你爷爷的鞋?”天昌笑答:“反正是祖上传下来的。”他上学这一年里,骑的那辆自行车已是破旧不堪,高考那两天,天昌照样骑着自行车去考试,来回从不要家长接送。
  我是个普通人不是什么神童
  6月28日,天昌和妈妈从南方回来了,他一脸阳光,笑容灿烂:“妈妈演讲,我旅游,很开心啊!”与往年相比,今年天昌明显长高了,个头蹿到了1.70米,粗看俨然一个高中生,但那张稚嫩的脸蛋仍脱不出少年的天真。他与记者的对话风趣机敏———
  记者:“得知分数的那一瞬间什么感觉?”
  天昌:“当然是高兴了!”
  记者:“挺成功的吧?”
  天昌:“我还没成功呢,未来路还长呢!”
  记者:“你的同学比你大五六岁,和他们在一起有障碍吗?”
  天昌:“打球当然有障碍,交流基本没障碍,班里的同学叫我小鬼,基本上都是我的好朋友。”
  记者:“你的成长伴随着鲜花和掌声,你怎么看待自己?”
  天昌:“我就是个普通人,不是什么神童,人们不了解我走过的路,很难得出准确的判断。”
  记者:“你认为你成长的模式可以复制吗?”
  天昌:“这个不好说,但早期教育和在家自学值得推广。”
  记者:“上大学后有什么计划?”
  天昌:“好好学习,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不至于过得很不爽就行,至于未来嘛,可能会去走研究的路子。”
  天昌书桌的窗台上堆着一米多高的习题集,这些涉及各门学科的习题,天昌全都做过。记者随手抽取了一份天昌做过的语文模拟试卷,作文题目是“人要豁达”,天昌在文中写道:
  豁达,是楚庄王绝缨之宴上的宽宏大量;是韩信被辱后的挥之而去和衣锦还乡之后的宽容忍让;是勾践降吴为奴之后的坦然自若;是一位老者在传家之宝被鉴定为赝品之后的淡然一笑。这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更是一种修养……
  退一步海阔天空。当你面对无关原则的小事小非时,不妨让一让;当你遇见总想占你便宜的人时,不妨退一退;当你遇到别人无端指责时,不妨忍一忍,这就是一种豁达……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12:17 | 只看该作者
90后女大学生卡通版“全家福”走红全国2012年01月25日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朱建华



图为视屏截图。
长江日报消息(记者朱建华)“90后”女大学生华沁绘制的,春节前亮相央视。昨日,就读于[url=http://app.edu.ifeng.com/college/1869]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url]的华沁告诉记者:“父母得知我的作品上了央视,很开心。”
华沁是该校艺术设计专业大一女生,生于1993年,从高中开始学美术。去年秋季入学后,为让班上同学能彼此尽快熟悉起来,她结合包括自己在内的30余名同学的特点,画出一幅卡通版的班级“全家福”。本报去年11月1日对此作过报道,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广播网、凤凰网、中工网、国际在线、搜狐网等全国多家网站转载。
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全家福定格幸福瞬间”系列报道以《大一新生做出卡通“全家福”》为题,进行时长2分45秒的报道。学生刘佳丽说,华沁给她制作漫像时,“看我有两个梨窝,直接叫我梨窝妹了。”该班教师崔飞一开始面对自己的漫像还有些害羞,“后来就索性融入了”。
昨日,在湖北洪湖老家过年的华沁说,希望大学毕业时可以再为班级制作一份漫像“全家福”,“10年之后也可以再做一次。”节目最后,该班级师生集体向全国观众拜年:“新年快乐!亲,我们的祝福你们收到了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4:13 , Processed in 0.08219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