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之后,我做的一件大事,就是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慈善教材——《慈善读本》(小学版),已由中国社会出版社于2011年10月出版。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同时也是艰难的、付出了巨大心血的工作。更让人感到自豪的,是这部教材开创了思想教育的一条新路——避免了思想教育中的说教、灌输、甚至欺骗等让学生和老师都厌恶至极、又有强烈逆反心理的惯常做法,将思想教育融汇到一系列活动当中,让学生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不露教育的痕迹,当然也没有逆反心理。
编写慈善教材的创意,是由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先生在2010年提出来的,集团属下的伟志文化传播公司的总编李金凤博士认为此事甚有价值,并且很感兴趣,于是被陈董委派主持此事。为此集团成立了“慈善事业部”,李博士负责。
当时我刚刚完成在同济大学录课的工作,正在规划下一步“大语文”事业的发展,李博士抓住这个空档,向我描绘了一幅灿烂的前景——最初还不是编慈善教材,而是将我的语文课录制下来向全国,特别是广大的贫困地区发行,这当然会引起我的兴趣,于是把我吸引到慈善事业部,先负责编写慈善教材,还给我安排了个头衔:顾问、研究员。于是2010年6月,我来集团上班,成了李博士属下的第一个员工。
编写慈善教材,在我国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从来没有人涉足,包括那些从事慈善事业的人——我国的慈善事业都是捐钱捐物,对各种困难人群进行救助,何曾有人涉足过慈善教材的编写?何况慈善领域还有不少人是借慈善名义骗钱的。我从事这项工作当然是从零开始。此前对慈善事业和慈善教材的编写没有任何认识,当然也没什么兴趣,之所以从事此事,最初完全是为了李博士描绘的“灿烂前景”。
这部慈善教材分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其中小学版难度最大。我虽是中学教师,但选择了最困难、最有挑战性的小学版。
现在这部慈善教材终于编写完成了,而且开创了一条思想教育的新路。若问我为什么能在这个不熟悉的领域开辟一片新的天地,我的回答是下面几点:
一.动用终生积累我42年的教书生涯,主要从事两方面的实践与研究:一是语文教学,二是思想教育。我对思想教育的最主要认识是,思想教育的诀窍在于感染,而不是灌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曾举过一个例子:一个拖拉机手失去了双腿和左臂,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但他的妻子却用自己的爱使他重新站了起来。学生听了这个故事,自然会被这位伟大女性的精神所感动。但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千万不要对学生说:来吧,我们来谈谈对这个为自己的亲人奋斗了十年的妇女有什么看法……如果这样来结束自己的谈话,就会把已经取得的一切效果破坏掉。”
我深知,思想教育应具有渗透性、隐含性的特点。要尽量不露“教育”的痕迹,尤其不要进行说教。要尽量“寓教于乐”,将教育化为学生喜欢的活动,例如玩耍,唱歌,看图,讲故事,做游戏(智力游戏、娱乐游戏),角色扮演、探究问题……有时候还要故意隐藏教育目的,或采用“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法:例如明明是为了进行思想教育,却故意说是组织玩耍,提高智力水平,培养创造能力。例如我编写小学第一单元,我想用唱歌、用“爱心卡拉OK”的形式感染学生,但不能透露这个教育目的,却说是为了调剂枯燥的生活,为了增加积累,为了提高说话与作文能力,还讲了一通作文的“诀窍”。
我认为,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形式是通过活动渗透。我组织过无数的思想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包括阅读、写作、辩论、讲演、观察、调查、采访、编辑、游览、游艺、展览、演出、竞赛、探究、实践……集42年之经验和认识,我认为在活动中实施思想教育,最有效,最有趣,最少逆反心理,还最能发展思维,发展创造力。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也强调“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所以我设计的总体方案坚持“以活动为纲”——每个单元都是一类活动,每类活动又分几个子活动。全书按活动形式分为六部分:爱心之歌、爱心图片、爱心故事、爱心童话、爱爱心剧场、爱心行动。
