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看外国人学汉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3 17:3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看外国人学汉语
启 阵
我的工作是以教中国学生汉语言文学为主,教外国人汉语为辅。为辅多年,就有机会看到、听说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重重困难和种种趣事。
李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依我多年的观察,对外国人而言,汉语之难不见得难于上青天,差不多也要难于上蜀道。外国人学汉语,发音、词汇、文字、语法,没有一样是不难的。
先说语音,世界上,似乎没有哪一种影响比较大的语言,是像北京话这样有zhchsh一类卷舌辅音的。因为闻所未闻,所以要想模仿相像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有点像了,又有不卷舌头的zcs之类跑来捣乱。“十是十,四是四,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十四不是四十,四十不是十四”,舌头根本忙不过来,立刻乱成一锅粥。不要说这让许多中国人都感到为难的绕口令,就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正宗川菜”,就足够汉语水平还不太高的外国学生忙乎小半天的。
再说词汇,汉语因为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近义词十分丰富。要想准确、恰当地使用,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听说有教师在路上碰到教过的学生,交谈时夸奖学生汉语水平提高不少,不料这学生挺谦虚,笑眯眯地予以否定:“老师,您胡说。”这学生一定以为,“胡说”就是说得不符合事实的意思。我自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接近期末,我告诉学生期末考试时会有一道作文题。学生就问,可不可以事先告诉他们题目。我说不可以,考的就是临场发挥,不过考试时可以查词典。考卷收上来,就有学生这样写道:“老师为了不打草惊蛇,故意不事先告诉我们作文题目…”。当时就吓了我一跳:学生们都成了蛇,我岂不是成了“蛇头”?真正掌握汉语词汇的运用,不要说一般学生,就是研究汉语大半辈子的汉学家们也做不到。我曾经试探性地问一位年近六十的著名汉学家,“硬着头皮”是什么意思。他说,不就是说一个人的头皮很硬吗?我接着“忽悠”,问他什么人头皮很硬?他语气肯定回答说:“练武术的人嘛!”为了不失礼貌,我只好强忍了半个小时之久,没有当着他的面笑出声来。
汉字之难,在西方已经成了共识:据说形容事情之难,有“跟中国的汉字一样难”的熟语。不少学了多年汉语的西方人,看汉字,个个面目相似,犹如孪生的兄弟姐妹,很难辨认。以至于有把“银行”误认为“很行”的,并因此对我们自称是谦虚的民族表示异议:“你们中国人一点也不谦虚。你看,许多好看一点的房子,墙上都写着‘中国很行’、‘中国人民很行’、‘中国工商很行’、‘中国农业很行’,这是谦虚吗?!”有些西方人知难而退,干脆学习汉语时只学听说,不学读写。结果,在学校里学习汉语多年,还是个文盲。
汉语语法不像位于我们西方的印欧语系、斯拉夫语系、日耳曼语系诸语言和位于我们东方的日语、韩语等语言,往往有一些形式上的标记,死记硬背就可以解决问题,汉语不行。汉语语法书读得再精熟,还是照样不能保证把句子说通顺,把文章写利索。理解汉语常常要凭感觉。“吃饭、吃水果”,可以,“吃食堂”、“吃大碗”、“吃筷子”也可以;“养什么”,可以是把“什么”越养越大,比如养牛、养猪、养鱼、养孩子,也可以是把“什么”越养越小,甚至养没了,比如“养病”,甚至还有养的目的既不是越来越大,也不是越来越小,比如“养情妇”、“养汉子”。这汉语简直像是万花筒,能把外国人的眼睛晃悠花了。几天前,有一个已经学过好几年汉语的日本学生还在问我“大大小于…”是什么意思。
世上无难事,再难的事情,一旦学好了,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外国人,因为他们思想解放,掌握汉语之后,就可能说出一些我们中国人永远都说不出来的话。比如,让留学生用“真不凑巧”造句,他就可以给你造出这样的句子:“有一天我和女朋友坐公共汽车,真不凑巧,我女朋友的丈夫也在车上!”不要说学得十分好,就是学到八九分好,也会有语出惊人的时候。有一次我让一班学生用“对手”一词造句,结果,一个德国女生造了这样的句子:“人的年龄越大,找到结婚对手就越困难。”不但我立刻表示服膺,我向一些朋友转述过这件事情,所有听过我转述的朋友也都一致表示叹服。有个朋友说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毕竟是出哲学家的国度。造一个句子,就深刻地揭露了婚姻是一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战争的本质!”
                                                                                                                             2006-4-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3 01:35 , Processed in 0.08251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