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改琴:书法养画 画养书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6 18:1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改琴:书法养画 画养书法

张改琴   张改琴作品

文化底蕴造就收藏传统
李树森:甘肃有8000年历史的大地湾文化,有伏羲文化、敦煌文化,还是炎黄文化发祥地,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又具有崇尚文化的传统。甘肃字画收藏很热。您在甘肃工作、生活,对此有怎样的感受?
张改琴:甘肃这块土地上,就书画收藏传统而言,可以说与全国任何地区比都不逊色。近几年更是有一种蓬勃发展之势。究其原因,还是与历史积淀深厚有很大关系。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远古时期,就创造了以大地湾、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远古文明,此后历朝历代在这片土地上都有文化建树,更出现了以敦煌莫高窟这样集文化大成的艺术盛典。甘肃可谓文化根脉厚重,文化积淀深厚。这种积淀对甘肃人的文化心态和文化胸襟的养育是明显的,使得甘肃这块物质匮乏的土地,在精神领域并不贫困,相反,形成了一种崇文敬贤、重精神、轻物质的民众心态和地域风尚。这种心态和风尚,亘古未变,历久弥新。这样的文化环境,熏陶、培养了甘肃全民性的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和追逐之情,即使是最普通的老百姓,也对书画艺术有着一种天然的情愫。对于从事书画艺术或者爱好书画艺术的人而言,那种代代传承下来对书画的热爱之情更是炽热浓烈,对文化崇尚之风不减。这一切,既培育了甘肃书画收藏的热潮,也铸就了甘肃书画创作的人文环境。我出生在甘肃,也一直在甘肃工作,对这方面感受非常深。我非常热爱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甘肃深厚的文化积淀,对我艺术风格的滋养,起了很大作用。
以学养涵养书法
李树森:您生长在甘肃这么富有文化底蕴的文化热土上,又天资聪慧、博览群书,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这些对您的书法艺术有怎样的影响?
张改琴:甘肃的文化底蕴,影响着甘肃的每一个人。就书画领域而言,可资借鉴的文化遗产,数不胜数。在我从艺生涯当中,这些文化遗产确实对我帮助很大。若论天分,我不敢称聪慧,实际上我比较愚钝。我认为自己之所以取得了这么一点点成绩,除了甘肃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对我的滋养之外,最大的感悟是“坚持”二字。所有的事坚持了虽然不一定成功,但不坚持是很难成功的,这是一个真理。我经常反思自己,与很多人比起来,我没有过高的天分,但我认为自己是一个踏实和善于坚持的人。认准一条道路,能踏踏实实地、内心平和地、一身韧劲地坚持走下去。我喜欢钻研,喜欢思考。当然,这种钻研和思考,主要集中在书画这个领域。我的微不足道的成绩,应该说是我思考钻研的结果。甘肃人崇文尚艺的民风,影响了我的父辈,他虽生长在农村,但他还是把这份文化情怀传递给了我。我自小在家由父亲教我学习书法。最初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让我把毛笔字写好,虽然起点低,进步慢,但我始终坚持往前走,一直坚持边学习边思考。在思考中前行,在钻研中进步,在坚持中历练,这就是我的从艺之路,也是我的从艺体会。
从学养的角度讲,书法家应该是一个学者,是知识分子。虽然学问家不一定是书法家,但书法家一定是饱学之士。在书法创作领域,我感觉法度、学习过程及对书法的认识和把握非常重要。而这一切需要借助深厚的学养,每一个人对自己艺术的把握、思考都不一样,但必须以学养来涵养书法,没有学养的滋养,一个书家的境界是不可能提高的。书法艺术是一个独立的门类,有其一套完整的法度,当然也不是一定完全按法度去写,石涛在这方面有深刻的论述。但起初一定要遵守一定的法度,然后在活学活用中求得进步和提升。每一个人对法度的理解都不一样,每一个人学习的过程及感悟、理解也不会一样,所以法应该是活的,不是死的。最高境界的法是无法,从有法到无法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借助学养去思索和感悟。成功者走过的路可以不一样,这要视个人的条件、环境决定,但最终好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5:52 , Processed in 0.06298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