我认为这套教材也不能追求知识的系统性。慈善教材,主要不是向学生传授慈善知识,而是进行感染,树立他们的爱心,因此不能有太多的理念、术语,不能将教材“德目化”。甚至不提“慈善”二字,也不说这是教材——慈善的核心是爱心,我主张这部教材命名为“爱心活动课”(但没有被采纳,最后定名为“慈善读本”)。
由于有以上认识,这本慈善教材基本没有说教,没有灌输,没有空话套话,没有逆反心理。
二
大量读书查阅编写慈善教材,首先要研究慈善事业。我从书上和网上查阅了很多关于慈善事业的资料:慈善事业的历史、我国古代的慈善事业、近现代的慈善事业、西方的慈善事业、教会的慈善事业、慈善人物、慈善故事、慈善理论、慈善法规、慈善名言、慈善图片、慈善知识、慈善组织、慈善新闻……可惜最需要的能用于慈善教材的内容很少。好像一个淘金者,面前金子太少,沙子太多。于是进一步读书,查阅能够用于慈善教材的资料,为此办了网上资料库的阅读卡,还多次跑到上海图书馆查阅。
首先是寻找能做“课文”的文章,于是翻阅了全套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一千零一夜、郑渊洁童话、杨红樱童话,以及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翻阅了几乎全部的《慈善》杂志,多年的《读者》,也以“慈善”“关爱”“慈善文章”“慈善作品”“慈善童话”等为关键词,在网上查阅,但可惜的很,只找到不多的篇章。
还从“四书五经”找内容,终于选出了孔子论慈善,孟子、墨子、管子等论慈善的内容。还从“三百千”等古代蒙学教材中找到了需要的内容。
也想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我们估计各种“文选”中有合意的文章,于是买来几套文选,其中“语文读本”,小学、初中、高中各12本,共36本,一篇接一篇地翻阅,还真选出了一些可用的文章。
我们从网上查到,河南某县编写了慈善教材,在全县中小学使用。我们派人去,费很多周折找来,读后方知,那只是一本由慈善名言、慈善故事组成的小册子,多数故事并不很好,根本算不上“教材”,也很难上课使用。还听说上海某中学编写了慈善教材,找到前去,说明合作编写的意向,人家还不乐意,也不愿让我们看这份“教材”。后找来一看,更是一个由媒体的新闻报道组成的慈善资料集,而且其中有大量的官方媒体流行的官话、套话。以上两种“教材”根本不占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优势,与我们追求的目标差之甚远,所以没有采用其中的任何内容。
不仅要选文章,还要为文章写导读,编写练习,于是通读了全套的《美国语文》,感觉美国的语文教材确实编写得比我们好,课文前有导读,后有各种新颖的练习,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其中的“点子库”,其实就是创意活动,目的是通过有趣的创意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还真给我们以启发,使我们产生了许多创意。
读书,时间的投入也是巨大的。上班时间多用来读书和查阅,业余时间也多是读书查阅。到了我这个年纪,睡眠少了,每天早晨三四点钟就会醒来,然后再睡不着,于是就开始读书,或编写设计。等到8点多去上班时,已经相当于上了半天、甚至多半天班,每天一共工作十几个小时。
可以说,编这部教材以来,是我一生中读书最多的时期。
三.拜访专家学者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召开了多次专家论证会,与会者有教育界的教授、中小学的优秀教师。我们还多次登门拜访教育和教材专家,征询对教材编写的意见。其中给我们帮助最大的是下面几位:
一是李金凤博士引进了华师大出版社的梁红京博士,做为我们编委会成员。梁博士的主要贡献,是从网上查到美国的一个慈善教育网站,上面有美国慈善教育的课程标准,也有许多好的活动设计。例如有一个叫做“慈善木偶”的项目:
学生将通过文献和关于环境问题的调查来研究慈善家和环保主义者。学生选择一个环境问题展开调查研究,如:回收利用、垃圾填埋、酸雨、全球变暖、水污染、空气污染和能源问题等。学生的问题研究和回应将提供一个最后的木偶戏。他们将处理他们的研究,编写剧本,利用回收材料制作木偶,并为社区的其他人演出。通过这些木偶演出学生们将成为环保主义者和乐善好施的人,同时他们还教育和促进其他人关注这些问题。 梁博士亲自翻译了这些资料,这资料给我以很大启发,教材中一些活动设计就是从这里产生的灵感。
梁博士还提出,我们可以和中华慈善总会合作,并且聘请会长范宝俊先生、《慈善》杂志的主编李玉林先生做顾问,也聘请教育部教材处处长有宝华先生做顾问。
接着我们登门拜访有宝华先生,也有巨大收获。在编写体例上,本来在我们内部是有巨大分歧的,我提出的“以活动为纲”的方案得不到其他人的认同。但有宝华先生向我们指出,当代思想教育教材的编写方向,就是以活动为纲,这一点已经写进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标准。他的权威意见扭转了我们编写的方向,这样我的设计方案才得到编委会的认可。有宝华先生还建议,如果我们聘请教育部的课程顾问、我国首屈一指的现代课程论专家、华东师大教授钟启泉先生做总主编,教材一定会获得通过。
于是我们又聘请钟启泉先生担任教材总主编。在钟先生参加的第一次编委会上,他对我的以活动为纲的编写方案大加赞赏,认为非常好,以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方案。这给我以莫大的支持,有效地扭转了编委会的编写方向。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钟启泉先生的参与,就不会有现在的教材。
给我们提出具体意见最多的是廖增湖先生。廖先生是现当代文学博士、作家,被评论界称为“上海的王朔,中国的拉伯雷”。他发起了对我国语文教材的质疑,认为“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在文学界、教育界都有很大影响。我和李金凤博士到上海作家协会拜访他,他提出许多很有见地的意见,还给我们推荐了一批深受当代中小学生欢迎的名家名作,例如: E·B·怀特(美国)《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斯图尔特鼠小弟》,以及林格伦(瑞典)的《淘气包埃米尔》……他大谈当今孩子们的阅读心理和娱乐倾向,还推荐了不少受中小学生喜欢的外国歌曲和动漫作品,让我们耳目一新。此后《夏洛的网》《淘气包埃米尔》被我们编入了教材。
再一个不得不提的是王搏。这是甘肃的一个农民慈善家,他没有一分钱的工资,却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全部投入慈善助学活动。他亲自到贫困山区寻访贫困生,拍下他们的生活照片,然后动员社会力量捐助他们。这称作“王博爱心行动”,还为此建立了一个网站。目前他已捐助了几万名贫困生。他在山区几次遇到狼群,都侥幸脱险。还被政府部门误解,被“国安”的人追查,认为他有“国外敌对势力”支持,因此受到种种阻挠,但他仍然初衷不改。我们几次见到王博,他给过我们许多善意提醒。我们教材中使用的贫困学校和贫困生图片,多是由他提供,还声明不要钱,随便用。如果没有王博的图片,我们的教材将明显逊色。
四.问卷一线师生小学版慈善教材编写完成后,其中一些作品和活动设计在编委会内部仍然有很大争议,例如有人质疑“爱心歌曲”的形式是不是适合学校,《爱的奉献》是不是受学生欢迎,续写童话“喜羊羊与灰太狼”(我最有创意的设计)的创意是不是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等等。于是我们决定到一些中小学开座谈会,并问卷调查,既调查老师,也调查学生。我们先后去了上海市向阳小学、求知小学,以及集团下属的浙江瑞安新纪元实验学校。在这些学校,我编写的内容受到老师们的一致肯定。我们来到一个教室问卷:喜欢唱歌的同学情举手——80%的学生举起了手。喜欢听歌的同学请举手——100%的学生举起了手。调查的结果完全和我对学生的了解一致——毕竟在这个圈内混了四十多年啊!
我还和李金凤博士来到廖增湖的家,请教他的女儿小乔——一个非常优秀、非常有见地的小学生,征求她的意见,详细询问她平时看什么书、什么杂志,喜欢什么歌,看哪些电影电视,喜欢玩什么游戏……我们在她那里了解到,有一本儿童杂志叫做《哈哈画报》,装帧形式非常新颖,每页竟然都有立体的插页,深受学生喜欢。于是这本画报的美术设计也给我们以启发,我们的教材里也有了许多适合儿童心理的配图。
我们甚至在放学时间来到大街上,见到小学生就问:你喜欢哪一类歌曲?喜欢看什么动漫?目前什么动画片最受欢迎?你有续写“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兴趣和能力吗?……
我在退休前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自认为是了解学生的,教材的方案设计是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再加上到第一线的访问调查,自信编出的教材肯定会适合学校、学生的需要。
由于以上原因,我的小学版终于完成了,全部是由活动构成,能让同学们在有趣的“玩”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不露教育的痕迹,当然也没有逆反心理。而那时初中版、高中版还停留在讨论方案、框架阶段。钟启泉先生对我这个方案的评价是:非常好!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思想教育教材。2011年9月初的专家论证会上,我的稿子获得通过。
现在这部慈善教材出版了,我们的工作告一段落,但这项工程走过许多弯路,有过许多争论,甚至发生过尖锐的矛盾冲突,伤害了感情,也留下沉痛的教训,以后另文再谈。
|